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論文
企業如同世界上的任何生物一樣,其最終都要面臨消亡和終結,我們所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延長企業的壽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實現其最大的價值。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可持續發展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隨著全球化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企業社會責任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并逐步演化成全球性的CSR運動。同樣,企業社會責任也已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全球經濟所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隨著自然環境惡化、信任危機以及損害員工和消費者利益事件的發生,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缺乏已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迫切問題。而SA8000標準的出臺和實施,則進一步彰顯了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不僅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要求,更是企業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一、企業社會責任:一個復興的使命
經濟社會學認為企業是社會成員的一部分,企業總是嵌入于特定的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關系網絡以及環境、資源關系之中的。企業行為除了遵循經濟理性之外,還必須考慮社會因素。因此,企業是社會人,它不僅具有經濟理性,而且更具有社會理性,并且在許多情況下,社會理性限制著經濟理性。因此,企業的社會屬性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根源,社會性始終嵌入于企業性質之中。盡管企業的社會性一開始隱藏在企業的經濟性目標之中并為經濟性所遮蔽,但隨著以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社會性必將從原初的遮蔽狀態發展到顯現狀態,并促使企業社會責任逐步加強起來。
在18~19世紀初期,由于工業革命剛剛起步,企業規模偏小,節儉是占主導地位的美德,企業家都把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的惟一目標。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能自動地協調。正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指出的那樣,每當個人在追求各自經濟利益時,“受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導”,結果“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當時,也有一些個人的慈善捐款行為,但遭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攻擊,認為對弱者的保護會降低人類的適應能力,是違背自然進化過程的。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企業的力量不斷壯大,以及工業發展對社會負面影響的日益暴露,社會對企業的關注上升到新的高度。人們開始探討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以外,還要承擔其他帶有一定公共性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奧立弗·謝爾頓在1924年提出,他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者滿足產業內外各種人類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內。這個提法起初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后來由于美國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陷人了罕見的經濟大蕭條,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才引起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受自由放任經濟學思潮的影響,遵循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資本家大肆地追逐私利,從而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企業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于是從美國開始,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加強對企業行為的限制,一些漠視企業員工、消費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做法受到一些大公司的經營者和立法者的唾棄,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張在追求企業自身利益的同時要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人,在勞工運動、消費者運動、環保運動、人權運動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推動下,企業社會責任思想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很大的認同,不少企業付諸行動并逐步形成國際化的潮流。20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正式提出了企業公民理念,推進強化企業社會責任,逐漸成為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的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也成為現代企業競爭一個新的潮流。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已明確列入幾乎每家大公司的議程。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商業雜志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企業不僅僅是其所有者創造利潤和財富的工具,它還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產生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是關于一個企業應該怎樣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獲得利潤的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就像企業的全球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樣,正成為國際上企業經營的全新理念,工商界已經明確將企業社會責任看作企業競爭優勢的一種來源。
目前,“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隨著可持續發展經濟和“循環經濟”的深入人心,與社會相適應的指標如綜合資本、環保、人文等各項指標的“全面價值觀”將取代傳統的單一“利潤價值觀”。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新的競爭優勢已經開始體現在綠色企業形象、清潔生產、產品后處理和再利用等與生態和環境保護、資源有效利用等一系列反映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技術開發與管理等方面。而企業間的競爭,尤其是大企業、企業集團之間的競爭,在相當程度上表現為戰略思維、戰略定位的競爭,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具有根本性和長效性,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責任競爭力,簡言之即企業在為社會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時,要同時能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唯有如此,企業才能在市場中長期生存,才能持續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要成為真正具有責任競爭力的企業,就必須在制定決策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在各個利益相關群體與企業自身對利潤的追求之間求得平衡。傳統的市場競爭的方式是沿著“價格—產品—服務”脈絡演進的,“關系”競爭模式是市場競爭新階段,而責任競爭力是企業對進入新競爭時代的一個明智回應。
在傳統的市場競爭肇始于價格競爭。價格競爭是依靠低廉的價格與其他企業展開競爭,獲取競爭優勢。在生產力水平低,產品同質性強的早期市場競爭中,消費者主要關注產品價格,對產品的品質、服務等方面的關注較少。因此,早期企業競爭主要集中在產品的價格上。其次,產品競爭方式。產品競爭方式是通過產品的差異化戰略獲得競爭優勢。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競爭方式也從同質產品的價格競爭轉向產品差異化競爭。企業通過市場細分,滿足顧客多樣化需求,避開單純價格競爭進而追求產品差異化所帶來的壟斷性利潤。然而隨著產品差異化戰略走到極致,競爭從產品內涵向產品外延拓展,服務競爭開始登上競爭舞臺。服務競爭是通過向顧客提供產品以外的`一系列附加服務與其他企業進行競爭,獲取競爭優勢,服務競爭成為產品競爭之后的又一重要企業競爭方式,然而,服務產品也會由于趨同化而使競爭優勢難以保持,激烈的市場競爭呼喚更高層次的競爭方式。
