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時間:2024-06-13 10:55:49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

  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概述

  1、采用的教學方法陳舊,“你講我聽”模式較為呆板。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不自覺地就走入教師的課堂中。但是當前,有些教師仍采用比較陳舊的教學方法,“你聽我講”,教師在臺前滔滔不絕,而學生只有傾聽的份兒。如此講課,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足夠的交流,何談提高課堂參與度,按照學生的聽課質量調整教學的步伐?課堂的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

  2、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工具,忽略板書過程。如今,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許多中小學都逐漸引進了多媒體教學工具,旨在方便教學,減輕教師負擔。有一些教師過分地依靠多媒體進行教學,比如制作好了課件,在課堂里放映,輔以講解,一堂課45分鐘很快就過了。課件教學,速度較快,學生聽講時猶如霧中看花,聽得云里霧里。板書是教師一種專業技能體現,雖然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是一種進步,但是教學傳統精髓還是可以保留的,并且教師在進行板書時,能夠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熟悉知識,是較為合理的。

  3、沒有根據考試的要求,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向和節奏。應試教育模式明顯,教師以高考為指揮棒,嚴格執行,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近年來,教育教學方面有了新的方向。比如今年考試的改革方向以更加注重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的培養為主,課堂標準改革也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先。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學的調整,進行歷史課程教學時,首先注意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好歷史知識,“先學生,后成績”,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1、利用倒敘法設置懸疑,激發教學火花。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的教學時間,我們歷史教師往往是一講到底,滿堂灌,學生拼命記筆記,最后弄得教師辛苦學生又不領情,兩頭不得好。如果利用倒敘法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可以讓老師省力也讓學生學有所知,學有所樂。通過倒敘法設置以后,從中會讓學生對自己所知的歷史知識和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遷移,既讓學生有了成就感,也起到了歷史教材本身應該達到的能力培養。

  2、利用一些野史趣聞,興趣導入課堂。孔老夫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又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能夠激勵學生積極渴求獲取知識的關鍵。教師應該采取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聯系教學內容,搜集一些名人軼事、正史之外的史料,在課前5分鐘講述,最后留下懸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以順暢導入課堂。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還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另外還可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關于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的邊角料。

  3、觀看史料,如歷史圖片、影視視頻等,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上、報刊雜志上的圖片或是一些表現歷史體裁的影視作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獲取一定的態度體驗,或從背景或內容方面,幫助學生理解教學。教師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較為輕松地走入教材,對史料有一定的共鳴,師生間的交流對話也會更加簡單,教師也就可以從學生的理解中把握學生的學習節奏,反饋自身,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的步伐,為學生服務。

  4、將歷史和時事相結合,教學需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走在時代的前沿。歷史雖然發生在過去,但是它對現在甚至未來的影響都是不可預測的。沒有過去哪來將來。因此,教師的教學應當將有淵源的歷史知識和時事要聞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從古通今、由古溯今,用歷史知識闡述當今,在運用中獲得知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發揮主觀能動性,互相配合。教師在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上有所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增強,自然會創造出生動、活潑、有趣、實在的歷史課堂,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2

  一、歷史概念的含義

  人們基于對歷史現象以及事件的了解,抽象總結形成的,它對歷史現象的本質進行了揭露,是人們重新認識歷史現象與事件以及人物的實質以及內在關聯,這個就稱為歷史概念。在對歷史概念進行說明時,一方面要反映出歷史事物的地點、時間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還要對歷史事物的意義以及性質進行揭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通過現象了解本質,從而產生相對完整的歷史概念。

  二、準確掌握歷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到:經過學習以及認識歷史,加強學生的歷史思想,拓展視野,對我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解,從而提高觀察歷史的能力,加強自身的歷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養要求的提高,歷史概念的關鍵性就變得愈加重要,由于讓學生了解歷史概念,不僅是發展智慧的重中之重,而且還是展開創新性活動以及處理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的安排了解到,不管是選修或者必修課,都在課文導入框以及單元導入中指出學生在研究學習期間必須學會的關鍵以及重點概念。據統計,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個學習模塊明確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別達到88、71和74個之多,選修(Ⅰ)(Ⅳ)在導入語中提到的重點概念分別是61和52個,考慮屬以及種概念和其他沒有被列入的概念,這個數值還要更高。相比于初中教材,高中歷史新課程對歷史基礎知識進行了縮減,加強了歷史理論研究以及歷史概念,強調了歷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產生的影響,提倡實施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創新性,同時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這點是和課程標準要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的思想是一樣的。高考命題導向的`一大要求就是加強歷史概念教學。在高考以及新課程整改的大環境下,提高考查高考試題思維能力也變得非常急切,因為歷史概念有利于對學生通過歷史現象了解問題本質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在高考歷史試題的能力題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它能很好地防止學生死板地從教科書中尋找文字拼湊答案的應試方式,能這樣講,倘若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歷史概念的含義,那么準確回答的可能性就很低。歷史做記錄的事物有很多,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識,歷史發展過程也很繁瑣。如多樣性和統一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曲折性和規律性以及因果聯系性,紛繁復雜。在歷史教學期間,一些學生不是很清楚歷史概念,腦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孤立的人物與時間,缺少正確的認識,很多時候都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因此對學生的能力水平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地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是基本途徑。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歷史概念是保證教育教學概念、增強歷史基礎知識的一個前提條件。

  三、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老師的角度

  1.提高認識。往往老師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已經對歷史教材的內容輕車熟路,因此,會形成一套老師自己的定式思維,多關注教材中事件的背景,內容,意義,而忽略對歷史概念的深刻剖析。新一輪課改以來,尤其是近幾年的歷史高考試題,是應該讓我們有所反思了,只重事件輕分析已經不合時宜了。2.教學中精講概念。只有學生真正的明白了概念的本質,才能精準的做出答案。例如:如不可以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只能講“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由于封建以及君主專制機制分別是種和屬概念,所以封建機制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就是君主專制機制。必修Ⅰ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選修Ⅱ第5課《美國獨立戰爭》和第10課《美國民主憲政的擴展》,從中找出如下重要歷史概念:獨立戰爭、華盛頓、《獨立宣言》、富蘭克林、杰斐遜、《聯邦憲法》(或《美國1787年憲法》)、麥迪遜、美國27條憲法修正案、杰克遜、西進運動、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林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史論概念:邦聯制、聯邦制、分權制衡、人民主權、總統制共和制、黑人奴隸制、兩黨制。

  (二)學生的角度

  課上認真聽老師對歷史概念的講解。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明白課上認真聽講的重要性,很多時候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東西是書本上教材中所沒有的,尤其是歷史概念,學生自己是很難理解的,需要老師的幫助。2.審題過程中靈活應用歷史概念的理解。在選擇題中,特別能體現概念理解的重要性,所以在做選擇題的過程中,審題很重要,只有深刻明白題干中所指的概念含義,那么就很快找到答案了。

  總之,隨著課改的深入發展,歷史教學中對概念的理解要求越來越高,歷史學科要考出高分,要求教師和學生都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不要只局限在對歷史背景,過程,意義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是應該跳出這種定式的時候了。掌握事件,人物的本質含義更有價值,更能體現新課改對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讓我們師生能更好的學好歷史學科而努力吧!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3

