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威實用主義美學關照下的體育美學探析論文
1.體育美學: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換
李澤厚先生曾說:“美學作為美的哲學日益讓位于作為審美經驗的心理學;美的哲學的本體論讓位于審美經驗的現象論。從哲學體系來推衍美、規定美、作價值的公理規范讓位于從實際經驗來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實證的經驗考察。”自19世紀以來,審美經驗的研究逐漸取代了對美的概念和本質的研究,成了當代西方美學的核心問題,亦成了古典美學向現代美學轉向的重要標志。20世紀中后期,審美經驗理論在經過舒斯特曼、阿諾德、姚斯等人的大量論述后,成了世界美學中的主流話題。有足夠的理由認為,正是對審美經驗理論系統討論帶動了世界美學的當代轉向,而這種轉向可以追溯到杜威在1934年撰寫的《藝術即經驗》(亦譯《作為經驗的藝術》)一書,杜威的文風晦澀難懂,著名分析美學家伊森伯格甚至批判杜威美學是:“自相矛盾的方法和未受訓練思辨的大雜燴。”然而,杜威在哲學和美學上的貢獻卻是劃時代,里程碑式的。審美經驗的引入,顛覆了自笛卡爾以來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上的傳統哲學美學理論體系,確立了一元論的思想,重建藝術與生活經驗在美學上的深刻聯系,使得美學理論也從傳統理論的窠臼中擺脫出來。美學的研究對象也逐漸從審美客體向審美主、客體轉變,更加注重于對主、客體之間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研究。杜威美學破除了傳統美學依賴于公共的藝術作品本身來建構美學理論大廈,并將其經驗自然主義哲學思想引到了美學領域,另辟蹊徑開創了全新的美學理論體系,而他的美學著作也被西方大哲們稱作是:“被普遍承認迄今為止在我們這個世紀以英語(也許是用所有語言)寫作的最有價值的美學著作。”作為主、客體都以“人”為核心的體育美學,其理論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并嘗試著與母學科找到最恰當的連接點。我國體育美學的研究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胡小明先生的《體育美學初探》一文的發表為發端,拉開了中國體育美學研究的序幕。但是,在21世紀伊始,體育美學的研究也陷入了低谷,遇到了瓶頸。體育美學的研究一直以“應用美學”研究為主,側重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運動項目的審美現象學研究,關注于描述運動項目的美學特征。雖然,這在學科開創之初,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學科邁向成熟的階段,若缺少對審美主體的研究,忽視主體鑒賞者的重要作用,淡化審美主體在體育審美經驗中獲得一種直接的審美體驗,這無疑會使得體育美學的研究缺乏長久的生命力。因此,當前體育美學的研究也應該從自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研究方式逐漸轉向自下而上的經驗的方式,即,從“體育是什么?體育美學是什么?”的終極問題,逐漸轉向到“體育是怎樣的?體育審美是怎樣的?”經驗問題的發問。體育美學的研究對象不應是與眾多藝術對象相混合的審美大雜燴,也不是懸浮于空的晦澀的哲學理論。而是轉向以有機體的審美經驗為核心,以身體運動為載體,從日常生活中獲得直接的運動體驗出發,注重主、客體的審美體驗,探索體育審美的內在規律,從而呼喚體育美學回歸到有機體與環境、身體與實踐,主體與客體相互適應的層面上來的實踐過程。有鑒于體育美學研究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由理論回歸到實踐的轉換過程,本研究以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和美學為理論支撐,試圖沿著杜威美學對傳統美學理論的顛覆與重構的路徑,為體育美學的研究提供一種新視角。
2.杜威實用主義美學