傳統競爭模式的有限性推動市場進入關系競爭階段,這一階段企業的競爭環境發生了變化。在市場需求上,出現了帶有社會價值取向的責任消費者,并且通過NGO的形式在社會上形成一股影響市場競爭的巨大力量。在企業投資來源上,也同時出現了帶有價值取向的投資者,因此市場競爭能力取決于對利益相關者的平衡能力。企業實際上已進人利益相關者公司階段和關系競爭時代。關系競爭是通過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構建競爭優勢。隨著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競爭的空間越來越小,企業開始從產品和服務以外尋求新的差異。企業通過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樹立良好的產品形象和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和盈利能力。發達國家的各種利益集團已將這一要求通過各種形式,特別是通過跨國公司的供應鏈及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傳導到了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身上。另外,這一階段,責任消費者和責任投資者及環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會對企業在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又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可以說,這一階段社會對企業提出了全面責任要求,不但要對股東、顧客和環境負責,而且要對有價值取向的消費者和投資者負責,對員工、社區、供應商負責。企業進人了對利益相關者全面負責階段和關系競爭時代,責任競爭力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基于責任競爭力的企業可持續發展途徑
企業可持續即為企業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又要保持企業在已領先的競爭領域和未來的擴展經營環境中始終保持持續的盈利增長和能力的提高,保證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長盛不衰。因此,企業一方面要正確地確定自身的使命和長期的發展戰略目標,擔負起企業為社會發展的責任,同時也要保證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要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必須顧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與環境、生態、資源協調一致,以實現企業的長期高效運行。可見責任競爭力奠定了企業可持續的基礎。
首先,企業社會責任奠定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基礎。其一,企業社會責任體現了企業所追求的目標和所采取的手段的合道德性,以及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重大問題的處理方式上,它作為企業價值體系的核心,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其二,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價值觀支持。一個企業能否持久生存下去,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價值觀所支撐。而這個價值觀是企業戰略決策的核心內容。因此企業內的個人價值觀、組織價值觀,必須和社會價值觀一致,取得社會的認同,才能成為一種永久的支撐力。其三,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長期的、有效的激勵機制,體現管理與倫理的有效結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動力在于人。當倫理因素注入管理并成為其核心要素時,企業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管理倫理的獨特功能才能得以顯現,人的主體力量才能得到發揮。
其次,責任競爭力是提升企業“軟實力”的重要渠道。企業實力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區別。企業硬實力主要指資本、廠房、設備和生產經營設施等物化了的能力和企業員工。軟實力則指企業宗旨、價值觀、創新機制、市場信用、社會責任意識和由此凝聚而成的社會聲譽、市場信用和品牌影響力。隨著企業間競爭的不斷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軟實力日益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靈魂,企業的社會形象、聲譽甚至比企業的產品、服務更重要。因此取得社會公信的企業更會得到市場的青睞。因此企業要獲得持久的成功,管理者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必須像對待經濟問題一樣,把承擔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社會意識逐步加強,顧客不單單注重產品的關鍵購買因素,如價格、質量、安全、便利等,更關心產品的生產方式及企業道德形象。可見在注重企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今天,只有當企業遵守了基于道義的社會責任,它才可能贏得社會的認同,提高品牌聲譽,并贏得眾多的顧客,企業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壯大。只有注重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在長遠的發展中樹立起自身的品牌,只有給予社會最優質的產品,社會才會對企業回報及認同,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企業自身才是最終的受益者。
再次,責任競爭力是關系競爭時代的制勝法寶。以責任競爭力為支點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可促使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重視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期望,承擔起對他們的責任。對投資者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在能夠進行理性的經營決策,能夠及時準確地公布財務信息,能夠給予投資者滿意的回報。企業與投資者良好的信用關系可以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財務實力,增強企業的戰略發展能力。一個能為員工提供較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能給予員工公正的評價和公平的報酬,能從制度上為員工提供休假、醫療、養老等基本權益和保障,能全面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的企業,必然能提高員工對它的滿意感和信賴感。基于尊重、信任和關愛的勞資關系可以進而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責任心和創造力,提高企業管理效率。企業對顧客承擔社會責任就是為顧客提供價格合理的、高質量的、安全可靠的產品和服務。一個全面滿足顧客需要的企業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擁有穩定的、忠誠的顧客,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對供應商負責就是企業能在商業往來中講信用、有效率并追求合作雙贏的交往方式,由此可以獲得優惠的價格、及時的供應和長久的合作,節約交易成本。一個遵紀守法、照章納稅、有責任感的企業也容易得到政府監管部門的信任和支持,從而降低監管約束和市場壁壘。企業采取措施盡可能地減輕運營活動對環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反應型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形式,如能源的節約使用、排放物和廢棄物的無害處理、危險工種職工的安全保障、顧客信息的保護等等,類似于此的社會責任行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可能面臨的社會責任風險。企業可以采用慈善捐助的形式投資于企業競爭環境中的某些重要的社會因素,以改善當地的社會條件,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因為這些條件的優化而改善了企業的競爭環境,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這種形式的企業社會責任使得社會效益和經濟目標由內在沖突而走向相互兼容,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共享價值。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可幫助企業建立友好的內外部關系,贏取良好的市場聲譽和社會聲譽,提高企業獲取人力、顧客、財務和實物等資源的能力,從而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
三、結束語
國內外的實踐都表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良好的社會責任管理,不僅可以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可以獲得長遠的商業利益。企業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是針對經濟全球化、傳統發展觀和利益最大化模式作出的戰略選擇。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構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可持續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報業集團的可持續發展論文12-30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精選論文3篇01-14
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探究論文01-16
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論文01-17
綠色設計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論文01-17
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措施論文01-15
論文化生態的可持續發展07-27
中國男子鏈球的可持續發展論文02-21
淺析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論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