  一、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也就是將批判性思維運用到教學中。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更別談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學生對于很多歷史知識,不是從表面的閱讀就能弄懂的,很多知識往往需要通過不斷分析和質疑才能明白。所以,結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教師應該針對傳統教學中的弊端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善。由此看來,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讓學生多提出質疑,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中第一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部分內容會涉及到《布列斯特和約》這一內容。有的學生在對這部分進行學習時,將《布列斯特和約》和《馬關條約》進行比較,并且還認為列寧和李鴻章都是賣國者。雖然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但是教師不應該馬上用“作為偉大領袖的列寧怎么會賣國”反問,這樣只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不能發揮批判性教學的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條約分別所處的歷史背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再反過頭來對這些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反思,從而抓住其中的不同之處,幫助自己修正原本的觀點。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以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二、多元解讀歷史文本,提高批判思維能力

  由于生活閱歷和價值取向等存在差別,學生會對歷史現象形成不同的理解。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同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歷史文本進行多元解讀也是當下的趨勢。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通常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思路理解歷史現象,很顯然這樣會使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難以發揮。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多元解讀歷史文本,引導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歷史現象,提出質疑和反思,從而幫助學生不斷地提高批判思維能力。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第一章“中國軍民維護舊家主權的斗爭”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戊戌政變”為例對歷史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學生在對這部分進行學習時,會認為“戊戌政變”之所以失敗原因在于“封建頑固勢力的強大”。事實上,在歷史事件背后還有其他的原因。教師應該指出學生所說的方面為外因,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時間的內因。學生經過思考之后,就會發現“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勢力過于弱小”就是“戊戌政變”失敗的內因。通過多元解讀歷史文本,教師可以使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從而真正了解歷史事件的'真相。

  三、有效開展教學評價,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教學評價也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要是學生在教學評價上把握不當,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他們往往根據學生的試卷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有效開展教學評價。教師的教學評價應該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問題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的運用等,以幫助學生不斷地強化批判性思維,使學生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增強歷史水平。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中第一章“羅斯福新政”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教學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原因、所涉及的方面以及帶來的影響,教師應該主動針對這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教師對于這部分的掌握情況、以及在對于所學歷史知識是否運用到批判性思維也應該納入考慮范圍。這樣才能夠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四、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根據新課改的相關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學習掌握批判性思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教師應該結合新型教學文化,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其次,教師應該多元解讀歷史文本,提高批判思維能力;最后,教師還應該有效開展教學評價,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4

  一、有效性教學的概念

  有效性教學是指通過增加或者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以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前提下,能夠達到鍛煉身心、陶冶情操、發散思維的作用。傳統教學中的有效性只是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并沒有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無法從根本上做到有效性的教學。本文所討論的有效性教學,既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大綱要求的知識,又能夠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并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擁有扎實基礎的同時,還能根據情境變化靈活應對并解答所遇到的問題,真正的為社會鍛造出有用之才。

  二、如何進行有效性教學

  (一)歷史教師觀念的更新改變

  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不少教師嚴守所謂“師道尊嚴”,面對學生高高在上;憑借所謂教學經驗對學情進行主觀臆斷,對學生缺乏客觀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陳舊的教學理念已經遭到淘汰。教師要真正的去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根據不同情況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教師的粗心和無視,往往帶給學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學習壓力;教師的耐心和鼓勵,卻能夠影響每一個學生,甚至令他們終生受益。在課堂的學習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在做好引路者的工作的同時,也要擔當起同行者的責任,和學生一起研究問題,克服問題。只有一起承擔了失利的苦澀,才能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教學手段的豐富多彩

  1、做好教學備課

  高效的教學備課工作,是有效性教學的前提。但在實踐中,很多歷史教師未能妥善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課標、教材與學生的關系;二是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的關系;三是利用網絡資源與個人創新的關系;四是歷史課型與教學手段匹配的關系,導致備課效果不彰。教師以課標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托開展備課工作無可厚非,但我們更應耐心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使備課工作達到最佳效果。集體備課能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但個性化的備課卻能發揮教師個人特長,也能使教者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在備課中有大量的網絡資源可以加以利用,但這些資源良莠不齊,需要進行必要的增刪和創新,即便是好的資源也應有選擇地加以利用。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我們應根據課型輔之相應的教學手段,并不是每一節課用多媒體課件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豐富教學過程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面對龐雜的知識點進行記憶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對于相似的歷史概念經常容易發生混淆,對于抽象的.歷史現象總是感到難以理解。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建構起一課、一章的知識網絡,學生記憶時就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我們更要講清各個歷史概念的涵義及其外延,讓學生真正吃透這些歷史知識;同時啟發學生以基本概念為據,進行發散思維,對于類似的歷史概念進行分析概況,對同一時期的歷史現象進行比對總結,這樣學生就理清了相似歷史概念間的異同,又通過揭示某一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加深了對相關歷史概念的理解。對于抽象的歷史知識,我們要搜集生動形象的歷史資料,利用多媒體教具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理解。在歷史課堂中,還應及時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體會歷史人物的品格,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

  3、鞏固教學成果

  高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無論體力智力還是思維反應的敏捷度,都處在巔峰狀態。很多時候教師講授的東西學生都能做到充分理解,但是隨著時間一長,有些學生就會出現記憶模糊甚至完全遺忘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往往會采取對前一階段的歷史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辦法,但是復習方式單一、內容簡單重疊導致了復習效果并不理想。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如以時間為線索的縱向整理,以時代特征為線索的橫向整理。也可以安排一些課內探究活動來對所學知識進行一次鞏固,讓學生自己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將知識融會貫通,變為己用。比如在復習《羅斯福新政》一課時,就可以設置“資本主義經濟政策是如何演變的”、“美俄二、三十年代改革給我們的啟示”等話題進行討論。組織討論也是鞏固教學成果的方法之一,在練習鞏固時應注重創設不同的歷史情境,多進行變式訓練,既讓學生真正掌握了歷史概念,又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課后評價的客觀準確

  不論教學如何改革,最終都要交出一份答卷來檢驗最終的成果。所謂的答卷不能只看試卷上的分數,更多的要看到學生自身能力的加強和素質的提高。不要因為一些學生沒有在卷面上取得成功就否定他們的努力,要看到學生自身的努力和進步。有效性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可能并不會及時體現在考試成績上,但只要學生能夠產生學習的動力,獲得學習的快樂,豐潤自身的精神世界,就是對有效性教學的內在價值的正面肯定。因此,只有建立起全面客觀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將歷史有效性教學落到實處。總之,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通過有效性教學,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兩者之間的感情。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5

  隨著近年來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工作中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先進的技術引進課堂,并且也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此種背景下人們也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在當前社會發展中,信息技術不僅能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對教學帶來的積極作用也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本文就將以高中的歷史教學展開研究,進一步探討怎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優化,希望對廣大教學工作者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歷史教學的作用

  (一)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歷史學科的教育往往是借助課本和黑板,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種背景下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到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就十分必要。信息技術可以對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行轉變,也就是在課堂中有效的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直觀和準確地掌握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充分記憶所學的歷史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視頻或是圖片等多媒體設備,將歷史情境進行再現,讓學生在了解歷史事實的過程中還能在腦海中形成直觀的畫面,還原歷史。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能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將有效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對歷史教學中的難點進行突破。在對一般歷史現象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歷史事件中的內容和意義對學生們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對現代信息進行應用也能方便教師對歷史事件中的要點環節進行展示,從而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記憶。之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對相關知識要點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這對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記憶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二、對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優化的對策

  隨著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傳統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信息技術作為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產物,不僅應該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還應該被合理地應用在教學環節中,因此將這項技術合理應用到高中歷史課堂中也顯得十分必要。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在歷史課堂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比如多媒體技術,使其能更好地發揮出積極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要求教師也要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利用,放映一些和課程知識相關的影片或是資料,從而借助其直觀性對學生的'視覺和感覺進行沖擊。同時這種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更真實地感受歷史,對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幫助。比如教師在對“戊戌變法”這一環節進行講述的過程中,為了更真實地感受改革派與頑固派之間的對立,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以辯論的形式對兩種對立思想進行表達,模擬當時的歷史場景,并在課堂中播放關于戊戌變法的資料和視頻,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有效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刻理解。