20世紀末,由于分析美學深陷語言的囹圄難以自拔,國際美學界開始呼吁走出分析美學的窠臼,思考美學新的去向。發源于美國本土的、代表美國精神的杜威實用主義美學迎來了黃金時代,深刻影響著當今美國的哲學美學的發展路徑。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理查德·羅蒂把杜威、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共列為“20世紀3位最重要的哲學家。”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學派的集大成者,建造了實用主義哲學的理論大廈。在其著作《經驗與自然》中,他提出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并將其稱為“經驗的自然主義”。而實用主義美學也是他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荷蘭學者菲利普·M·策爾特納曾寫道:“杜威的哲學就是他的美學,而所有他在邏輯學、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心理學中的苦心經營,再到他對審美和藝術的理解中被推向了頂點。” “經驗”既是杜威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學思想的基石。杜威正是通過“經驗”的概念摒棄了西方傳統哲學自柏拉圖以來的二元論的哲學理念,試圖恢復經驗與自然,審美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的連續性。
2.1傳統的經驗哲學、美學理論
“經驗”一詞在《牛津哲學指南》中被定義為:“對世界的直接的、觀察性的知識。更狹隘地說,經驗有時是限于這種知識的感官基礎的。”多數的哲學辭典解釋經驗的概念是感性的,通過外在感官獲得知識的方法。對經驗進行系統論述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的英國的“經驗主義學派”,伴隨著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產生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和休謨等。英國經驗哲學家們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他們反對崇尚書本和權威,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就寫到,運用經驗的方法達到:“探討人類知識的起源、確度和范圍,以及信仰的、意見的和同意的各種根據和程度。”通過身體的感官感知外物的存在,從而產生觀念。休謨認為:“任何東西如果我們在以前不曾借外部感官或內部感官感覺過,那我們便不能來思想它。”相應的經驗主義者認為,審美是發自內心的,審美存在于人的心里,客觀對象不曾擁有審美的性質。休謨說:“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里,每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理性主義者卻認為,審美快感源于客觀對象本身,應當從對象中尋找美感的來源,柏拉圖在《斐洞篇》中說道:“美的東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哈奇生也堅持休謨的觀點,他認為,審美既不是通過單純的身體感官可感知的,也不是通過客觀對象作用于主體可移情的,審美快感源于人的一種“內在感官”。因為外感不足以解釋美感,有些人五官健全卻很難在公認的美的對象中獲得審美的快感。眾多青年人認為一場NBA全明星籃球賽,會給人帶來一場視覺的饕餮盛宴,激烈的身體對抗,多變的戰術安排,讓人嘆為觀止,可有些人會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暴力,是野蠻。由于人們的認知能力和主觀情感的不同,產生的審美標準也會不一樣,若僅從對象本身去認識美感,而忽視主體知覺的多樣性,勢必會造成審美理論的缺陷。所以,哈奇生認為,審美應該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客觀對象和主觀知覺的統一體。但是,隨著休謨和哈奇生等人將經驗解釋為內感,以至于經驗不再是認識外部事物的途徑,而成了內省的工具,美學的研究也被限定在主觀精神的想象中,忽視了客觀對象的重要性。且在二元論的引導下,他們無法用經驗來詮釋心靈是以何種方式存在的,最終使經驗論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沼中。休謨無奈而絕望地闡述哲學的最終結局為:“確信人類的盲目和無能力是全部哲學的結果。”
