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時間:2024-08-30 09:57:12 毅霖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通用10篇)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1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緯線、經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緯度及經緯網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緯網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生了疑問,很多現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

  1.學生描述、舉例。教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交流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測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發言,教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測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教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測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奧秘的志趣;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生、演變和發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教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校可每個學習小組發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多媒體畫面8

  地球儀略圖

  同學們請看課本P4中間自然段,觀察地球儀,以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以下各題:

  1.什么是地球儀?

  2.畫略圖,并指出地軸、北極、南極是怎樣確定的?

  3.轉動地球儀應向哪個方向轉?

  4.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5.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教師點撥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情況,利用地球儀,邊演示,邊補充點撥,并滲透在地球儀上確定方向的知識:指向北極方向為北,指向南極方向為南。在確定南北方向的基礎上,定出東、西方向,提示學生“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而演示地球儀轉動也應自西向東轉,并指導學生演示。

  教師要對第5個問題作必要的總結,地球儀與地球實體的不同表現在:

  ①地球儀是地球大大縮小了的模型;

  ②地球儀上的能使之繞著轉動的地軸,以及繪制的經緯網和經緯度,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

  ③地球儀上是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是我們“認識地球”的第一節課,同學們不僅明確了人類的家園是一個球體,而且對它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認識了“地球儀”這樣一位“新朋友”,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地球,學習地理。

  根據板書設計師生共同復述本節知識要點,并概括為“一球三數”“一軸二極”。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活動與探究

  1.隨著人類科技手段的進步,目前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2.利用生活體驗、其他學科知識或上網等渠道,找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證據。

  3.美國的孟席斯經過14年悉心考證,得出一個驚世結論:發現美洲大陸的人不是哥倫布,最早環球航行的也不是麥哲倫,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將世界環球航行的歷史又往前推進100多年。請收集這一新觀點的有關資料。

  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

  [導入新課]

  方法1同學們,生活離不開地理。比如我們要了解某個國家的首都在哪里?某兩個風景區的位置是什么關系?某個地區的范圍有多大?如何才能從地球儀或地圖上查找表述這些地理信息呢?這就離不開經緯線、經緯度的知識。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方法2出示地球儀,讓學生指出一軸兩極。然后設問:地球儀表面還有這些弧線及其標注的度數,它們分別叫什么名稱呢?作用是什么呢?

  [講授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們。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學或研討表格(見板書設計)。能保證每4~5名學生有一個地球儀,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的學校,可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討論,完成新知識的學習。

  對于多數學生沒有地球儀做保證的班級,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法,利用地球儀、經緯儀,結合多媒體畫面,組織學生邊提問啟發,邊引導觀察,邊討論填表,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多媒體畫面11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緯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1“地球儀上的緯線”,課本P6圖1.9“基多赤道紀念碑”)

  低、中、高緯的劃分

  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啟發研討

  1.什么叫緯線?緯線是圓還是半圓?

  2.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最長的緯線是哪一條?(說明基多赤道紀念碑)緯線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儀上能畫多少條緯線?

  5.什么叫緯度?

  6.零度緯線是哪一條?

  7.緯度從赤道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律?(指導學生做填圖練習)

  8.緯度相同的緯線有幾條?怎樣區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緯線?

  9.緯度最大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最大值出現在哪個地區?(讓學生在圖中標出南北極點和緯度值)

  10.請按圖說出低、中、高緯度各自所占的緯度范圍。并根據自己學校所在地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于哪個緯度帶。(也可以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多媒體畫面12圖略(課本P7圖1.12“南北半球的劃分”)

  讀圖分析讀圖分析,并結合觀察地球儀思考下列問題:

  1.赤道把地球分為哪兩半球?(學生觀察回答后,并指導學生描畫此緯線,填寫南北半球的名稱)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3.在地球儀上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看看這幾條緯線所經之處,有沒有自己聽說過的地名。(強調這是幾條重要緯線,讓學生記住)

  承轉過渡通過研討大家知道緯線和緯度的知識,但要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圍等地理特征,還需要學習經線和經度的知識。

  多媒體畫面13圖略(課本P5圖1.7只要經線的說明文字“簡化地球儀”,課本P6圖1.10“地球儀上的經線”,課本P6圖1.8“格林尼治0°經線”)

  讀圖思考,并結合觀察地球儀,自學完成下列問題,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經線?

