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省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論文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及各種短期職業培訓等。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省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論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省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論文(1)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教育及各種短期職業培訓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職教育教學論文,僅供大家參考!
摘要:以陜西省榆林林業學校職教現狀為基點,提出必須對職業教育教學管理進行改革,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培訓為根本的職業教育中,實施學籍管理制度、課程設置、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及技能培訓等的改革。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學管理 改革
1 中職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意義
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在講話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我國人口多,勞動力多,特別是農民多,就業問題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需要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因此,必須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要想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創辦符合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學校和職業教育體系。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榆林是一個國家級能源重化工基地,煤、天然氣、石油、鹽等資源的貯量和品質位居前列。開采和煉化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根據榆林目前有5所職業學校,由于幾年前的普高熱、升學熱的影響,職業學校中又產生了綜合高中,導致職業學校既不能向高校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又不能給社會輸送高技能、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
所以,要在新形勢下的職業教育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所學校都必須在自身教育教學管理上下功夫。只有制度的創新,管理觀念的創新,辦學模式的創新,徹底革除不符合職教特征的贅生物,才能真正迎來職教的春天。
2 傳統的中職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2.1按部就班的學籍管理制度
中職教育一直延用普通中學的教育管理制度,學生必須到學校完成3到4年的學業,取得畢業證后才能參加工作。
2.2中學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中職教學模式就是以文化課為基礎,基本學習了高中階段的所有文化課知識后,才進行專業課的學習,這樣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長,但文化課與專業所占時間基本均等,沒有主次之分,結果導致學生既沒有高的文化素養,又不能掌握精湛的專業技術。
2.3課堂管理的死板性
傳統的中職教育一直延用普通中學的教學管理體制,嚴格的課堂教學制,一般都是由老師講,學生聽。
3 新形勢下中職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措施
3.1徹底打破舊的僵死的學籍管理制度
職業教育其實是從教育到就業的過渡。一定要學生完成三年學業,未免過于死板。為什么不能允許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過程中就走向崗位,即使他還未完成學業?顯然,當他需要時,他還可以從崗位上走進課堂,成為學生。應形成以學年為單位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學習制度,當然學籍保留應確定年限,最多不超過兩年,這樣,就形成了就業[1]與學習的互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也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3.2正確處理文化課與技能課的關系
文化課和技能課誰主誰次?就職業教育而言,明確“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那么,中職教育當然是技能課為主了。
但是,也不能將文化課完全刪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職業技能培養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根本,是重中之重;而文化課則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職業技能培養的支持。在這一認識的指導下必須對現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首先要確定以技能培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時安排、資源配置上向技能課傾斜。適當減少文化課的課時數,各文化主課一周安排3~4節即可,將騰出的課時補給專業主課,或開設更多的專業延伸課程,以滿足學生對技能學習的要求;改變校內活動以文化課為主的現象,多開展專業技能競賽,為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考核練兵;還有就是為專業課教師提供更多培訓學習機會,以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其次文化課設置上要做到與專業課配套。編寫和選擇一些與專業課相配套的教材,比如說計算機專業,不開設普通英語,就給學生開計算機英語,難道不是更學以致用嗎?再次,確定文化課的服務功能,比如,在中職學校開展《普通話》、《實用文體寫作》、《禮儀》等課程。在教學中,盡量體現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將文化課內容重新設置,使教學內容與所學專業形成內在的`聯系。
3.3職業素質的培養
以技能教育為主導應該成為職教工作者的共識,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職業教育視為職業培訓,更不能形成掌握了技能就是完成了職業教育任務的觀點。因為,我們政府、社會賦予了職業教育更崇高的使命。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把加快職業教育、特別是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職業教育是作為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來的。此外,各種對企業的調查也表明,企業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定位明確、規范嚴謹等情感因素的發展。所以,職業教育不能簡單化為培訓,要充分抓住教育這一出發點,重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3.4技能指導的實踐化
多年從事職教的經驗發現,在企業只需幾個月就能熟練掌握的技能,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了三年仍然不會。原因是多方面的,實訓設備的不足和合作企業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們專業教學流于紙上談兵,沒有給學生足夠多的實際操作機會,一二年級沒有安排實習項目,到三年級安排實習了,又缺乏教師指導,使得技能教育大打折扣。這樣的辦學模式必須變革。今后職業學校一定要建立與開設專業相適應的技能基地。實現這樣的目標,模式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近來多方宣傳的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由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能實習、實踐基地;但在相關政策未出臺前,這種模式實現的可能性不大,追逐利潤的企業無法承擔生手所帶來的損耗。另一種則是建成一種前校后廠的模式,在學校內部建立起設施完備的學生實踐基地。當然這需要政府、社會、學校的多方投入,但是對于教學來說,后一種方案顯然更為合適。無論如何,職業教育必須讓學生熟練掌握無須再培訓就可以上崗就業的技能。
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對教育提出了種種要求,職業教育體系中眾多不符合要求的環節、模式都需要改革,上述的四方面僅是其中一部分,好多題目還要做深入的研究。總之,我們必須改變當前“以學校理論主導的線性系統的學習模式,逐漸形成學校實踐主導的環形系統的學習模式和校企合作主導的協同系統的學習模式”。
省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論文(2)
一、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落后,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較少
中職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教學方法也很單調,沒有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突出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沒有下大力氣去研究讓學生盡快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最佳教學方法。教師是以全班學生為對象,把全班學生看成一個整體去施教的,沒有考慮學生之間各方面的差別。而且教師教學基本都只集中在課堂上,課下和學生交流太少,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甚了解,無法因材施教。再加上使用專業實訓室進行教學活動,很少直接在生產現場進行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軟件開發而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活動的更少,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陳舊,不能滿足生產需要