英國經驗美學學派將美學的研究對象從客體的藝術轉向為主體的人,從主體中衍伸出審美經驗的概念,無疑給美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但二元論的經驗哲學割裂了自然與環境,身體與心靈的關系,使得哲學和美學的研究陷入了僵局。因為傳統經驗理論在哲學上無法證明心靈的存在,在美學上又擺脫不了理性的束縛。杜威深刻意識到傳統形而上哲學悲劇的一面,為了不囿于傳統理論,杜威倡導用一元論的經驗哲學來彌合二元論的缺陷,并極力倡導哲學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彰顯哲學與美學的價值和意義。
2.2杜威的經驗主義哲學觀
杜威經驗哲學的理論淵源主要來自黑格爾的“一元論哲學”、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以及詹姆士的“機能心理學”。杜威正是從這些大家的思想中,汲取營養,力圖彌補經驗與自然,身與心割裂的二元論哲學的創傷,倡導哲學回歸到對生活的關切。杜威通過“活的生物”這一概念,重新構建他的一元論哲學體系。西方哲學史上,將人和動物已經割裂很久了,哲學家們經常用勞動、語言和思維等詞來區別人與動物的不同,卻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與動物共同的地方。因此,為了把握審美經驗的源泉,有必要求助于處于人的水平之下的生物。“活的動物完全是在當下的,你看,行動融入感覺,而感覺融入行動——構成了動物的優雅,這是人很難做到的。”杜威認為,世界是人與動物共同生活的環境,而不是傳統哲學描繪的那樣,把世界歸為人的對象,主體卻是人的精神。我們的思想置于環境之中思考,我們的行為亦是置身于環境中運動,人是構成世界諸種力量的參與者,經驗是有效連接有機體與環境的媒介。杜威認為:“經驗是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符號與回報,當這種相互作用達到極致時,就轉化為參與和交流。”所有心靈和肉體的對立,靈魂與物質,精神與肉體的對立,從根本上講,都源于對生活會產生什么的恐懼。而以往哲學家強行將人與經驗同自然界分開,就如同在講一個“圓形的正方形”一樣荒謬。
杜威進一步從生活-歷史的維度來論述經驗的概念,他認為,經驗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是活的生物作用于環境與環境作用于活的生物的統一過程。這種經驗的模式,是相互轉換、主動與被動相互作用的一種關系,從而讓經驗內部的材料,通過這些關系的諸事件活動達到自身平衡與和諧,并趨向于自身完滿的過程。杜威這樣描述經驗:“‘經驗’指開墾過的土地,種下的種子,收獲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濕、冷熱等等變化,這些為人們所觀察、畏懼、渴望的東西;它也指這個種植和收割、工作和欣慰、希望、畏懼、計劃,求助于魔術或化學、垂頭喪氣或歡欣鼓舞的人。”經驗是主體與客體,有機體與環境、實質與形式相互統一、相互聯系的過程。活的生物在這一過程中,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也產生了經驗。杜威認為,身體在這個經驗的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3.杜威經驗美學與體育審美的耦合:審美經驗在基本了解杜威“經驗”基本觀點之后,再進一步分析杜威美學的核心概念:“一個經驗”和“審美經驗”,杜威正是通過審美經驗的概念實現了他對傳統美學改造的目的,他的審美經驗理論也為當今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和阿諾德·貝林特的“環境美學”奠定了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
3.1一個經驗與體育經驗