  (二)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轉變傳統教學方式。隨著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開展,這一理念在高中教學上也有了越來越深刻的體現。在高中的歷史教學環節中,對傳統教育教學方式進行轉變,制定更符合當前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和社會發展趨勢有著很強的一致性。現代信息技術是科學技術和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的重要產物,所以將其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對實現歷史課程改革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對其理念有著準確地掌握,確保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此外,廣大教師還需要對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方法進行準確掌握,通過這種方式對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更有效的豐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幫助學生養成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念,全面提升其歷史素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是當前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更需要對這一理念和技術有著更全面的認識,幫助學生對歷史能力進行提升。高中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為關鍵的組成環節,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部分。因此這也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探索與創新,不斷發展和掌握更多有效的教育指導方法,從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歷史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長華,李會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歷史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52(1):5-6.

  [2]李霜霜.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下旬,2015,74(4):371.

  [3]練紹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歷史教學[J].才智,2015,59(3):196.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6

  摘要:合作性學習既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培養初中學生主動性學習的有效途徑。本文從適時調整分組的策略、采用多種合作方法、實施合作性學習需注意的失誤三方面論述合作性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與運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合作性學習實施初探

  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合作性學習作為培養其能力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合作性學習也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自從新課程實施以來,合作性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頻頻采用,實踐證明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友好交往、探究意識、口語交際、解決問題等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論述當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合作性學習方式的實施。

  1.適時調整分組的策略

  (1)自由式:在開學伊始,教師一般不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因此,這時的分組采取3-4位學生自由組合并選出組長的形式進行。由于是學生自愿情況下的自由組合,所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自由式的小組合作很可能出現基礎好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好好組合)、基礎薄弱學生分在同一組(差差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歸在同一組(外外組合)、性格內向分在同一組(內內組合),必然造成好好組合和外外組合的小組發言積極,常常得分,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多,因此越學越有趣;相反,差差組合或內內組合的小組就可能索然無味,越學越沒勁,出現厭學的趨勢。因此在運用基本合作性學習4—5周以后,應對學生重新進行分組,轉為基本式分組,這樣可保證各小組力量均衡,并使學生有機會同別的同學合作,從而使教學過程充滿生氣和新意。

  (2)基本式: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目前比較認同的是小組由3人至4人組成,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其學習的一般步驟是:組內成員自學→在“主持人”的協調下學生依次發表意見(相同意見不再重復)→若經過爭論后大家的意見仍不統一,則由“記錄員”記錄下來,待小組匯報時提交全班討論。

  (3)特殊式: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臨時采取的分組形式。如同桌式、拼盤式等。

  2.采用多種合作方法

  (1)目標合作學習: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性學習的必要性,對自身進步,對班級的重要性、迫切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團體合作觀,并制定適合的高中歷史教學目標。比如在教學《冷戰后的和平主題》時,在合作研究目標方面,可以進行這樣的處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通過查閱、閱讀、歸納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檢索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網絡查詢,培養學生實際操作電腦能力;通過編寫調查報告,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與寫作的能力;互幫互助,增強集體團隊精神,樹立集體榮譽感。

  (2)課堂合作互動:培養學生在課堂上互助合作的技能,如學會傾聽他人的見解,學會不中途打斷發言,學會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從高中歷史課堂討論中得到有用信息等等。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互動互助合作學習的機會,拓寬互動互助的領域。實施時,教師要挖掘每個“角色”的潛力,充分發揮不同層次學生在互動合作性學習中的作用。通過這種高中歷史課堂互助互動的合作性學習,不僅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因為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頭緒較復雜,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組并作了明確的分工:第1—2小組圍繞“官渡之戰”來學習,其中第1小組為袁紹方,第2小組為曹操方;第3—4小組圍繞“赤壁之戰”來學習,其中第3小組為曹操方,第4小組為孫劉聯軍方。每個小組先談一談本方的優勢和劣勢,接到任務后學生們認真地去查找相關內容;然后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講臺來介紹本組的學習成果;最后請一名學生來點評四個小組的觀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發言,學生們把這兩次戰役雙方的優劣勢講得很清晰,尤其是曹操在兩次戰役中的前勝后敗的'原因,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因勢利導地總結“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戰略戰術對戰爭的影響,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3)課堂合作辯論:這是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在這里,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所討論的高中歷史問題,給予靈活恰當的討論引導。比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題目:人口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你同意哪種觀點?請闡述你的理由。課堂辯論中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組,人人可以充當辯手為自己的觀點辯護,教師擔任記錄員,學生座位可以圍成馬蹄形,便于面對面展開辯論。通過小組合作辯論,學生們不僅強化了歷史基礎知識,掌握了教材的內涵,同時激活聯想思維;學生們歷史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提高,而且鍛煉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競爭意識。

  (4)角色扮演的合作性學習:角色扮演能讓參與學生體驗其中的感覺,讓其他學生猶如身臨其境,這是課堂教學表現形式的創新。同時扮演者更需要在過程中的配合,這既是一種合作,又是一種學生才能的表演。教材中有不少內容是可以通過歷史劇的形式來表現的,把它們編成歷史劇進行表演,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知識,而且鍛煉了各種能力,如口語的表達能力、文學寫作能力、舞臺表現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在學習《杯酒釋兵權》時,設計成小品,學生自告奮勇擔任有關角色,通過短短的準備,學生把人物的性格、動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學生還適度創新臺詞和動作,筆者就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引導全班學生鼓掌,讓參與者有一種成功感受。學生不僅是導演、編劇,還是演員和觀眾,編演歷史劇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們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3.實施合作性學習需注意的失誤

  在開始合作性學習時最容易失誤的有兩點:一是方法指導不足,讓合作性學習流于形式,美其名曰合作性學習,而其實質是放羊式教學,自由放任,毫無目標與中心;二是操之過急,要求過高,損害了學生對合作性學習的興趣,挫傷了學生參與合作性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不到合作性學習的樂趣和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顯明.中學歷史教學初探.教育科學出版社.

  [2]呂世虎,劉玉連.新課程與教學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研究,20xx年第8期.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7

  一、對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梳理

  (一)一味追求對話,造成對話與講授的對立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與交流是教學的對話品性之一。對話教學更是將其作為自己的一個重要屬性。強調和實施對話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話教學的一個現實追求。但必須明確的是,對話和教師講授并不矛盾和對立。對話教學不但不排斥教師的講授,恰恰相反,強調和追求對話離不開教師精彩和必要的講授。不然,對話就很可能流于膚淺,缺少深刻。但在這一點上,現實的對話教學實踐缺少充分地認識和重視。過分強調和一味追求對話,缺乏或排斥教師講授的教學還很普遍。《人民教育》20xx年第10期曾刊發了元延花老師的《一節好課的反思》。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缺乏教師精彩、深刻、打動心靈的講授而留下了無盡缺憾的教學案例。在這篇文章里,元老師真誠地敘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學經歷,很具普遍性、啟發性和研究價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學目標

