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課的導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語文課要取得成功,導入十分關鍵,教師在導入階段就引爆學生的“興奮點”,有針對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使他們以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進入到教師為之精心營造的特定學習情境中來。恰如其分的導入,就好似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可使語文課在最初四、五分鐘的間隙里開創出一個多彩的景觀空間,從而提高師生的教學效率。成功的導入既要新奇,用新鮮火辣吸引學生,又要自然,跟所學內容自然銜接,天衣無縫。我們語文教師如能掌握一定的導入技巧,就可在導入時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下面筆者試對語文課導入技巧作一簡單歸納。
教材中那些文質俱佳的作品,無不蘊含著作者的深刻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我們在設計導入語時,應該充分慮及課文的類型和特點,同時顧及學生的年齡和心理,兼顧教材與學生兩個方面,找準切入點,力求導出重點、導出情趣、導出新意。
(一)音像造勢導入
音像導入是指采用放錄音、錄像、幻燈片等手段引渡新篇目新知識。音像本身具有的新鮮、生動、趣味,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激情。例如,講《口技》一課,教師可先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播放口技演員模擬各種聲響的錄音,有北風呼嘯,海浪拍擊,列車飛馳,機器轟鳴,戰場廝殺,嬰兒誕生的啼哭等,先讓學生辨別,然后告訴學生這是口技表演,學生當然大為折服,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又如,筆者在引入林覺民的《與妻書》前,放了一首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學生聽得入迷,伴著美妙的音樂,我引領著學生深情讀出了林覺民的心聲,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感同身受,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實物演示導入
授課伊始,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巧妙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借以引發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教學《死海不死》一課時,教師準備好盛滿水的大燒杯、足夠的食鹽、一只雞蛋。上課時,教師把雞蛋放入水杯中,雞蛋下沉,教師提問:誰有辦法讓雞蛋浮在水面?很快就有學生說出可以用食鹽,三勺五勺食鹽下去,雞蛋還是沒有浮起,直到幾乎全部食鹽都撒進杯里,雞蛋終于騰身而起,教師這時要求學生讀課文找答案,學生會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并且很快就找到了完整的答案。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種導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名人評價導入
學習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可從魯迅先生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導入。學習夏衍的《包身工》,可用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導入:“有人為我做過統計,說我寫了七百多萬字。我以為其中可以留下來的只有《包身工》。”這種導入法的好處在于,能通過名人的評價引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重視。
(四)設疑激趣導入
這是用質疑的形式進行知識過渡的一種方法。根據教學的任務和要求、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疑問,造成學生頭腦中的強烈懸念,激起他們急切的求知欲望。如教《傷仲永》一課,我們可用成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開頭,讓學生回答是否懂得成語的含義,肯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理解。然后告訴他們,課文所講的故事,正好可以印證這句話。學生定會在求知欲的驅使下學習這篇課文。
(五)溫故知新導入
“溫故而知新”,符合教學的認知規律。把內容相關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聯起來,可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學習魯迅《故鄉》,可從小學的《少年閏土》導入;學習陸游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可從小學學的《示兒》詩導入。如講魯迅的《故鄉》時,其主旨是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蛇@樣聯系:大家以前學習他的小說《風箏》,那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本文也是魯迅先生的小說,反映的是什么主題呢?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認真地讀文章。
(六)緊扣潮流導入
我在教學《<論語>十則》時,恰逢中央電視臺熱播《百家講壇》,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