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3-01-09 10:21:14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

初中地理教案1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習以后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征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布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3

  [教學目的]

  1、 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并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 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 了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游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么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 位置和范圍、國家

  1、 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范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 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么海或洋?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么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布可稱作什么?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于什么溫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 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么影響?(討論)

  4、 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 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于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 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 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 一學生朗讀P55“閱讀”,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游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游業

  學生自讀,思考:

  1、 歐洲西部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

  2、 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3、 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借鑒意義?

  4、 學生自讀P56“閱讀”,了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 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布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具:

  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

  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

  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地圖分析,初步認識黃土高原地區的特點和意義;

  2.結合資料認識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并能舉例與黃土高原自然環境的關系;

  3.掌握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釋黃土的成因及黃土高原的形成;

  4.學會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和危害,進一步了解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閱讀、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

  2.利用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3.根據資料,分析黃土高原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并認識應對措施;

  4.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增強學習興趣、落實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落實學生對黃土高原地理環境的認識,培養學生地理差異觀;通過了解黃土風情,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通過區域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小組合作學習,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的熱情,并鍛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與黃土高原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信天游》視頻,讓學生感受黃土風情,通過視頻簡單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狀況。

  講述:歌詞以及視頻畫面有簡單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景觀,今天我們就一齊走進黃土高原地區,了解該地的位置范圍、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貌特征、環境問題以及措施等,學習任務比較多,希望我們能通過圖片結合自己擁有的地理知識,分析學習地理現象。

  [講授新課]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23-25頁的內容,文本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呢?請共同歸納主要的知識點。

  學生:閱讀、討論,教師巡堂并檢查學生討論情況,適當給予指導。

  教師:請小組在黑板上把小組的探討結果板書出來。剩下的同學完成25頁活動題。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評價小組板書,糾正、歸納、整理,引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

  板書:一、文明的搖籃

  1.位置范圍:

  2.地形:高原

  3.河流:黃河(黃河流域)

  4.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5.對歷史文明、風俗的'影響: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歷史文明、民俗風情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這里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通過25頁的活動題,認識黃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黃土風情”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展示:展示圖片并請學生舉例分析。

  學生: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河流情況等解釋圖片現象或舉例分析黃土高原民風民俗的來源。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們對黃土高原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都清楚知道黃土高原地表有著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大家知道黃土高原表層的黃土怎么來的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同學們都有個人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多的學習,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對于黃土的來歷,我們來認識前人的推測“風成說”.

  板書:二、風吹來的黃土

  1.風成說

  學生:閱讀教材26頁“閱讀材料”,認識“風成說”.

  課堂活動:通過閱讀,請同學們繼續來完成27頁活動題第1題。

  學生:閱讀活動題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說明的情況。

  1.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

  2.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

  3.黃土的礦物成分與其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

  教師:好,通過閱讀理解,“風成說”對黃土高原中黃土的來歷這樣一種解釋,大家認同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下去。

  過渡:我們知道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黃土土質疏松、極易遭受流水的侵蝕,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溝壑縱橫的地貌特征,下面我們來閱讀圖6.29,認識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板書: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溝壑縱橫

  3.形成過程:

  展示:展示圖6.29,為學生解釋黃土高原地貌的形成過程。

  課堂練習:完成多媒體展示的練習題,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通過我們一起學習,黃土高原的歷史文明以及環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點把握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以及“風成說”的看法,和黃土高原地區的民風民俗。希望同學們能夠通過知識框架把握重難點,下一節課我們會繼續學習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希望同學們預習。

初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律?(交替,連續)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 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5.地方時計算:我國最東端約在135°E,最西端在73°E,當在最東端的地方時是8點時,最西端的地方時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初中地理教案7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分析其優越性

  2、記住我國領土四至點、領土面積,能夠估算我國經度差、時區差、緯度差

  3、在地圖上指出我國鄰國、瀕臨海洋,提高讀圖、析圖的能力

  4、學會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優越性,四至點,瀕臨的海洋

  難點:分析評價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稱的空間分布

  【知識鏈接】

  1、世界政治地圖、溫度帶分布圖,時區劃分分布圖

  2、地理位置: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溫度帶位置)

  【預習安排】

  1、仔細閱讀教材第1節課正文、圖片及閱讀活動部分,標記重要知識點;

  2、通過閱讀教材,課前必須獨立完成教學案

  【前置作業】

  部分

  【學法指導】

  1、提前預習法(閱讀、識圖)

  2、自主學習法(獨立完成)

  3、合作、討論法(共同探究疑點、難點)

  【前置作業】

  1.在右圖標出各緯度、溫度帶、南北半球

  東西半球分界線。

  2、中國的地理位置:(東、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個()的國家;大部分位于()帶,少部分在(

  )帶,沒有()帶;

  3、中國陸地總面積約()平方千米,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國領土的四至點:最東()最西()

  最南()最北()