  2.經線的形狀、長度和指示方向與緯線有什么不同?

  3.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為起點的?(此題較難,以教師回答為主,并引導學生看圖,說明本初子午線及其標志)

  4.經度從本初子午線開始分別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圍是多少?有什么規律?(教師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數的經線有幾條?如何區分它們?各用什么符號表示?有沒有不做標注的經線?

  6.在地球儀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組成的經線圈,比較哪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少?(提示學生組成經線圈必須是相對應的兩條經線,即兩條經線的度數和是180°)

  學生自學教師及時巡視,引導學生與緯線和緯度的特點進行比較學習,組織學生邊自學,邊將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體畫面14圖略(課本P7圖1.13“東西半球的劃分”)

  讀圖思考下列問題:

  1.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東半球的有哪幾個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讓一位學生上來指圖說明)

  討論評價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強調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然后轉入下面的課堂練習。

  多媒體畫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點,沿緯線方向一直前進,最后能回到出發地嗎?為什么?(能,緯線成圓)沿經線呢?(不能,經線是半圓)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處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極)

  3.根據圖甲和圖乙所示,說說經緯度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評價點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相互問答交流,教師評價后重點點撥第3題,在學生對圖理解的基礎上,為便于學生記住其變化規律,可以概括為“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地球的形狀、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和赤道周長。(重點)

  2、使學生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經線、緯線和赤道的意義,初步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兩極和赤道。

  3、使學生知道經度、緯度的確定方法(難點),記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重點)

  教學方法:

  觀察法、讀圖分析和啟發式談話法、電化教學法。

  教學時間:

  約分鐘。

  教具:

  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地球儀若干(學生每人或兩人一個)

  教學過程

  第一章地球(板書)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板書)

  導入語:宋代文學家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同學們,如果有人問你,人類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地球”。但是,作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對地球還知之甚少。為了讓同學們了解地球的“廬山真面目”,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況,首先學習“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板書)

  1、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看地球衛星照片和圖1、2地球的大小示意圖后回答)

  地球形狀是:球體。

  2、地球的球心、極半徑、赤道半徑和周長在哪里?

  答:[結合經緯儀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從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點都叫作地球半徑。其中,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半徑,叫極半徑;從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點的半徑,叫赤道半徑。地球的周長叫赤道。赤道正好處在北極和南極的中間。

  3、赤道半徑和極半徑相差多少千米?[看課本圖中注釋的具體數字回答]

  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兩者相差21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的球體。(但由于極半徑與赤道半徑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的時候,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因此,人們仍把地球看作正球體。)

  4、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表面積分別是多少?

  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5、課堂練習:現在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表示地心、兩極、赤道和極半徑、赤道半徑的圖畫出來。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板書)

  1、什么是地球儀?

  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儀。

  2、[出示地球儀]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體、地軸組成的

  3、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

  4、地球儀是圍繞什么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到南極和北極,并指示給旁邊的同學,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確。)

  (1)教師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讓地球儀自西向東(即自左向右)作逆時針轉動。告訴學生面對地球儀如何識別東、西、南、北4個方向。

  (2)(做一做)先后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地球自轉,并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南、北4個方向。

  (3)只知道東西南北,還無法確定某一地點的準確位置。利用地球儀上的經緯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像在電影院看電影,必須知道排號和座號才能找到座位一樣。經緯網是由緯線與經線構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軸?(沒有,是假想的)

  6、課堂練習:

  (1)地球是自西向東繞地軸運動的。地軸與地球有兩個交點即南極和北極。

  三、緯線和緯度(板書)

  [引入]地球儀上有許多縱橫交織的線,你知道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嗎?現在我們來識別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