1、教材建設總比生產發展落后。我們編寫出版的教材,要在教學實際中使用若干年,在這期間,科學研究有了新成果,生產技術有了新發展,不能及時補充到教材中去。
2、學校與企業及科研單位聯系不密切。學校與生產企業和科研單位的聯系只能靠學校主動溝通,科研單位并沒有明確的社會責任向中等職業學校介紹新技術和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企業雖有社會責任但目前沒有形成像許多發達國家那樣向職業學校提供經費、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實際行動。學校本身受經費短缺的制約,不能及時購入新的設備和設施。
3、學校和教師還沒有廣泛地參與區域經濟建設。學校和教師參與區域經濟建設的程度深刻地影響著教學內容。調研表明,凡是在區域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學校,總有一批教師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重要技術作用,其教學內涵就能緊跟生產實際,追蹤著生產技術發展的前沿,否則,教學內容總是落后于生產實際。
(三)教學管理缺乏彈性
在當前的教學管理模式下,主要存在課程和教學時數固定、授課時間和地點不變、考試考核方式不變的現象,實際上這是將普通教育的教學管理模式移植于職業教育,這種教學管理使得任課教師不需要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更不利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學生之間千差萬別,學習的目的各不相同,在這種固定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對所學課程、任課教師、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習時間以及學習的任務量是沒有選擇余地的,不能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不能發揮其主體作用,其結果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始終是學生圍著教師轉,這不利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實訓條件落后,不能滿足技能培養的要求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培養的主戰場依然是依賴課堂教學,教師一支粉筆,學生一本筆記,教學設施和實驗設施不夠完善,與生產實際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許多先進的生產和檢測設備學校還不具備,使得相當一部分實驗、實習項目靠教師演示,學生實際動手鍛煉的少。校內基地建設不夠,使得許多技能操作項目不能在生產現場教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不足,使得學生在生產實習過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導。
二、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措施
(一)建立教師科學發展機制,推進教師定期進修培訓
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提高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河南省在進入新世紀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11”人才工程,即從中等職業學校中,評選出20名職業教育教學專家,100名學科帶頭人,1000名骨干教師。通過10年的努力,基本上實現了這一目標;2008年10月河南省又制定了在中等職業學校中評選教授級高級教師的決定;2010年3月河南省又在全國率先作出由省人才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教育廳聯合評選職業教育教學專家的決定,這些政策的實施對河南省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加強基本辦學條件建設,為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是資金的缺乏,使得相當大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水平方面遠遠不能滿足正常的需求,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主管部門要對各個學校從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設施、校內外實習基地等主要方面進行規范,以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實現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的要求,還要建立辦學條件評估體系,設立評估標準,使各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達標,并趨于科學合理。
(三)構建實踐能力體系,強化實踐技能培養
實踐技能是通用模塊、專門化方向模塊和選修模塊中所教授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教學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有合理的實踐教學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安排,并從整體上規劃每個實踐環節。這種實踐能力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鼓勵學生參加生產和社會實踐活動、課外科技活動。這不僅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促進知識的轉化和知識的拓展,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要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實踐技能考核在畢業前進行,既便于學生牢固掌握各項技能,也便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進行考核評價。
(四)進行課程設置改革,實行模塊化課程開發
將課程劃分為文化課、專業通用模塊、專門化方向模塊、選修模塊和綜合實習幾個方面。文化課應突出外語和計算機的教學活動,為職后繼續教育和培養創新能力打好基礎;專業通用模塊是專業各專門化方向都必須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是形成職業行為能力的基礎;專門化方向模塊是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可選擇、可替換的課程,是培養職業能力和突出職業特色的知識與技能;綜合實習要保證安排一個學期的時間,既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也為其就業做準備;選修課模塊可補充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使學生的選擇和愛好得到滿足,逐漸形成一種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五)推進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師信息化技術水平
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是提高單位課時的教學容量、演示介紹復雜的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給學生建立直觀生動形象的重要方式,應在專業教學中大量制作和采用電腦課件、電腦軟件和其他音像制品等電子教材,利用多媒體設備授課,將教師和學生從“黑板、文字教材、粉筆”三大件中解放出來。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能力以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做好教師的信息化教育技術培訓工作,才能加快教學改革,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廣大教師深入進行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整體改革,進而提高中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六)建立技能競賽機制,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教育已成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各種技能競賽活動對主渠道的教育效果有著補充、擴展和鞏固作用。“十一五”期間從國家、省、市三級開展多種技能競賽活動,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的技能活動較少,應開展一些學生能夠單獨操作完成的項目。第二課堂活動應該制度化,定期舉辦專業技術小組、興趣小組、各種文體社團的相關活動,從而達到既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又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內容的目的。
【省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當前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創新的特色的論文04-27
新時期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模式初探04-30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論文05-02
創建省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思考論文05-02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方法論文05-02
關于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初探論文05-02
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論文04-29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思考論文05-02
學校教育教學計劃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