  相對于傳統教學的剛性預設目標而言,新課程加強了對教學過程中生成性目標的關注。對話教學更是把生成性目標作為課堂設計的重要目標取向。但這并不意味著對話教學要排斥或拋棄一些基本的預設目標,因為這是教學的底線。換句話說,對話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機智,開發利用生成性的課程資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學的底線,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然而,現實的對話教學實踐往往不容樂觀,刻意追求生成而迷失基本教學目標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一節語文擴讀課上,老師發了一篇閱讀文章,文章通過兩個人從不同角度觀察蟲子獲得不同的肩示,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教育及辯證思維的熏陶。當教學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個學生嘟囔了一句:“蟲子不爬怎么辦?”教師認為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順勢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很具創意地想出了許多讓蟲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誘餌法、激勵法、借助法、選擇法、換取法、等待法……課上得很生動。

  案例中,執教者不顧學生所提問題的實質,拋開原先的教學設計‘,一味地為了生成而生成,順勢引導學生大搞探究,有點像在上生物課或自然實驗課,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其實已經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迷失了本課中悟理促智、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和辯證思維熏陶的教學目標。

  (三)形式化的、虛假的對話大量存在

  形式化的、虛假的對話是指教學過程中的那些表面上看似對話,具有對話的形式,卻無對話的實質性內容和真實意韻的對話。從實質意義上來說,這些對話只是課堂的形式和擺設,本身不具教育性或教育性很弱。換言之,它們只是為了對話而對話,只有氣氛的活躍而無思維的交鋒,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深層次思維并無太大益處。毋庸諱言,這類對話大量存在于現實的教學實踐之中。

  1.表面上尊重學生的虛假對話

  在中小學課堂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些課堂對話現象:“同學們都預習了某某文章,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個問題呢?”于是,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或最感興趣的問題。這時,教師就會一邊表揚一邊話鋒一轉:“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預習了課文,提出的問題非常好,但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稍作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教師要“探討的問題”在有些情況下并非一定是學生最感興趣或最想探究的問題,而是自己在備課時早已確定的問題,是教師自己最感興趣或最想探究的問題,或者說是課程標準早已規定或提示的問題。這種對話不僅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對學習的抵觸。

  2.“假問題”過多導致的虛假對話

  那些無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斷、回答或翻開書本就能馬上找到答案的低級問題,我們稱之為“假問題”。如教學活動中經常出現的學生跟隨老師提出的“……對不對?”“……是不是?……”而隨聲附和“對!”“是!”的教學對話,就是由于“似問題”而產生的虛假對話。站在對話教學的高度來看,這樣的師生對話只能是停留在淺層、低級問題的提問與回答,沒有也無法激起思想的交鋒,不會也不可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

  3.候答時間過短造成的虛假對話

  候答時間主要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回答問題前的.一段時間。有研究表明,在實驗條件下教師的候答時間增加至3秒以上時,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但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幾乎沒給學生思考時間,或是等待學生思考的時間很短,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展開就要求回答問題。這種由于候答時間過短而造成的虛假對話,廣泛存在于與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

  (四)有意或無意地疏離了現實生活世界

  現實生活世界是師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個蘊藏了無限教育資源的世界。教學一旦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起來,學生就會感受到知識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就會覺悟到自身學習的責任與價值,這自然也就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當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的時候,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的、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因此,密切聯系現實生活自然成了對活教學課堂設計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況下,教學的現實卻遠非如此。

  有這樣一節課: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節觀摩課上,年輕的女教師與初一學生一起學習《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課第一冊)。教師播放的多媒體背景音樂是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大屏幕上連續播放著秋天沉靜的大樹、高遠的天空、斑斕的樹葉、飽滿的果實……還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師將這節課處理為朗讀課,教師讀“秋實”,學生分角色朗讀“秋色”與“秋味”,全班男聲朗讀“秋風”,課堂中還有其他聲音,沉穩的“秋土”,寬厚的“秋景”……

  從一般教學理論的角度講,這堂課設計是精妙的。它體現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調動了師生參與的積極性。但這堂課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實實的秋天,四周到處充溢著秋的陽光和秋的氣息。然而,這一切卻被教室里的師生,特別是我們的教師忽略了。課堂上充盈著的是教師和學生深情扮演的課文中的各種聲音,唯獨沒有對“秋”的真切感受。

  需要說明的是,現實的對話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遠遠不止以上四種。許多其他問題還會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時暴露出來。

  二、問題原因剖析

  (一)缺少對“對話教學”本真內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全面解讀“對話”是準確理解和把握對話教學的關鍵。在通常意義上,對話是作為語言學領域的概念被理解和使用著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話已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在社會學看來,對話是指雙方積極介入和參與、平等交往和互動、真誠溝通和合作;從文化學角度看,對話是與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聯系在一起并以之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認為,對話不僅是教學的手段和藝術,更是教學的理念和精神。對話教學是融貫了這種理念和精神的教學形態。遺憾的是,不少中小學教師對這一本真內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把對話與教師講授對立起來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強調的是,有了這種理念和精神,有時從外表上看去,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的方式進行的,但它仍屬對話教學,因為此時此刻的講授只是在交代問題的背景,在介紹有關這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和解決這一問題的各種可能性,旨在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和興趣。此時激蕩于教師內心深處的是與學生相互平等尊重的情懷,是真誠的傾聽意識、對話意向。因此,有研究者指出:“無論在意向水平層次上,還是在能力水平層次上,判斷一種教學是否是對話式的,不能僅僅依據表面上是否存在一種你來我往的言談,關鍵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與教育過程互動的實質。”

  (二)對對話教學的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特征之間的關系模糊不清

  生成性是對話教學的顯在特征,但必須說明的是,對生成性特征的關注決不排斥教學的預設目標。在這一點上,對話教學的態度是“預設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預設的超越和發展。沒有充分的預設,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對兩者關系的認識不到位,往往會導致兩種現象的發生:一是不折不扣地執行教學的預定目標,而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非預期事件采取不予理睬或簡單處理的方式和態度;二是不顧或完全忽視教學的預期目標,只關注和追求課堂上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信息,并將之作為課堂活力的象征。顯而易見,對話教學實踐中的諸多失誤即源于此。

  (三)不少教師自身素養不高,不適應對話教學的實踐要求

  對話教學是一種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的教學實踐形態。它要求教師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活的機智。但現實的情況是不少教師的自身素養不高,不適應對話教學的實踐要求。

  對話教學作為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教學形態,它高度凝練了新課程的理念和精神,注重互動,強調對話。在師生、生生、師本、生本的對話過程中,隨時都會產生有價值的信息和機會,以新課程的眼光來看,這些信息和機會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的一大特點就是稍縱即逝。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組這些課程資源,是對教師的課程意識和教學能力的一大挑戰。不少中小學教師不但對稍縱即逝的課程資源的反應遲鈍,更是缺乏迅速有效重組課程資源的教學機智。對話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此有關。

  三、對話教學實踐的改進思路

  (一)加強對對話教學的理論探索,增強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力和指導力

  教師缺少對“對話教學”本真內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對話教學實踐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對話教學理論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為此,我們要加強對對話教學的理論探索,增強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力和指導力。

  第一,注重對話教學的本質和基本教學觀的研究。包括對話教學的內涵特點,對話教學的目的觀、過程觀、課程觀、師生觀等。

  第二,加強對話教學新理念或新概念的實踐轉化研究。對話教學吸收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諸多新的理念或概念。這些理念或概念大部分并非我國土生土長,而是直接源于國外的教育理論或哲學,如“生活世界”“生成”等。這必將帶來一線教師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對此加以研究,探討它們將如何能夠順利轉化或融入我國的教學實踐之中,轉化或融入的機制如何等問題。