“一個經驗”并不是對經驗數量上的描述,而是指一個完滿整體的經驗體驗,當經驗變得完整時,它就是具有審美性質的經驗。杜威認為,活的生物與周圍環境會有一個從抵抗到和諧的過程,經驗也就不停地出現并向前發展。事物有時候被經驗體會到卻沒有產生“一個經驗”,可能是因為外在的干擾和內在的惰性造成的。而被經驗體會到的事物如何能擁有一個經驗呢? 杜威認為:“我們在經驗體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一個經驗。”一個經驗是持續性、完滿性與整體性的過程。“一件作品以一種令人滿意的方式完成;一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一個游戲玩結束了;……或者參加一場選戰,都會是圓滿發展,其結果是一個高潮,而不是一個中斷。這一個經驗是一個整體,其中帶有它自身的個性化性質以及自我滿足,這就是一個經驗。”事物只要是一個整體,并且以其自身特點,有其開端、自我發展并達到完滿的過程,就擁有“一個經驗”。
在體育運動中,“一個經驗”的概念被詮釋得更加生動。任何的運動比賽都有一個開端,一個高潮,并走向終點。一場NBA籃球賽、一次世界杯足球比賽、一段精彩絕倫的舞蹈表演……,都擁有一個良好的發端,場上局勢的瞬息萬變,以及扣人心弦的難以預料的結果,都將比賽不斷涌向高潮直至結束,這就有了“一個經驗”。無疑,杜威的“一個經驗”概念,是源于世俗或是普通日常生活的經驗。那么,“一個經驗”又如何成為“審美經驗”呢?一個游戲的完成,一次蹦極運動的終結,一場網球比賽的結束,這些與公認的藝術品不相關的身體運動又如何成為審美經驗呢?體育審美又如何回歸到美學的研究范疇呢?帶著這些問題,循著杜威美學的足跡,踏上體育美學的返鄉旅程。
3.2體育審美經驗
杜威明確地將一個經驗與審美經驗進行了細致的劃分。但是,二者之間又具有深刻的聯系,一個經驗具有審美的性質,一個經驗是通向審美經驗的橋梁。杜威認為,一個經驗成為審美經驗首先要具有“情感的性質”。不僅藝術創作需要情感,欣賞藝術的美感更需要情感的介入。當一位舞蹈表演者在場上揮霍著汗水,盡情地展示自己高超的技藝,這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而這種經驗雖具有審美的性質,但尚不能說觀眾會因這位運動員的表演獲得了審美經驗。審美經驗是完滿性的,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審美經驗之所以具有美的因素,“不是因為它具有獨一無二的獨特要素,也不是因為它獨一無二地集中于某種具體的層面,而是由于它更有熱情地將日常經驗的所有要素,結合進一個吸引人的、發展著的整體,這個整體提供了某種令人滿意的情感性。”審美經驗是由被經驗的材料推向自身完滿時,并帶有情感的屬性,而這種情感也是主、客體間雙向的、互動的。當這位舞蹈表演者用自己婀娜的身姿、優美的舞姿深深地吸引觀眾的時候,審美經驗就產生了。正如,當代著名美學家阿諾德·貝林特先生所描繪的:“在充滿活力的舞蹈表演中,一種充滿情感的氛圍把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擁入身體積極出場的經驗中,無論他是舞蹈者,還是觀看者。因此,作為運動著的身體的藝術,舞蹈就是身體化的運動;而作為運動,舞蹈就是在運動中對自我的展示。”情感在美學史上,一直被美學家們廣泛提及。因為有了情感,才會有藝術家以及運動員抒發出來的情感的外在表現,這種表現既可以是藝術家呈現出精美的藝術作品,也可以是運動員表現出美妙絕倫的身體表演。杜威的審美經驗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身體化的審美”,因為缺乏身體外在感官的介入,審美的創造和鑒賞都不會成為可能。因此,杜威說道:“審美經驗包含對客觀材料的確定的重構,這種重構乃是舞蹈藝術和歌唱藝術以及造型藝術的特征。比如,舞蹈就包含著轉化轉變身體及其動作的自然狀態的方式來使用身體及其動作。”
緊接著,杜威又論述道:“使一個經驗成為審美經驗的獨特之處在于,將抵制與緊張,將本身傾向分離的刺激,轉化為一個朝向包容一切,而又臻于完善的結局的運動。” “審美經驗的僅有而獨特的特征正在于,沒有自我與對象的區分存乎其間,說它是審美的,正是就有機體與環境相互合作以構成一種經驗的程度而言的,在其中,兩者各自消失,完全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審美經驗強調主體與客體相互聯系并走向完滿的過程,同時又主張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充分融合,我們很難想象把徽派建筑轉移到埃及金字塔旁邊,把歐洲的哥特式建筑堆砌在北京老城區四合院周圍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但結果肯定是讓人啼笑皆非。當我們看到“中國大媽”把廣場舞跳到法國盧浮宮廣場前的時候,是怎樣的一種“別樣的運動美感”。“因此,非審美性存在于兩種限制之中。其一極是松散的連續性,并不開始于某一特別的地點,也不結束于——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終止于——某一特別的地點。其另一極是抑制、收縮,在那些相互只有機械性聯系的部分間活動。”
