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化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策略論文
摘要:地方文化是美術校本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廈門海滄有著豐富深厚的地方文化資源,但幾乎不被重視、并正遭受破壞。提高學生的地方文化保護意識,可以地方文化為支點,結合綠活實踐模式,與美術課程整合開發研究,提煉出地方文化美術綠活課程開發方法和策略,探索以學生綜合探究為主體的地方文化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模式。在研究過程中喚起學生關注和保護生存環境,提高文化傳承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關鍵詞:美術教學;地方文化;綠活;課程開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管理中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等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1]以廈門海滄為例,基于地方文化的美術綠活課程開發就是應視挖掘廈門海滄豐富的鄉土文化,借助綠活主題性實踐活動優勢,開發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
一、美術綠活課程概述
1.綠活起源
“綠活”最早起源于綠色生活地圖,1992年,美國學者溫蒂包爾女士創作了第一張紐約市綠色生活地圖(GreenAppleMap),她把制圖的概念和方法放在網站上,從此很快被得到認可并推向國際。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全球環境保護綠活綠能議題不斷被各國學者提出且受到各國的重視。至2005年夏天,已有6大洲、46個國家、315個地圖專案加入其行列。這種以環境保護、綠色消費、資源再生、社區共享等為主題的綠活綠能議題活動稱之為“綠活”。在中國臺灣、香港較早接觸綠活,例如2005年香港開設了“綠活地圖”(wherevergreen.hk)網站,該網站是一個開放式,人人皆可參與的網上協作平臺。過后,在國內也很多大學生以志愿公益的方式加入“GreenAppleMap”推動和實踐綠色生活。
2.美術綠活課程
在國內最早把綠活與教育相結合是臺灣地區。21世紀初在中國臺灣地區以倡導以社區資源作為學校教材開始成為關注的議題。綠活傳播到臺灣,臺灣學者、大學教授(以臺灣東華大學徐秀菊教授為代表)把綠活理念與社區教育、環境教育、人文教育相結合,與學校課程相結合。讓綠活走進學校、社區、城市、鄉村、街巷、田野,乃至大自然之中,結合美術學科進行綜合探究教育,利用校內外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思考,提升環境意識。[2]這種活動臺灣稱之為美術綠活活動。這種以保護海滄當在文化為主題,以學生小組實踐為主體,以調查收集整理文化材料,制作個性綠活標示(圖1),主題綠活地圖(圖2),教學案例開發研究等美術創意活動為內容,透過綠色活動與美術實踐,激發學生對周邊生態、人文環境重視和關注,從而引起學生對環境多一份關懷與愛護為目標的課程稱為美術綠活課程。
二、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的意義
1.挖掘豐富的地方美術校本資源的需要
廈門海滄自唐代以來就有相關的歷史記載。千百年來,海滄人在這臨海富饒之地生息繁衍,創造了許多文化遺存:如歷史悠久宗祠宮廟、富有閩南特色的紅磚民居群落、純樸厚實的民風民俗等。海滄還是保生大帝信仰、七月普渡、炸韓丹爺等臺海習俗文化的發源地,有著極其豐富美術校本資源。
2提高學生地方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的需要
隨著區域性經濟發展,傳統文化不被重視,許多特色紅磚古厝傳統建筑破壞嚴重,甚至為了經濟利益而被拆毀。其次是對地方文化沒有認同感,筆者在美術課堂中提到當地傳統文化,而學生常會流露出不屑和厭煩的眼神,在骨子里不喜歡這些“過時”的東西,而對遷徙來的“新廈門人”對本地文化一無所知,更不用說認同。另外,由于城市發展需要,許多村莊將要整體拆遷,這是對地方文化毀滅性破壞。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筆者意識到如果沒有提高當地人們對地方文化的保護意識,那么諸多破壞現象將無法改變,而且會更糟糕。本課程開發是基于海滄在地文化資源,通過學生參與海滄地方綠活文化調查和美術主題實踐,讓學生體驗感愛海滄悠久的歷史故事、精美的建筑雕塑、深厚的民間藝術等傳統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主動傳承優秀地方傳統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傳承地方文化的自覺性。
3.培養學生綜合探究能力需要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性質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3]美術綠活課程開發是以小組為單位(圖3),根據學生興趣,利用學生所學的美術課程知識,組織學生從真實生活出發,深入了解自己家鄉,探究自己身邊的文化遺存,尋找能代表海滄文化的元素,收集整理圖文史資料,設計有個性的綠活圖示,制作海滄地域文化綠活地圖,創作出有海滄文化元素藝術作品,從中提高對地方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意識。這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綜合探究的過程,真正地根據學生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研究內容,以綠活體驗為目的,提高學生綜合實踐探究能力。
4.提高教師的校本課程整合能力的需要
