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思想中的倫理際遇
內容提要 :在中西文明史的進程中 ,政治建構對于倫理道德的依賴 ,一直是一個通貫的文化景觀。為了影顯儒家倫理―政治建構的特質 ,本文以早期儒家作為不變的坐標 ,將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西方倫理―政治的相關論說為對象進行動態的比較 ,從而呈現兩者在理論致思的構成與走向上存在的差別 ,如何最終形成了倫理政治與道德政治的重大差異。從早期儒家倫理政治理論的概觀 ,可以發現倫理這一社會要素在其中起著中心支撐點的作用。但是 ,倫理在政治哲學建構中發揮類似作用的 ,并不限于中國早期儒家的言說地域與學派范圍內。學派之外 ,與儒家同時代而同為顯學的墨家 ,對倫理問題的關注 ,絲毫不亞于儒家。地域(中國 )之外 ,整個西方文明史進程中 ,政治建構對倫理道德的依賴 ,一直是一個通貫的文化景觀。但墨家的學派對照作用 ,顯然不如西學的地域差別 ,更能顯示早期儒家倫理政治建構的特質。原因很明白 ,一是后者與早期儒家理論的差異性更明顯、更典型 ,也更易捕捉 ;二是兩者在理論致思的構成與走向上都別有意趣 ,即視點相同 ,但視像相異 ,從而形成倫理政治與道德政治的重大差別。
當然 ,在西學的范圍內選擇倫理政治的比較對象 ,是多重且復雜的。神學政治論對倫理的倚重 ,道德哲學對政治社會的剖析 ,都可以作為比較對象。但取決于本文直接關注的倫理―政治的雙邊關系 ,本文將比較的對象較為單純地確定為類似的政治哲學構思上。并且 ,為了顯示早期儒家倫理構思與整個西方政治哲學從古至今類似構思的異同 ,確定了以早期儒家為一不變的坐標 ,將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的西方倫理――政治相關性論說置于其中 ,以求有一種動態的中西倫理――政治論說的比較。而早期儒家倫理政治坐標的三個參數是 :柏拉圖的理想國 ,用以比較早期儒家整體烘托而出的倫理王國 ;盧梭的道德理想國 ,尤其是直接民主的人民主權論 ,用以與早期儒家的民本觀念相對勘 ;現代的正義理論 ,用以與早期儒家的平等主張相參照。
一、古典狀態 :倫理王國與理想國
早期儒家的倫理政治建構 ,就其終端顯示而言 ,是一個倫理王國。倫理王國的最高統治者應當是倫理榜樣與政治權威合一體。他依據仁義道德 ,施行仁政 ,感召大眾 ,使天下皆悅。而倫理王國的運作原則是行王道 ,反霸道。內在的道德修養與外在的政治倫理 ,統一于王道政治的需要上面。王道政治或德治 ,雖承認社會的差異 ,確認有勞力與勞心的社會分工 ,有君子與小人的層次劃分 ,但允諾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就看一個人認同德性、切己自反的自覺性與堅定性了。與此同時 ,在倫理王國中 ,有恒產與有恒心的緊密聯結關系 ,證明了財產之于德性的重要性。但是 ,對依據仁義道德所動的主體 (士 )而言 ,堅持倫理信諾 ,則是可以忽略財產基礎的。 (無恒產而有恒心 ,惟士為能 )再者 ,倫理王國中的人在面對道德醒覺和人生歷程 (老吾老、幼吾幼的相關相及性 )方面 ,人人之間具有平等性。但是 ,相對于天然的血緣關系 ,或政治關系的原型或摹本而言 ,則可以打破一般的公道原則 ,父子相為保護變而為一種體現了公道的行為 (父子相隱 ,直在其中 )。至于倫理王國中人的培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