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鄂教版五年級下冊《智斗》課文教學反思
本人覺得上了這節課后有如下體會:
1、品味語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 語文課除了解讀文本,激活思維,訓練表達,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任務 ——品味語言。張定遠先生認為:“教出‘語文味',就要引導學生讀,反復讀,絕不只一遍、兩遍。”程少堂先生指出:“語文味”就是要教出情感、美感和語感,而語感的產生就是靠品味語言。而在這次《智斗》的教學實踐中,通過仔細研讀教材,我發現課文最大的特點是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于是,課堂中,我緊緊抓住文中出現的三次“智斗”來組織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性地通過品詞品句,揣摩詞句的言外之意,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感悟阿慶嫂的機智勇敢。
2、注重學法指導
對《智斗》中出現的三次“斗”,教師如果每次都用同樣的方法指導,不僅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而且不能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所以對三次“斗”不是平均用力,采用了不一樣的教學方法,“一斗”老師帶領學生研讀,細細品味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關鍵詞句,如:表現刁德一性格特點的詞語“不尋常”、“有膽量”、“竟敢耍花槍”“好思想不慌張”揣摩刁德一表面和內心的陰毒之意,從而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表現阿慶嫂性格特點的詞語:“不敢當”、“都是客”、“不思量”體現阿慶嫂的沉著、機智、不卑不亢。再指導學生帶著對人物性格的體會來反復朗讀。通過個別讀、師范讀、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在讀中了解人物特點,樹立人物形象。在教學中,阿慶嫂的語言和刁德一的語言對比出現,讓學生不僅感受矛盾沖突的集中,而且還能在語言的對比中充分體現阿慶嫂的“機智”和刁德一的“刁滑”,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通過老師的評價性語言滲透品味語言的學法,第二次與胡傳魁的智斗,除了繼續品味語言外,還將其與刁德一的語言進行對比,同樣的斗,人物的語言、語氣、態度有何不同,可以體會出人物的什么特點?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比較發現的學法指導。而第三回合則放手讓學生運用這些學法自學。這樣可以使得學生不光學習課文內容,同時學習方法,做到了收放得當。
3、在潛移默化中滲透戲劇知識。
這篇課文有一個教學目標是“鞏固對劇本的認識,感受京劇的魅力,”教師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把劇本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呢?看到學生看京劇《智斗》片段后興致勃勃的樣子,我問學生:看了這個京劇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談到劇中演員把刁德一的陰險狡詐和阿慶嫂的沉著、機智的性格特點淋漓盡致的演出來了,我順勢接著學生的話說:“是呀,京劇就是用這樣富有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特點的。將戲劇語言具有個性化這個特點很自然的教給了學生。在學生談到阿慶嫂對刁德一的態度時,學生說到:“我發現了一個小細節,阿慶嫂的話中,每次都有一個感嘆號,說明她對刁德一的態度相當熱情。”我抓住這個時機,接著說:“你看,戲劇的語言是多么精妙,連小小的標點符號都是這么的準確,這么的講究。”將戲劇語言精妙的知識又在品詞品句中教給了學生。
這節課的教學,師生通過聽、說、讀、寫等一系列的語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積累、運用、發展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整堂課學生都情緒飽滿,沉浸在學習語文的快樂中。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這才是語文味十足的語文課。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強調學生為主體,但教師對學情的關注還不夠,有些時候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把學生的思路引到自己預設的教案中,而不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地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依據學情進行指導,學生有偽參與之嫌。比如對“二斗”中“阿慶嫂到底告訴胡傳魁消息了沒有”這個問題的探討,學生想先談阿慶嫂對刁德一的了解,再談她是怎樣做的。我則不顧學生的感受,打斷學生的發言,讓學生一定按照我的問題來展開,這樣的做法學生的主體角色未能充分顯現,教師也感覺很累。
“語文味”的倡導者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產物。本堂課存在的不足提醒了我:要達到一種境界,需要不斷地修煉和完善。一個優秀的教師是在不斷反思、探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而我,正不斷努力。
【鄂教版五年級下冊《智斗》課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鄂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二)04-25
鄂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二)04-24
鄂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全冊教案04-2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案A(鄂教版)04-2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教案A(鄂教版)04-2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教案A(鄂教版)04-25
(轉)鄂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案04-2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案A(鄂教版)04-2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教案B(鄂教版)04-25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B(鄂教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