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論文
摘要:從經濟學角度看,高職示范校建設的目的在于帶動當地經濟、拉動其他高職院校發展,發揮擴散效應,強調以“工學結合”為人才培養模式特征,突出專業群建設。從經濟學視角,有助于理解示范性院校建設的目的及建設標準,正確處理“示范校”與“非示范校”建設的關系問題。
關鍵詞: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擴散效應;工學結合;專業集群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意在通過示范校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引領全國1100多所高等職業院校的改革和發展,帶動整體質量的全面提高。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建設必須符合教育經濟學中的某些規律,而且國家對其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好地發揮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因此,其建設理論也是源于經濟學中某些理論。
一、從經濟學角度解讀“高職示范校建設”的相關政策與理論
(一)高職示范校建設目的——“擴散效應”
“擴散效應”源于發展經濟學。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在地理上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在地域上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并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最終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的地區稱為“增長極”。通過增長極地區的優先增長帶動周邊更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增長極”的正面效應,也稱之為“擴散效應”。高職示范校建設就是要先建立一批示范校,讓他們成為區域高職教育和經濟的“增長極”,然后通過對這些院校成功經驗的推廣、資源的共享來提高我國高職教育水平,同時通過示范院校的建設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進而拉動其他高職院校的發展,正如周濟部長所說的要“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這就是示范校建設過程中的“擴散效應”。
(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主要特征——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做中學”(1earning by doing)思想,其核心觀點是人的理性認識總是有局限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理性認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深化理性認識。現實中,由于目前企業的技術引進普遍超前于學校的教學內容,所以學習相關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來補充校內理論教學的不足就顯得非常必要。通過學習,學生會很快掌握這些新知識、新技術,為以后快速適應企業的需要提供保證。因此,我們在“工學結合”模式中一定要理解其核心思想,不能受傳統的所謂“2+1”人才培養模式的約束。傳統“2+1”模式,更多強調的是學生頂崗實習,而“工學結合”模式是我們學校教育的延續,學生在企業是邊學邊工作,因此不僅應該有頂崗的機會,而且還應該選擇企業部分骨干員工對我們的學生進行集中學習,并籍此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贏的模式。
(三)示范校建設過程中的“專業群建設”
專業集群也是示范校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來源于經濟學中的“產業集群”,進行產業集群建設的直接經濟效用則表現為范圍經濟和協同效用。所謂范圍經濟,就是通過擴大業務范圍來縮小成本,直接減少群內的交易費用,這個和規模經濟是有明顯區別的;而協同效用就是通過發揮集群中核心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輻射作用來幫助集群內其他企業的發展。因此,在進行專業集群建設時,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則:專業集群中,參與集群建設的專業之間,有沒有共享資源,從而實現范圍經濟而達到節約成本的效果;專業集群中,作為龍頭的核心專業是否具備輻射其他專業的核心能力,并籍此實現協同效用。
二、從經濟學角度認識“高職示范校建設”計劃的意義
經濟學研究資源的配置問題,教育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目的最終也是降低辦學成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產出最大化”。所以從經濟學角度來認識“高職示范校建設”計劃的核心思想,有利于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準確把握示范校建設標準與要求,從而實現國家推行這項計劃的目的。具體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刻理解示范校建設計劃的目的
從經濟學角度看,國家推行這項計劃最根本的目的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此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高質量的人才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同樣經濟的發展能拉動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職示范校建設,不是投資的示范,而是理念、改革和管理的示范。
(二)深刻理解示范校建設的標準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是一種優化分析的方法,包括規范分析和實證分析。從經濟學角度來考慮示范校建設標準的問題,我們可以牢牢把握示范校的核心思想——“教育資源配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示范。并且通過會計以及管理的方法來評價示范校建設前后的資源配置效率。
(三)有利于正確處理“示范校”與“非示范校”建設問題
正如前面所提出的,示范校的建設關鍵在于形成高職教育的“增長極”,進而通過這些“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來帶動非示范校的發展。但是“增長極”理論明確指出“增長極”尚未達到規模之前,它主要是吸引其他地方的資本、人才和技術,這就削弱了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實力,加大了區域間的差距,這是“增長極”的負面效應,即“回浪效應”。在示范校建設過程剛開始的時候,國家的教育資源肯定會偏向于這些學校,“增長極”理論告訴我們在強調示范校建設的“擴散效應”的同時,還應妥善處理這個過程中的“回浪效應”。
高職國家示范校建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改進的過程。正像新古典派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所定義的創新——“創造性的毀滅”一樣,高職示范校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大膽地改革,同時更需要建設者深刻理解與把握這項工程的核心思想與精髓,嚴格把握教育經濟學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設規則,從而實現國家提出這項計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姚云.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的政策解讀與評審過程[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4)。
[2]王志勇.打造精品凝練特色躋身示范追求卓越[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3]金瀟明,李樹德,文益民.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本質及特征探析C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4]賀修炎.示范性高職院校應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J).機械職業教育,2007,(6).
[5]安虎森增長極理論述評[J].南開經濟研究,1997,(1).
[6]夏曉峰,劉世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
[7]胡宇辰.產業集群效應的經濟學分析[J].當代財經,2004,(11).
【從經濟學角度解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論文】相關文章:
試析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的戰略選擇論文05-02
試析高職院校學風建設論文05-02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教育論文05-02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建設論文04-27
校際競爭下的高職院校專業特色解讀論文05-01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建設分析論文05-02
關于高職院校隱性課程建設研究論文05-02
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的論文04-27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建設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