杜威認為,審美經驗既不是像哈奇生等英國經驗主義學者所說的產生于主體的內在感官之中,也不是理性主義者所倡導的源于藝術對象本身,而是來自于有機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經驗過程。審美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實質和形式、目的與手段、情感與表現、有機體與環境的完美結合。因此,當一個經驗具有整體性、持續性以及完滿性的特征,并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的時候,審美經驗就產生了。
自康德伊始,在“審美無利害”和“藝術自律”觀點的影響下,審美經驗被認為是觀照的,置于無上崇高的位置。康德認為,只有天才才可以創造藝術,只有天才的人才能鑒賞藝術。審美逐漸遠離日常生活,遠離社會,美學理論也成為一種空中閣樓,走向形式主義。審美經驗的產生也被局限于在畫廊和博物館里觀看藝術作品,或者是歌劇院里正襟危坐觀看戲劇表演。從康德的表象理論的意義層面來說,不論是誰,只要他認同觀看體育賽事是一種審美體驗,他就是無理取鬧,而且其無理取鬧的程度足以令我退避三舍,這僅僅是一種學派的體育升值所致。杜威說:“不僅是戲劇,雅典的體育活動也起著贊頌和強化種族與群體傳統,教育人民,紀念光榮業績,并加強公民的自豪感的作用。”杜威反對專注于公認的藝術品本身來理解審美經驗,他認為:“理論所要達到的理解只有通過迂回才能實現;回到對普通或平常的東西的經驗,發現這些經驗中所擁有的審美性質。”審美經驗不僅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每一個經驗活動中,存在于整個世界的人類活動中。杜威堅持認為,審美經驗也會同樣出現在追求科學和哲學的過程中,發生在體育中,以及烹飪中,從而增強這些活動的魅力。因此,杜威倡導:“恢復審美經驗與生活的正常過程間的連續性。”任何的體育運動,都具有審美的因素,包括籃球、排球、游泳、武術和舞蹈等。體育運動不是一群人的獨舞,也不是機械地自我表演,它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人觀看和參與,就是因為它內在的美感和外在的感染力。審美經驗在體育審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連接了觀眾與運動員、鑒賞者與表演者,使得體育審美成為了可能。
與鑒賞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體育審美經驗的產生并不局限于主體的觀眾。作為呈現體育美的載體的運動員,同樣會產生審美經驗。在體育運動中,運動員和觀眾都有審美經驗,兩者密切關聯,又各有不同。首先,運動員在運動中,他既是美的創造者,也是美的體驗者。因為,在運動中,當運動員向觀眾展示體育美、奉獻體育美的盛宴時,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此時,運動員置于其中,為自己完美精湛的技藝而獲得一種美感體驗(當然也包括成功體驗),這種審美經驗亦是激發運動員創造體育美的動力源泉之一。由運動員真切的內在審美經驗所產生的外在行為表現作用于觀眾的鑒賞判斷中,從而引發觀眾復雜的情緒和情感活動。觀眾因運動員出色的表現而深深地沉浸在體育比賽中,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備受感染。他們時而歡呼,時而沉默,情感注入到鑒賞之中,審美經驗也油然而生。因此,他們成了比賽的“參與者”,而不是審美靜觀的“旁觀者”,這就形成了一個審美場域。在這里,體育審美場域使得觀眾和運動員全身心地沉浸在這緊張的體育運動之中,連接成一種經驗的共同體,從而呈現出體育審美經驗的獨特效果,這也是體育審美經驗的真諦所在。古姆布萊希特在《體育之美:為人類的身體喝彩》中也寫道:如果我們同意與之前已經存在的質與情緒的提升有關,我們就可以說,體育比賽的體驗與審美體驗一樣,與其他的強度稍微弱一點的情境的體驗沒有本質區別。
3.3審美經驗:體育與藝術對話的橋梁