  1、什么是緯線?(讓學生在課本上找出緯線的定義,并讀出來。)

  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與經線垂直相交,并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讓學生在自己的地球儀上找出緯線指示給同學,請對方判斷正確與否。)

  2、緯線是什么形狀?是半圓,還是圓圈?圓圈。

  3、緯線指示什么方向?是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東西方向。

  4、所有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義)是什么?(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在兩極的中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它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從赤道到兩極,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結合經緯儀或地球儀回答)

  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兩極,緯線長度逐漸縮短,到兩極縮成一個點。

  7、緯線有哪些特點?(展示經緯儀,學生觀察回答)

  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8、在地球儀上大家可以畫出多少條緯線?人們是怎樣區別每一條緯線的?

  [邊指示邊講解]在地球儀上可以畫出無數條緯線。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緯度。(這就好像給每條緯線都起了名字,我們就能區別它們了。)

  [多媒體展示圖片]“緯線與緯度示意圖”。

  9、哪條緯線是零度緯線?南北半球是如何劃分的?

  人們把赤道定為零度緯線,它把地球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10、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極點。

  11、赤道南北兩側的緯線在名稱上有什么不同?他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來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字母“S”來表示。

  [板書]北緯——N,南緯——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緯20度和南緯20度可分別表示為:20°N,20°S。

  13、以赤道為界,北緯和南緯的度數分別向北、向南排列,它們的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北緯度越向北度數越大;南緯度越向南度數越大。(多媒體圖示變化規律)

  14、人們通常把不同的緯度地帶分成低緯、中緯和高緯三部分。其中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板書:低緯、中緯和高緯][多媒體展示]“低、中、高緯度示意圖”。

  課堂練習:讓學生將課本、練習冊或教師給出的練習紙(多媒體課件更好)中的緯線緯度指讀或標注出來。

  [示例題]請問北京(40°N)處于什么緯度帶?中緯度。

  [示例題]中國和南極洲分別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中國在北半球;南極洲在南半球。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新課導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2、合作探究: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2、合作探究: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

  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

  1、恰當的描述。

  2、用數字說明。

  3、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4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學習重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區。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達國家,南表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展的知識,重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與注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和注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范圍、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制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并用符號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為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為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后者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盡管地圖種類繁多,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互動2:閱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制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里,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小學的收獲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2040

  學生討論后匯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

  表示范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后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互動4: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后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注記以后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制在30厘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為4.5厘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3、通過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歸納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并理解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級和測量方法。

  2、運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通過讀圖,說出降水隨時間變化特點,歸納某地的降水季節變化規律。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迷語導入:同學們喜歡猜迷嗎?我們來猜個迷語吧: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原從天上來。(打一自然現象)

  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節課我們就探究降水。

  講授新課

  一、降水的形式和影響

  (一)降水的形式

  1、聯系生活思考

  想一想,除了這兩種外,你還知道哪些降水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

  2、課件展示,認識形式

  雨雪冰雹

  除此之外,露和霜也被認為是降水。

  (二)降水的影響

  1、聯系生活,分析影響

  今年夏天,棲霞曾經連續二十多天下雨,而秋季時,又曾有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下雨,想一想,這兩種情況對生活有什么影響?

  2、學生聯系生活感受,各抒己見。

  3、課件展示:旱災和澇災

  降水過少──旱災短時間降水過多──澇災

  (承轉)既然降水如此重要,我們就有必要測量一下降水究竟有多少。

  二、降水的測量和級別

  (一)降水的測量

  1、自學材料,降水測量

  讀一下閱讀材料,了解降水的測量、降水的單位。

  2、想一想,用簡單的材料,你能設計出簡易雨量計嗎?

  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如用一個廢飲瓶,剪開后,倒插在另一截上,就制成一個簡易雨量計了。

  3、比一比,測量氣溫的工具是什么?氣溫的單位用什么表示?

  (二)降水的級別

  想一想,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有哪些涉及降水?

  課件展示城市天氣預報符號中涉及降水的。

  三、降水變化的表示與判讀

  (一)降水變化的表示

  我們已經知道,棲霞一年中各月降水差異很大,那么,其他地區的降水差異也大嗎?

