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疑”貫穿課堂 促進學生發展
“學貴有疑,有疑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應該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善于質疑,培養他們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平中見奇,一般中見特殊,特殊中見一般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本人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課前質疑,促進理解
巴爾扎克指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能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依賴心理,變被動式吸收為主動式探索,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好方法。預習課文,是學生了解課文的開端,對幫助學生學好課文有很大的幫助。在每篇課文教學前,布置學生先預習,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課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問題寫在預習本上。如教學《蜜蜂引路》前,學生在預習本上質疑:(1)“引路”、“果然”、“驚訝”、“向導”什么意思?(2)蜜蜂為什么能引路?(3)蜜蜂怎樣引路?(4)列寧看見蜜蜂是怎樣想的?(5)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的人的?(6)養蜂的人看見列寧為什么很驚訝?……當然學生的認識水平不同,提問題的水平也不同。學生邊提問教師邊指導,結合教學需要篩選優質問題,讓學生回答或爭論,盡可能地讓學生有所爭論,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促使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陡然高漲,教學變“要我知”為“我要知”。學生為了解決問題會更加主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課中質疑 加強感悟
課文是學生習得知識、積累語言、形成技能、獲得方法的重要憑借,學生在學習中有了疑問,才能產生興趣,產生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熱切原則。由于生活經歷、認知水平、體驗角度、欣賞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獲得的信息、產生的疑問也不一樣。所以讓學生經歷充分的朗讀實踐后,談談自己的收獲,提出自己的疑問。
1、針對課題質疑。“題好一半文”說的是寫文章時命題立意的重要。“以題統文”說的是讀文如能以題意提挈則事半功倍。兩者說明了題目對文章的舉足輕重。可見,教師應當以審題為契機,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問題,既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稱象》時,讓學生讀課題并想想,你覺得課文會告訴我們哪些問題,讓學生熱烈討論。教師引導歸納為:⑴誰稱象?⑵什么時候稱象?⑶為什
[1] [2]
【以“疑”貫穿課堂 促進學生發展】相關文章:
增強課堂情感互動,促進教學發展05-02
貫穿04-29
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評價研究05-01
巧妙設疑教學 打造魅力課堂04-30
發展帶動調整調整促進發展04-26
英語課堂中貫穿思想教育05-01
拓展空間促進發展05-01
小組評價對高效課堂的促進04-30
疑訟(疑訟)04-29
回疑(迴疑)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