  我國瀕臨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臨太平洋,我國領海寬度為()海里。

  我國陸上鄰國以朝鮮為起點,按逆時針方向14個陸上鄰國為()。

  7、6個臨海相望的國家()。

  2個與我國海岸相鄰的國家()。

  【課堂展示】

  1、由學生主動展示【前置作業】的完成部分

  2、重點講解易錯、疑難知識點的做題方法

  【釋惑提升】(記在課本上)

  1、描述一個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絕對位置:

  相對位置:

  我國地理位置特點:我國領土絕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優越性:

  疆域是指一個國家陸地、領水、領空的范圍。狹義的領土指國界線范圍內的陸地,廣義的領土包括陸地、領水和領空。

  渤海位于渤海海峽以(),長江注入(),臺灣海峽屬于(),()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區。()、()是我國的內海。

  基本概念:領土、領水、領空;領海、內海。

  我國島嶼可分為基巖島、沖擊島、珊瑚礁島,我國島嶼分布集中在()海和()海。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的]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羅,里約熱內盧

  2、運用地圖,聯系巴西自然條件特點,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3、運用地圖,聯系巴西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了解巴西農業和工業的基本特點

  4、運用地圖,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設和人種構成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農業特點

  難點:亞馬孫和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很多同學都喜歡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貝利,你知道球王貝利是哪個國家的人嗎?

  一、地理概況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五大國。

  2、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2題,從緯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點

  3、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第1題,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兩種基本地形為主,各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4、結合板圖,講述亞馬孫平原的范圍及亞馬孫熱帶雨林

  5、學生自讀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現狀

  6、學生討論完成活動第3題,

  (過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沖積而成,亞馬孫平原是有哪條河流沖積而成的呢?

  二、亞馬孫河

  1、引導學生觀察圖3-41,思考:亞馬孫河的發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設問:亞馬孫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閱讀思考

  3、思考:為什么亞馬孫河能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

  4、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2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學生自讀教材,思考:巴西經濟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經濟強勢可以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過渡)巴西工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圖,了解巴西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巴西人口分布圖,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點并結合地圖冊上的有關資料,了解巴西人種的特點

  2、引導學生閱讀P90圖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點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

  [作業布置]

  見基訓

初中地理教案9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10

  第三章天氣和氣候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及區別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學會識別衛星云圖,常用天氣符號,會在天氣預報圖上判讀天氣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比學習天氣和氣候,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識別天氣預報中的衛星云圖和了解常用的天氣預報。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天氣的變化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的技能,學會將所學的只是運用于實際,初步培養學生的時間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認識人類生產生活與天氣的關系,提高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2、能判讀天氣預報圖包含的天氣信息

  3、天氣對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培養學生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內容:多變的天氣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地圖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什么是天氣?

  2.什么是氣候?

  3.如何區分天氣和氣候。

  活動一:怎樣看懂天氣預報

  1.識別天氣符號

  2.解釋風向并理解風力及風向標。

  讓學生嘗試模擬電視天氣預報的主持人,播報各大城市的天氣情況。

  活動二:

  空氣質量與什么有關系?

  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才能減輕污染保護大氣環境?

  課堂小結:

  本節課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并通過教師的點撥把握重難點內容。

  作業:

  老師指導,分小組完成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

  1. 讀:課本《波浪》景觀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

  1. 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

  1.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世界洋流模式》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

  1.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初中地理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東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2.通過閱讀地圖,能夠從圖中獲取相應地理信息,提升識圖、析圖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山河分布特點和氣候特點。

  難點:山河分布及氣候特點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法。給學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贈緬甸友人》,引導學生注意聽其中的歌詞: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提問學生: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條江?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導入到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理位置與國家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地圖和東南亞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點撥識圖技巧。

  【提問】你們能從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嗎?并試著說一說他們的地理位置特點?

  【學生回答】連兩大洲,通兩大洋,類似于一個十字路口。

  【教師總結】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與10°S之間。

  【教師活動】出示世界行政區劃圖,引導學生找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有哪些?哪些與我國接壤?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主要由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11個國家,其中與我國接壤的有老撾、緬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師活動】出示中南半島的地形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觀察。

  【提問】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與之相關的河流呢?

  【學生回答】山河相間,地勢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的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勢高峻,與中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下游水流平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出示中南半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中南半島的氣候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中南半島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風,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為旱季。

  【教師活動】展示馬來群島的分層設色地形圖,馬來群島的年氣溫和降水分布圖。

  【提問】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馬來群島島嶼眾多,其中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很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赤道橫穿馬來群島中部,群島大部分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拓展延伸】

  【提問】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如此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區。

  【教師總結】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帶,而山區和島嶼則人口稀少。水熱條件好,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分享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作業:對比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1.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2.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五.【教學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六.【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 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 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著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說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核心內容是區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課后能閱讀天氣預報和衛星云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后,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天氣預報圖和衛星云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系實際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發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后觀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

  2、 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么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說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說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定的。

  教師活動:什么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說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

  列表總結:區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定性(概念略)

  聯系: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么,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衛星云圖。

  講解: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衛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2-24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12-09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精】初中地理教案12-31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