體育運動是人類重要的活動之一,體育與藝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滿足人們鍛煉身體,增進健康的需求,也被視作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因為其中存在著很多的美感。我們可以自由地鑒賞體育所表現出來的身體美,欣賞運動美,甚至觀眾也可以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速度,從而享受體育審美所帶來的身心愉悅。這也讓審美經驗的概念在體育審美中得到了最佳的闡釋,杜威在其美學著作《藝術即經驗》中,開篇就談到:“如果看到耍球者緊張而優美的表演是怎樣影響觀眾,……,他就會了解到,藝術是怎樣以人的經驗為源泉的。”
體育美和運動美也像人類社會其他審美實踐活動一樣,帶給人們審美的快感。體育美可以加深我們對審美經驗的理解,讓我們充分感受到身體介入所產生的快感以及身體介入體育美中帶來的狂歡。體育美又不同于藝術作品的靜態美,不僅表現在主、客體都是以人核心,而且體育美是一種動態性的。體育美體現的是運動員和鑒賞者在共同追求身體美和力量美的外在表現、以及內在情感的強烈抒發。在比賽中,運動員會產生一個經驗,并將在場的觀眾深深吸引,觀眾的心跳也隨之跳動。當我們看到運動員因贏的比賽喜極而泣、觀眾也隨之熱淚盈眶的場景時,當我們看到觀眾的臉上、胳膊上畫著所鐘愛的球隊的標識,以及隨著球隊在場中因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心情起伏不定時,當我們看到一群身材臃腫的大媽們踩著相同的步伐在自由而愉快得舞動,并時不時吸引著周圍人群不斷比劃時,我們會體會到審美經驗在體育審美中的重要作用,而這種動態的審美經驗也催使著觀眾與表演者一起互動,用野蠻的方式訴說著身體的文明,分享運動帶來的快感。因此,如果體育的目的是實現其具有完全人性的、具有深刻意義的實踐活動這一潛能的話,那么,關于體育的未來所有探究中都應該將審美經驗考慮進去。阿諾德·柏林特在他的美學著作《藝術與介入》中也寫到:“在通過運動來建構一個人的王國時,舞者與參與其中的觀眾一起,進入一個基本的行為當中,這個行動源于所有經驗和我們人類對世界的詮釋。”體育運動跨越了藝術與鑒賞者、主體與客體、審美和實踐的鴻溝。美學,成為聯接體育與藝術的紐帶,指導體育的“藝術化”實踐,使人類的體育事業面向美好的未來。
4.結語
畢達哥拉斯曾說過:“生活就像是一場競技賽,有人是摔跤選手,有人是小販,但最佳的角色是觀眾。”因此,體育美學的研究不能忽視主、客體之間審美經驗的重要性。循著杜威美學對傳統美學改造的路線,也給體育美學帶來了一些思考。在康德藝術自律理論的觀照下以及二元論哲學的影響下,自然美和體育美一直未被納入美學的研究范疇。體育美學也因停留在對具體運動項目的美學特征描述上,缺乏審美經驗和美的哲學的研究而略顯粗淺。1998年,在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召開的第14屆世界美學大會上,著名美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曾調侃道:“就連體育也是美學”?因此,我們應深刻反思體育與美的內在關系問題。在探索杜威美學的道路上,我們會發現,審美經驗將體育與經驗、體育與美連接到一起,使得體育和美學之間找到了恰當的結合點。杜威的審美經驗理論給體育美學的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視角,我們嘗試在體育審美中確立審美經驗的重要作用,從而將體育美學從本體論的角度轉到認識論的角度探索體育審美的內在規律。當然,這種體育美學研究的轉向并不是對以往研究的否定,而是在現有理論基礎上生發出來的,試圖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研究路徑。體育審美經驗理論的構建將有益于指導人們去發現體育之美,鑒賞和創造體育之美,進而增進人們對體育和美的理解。
【杜威主義美學關照下的體育美學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接受美學與陶瓷英譯探析論文05-17
唯美主義與現代美學論文09-16
基于生態美學的動物趣味探析論文08-23
現實主義美學格調的論文05-06
孔子美學思想探析04-28
形式美學的突破與局限--俄國形式主義探析04-29
實踐美學和后實踐美學論文05-04
接受美學對于音樂美學的啟示論文05-02
關于美學論文02-14
音樂美學論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