  第三,做好對教師的模糊認識的歸因及澄清方式研究。現實表明,不少教師在對話教學的實踐中存在著模糊認識,如對對話與講授的關系不理解,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不清楚等。這勢必制約著對話教學實踐的順利進行。因此,加強對教師的模糊認識的歸因及澄清方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生成與預設的關系,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在生成和預設的關系上,對話教學的追求是:有預設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隨意,在生成與預設之間保持恰當的張力。為此教師要做到:第一,充分關注預設,把預設目標作為教學的基本底線。教師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盲目地追求生成,就會在實踐中出現失誤。第二,以教學目標的“彈性預設”取代“剛性預設”。所謂“剛性預設”,是指對完成目標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折不扣,刻板單一。很顯然,“剛性預設”反映了設計者對教學活動的非預期性和不確定性的嚴重忽視,它最容易導致的結果是機械式地兌現。這是我們在中小學課堂上經常遇到的場面。對話教學在目標設計時更注重的是“彈性預設”。所謂“彈性預設”,是指教師先有一個大致的教學意圖和設想,教學過程中能夠根據具體情景創造性地發揮。可見,“彈性預設”的教學目標不但為生成留出了廣闊的空間,而且在一開始就為生成鋪平了道路。

  (三)切實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增強其駕馭對話教學的實踐能力

  首先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將之作為提高教師素養的切入點。其次要培養和鍛煉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教學機智。對話教學主張教學要密切聯系現實生活,由此非常重視課內課外的資源利用。這要求教師至少具備以下兩種能力:一是對課內外原有資源的敏銳意識和有效的重組能力;二是引導和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便在師生對話中“涌”出更多有價值的資源。

  摘要

  現實的對話教學實踐經常會暴露出以下四種問題:一味追求對話,缺乏或排斥精彩、深刻的講授;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學目標;形式化的、虛假的對話大量存在;有意或無意地疏離了現實生活世界。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缺少對對話教學本真內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對對話教學的預設目標與生成性特征之間的關系模糊不清;自身素養不高,不適應對話教學的實踐要求。改進對話教學的實踐應做到:加強對對話教學的理論探索,增強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力和指導力;正確認識和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兩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切實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增強其駕馭對話教學的實踐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8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史料主要包括歷史記錄、歷史著作和各種歷史文物等。史料教學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研究對象,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史料的作用,鍛煉學生通過史料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筆者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以及對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研究,為廣大同行提供有效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借鑒。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方法 應用

  在新課改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還要求培養學生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正確的價值觀。而史料是了解和認識歷史知識的重要材料,一切歷史結論都離不開史料。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科學地利用史料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一、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根據史料讓學生探究歷史和學習歷史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主動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陷。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主要以教師和教材為課堂中心,講解歷史知識時以灌輸與傳授為主,沒有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而史料教學則能夠克服這一缺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史料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興趣,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知識學習中,并且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高中歷史史料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史料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親歷歷史,回歸歷史現場,尋求歷史真相,從而學習到更多的歷史知識。高中歷史教材中含有豐富的史料,這些史料可以真實地還原歷史情境和發展規律。教師在教學中要使用代表性較強的史料,不僅使歷史知識具體化,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再次,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史料教學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要求教師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充分發揮史料的優勢與特點,改進和提升教學方法,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所以,高中歷史教師使用史料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質量。

  二、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

  1.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科學地選取史料

  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歷史,留給后世的史料極其豐富,數量龐大。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史料的時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與科學性,選擇那些代表性較強并且容易理解的史料,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接受和學習。教師在使用史料教學方法時,可以利用這些史料順利引出教材知識重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在講到與辛亥革命相關的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多方面地了解辛亥革命時發生的歷史背景,能夠真正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境,回顧歷史現場。所以,高中歷史教師科學地選取史料,對提升歷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與歷史教材內容的相互補充學習,使其在欣賞歷史影片的同時,對歷史知識有著更深刻的認識理解與記憶掌握。

  2.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適當地提問解讀

  高中歷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使用史料教學方法,不能只注重研究史料表面的歷史知識,還應該深度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層歷史背景與知識。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該創設問題情境,科學合理地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進行獨立自主地思考,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知識。同時,高中歷史教師還應該及時地給學生解讀史料,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知識重點搜集相關的素材,包括圖片、文學著作、影視資料等。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展示“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圖片,著名文學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也是以這一時代為背景的。教師可以提問“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五四運動有什么意義”等,學生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同時教師還應該對這些史料進行適當地解讀,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史料背景,從而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些歷史知識。

  3.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及時地總結歸納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歸納與總結也十分重要。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和史料的歸納總結,能夠幫助學生盡快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對于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十分重要。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在對《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進行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相關史料,分析當時我國的國情,包括國防、農業、工業和經濟等,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另外,高中歷史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自主歸納總結,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層次地認識和掌握高中歷史知識。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科學合理地采用史料教學方法十分有必要,對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十分有利。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教材內容合理選擇史料,兩者互相結合,在課堂上及時地對學生提問和對史料進行解讀,然后歸納總結,全面提升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效率,進而提升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蒙. 淺析新課程改背景下高中歷史史料教學[J]. 高考(綜合版),20xx(11):18.

  [2]廉旭光. 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之史料教學[J]. 教育教學論壇,20xx(05):54-55.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9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快樂的情感,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而在當前的中學校園里,許多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痛苦的情感體驗”,而且在痛苦、乏味的學習中,學生毫無創造力可言,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基于這一狀況,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就必須改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起來,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和提高自身的素質。在高中歷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的體會到,運用情境教學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并達到“教”和“學”的和諧統一,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模擬角色情境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模擬角色情境,演繹當時的歷史狀況,讓學生走近歷史、理解歷史。這一方法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快樂的學習,并能渲染課堂的氣氛。比如,在講《百家爭鳴》前,我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模擬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進入角色情境,再現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為了熟悉情境,同學們主動查閱資料,設計“臺詞”,推選代表,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我記得當時四位扮演角色的同學一上場,同學們就哈哈大笑,因為他們中除扮演儒家的同學穿著校服外,其他的同學都穿了特別的衣服:扮演法家的同學,穿了一套老成的制服;扮演道家的同學,穿著一件短袖,肩膀上還搭著一件外套;而扮演墨家的同學,穿了一件破舊的衣服。當這幾位同學從穿衣、做事等生活角度闡述各自的思想主張時,同學們的印象自然就特別深刻。之后,我又請了一位同學扮演當時的君主,由各“思想家”先后對其進行游說,由“君主”判斷自己會采用哪種治國思想,并闡明了原因。通過角色模擬,同學們較好的理解、區分了儒、道、法、墨四家學派主張的不同,比我們老師費勁口舌的講,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模擬角色的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同學們的合作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再現事件情境

  所謂的事件情境,就是利用幻燈圖片、電視或電影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現歷史事件的發展梗概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觀察、體會和分析歷史。這種教學手段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過去的歷史,而且以其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學起來就更輕松,也就更容易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例如,在講《“自由放任”的美國》時,由于學生缺乏經濟危機的感性認識,很難體會經濟危機的破壞性,于是我在上課時播放了視頻《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的美國》,再現了當時這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再配以教師具體的講解,學生對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破壞性就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學生注意力集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同時學生還了解了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為下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供文物情境

  傳統的教學總是從書本到書本,講起課來難免會顯得抽象而呆板,不能使學生耳聞目睹。提供文物情境,可以使學生從中感知遠去的歷史,觸摸遠去的歷史,以獲得直接體驗。這里所說的文物情境,指的是向學生展示文物或仿制的文物,播放有關文物的影視資料,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遺址、遺跡等。為此,有條件的學校或教師可以將具有歷史教學價值的歷史遺物,如古錢幣、古器皿等,包括文物的贗品、模型等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并配以有說服力的講解,這不僅使歷史課上得生動活潑、形象直觀,而且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經久不忘。

