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調查與研究論文
對52所大學的體育教學模式選用和實施情況進行問卷調查,進一步分析不同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征,提出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發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研究表明:在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選用上處于多種模式共存的格局,大多數高校體育教師認為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教學模式將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和生生“合作”關系、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提高大學體育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教學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學理論邏輯特征,為實現某種教學任務的相對穩定而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不同的教學模式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了不同的教學思想,教學的價值觀,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也是具體教學經驗的概括化,是聯系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1]。近年來,對于教學模式的探討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由于教學實踐是動態發展的,因此教學模式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體育作為大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其教學模式能否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滿足“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大學體育教育理念,是當前乃至以后相當長時間內大學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遼寧、山西、山東、北京、江蘇、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內蒙古等地52所大學的體育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有關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方面的書籍、文獻、報刊和雜志,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設計《大學體育教學模式調查問卷》,進一步進行信度、效度檢驗后,向遼寧、山西、山東、北京、江蘇、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內蒙古等地52所大學的體育教師發放問卷,問卷回收108份,其中有效問卷102份,有效回收率為94.4%。
3.數理統計法
用SPSS17.0軟件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相關統計學運算和分析處理。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選用情況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隨著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在體育教學模式的選用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而被選用較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俱樂部型”、“一體化型”、“分層次型”等(見表1),但由于各種體育教學模式均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優越性,同時也各有其不足之處,因此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目前仍處于多種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不同特征分析
1.“三基型”體育教學模式
“三基型”體育教學模式以教學內容進行定位,注重傳授學生體育基礎知識、技術和技能,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三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其組織形式是以行政班為教學單位進行教學。這種體育教學模式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促進體育教學規范化,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足之處是教學缺少靈活性,不考慮學生個體差異、興趣特長和個性發展,不能充分實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終身體育意識。
2.“并列型”體育教學模式
“并列型”體育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進行因材施教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運動能力為目標。其組織形式是在一、二年級同時開設基礎課和專項課。這種體育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兼顧學生的體能發展和興趣特長,注意對體育水平不同的學生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滿足不同體育基礎學生的要求。不足之處是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較高,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不宜同步,學生過于關注評價成績,導致不注重方法的掌握。
3.“三段型”體育教學模式
“三段型”體育教學模式以教學階段進行定位,注重學生的體育基礎知識、體育基本能力的提高以及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以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習慣和能力為目標。其組織形式是將大學體育課程分成三段:一年級開設基礎課,二年級開設專項課,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這種體育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體育基礎,使學生增強體質,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不足之處是學生的主體性思想體現不夠,在一年級不能照顧身體素質優異的學生,開課層次多,對師資力量和場地、器材要求較高。
4.“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
“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使學生樹立終生健身的體育觀,以滿足學生體育興趣、要求、意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其組織形式是完全打破班級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上課教師和上課時間。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兼顧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局限性是對高校場館設施要求較高,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
5.“一體化型”體育教學模式
“一體化型”體育教學模式注重增強學生體質,重視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以增強每一個學生的體質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目標。其組織形式是把體育課堂、早操、課外體育鍛煉有機的結合到一起。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的有機銜接,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使學校的場地器材得到充分利用。缺點是不能充分體現主體性教學思想,學校投入資金大,教師所承擔工作量太大。
6.“分層次型”體育教學模式
“分層次型”體育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心理、生理和體能特征的具體情況出發,在總體教學目標指導下,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地進行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體育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其組織形式是按學生的運動基礎和體質狀況的不同情況,劃分教學層次班,建立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有區別地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區別對待,有助于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化地調動學生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不足之處是教學層次班的劃分相對復雜且很難操作,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場地設施要求較高。
(三)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趨勢分析
1.貫徹“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
通過調查發現,多數的大學體育教師認為體育教學模式的選用應從“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出發,盡量選用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體育教學模式(見表2)。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復合型人才的歷史使命。
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有聰慧的頭腦,同樣需要強健的體魄。身體素質是一切素質的根基,而大學體育課程作為學生接受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最重要環節,將對學生今后從事終身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身體產生重要影響。綜上所述,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選用應逐步向“一體化型”體育教學模式、“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等注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教學模式轉變。
2.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和生生“合作”關系
隨著和諧社會的推進,體育教學模式也要注重師生關系的平等,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灌輸的狀態,教師就應當把自己主導者的角色徹底轉化為建設者的角色。建設者實際就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促進者,使學生成為教學的真正主體,教學的一切程序都應圍繞“學生主體特色”展開,充分滿足學生個體需要,尊重學生個體選擇。
作為建設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建設一種方法,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主制定目標和自主評價,其前提就是在教學模式中實現師生關系的平等化,建立平等對話和合作伙伴的關系。只有實現了這個質的變革,“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才可能在根本上建立起來,民主、和諧和寬松的創新氛圍才能夠得以凸顯,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才可以充分彰顯。如此,大學生能夠大膽地發揮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進行創新實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生生合作”,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達成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合作的和諧狀態[2]。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指出:“教學方法的最優化程序中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合理地去選擇各種教學方法并使之達到最好地教學效果。”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要求體育教師由教學主導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進行轉變,這就迫使體育教師一定要依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廣泛研究各式教學方法為自身教學服務。不僅要掌握傳統的語言法、直觀示范法、完整與分解法、預防與糾錯法、游戲法、比賽法,還要掌握現代化的程序教學法、發現教學法、表象教學法、領會教學法、掌握教學法等。通過自己堅實的知識儲備,合理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多邊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論
(一)由于現有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身的優缺點,所以各高校在選用方面仍處于多種模式共存的格局。
(二)多數大學體育教師認為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教學模式將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
(三)在體育教學模式的運用中,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和生生“合作”關系、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提高大學體育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調查與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俱樂部體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05-01
中學體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05-02
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論文04-30
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現狀調查論文04-30
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的論文04-30
探析多校區模式下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調查研究論文05-02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研究論文05-02
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