  試比較一下以下兩地的降水:

  甲地各月降水量

  時間/月份

  雖然可以知道兩地各月降水量是不同的,但需要仔細分析,比較麻煩,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呢?

  在小學數學里,我們學過“條形統計圖”,為了形象直觀地表示各月降水的變化,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就是降水量柱狀圖。如果畫成下面的圖,降水的變化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二)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那么,如何繪制某地的降水量柱狀圖呢?

  課件演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

  練習:根據活動中的數據,把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狀圖繪制完整。

  (三)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

  利用降水量柱狀圖,可以分析這兒降水的變化特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可以認為較多,如7、8、9三個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量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認為較少,如12、1、2三個月)

  3、該地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

  4、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有什么特點?(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屬于哪個季節)

  (四)降水變化類型

  根據降水變化,可以分為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少雨型、全年多雨型和全年濕潤型,課件展示以下各地的降水量,分別屬于哪種類型?

  新加坡──全年多雨型北京──夏季多雨型倫敦──全年濕潤型羅馬──冬季多雨型開羅──全年少雨型

  四、降水的分布及原因探究

  (承轉)從剛才幾個城市的降水量柱狀圖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降水差異很大,那么,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呢?想一想,我們曾用什么方法表示過世界氣溫的分布?與氣溫相似,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用年等降水量線表示。

  (一)世界降水量分布特點

  觀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獨立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000毫米以上)兩極地區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赤道地區多,兩極地區少)

  2、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1000~2000毫米)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200毫米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和內陸少)

  3、在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年降水量有什么特點?(方法:以亞歐大陸或北美大陸為例來說明)(大陸東岸和西岸多,內陸地區少)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4、找出世界的雨極和干極,讀閱讀材料,了解雨極和干極。

  “雨極”──乞拉朋齊“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二)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原因

  (承轉)世界降水量為什么會呈現出這樣的分布特點呢?這要從降水的形成說起。

  1、課件展示降水的形成。

  從降水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降水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要有降溫條件,只有降溫,水汽才有可能凝結。

  2、運用降水的原理解釋一下:兩極地區和內陸地區為什么少雨?

  小組交流、討論。

  (兩極地區氣溫低,水蒸汽少,內陸地區離海洋遠,水蒸汽少)

  但是,沿海地區不一定降水量多,如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邊,這里水蒸汽沒有變冷的條件。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的含義,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用事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天氣的含義;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夠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景

  教師活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關心天氣的變化狀況,也經常用到反映天氣或者反映天氣變化的術語。那么,請大家思考:

  1、你見過那些天氣的現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氣狀況的術語?

  3、這些天氣現象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1、請學生看這窗外,用自己的語言將此時的天氣狀況描述出來。(板書:一、天氣及其影響——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講述:除了我們剛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氣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從電視、廣播、網絡、旅游中看到或聽到其他地方的天氣狀況。

  (1)、請一位同學將頭一天聽到的天氣預報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向全班同學做一個預報。(學生活動:預報四地昨天的天氣)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

  (2)、其他同學做好記錄,并思考:他是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狀況的?(學生活動:是從陰晴、風雨、冷熱、濕度等方面描述的。)

  (3)、從我們剛才對天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發生的時間長短怎么樣?(學生活動:時間短)

  (4)、在同一時間,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的天氣狀況是否相同?從中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不相同。得出結論,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引導學生回想昨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看看今天的天氣是什么樣,猜猜明天的天氣又會是什么樣。從中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得出結論:同一地點,不同時刻的'天氣不同。)

  4、講述:由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天氣到多變的。(學生活動:明確天氣是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是多變。)

  三、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1、引導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歡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討厭什么樣的天氣?為什么?(板書: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請幾位同學上臺分角色扮演不同職業人員對天氣的感受。(學生活動:幾位同學上臺扮演,其他同學作評)

  3、講述:由此可見,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不同職業人員的生產和生活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請大家結合課本活動題總結一下:天氣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從實際出發,舉例說出天氣從哪些方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