  四、創設問題情境

  “思起于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出發點。在情境教學中,要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以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為載體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授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圖片、材料,聆聽歌曲或觀看視頻片段等方式,吸引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這就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它是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在這里,教師需要設疑,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情境之中,在他們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協調活動起來,以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五、營造情緒情境

  贊可夫曾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快樂的情緒中學習。比如,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可以營造一個愿學的情緒情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真正優秀的教師,應是一個公正的人,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教師對待每位學生的態度要保持一致,這一點能成為學生健康心理成長的基礎,有利于得到學生的信賴與尊敬,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而形成和諧愉快的教育活動局面。反之,教師對待學生不公,會造成學生感情的壓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同學,盡量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感受到師愛,進而以積極的情緒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運用情境教學是促使學生快樂學習、積極思考、學會合作、提高素質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歷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情境教學的積極作用,倡導新課程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歷史教育教學的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目標和人文教育目標。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0

  摘要:歷史地圖可以將各種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現象發生的地理環境完整地表現出來,它可以更加簡明、更加直觀地反映我國歷史的進程。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利用歷史地圖,能有效提高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效果,它的出現為學生更加清楚、更加明了地展示了歷史結構、歷史知識,使學生對歷史形成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地圖;教學應用

  歷史是高中的基礎學科,也是高考學科之一,因而歷史課程在高中教育工作中有著重要的位置。當然,在我國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所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中學教師都開始研究歷史教學的新方法與新策略,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其中將歷史地圖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也是開展歷史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歷史地圖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將歷史準確表達出來

  歷史地圖是一類具有超強直觀性與藝術性的教學道具,它可以通過各種線條、各種符號將實際地理等比例縮小之后,再完整地把歷史表現出來,因而能讓高中學生立馬看清一個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生時的地理情況。歷史地圖具有圖像直觀、色彩鮮明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將歷史準確地展現出來。此外,歷史地圖本身也是藝術作品中的一種,所以歷史地圖還具有藝術作品中生動形象的特點。在高中歷史地圖中,無論是江河湖海、山川島嶼,還是平原大漠、城市村落,都可以用各種符號與圖像將其精確地表現出來,同時還配有準確的文字加以描述,這樣才能有效吸引高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

  (二)更加系統地將歷史展現出來

  當前有許多高中歷史課程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都是以“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在課堂上講”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著,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不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影響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新課改要求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工作必須以培養學生能全面了解且掌握歷史發展規律為目的來展開,而歷史地圖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正好能有效地促進這一點。將歷史地圖運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能更加系統地將歷史展現出來,這樣會使學生對歷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如歷史地圖可以通過時間、客觀條件、地點等脈絡將歷史因素連接起來,這可將某段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更加鮮明地展現給學生,學生也就能更加具體地認識它。

  二、如何將歷史地圖應用于高中歷史課堂中

  (一)利用歷史地圖導入新課

  一種有效的導入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盡管導入時間較短,但卻決定著整堂課的成敗以及氣氛。比如,當教到《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用本書27頁中《1750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這幅圖對新課進行導入,通過地圖將課文導入進去,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課做鋪墊。

  (二)對歷史地圖深入挖掘

  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地圖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能讓學生掌握一些書本上沒有明確講出的隱性知識,我國歷史上出現的一些分裂局勢及其成因與規律也可以從地圖中發現。比如,教師將《宋金對峙形勢示意圖》、《五代十國時期形勢圖》以及《三國鼎立形勢圖》進行比較,學生能清楚地從圖中了解到,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南北對峙局勢通常都是沿著秦嶺、淮河來劃分的,而南方政權能利用高山河流這些地理優勢來擋住外強的進攻。同時,還能了解到江南地區因其良好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農業,以此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從而穩固其政權。

  (三)對歷史地圖的情境加以擴展

  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時,教師還要將歷史地圖中的一些歷史現象以及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情境加以擴展,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常常會利用歷史地圖中的地貌特征與人文景觀來創建一個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比如,教師可以將《遼宋夏金元經濟示意圖》展示出來,讓學生對我國古代農業、牧業以及政權的分界線有所了解。此外,還能讓學生了解到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活與生產差異,通過這種方式來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我國古代南北方出現對峙的主要因素。所以,通過歷史地圖為學生創設、擴展歷史情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有利于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三、結語

  歷史地圖是最有實用價值、最富創新精神和最具改革意識的教學資源,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工具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地圖能把我國古代歷史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碧瓊.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圖片起到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2):128.

  [2]于洪梅.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的有效運用及案例分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13(4):124-127.

  [3]劉小玉.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地圖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4(8):100-102.

  [4]柳付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散式教學的應用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1(25):52-53.

  [5]車雙艷,史風春.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5(4):109-113.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1

  摘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立足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重點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多元化意識;學生發展;培養問題

  歷史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多個時段,全面且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

  一、注重思維訓練,推動學生發展

  歷史教學中的某些問題比較復雜,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方式來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以此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例如,在講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出現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原因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個時候學生會根據以前所學的歷史知識得出這樣的答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世界出現了以美國、蘇聯爭霸為主的兩極格局。然而到了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這就導致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其中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開始崛起,我國的力量日益壯大,歐洲國家走向聯合。當學生明白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社會背景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歐洲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了歐共體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是如何從戰敗國家擺脫出來,真正成為經濟大國?我國是如何在世界站住了腳?在學生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了解到這些問題的內涵。有一些歷史問題具有較強的辯證性,鑒于此教師要讓學生先辯論,以此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挖掘歷史資源,實施多元教學

  當歷史文化多樣性這一觀念被提出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文化,在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接納這些文化。除此之外,教師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本國文化自尊教育,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對其他國家文化的尊重意識。例如,在講解《“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簡單地介紹當時儒家的文化思想、道家的文化思想、墨家的文化思想以及法家的.文化思想等,這樣既讓學生了解到了當時多元的文化,又讓學生對歷史文化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但是當教師在講解“儒家思想的形成”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要給學生介紹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及儒家文化對后世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的講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讓學生越來越推崇我國的儒家文化。高中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還要讓其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同時通過歷史內容,讓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強化土史教育,開展民俗教學

  通過分析我國的教育狀況可以了解到,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這就導致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教育質量相差甚遠。城市的學校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比較多,但農村的學校幾乎不開展教學活動。為此歷史教師應強化土史教育。例如,在講解《發達的古代農業》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重新認識農村、重新認識農業。因為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他們每天聽得最多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誨,即:好好學習,走出農村,走入城市。久而久之農村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當他們真正進入到城市之后,越來越喜歡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很多人都不愿意說自己是農村人,他們覺得這樣會被別人看不起,這就導致很多農村的民俗文化面臨著消失。為了能夠糾正學生這種錯誤的觀念,教師要帶領學生認識古代的農業,了解古代農業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古代農民智慧的結晶。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土史教育,學生會真正理解“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內涵,也讓學生越來越喜歡農村的鄉土氣息。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土史教育,讓學生認識民俗文化,從內心接受鄉土文化,將我國的民俗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