美術綠活課程開發是綜合探究教學模式,是開展地方鄉土文化研究的有效方式,找到地方文化融進課堂的鑰匙。雖然通過廈門意象文化綠活藝術教師工作坊的培訓,只是了解綠活實踐基本操作流程,但綠活與美術課程怎樣融合根本不知。更何況在臺灣也只是在嘗試和摸索的過程,網絡文獻極少且瑣碎。可見,美術綠活課程研究至少說是本區域創舉。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嘗試把綠活探究活動融入美術課程教學,帶領學生調查研究當地傳統文化,通過課堂案例教學的研究,選擇把綠活實踐中的環境教育、生命教育與美術教育內容進行課程整合,形成有特色的綠活美術校本課程。這一研究過程,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提升了教師校本課程資源整合能力,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三、美術綠活課程開發與設計
1.美術綠活課程開發思路
課程資源開發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益,突出地方美術教育的特色。[4]本課程開發圍繞從擬定綠活課程開發方案——學生調查收集整理圖文資料——教師監管和指導——學生創作綠活標示和綠活地圖——課程編寫等環節進行構建的,充分挖掘海滄地方文化課程資源,突出了地方特色,并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本課程是把環境教育、生命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透過綠活課程,觀察生活周邊的景物,對環境中所蘊藏的文化符號加以提煉,運用文字和圖像進行美術綠活創作,提升學生視覺素養的能力。這過程也將人文、環境、生命議題融入到學校課程中,建立人與環境的關系,讓地方文化不僅以隨處可見、可觸摸的形式存在于我們學生的生活中,影響并塑造學生,而且還以無形的、潛在的方式規約和影響著學生,從精神觀念的深處塑造著個體的人格與心靈。
2.美術綠活課程開發方法
課程研究以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為目的,注重實踐,兼顧知識;注重團體,兼顧個人;注重情感,兼顧理念,采用學生調查和訪談、分組行動研究、案例教學等研究方法。此外,有意識地把學生實踐活中設計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運用全員撒網和和第二階段重點深入探究。撒網式是讓全體學生參與,以班級為單位根據學生所居住社區和興趣愛好進行分組,讓學生利用節假雙休日進行綠活實踐活動,著重是讓學生參與和收集地方文化資料。其次重點深入調查階段,第一步就是根據第一階段學生參與積極性和興趣,組成年級的綠活研究活動團隊。第二步根據前階段收集的材料進行梳理出富有特色的文化內容,在教師參與和指導下,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進行深入、調查。第三步就是重點是完善綠活圖文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各社區的綠活地圖設計制作。通過以上諸多方法,透過海滄美術綠活課程實踐研究提高了學生對鄉土文化認識和保護意識,建立正確的綠色生活態度與習慣。
3.美術綠活校課程規劃
美術綠活課程以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以循序漸進地進行課程開發。本課程圍繞單元化教育,突出綠活課程的實踐性、開發性、自主性、生成性。本課程元規劃為五個單元,共十一課,是以美術學科為主的綜合實踐課程。(課程目錄如圖4所示)
四、地方文化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策略
綠活課程是一個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剛開始沒有太多的參考范例,在課程架構上倍感吃力,不知從何下手。隨著堅持不懈深入研究,總結出基于地方文化的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策略,首先很大程度是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在興趣中調動學生自主性,其次是采用循序漸進方式逐步推進的課程開發,細化教師對課程開發的指導,及時評價鼓勵等一系列策略達到課程開發研究效果。
1.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的激發興趣策略
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在驅動作用,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初中學生行為多表現為情趣性,學生的學習行為多數由興趣和心情喜好而決定。綠活課程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領域,學生對綠活課程充滿好奇,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這些是綠活課程開發內在動力。如何把學生對綠活課程開發的熱情持續下去,重要是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具體從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競賽等形式來調動學生積極性。這些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綠活課程開發實踐中樂于探究,在活動過程中的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打破學生一味在課堂被接受知識的形式,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的課程開發氛圍。
2.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的循序漸進策略