  (1)天氣與交通。

  (2)天氣與農業。

  (3)天氣與戰爭。

  (4)天氣與日常生活。)

  4、引導學生結合這項活動,結這項活動擬定一個名稱。寫一篇小短文,或以此為素材畫一副畫。

  四、課堂活動:

  地理填充圖完成。

  五、板書設計

  板書

  第一節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一、天氣及其影響

  1、理解天氣的含義及其特點

  2、天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影響

  3、閱讀天氣預報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8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及分布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在,這個季節,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數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地引導、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的氣溫應該是2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地面高度的兩種計算方法;

  通過等高線地形圖簡單識別各種基本地形類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根據等高線數值大小辨別地勢高低;根據等高線疏密辨別坡度陡緩。

  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表各種基本形態。

  三、教學工具

  課件

  四、教學過程

  討論: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圖是平面的,我們若想讀懂地圖、靈活運用地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需要學會在地圖上辨認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圖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課題:地形圖的判讀,并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談論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啟發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一)等高線地形圖

  設問: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測得的高度為4000米,為什么同一座山峰會出現兩個不同的高度值,兩個高度值又是如何測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觀察圖1.34甲、乙兩地高度。

  引導:甲地相對于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對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線和數值。讀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對高度:從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對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離,指的'是甲地相對于乙地的高度。

  師生互動:共同歸納出相對高度的概念。比較海拔和相對高度的異同。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承轉:測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們繪制在圖上,就繪制出了地形圖。

  2、等高線地形圖

  觀察圖1.35等高線。

  引導: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的連線——等高線

  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觀察等高線示意圖(圖1),等高線數值大小與地勢高低的關系;等高線疏密與山體坡度陡緩的關系。

  A、圖1表示山地,圖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線的表現也就不一樣。

  延伸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承轉:根據等高線或等深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態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表基本形態:

  (教材P25圖1.36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山體部位)

  山頂: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線彎曲的部分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線重疊的部分

  形象記憶: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內握拳:手背部關節突起的部分相當于山頂,四指從根部起的第一節的部分相當于山脊,手指間縫相當于山谷。手的小指外側相當于陡崖。

  學生活動

  根據已學關于地形的知識,用橡皮泥制作山頂、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設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細線將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斷,然后將每一層的外輪廓線按其鑲套關系描繪在一張白紙上。

  步驟:詳見參考教材P26活動題1。

  制作過程由學生教科書上的等高線繪制過程,獨立完成;教師進行和指導。

  學生活動:讓學生對照繪制出來的等高線輪廓和地形模型,總結:如何根據等高線的彎曲和疏密特點,判別地形圖上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地形?

  設計意圖:通過繪圖、讀圖并且聯系實際讓學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層設色地形圖

  閱讀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分析這種表示方法與單純用等高線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層設色法繪制的地形圖,其著色隨地勢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10

  學習目標:

  1、準確說出地球的形狀,學會運用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

  2、認識地球儀,能在地球儀上準確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和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3、了解赤道、緯線、緯度的定義。

  4、分析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明確南北緯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5、根據所給出的緯線圖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緯度區位置。

  學習重點:

  1、了解赤道、緯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南北半球的劃分。

  學習難點:

  掌握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并能準確說出某一點的緯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緯度區。

  學生自學:

  學習任務(一)自學課本14—16頁地球的形狀部分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1、說出地球的形狀。

  2、利用圖中有關地球的.基本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并記錄。

  組間:以各組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匯總。并互相解答。

  學習任務(二)自學課文第16—17頁地球儀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儀?

  2、在地球儀上準確指出地軸、南北兩極、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經線及緯線。

  3、說出赤道、緯線、緯度的概念,南北緯度的是如何劃分的,南北緯度各用那個字母表示。

  4、觀察“緯線與緯度”圖分析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填下表。

  緯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特點

  緯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相同度數的區分

  零度線的確定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4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01-05

星球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1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5篇02-15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10篇)04-30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