  四、還原歷史情境,尊重文化差異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還原歷史情境,將某一件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以便于學生更客觀的分析這一歷史事件。在評價某一歷史事件的時候,學生要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進行,懂得換位思考,尊重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例如,在講解《開辟新航路》這一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要介紹開辟新航路的背景,然后將本節課的內容放在這一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讓學生依據歷史環境來了解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如果讓學生在當前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的這個背景下去分析當時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不能得出準確答案的。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縱觀當時的歷史來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讓學生把握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到歷史知識,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內涵。總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已經被引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增強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讓學生接受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林慶,李旭.多元文化共存與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2]鄭琳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元文化意識培養的探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3.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2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新課程標準成為現代教學領域的熱門詞匯,教育教學理念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教育部高度重視各地新課標改革的開展情況,各地區結合實際教育背景,以培養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為目標,對教材內容、授課方式、課程標準等各方面內容進行改革。普通高中的歷史教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教學目標等做出了規定。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順應新課改的發展趨勢,結合新課標教學模式的新要求,制定不同于常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案。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和教學成果,針對新課標對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影響進行闡述,希望與同一教學領域的教育人員達成共識,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為現代歷史教育貢獻力量。

  一、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所謂的課堂有效性以有效教學為根本理念,有效教學就是指能夠提高學生對一門學科、一節課的認知能力,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師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有效教學不只要求學生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也要注重學生情感目標、技能目標、自主學習目標的實現;要求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聯系實際、小組合作的能力,可以通過分解教學任務幫助學生理解;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從自己的角度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再加上國家創新型人才的缺失,需要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培養起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角度回答問題的能力。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對學生來說,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發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也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教師來說,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的課堂互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對于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是很重要的。對于高中生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正確認識歷史,養成理性批判歷史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從一定程度上說,歷史學科是關系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學科。

  二、如何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式多種多樣,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現總結如下:

  1、熟悉掌握新課標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作為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加深對教育體制的了解,不斷分析、比較、研究改版后的歷史教材。教師只有充分了解教材的變化之后才能設計出發展學生的完美的教學方案。

  我校使用的是新課標人民版的.歷史教材,相對于改版前的教材,新版教材的課后思考題更趨向開放性,要求學生拓展思維,理論聯系實際。教材內容更為豐富多樣,有所添加,有所刪改,圖片的畫面性更強,色彩更為艷麗。教材編寫體例也有改變,它把中國歷史進行宏觀上的劃分,總共劃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三大板塊,在對中國歷史的講述中穿插外國同一時期的相關歷史,幫助學生更好地做出對比,認識到我國與外國的差距。另外還有選修教材,學生可以針對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閱讀。

  2、在課堂教學中以三維目標為中心設計教學模式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把三維目標融入教學理念中,所謂的三維目標就是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與教學方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三者的關系,做好教學過程之間的銜接。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教學目標,由于高中生課余時間的學習任務很多,如何做到高效快捷地讓他們在課堂上接受教材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教師備課時要根據三維目標體系的每一方面設計嚴密的教學計劃,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也要隨機應變,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當調整教學計劃。教師可以適當引用課外的文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歷史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適當引入課堂活動,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例如開展知識競賽、小組討論合作、重點難點解析等。在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如果教師每堂課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依照新課標下的三維目標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模式,就會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學科素養,進而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3、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兼顧個人與整體的差異性

  不同區域的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應該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性格特征,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授課環節時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表達習慣,同時考慮小組合作的特點。要想推動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學習當中,幫助學生發散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懂得心理學的相關內容,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實現上述目標。

  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教師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表達,做到正確引導,不斷提高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他們全面思考問題,敢于質疑他人的觀點并進行討論。

  4、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

  新課標的高中歷史教材都存在共同的缺陷,人民版的教材也只是介紹歷史的概況、歷史的精髓,不能全面詳細地再現歷史事件的具體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供不同形式的資料,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歷史。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各界對教育領域的重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歷史學科有其獨特性,教師可以選擇符合課程內容的文獻資料、相關圖畫、視頻、網絡數據庫資料等通過不同形式展現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以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新課標對教師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完善自我。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我國急需大量創新型人才,教育部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學習外國的教育模式,根據我國的教育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改革,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型思維的人才。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全面地分析歷史,這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方式。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因材施教,豐富教學資源等,提高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10531。

  [2]郭艷芳。現代歷史教育呼喚新的理論成果——歷史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觀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xx(7)。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4]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5]胡啟光。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3

  一、當前高中歷史評價體系的現狀

  (一)目標統一性評價

  所謂目標同一性評價就是給予每個學生樹立同樣的學習目標,建立同樣的目標體系。并鼓勵學生向著統一的目標發展,忽視人本身存在客觀差異性的事實。違背了新課程標準人才培養多元化的要求。高中生一般接近成年階段,對外界的事物以及思維都有著獨立的見解。他們多有自己的思想及主見。假設,教師設立統一的目標評價體系,自然會迫使他們統一價值觀、統一發展方向、統一目標。自然會有學生被迫使放棄自己的原始目標,甚至打消他們自身全面發展的積極性。

  (二)過程同一性評價

  當前很多教師,在進行學生過程評價時,大多數是建立統一的學習模式、統一的教學模式。這種評價體系自然違背了人們自身差異性的特點。學生出身不同、教育不同。那么,存在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及思維能力各不同的現象也就十分正常。那么,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評價標準一樣,自然會導致很多學生接受能力不足,學習自信心受挫。從而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結果統一性評價

  結果一致性評價不僅出現在高中歷史課堂評價中,也是當前基礎教育共同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的將盡力投入到班級的升學率、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身發展。這種結果性的評價體系必然會嚴重違背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阻礙自身多元化的發展,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違背了綜合素質化人才的培養戰略,又回到了傳統的應試教育機制下的“考試機器”培養模式。

  二、高中歷史教學科學評價原則建議

  (一)元認知評價

  所謂的元認知評價實質上就是自弗拉維爾(Flevell)于1976年在其《認知發展》一書中提出的,其本質目的就是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的認知方式。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很好地符合學生自身實際,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智力發展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就要做好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評價,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調節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習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對于夏、商、西周的政治熟悉程度進行了解,然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了解自我的.學習不足。然后教師抓緊的引導,建立表格對比、強化概念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發展性評價

  所謂發展性評價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認知發展的評價。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點進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我們知道,每個學生出身不同、家庭教育環境不同、社會教育不同,存在客觀上的認知能力差距也就不足為奇。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符合學生的自身實際。例如,學習第二十六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時,這就對學生平時對于國際新聞的關注要求很高。很多學生家庭環境不同、愛好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世界多極化概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分組進行關于世界多極化的信息收集。也可以設立“關于世界多極化出現的好與壞”進行一場自主的辯論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多元化評價

  所謂多元化評價就是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多種考核標準,告別傳統的唯成績論的評價標準。從學生價值觀、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等等方面進行評價考核,促進學生自身全面發展。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鍛煉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用歷史的角度分析現有的問題。然后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出規劃并和同學分享。引發自我的歷史思考,拓展自我的歷史思維及知識面。這不僅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符合社會對綜合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標準。

  三、總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于學生自身智力的發展、歷史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及借用歷史角度看問題的能力都有著很好的幫助。所以,對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就十分重要。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4

  1.搞好初高中銜接

  由于課標要求、學科教學地位、教材形式、學生年齡特點、傳統教學形式的影響,初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在初中階段,一些學校根據中考學科分數比值確定教學目標側重點。因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分數比值低,課時安排與教學內容不成比例,教師根據有限課時安排教學進度。在教學上出現教師趕進度,整合或者復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學滿堂灌;學生劃教材、背教材,強化訓練題、中考模擬試題“滿天飛”。初中教學現狀和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與初高中新課改要求和三維目標的落實及與高考考綱能力目標的實現相距甚遠。