綠活課程開發是全新的教學實踐,這需要從易到難的循序漸進的研究過程。首先是學生的認識、調查研究過程是先易后難的循序漸進過程。學生在地方文化調查中,學生根據興趣和愛好,開始自主組成小組,策劃調查路線圖,從學生熟悉的文化開始著手。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怎樣進行小組任務分工、怎樣探找地方文化,怎樣收集圖文材料等。在美術綠活實踐活動也是采用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剛開始要求學生運用文字的方式整理出有主題的文化歷史故事,接下來讓學生用繪畫、雕塑、設計等方式表現傳統的文化(圖7-10),最后是讓學生進行綠活標識(Icon)和綠活地圖的設計制作。起初學生基本不懂什么是綠活標識和地圖,第一步先讓學生先臨摹,在臨摹中體會綠活標識和地圖的特點,接下來再進行學生自主設計,引導和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表現形式方法來表現。學生最后完成的綠活作品還在全市展示,并在《廈門晚報》中報道。綠活課程開發采用循序漸進方法就如摸石頭過河,先從簡單的、容易的、學生熟悉的領域不斷地向前試探,從中體驗著綠活實踐的快樂。
3.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的實踐指導策略
教師的指導不是代替和包攬,而是幫助、引導和監控。綠活課程開發是學生學習新領域,綜合性強,教師和學生都在嘗試,在這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的不斷激勵,更需要教師的指導,例如在學生小組分工上,教師要在協作方式、學生特長、完成任務上給予指導,能確保分工明確責任到位;其次,在學生調查實踐中給予預見性指導,如指導學生如何設計采訪稿的問題,使調查成效得到提高;還有在材料收集整理上給予指導,教學生怎樣篩選、整理材料,學會圖文處理的軟件系統,提高學生文史資料整理能力;還應在學生綠活標示的設計上給予創意性點撥指導。最后,在綠活地圖設計教師除了在創意、構圖等方面給予指導外,更重要是要在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等思路上進行指導,在綠活地圖的設計上可幫助學生找點子,降低制作難度。如建議學生下載各村的衛生地形圖,根據地形圖進行想象和創意,這樣有個依據,從而降低了制作的難度,提高了學生作品呈現的質量。但在指導過程中要把握一個度,不過多地教,而是更好地激勵和啟發,點燃學生創意的火花。
4.美術綠活實踐活動的評價策略
海滄地方文化美術綠活課程開發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開發踐中獲得體驗和感受。這就要求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要有所改變。綠活課程不適合對學生進行劃等分類的評價,在本次課程開發中對學生評價主要體現在多元化評價、過程性評價、及時性評價。如“自我反思性評價”就是讓學生“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從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對自己行為、思想等方面自我反思;如開展同伴之間、師生之間的賞識評價。評價注重學生過程參與、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的評價。評價還要及時,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使這興趣得到持久。及時評價也可讓學生調整活動方案,改變學習思維、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對學生的評價要積極正面,用評價點燃學生的熱情,得到鼓舞,分享綠活實踐活動的喜悅。總之,基于地方文化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研究不單純是校本課程的建構過程,其實更準確說是一種探索過程。綠活課程開發的方法也好、策略也好,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關注和熱愛我們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這要求教師從用心去做。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嘗試用綠活課程開發讓生于斯、長于斯的學生,多多關注家門口那春夏秋冬卻不斷變遷的小巷,村邊那棵葉落葉長的大榕樹,身邊那座精美不斷在風雨歲月中逝去的紅磚厝,還有那伴隨著學生長大的童謠和故事……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歲月印記。讓我們把海滄地方文化作為美術綠活課程的起點,用綠活來記錄對這片土地上的人、事、時、地、物的感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01-06-08].
[2]徐秀菊.社區創意與藝術教育(創意篇)[M].臺灣: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
[3]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2017-09-27]..
[4]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地方文化美術綠活課程開發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地方特色產品開發策略04-30
開發本土文化拓展美術教學-河南地方傳統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04-28
航海課程改革策略論文05-02
地方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04-29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論文04-28
試論文化圖式翻譯策略04-28
地方森林生態資源開發研究論文04-29
淺議高中學校課程的開發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