  1.1熟悉初高中教材,幫助學生整合教材結構。

  高一歷史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時,借鑒初中教材,注意幫助學生形成高中歷史知識體系,將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科技內容融會貫通,將中外歷史在宏觀的空間中嫁接。在青少年可塑性較強的高一年級,培養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構建和諧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高中新大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辯論,收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演歷史劇,制作歷史題材的音像作品或計算機課件等,都是一些挖掘學生潛能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最終使學生樂學、會學,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歷程。

  2.研讀課標與教材確定教學主題中心

  課標是教學的依據,也是教科書編寫的依據。“模塊+專題”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體系的重要特點。在這一體系下,每一模塊都有特定的主題。如歷史必修一圍繞“政治文明”這一主題,展現古今中外、不同時期政治文明的發展情況,反映人類社會從專制走向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過程及人類政治文明的多樣化。在模塊下,教材的單元知識基本上是圍繞模塊主題設計和安排的,具體到課,也是符合模塊主題和單元中心的,而每一課的重點內容更是突出主題。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識與課標的關系,對教學主題的確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確課標要求的前提下鉆研教材、領會教材主題思想,弄清本課教材的內容構成及相互關系,把握教學重點,找準本課教學主題。如人教版歷史必修3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課標的要求是:“了解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則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和“維新思潮”三方面,展現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也就是說,教材內容和方向與課標要求是一致的。戰爭后,先進的`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抵御侵略。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邁出近代化極其重要的第一步。這個時期中國學習西方,還停留在技術層面,主要目的是維護舊制度和舊傳統。甲午戰爭的失敗,引起中國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提出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設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學習是近代中國思想的主流。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一個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過程,教學中必須理清這個線索,講清這個趨勢。

  3.教學可適當采用學案導學的模式

  學案就是指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的學習方案,是由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把握課程內容主旨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設計的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構建而編制的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方案。它是老師幫助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鏈接老師與學生的樞紐,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學案導學的模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啟發思考、學生課后的練習鞏固,將“學、思、做”三者有效結合,實現有效教學;學案教學的教學模式,在學生自主學習后,具備基礎知識的了解后,在課堂中以各種不同層次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史料對歷史進行宏觀展示,在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不再用空洞的理論套,而以史料論證歷史,激發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

  3.1學案內容的設計、實施必須具有層次性和梯度。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心理存在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發展,有所收獲,采取的策略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思維狀況、心理特點等實際,在主要學習板塊的形式、內容安排上體現層層遞進,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在學案上有標記,分層不僅體現在習題上,還應該體現在合作探究上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的分層遞進。

  3.2學案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要合理。

  如果每一節課,都開展學案教學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每一堂課都使用學案,一定要適度。

  4.提高歷史作業的有效性

  設計作業、布置作業,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是對有效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業呢?作業應是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一項活動,也就是說教師設計、布置作業的過程就是促進自身成長的過程,而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設計有效性作業。那么,以往傳統的作業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問題呢?從功能上看,傳統作業大多側重于甄別與選拔;從形式上看,傳統作業大多是單一的基本知識的再認再現。所以,學生整日陷在題海中掙扎,老師整日埋在作業堆里痛苦,師生都感到身心的疲憊不堪。師生厭倦作業的原因,恐怕主要源于作業的無效性。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5

  摘 要:“大歷史觀”,即主張用宏觀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發展的軌跡。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系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在歷史教學中,“大歷史觀”是通過教學視角的優化選擇和圍繞該視角把課本的章節內容重新梳理,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識歷史的史觀與史識,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大歷史觀;有效教學;運用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是這樣定義“大歷史觀”的,即“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他還在《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文中述及“寫歷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樣,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過程,回顧上游的山脈形勢,則對其組織結構,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黃仁宇的“大歷史觀”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史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空氣。“大歷史觀”強調認識歷史過程的結構性、思維性和時代性的三位一體。

  在歷史教學中,“大歷史觀”是通過教學視角的優化選擇,圍繞該視角把課本的`章節內容重新梳理,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識歷史的史觀與史識。

  何謂歷史課堂有效教學?長期從事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趙亞夫教授提出:“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基本視點應該是:用于思考――基于歷史事實的知識解釋;用于理解生活――基于歷史方法透析社會問題;相對的經驗――基于歷史結論認識歷史過程。”我認為所謂課堂的有效教學,簡而言之,就是能圍繞教學目標來采取多種多樣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即有效教學。如何運用“大歷史觀”實現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一、整合鏈接,變換視角,重構知識體系

  雖說“教無定法”,但學科教學總有它特有的靈魂作為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毫無疑問便是學科精神。無論是多元化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千姿百態的歷史教學方法,都源自于歷史本身內在的精神。對這種精神最好的詮釋是大歷史觀。

  在歷史教學中,整合建立大歷史觀,是通過長時段、中時段(或短時段)教學目標的優化制訂體現出來的。因此,處理好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是整合鏈接與構建大歷史觀的關鍵。堅持自覺運用大歷史觀這一指導思想,在不斷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靈活選用教學方法,適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整合鏈接,構建大歷史觀的復習途徑,則不失為歷史復習教學中的一個有效方法,也必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鏈接,建立大歷史觀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梳理知識結構、整理學習內容、發掘隱性聯系、促進能力遷移,避免復習中的簡單機械地重復。所以,要求教師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綱與教材的基礎上,從宏觀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的變通,分解原有編排序列板塊,通過變換視角、活化組合、切塊歸納和立體分析,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借助主題、線索和時空尋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縱、橫兩個角度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構建點、線、面的網絡知識結構,建立一個具有張力的開放系統,使師生從繁瑣的重復低效勞動中解脫出來。

  當然,整合鏈接,建構大歷史觀僅僅是一種歷史教學方法,這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構大歷史觀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鏈接的知識點也不一定要事無巨細。一般來說,整合鏈接、建立大歷史觀的出發點,是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的實用性,因此整合連接的方法無疑是靈活可變的。大歷史觀追求的效果,當然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一學習品質為終極目的的。

  二、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凸顯學科特性

  我認為,“大歷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就是打破學科間嚴格的界限,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同時不失歷史學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的束縛,更多地結合實際,教師自由駕馭;就是允許教法上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學有效;就是突破時空限制,突出歷史教化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還歷史以原貌,凸顯歷史的靈性與活性,又不失歷史的深邃與開闊。

  例如,歷史學中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歷史學的組織和敘述的能力與其他學科是不一樣的,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訓練。老師要把課本的基本概念、內容和線索弄清楚,平時再按照歷史學的特性訓練學生分析史料、論證材料以及組織和敘述的能力等。說到底,歷史學科考試應當回到歷史學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用的。

  三、學科滲透,放寬視野,深化歷史認識

  教學中應注重學科滲透與學科整合。例如,歷史與政治、地理同屬人文社會科學,都著眼于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要實現歷史“通古今之變”的目的,必須借助政治學科有關世界觀、方法論等政治理論的指導。歷史與地理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歷史的發展變化都是在具體的地理環境中進行的。學歷史首先要確立時空觀念,古人學史往往“一手執書,一手執圖”,這是史地的天然結合。闡釋歷史現象離不開歷史觀,有時用其他學科知識來闡釋歷史現象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鏈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加以歸納組合,進一步夯實了基礎,培養了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從宏觀上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歷史的綜合運用,給學生建立起一個“大歷史觀”的初步印象。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總結05-24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30

淺談高中歷史教學04-26

高中歷史教學計劃01-18

高中歷史下教學計劃09-23

高中歷史教學總結(通用13篇)03-05

高中歷史教學教案 人教版必修304-25

有效教學論文 教學的有效性論文04-28

教育教學論文11-06

美術教學論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