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產學研基地建設的困境及對策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以高職產學研基地建設的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校企合作理論、技能形成過程理論。分析了當前高職產學研基地建設和運行中面臨著“基地”建設缺乏政府相關的政策、法規支持、“基地”建設經費籌集渠道單一等困境。最后,提出了產學研基地建設要構建法律法規的保障機制、構建多元投資結構的投資機制等對策和思路,為高職院校產學研基地的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論文關鍵詞]高職產學研基地困境對策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高職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仍然阻礙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其中,高職產學研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建設嚴重滯后于高職教育發展,已成為制約高職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解決高職“基地”建設和運行中的困境,是當前高職教育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產學研基地建設的理論分析
筆者認為,產學研基地建設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校企合作理論和技能形成過程理論。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主要原理之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勞動與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這一理論告訴我們,要想培養創新型高質量人才,教育必須與生產、科研相結合,走產學研一體化之路。當前,尤其是高職教育,只有建設高質量的“基地”,才能培養出企業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校企合作理論。校企合作論理是指校企雙方以資源優化整合的方式進行合作,從而達到合作力量“倍增”的目的。合作后,該合作體擁有技術、廠房、設備、市場、信息、人才等綜合優勢,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合作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優勢互補,最終達到雙贏結果的人才培養模式。
事實證明:校企合作是高質高效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現今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的出路。而校企共建共創“基地”就是校企合作的一種主要形式。
3.技能形成過程理論。動作技能的形成過程是指通過練習而逐漸掌握某種外部動作方式并使之系統化的過程,它分為認知、聯系形成和自動化三個階段。高職院校建立的“基地”,提供了學生技能形成過程的客觀條件,同時,也形成了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教學中推動做的良性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通過在“基地”模擬練習和真實性生產環境下的實踐練習,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完全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技能的形成,對于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來說,從制度上將教和學、產和學以及做融為一體,有利于技能型人才職業素質的養成和技能的培養,更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上述“基地”建設理論,不但給高職教育產學合作指明了方向,而且說明了現代高職教育“基地”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時,凸顯了現代高職教育必須聯系實際的實踐性本質。
二、高職教育“基地”建設和運行中面臨的困境
根據“基地”建設的理論,高職“基地”的建設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不應該有困境而言,更不應該有大的問題。然而,事實上,不少高職院校卻面臨著“基地”建設滯后、“基地”建設資金籌集困難和“基地”建設不到位等實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基地”建設缺乏政府相關的政策、法規支持。國家對開展產學合作和“基地”建設的方針是明確的,但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法律法規,從而影響了高職“基地”建設工作的開展,很多情況下還只是學校一頭熱,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廣泛參與及支持還遠遠落不到實處。如政府沒有更多地給予企業一定的稅收、知識產權以及政策上的優惠和鼓勵,導致企業參與“基地”建設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
2.“基地”建設經費籌集的渠道單一。目前,我國不少高職院校“基地”建設資金都是由高校自己籌集的,但由于“基地”建設資金投入量大,而高校的資金籌集能力又十分有限,造成不少的“基地”建設滯后或不理想、不規范,導致國內不少高職院校“基地”的生產設備簡單、陳舊、落后,或數量少,不能滿足學生實訓要求,更缺少真實性的頂崗實習,且教學儀器、設備的數量和技術含量與職業崗位群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相差甚遠。至今,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基地”建設仍達不到教學要求,嚴重地影響著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證明:高職產學研基地建設,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參與,只依靠學校自己單獨建設,是難以完成的,即使勉強建立起來,也難以滿足教學、生產與科研發展的需要。因為“基地”建設需要花費的經費是巨大的,不但需要大量建設資金,更需要增添能滿足教學要求的大量設備和技能指導教師,而這一切,光靠學校自己是無能為力的。
3.“基地”中現有設備利用率普遍不高。如上所述,由于不少“基地”建設缺少企業的參與及合作,因此,所配置的設備或是考慮不周,或是不夠先進,不能達到既用于教學,又能用于生產與科研的目的,造成設備利用率不高,有時甚至出現設備閑置或效率低下的情況。如有的“基地”存在著設備只能用于教學,根本無法進行生產和科研,教學、生產和科研設備使用上存在著矛盾,不能充分發揮生產和科研方面的作用。學生在這樣的實訓基地實習,很難得到真正的鍛煉,也很難達到技能訓練的要求,使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更缺少開拓創新精神;而在有些高校“基地”中,把好的設備只用于生產,不能用于教學與科研,使教學與科研需求得不到滿足和保障,學生在這種環境下進行訓練,也達不到教學要求,訓練的實戰性也會大打折扣。 4.“基地”實訓運行成本高。由于學生的實習作品不是真正的企業產品,實習用完后都當做消耗品處理掉,計入學生的實習成本。因此,“基地”的日常運行成本非常高,如數控模具類(機械類)工夾量刃輔具、材料、水電費等的日常高額開支,令高職院校領導望而生畏,這種開支對任何一所高職院校都是難以承受的。因為,據有關專家統計,高職院校的生均培養經費投入應是普通高校的2.5~2.7倍,但在實際運作中,高職院校下撥的生均培養經費遠比普通高校少。因此,有些高職院校“基地”中出現了部分設備不敢給學生用或盡量少用,有些設備甚至成了學校的“擺設”;有些“基地”在建成初期時,設備等在國內是領先的,但由于沒有“造血功能”,沒有及時升級和更新換代,幾年運轉后就落后了,還需要二次資金投入,造成“基地”實訓耗費大,運行成本高,難以形成良性循環和良好的運行狀態。
5.“基地”沒有發揮綜合功能的作用。教育部對于新建的產學研基地都要求發揮綜合功能,要輻射和惠及周邊地區學校和產業部門。但由于高職教育“基地”的建設不規范、不理想,特別是缺少企業的參與,達不到產學研基地建設應有的要求。所以,有些“基地”只能滿足自己學生的一般性實習,不能為周邊學校或企業提供各種培訓或實習服務,沒有充分發揮出基地的輻射和示范作用,也沒能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部門的技術資源和人才優勢,更沒有發揮基地的綜合功能和作用,從而造成“基地”運行成本高、效率低的被動局面。
三、“基地”建設的推進策略
1.構建法律法規的保障機制。要構建有利于產學合作特別是“基地”建設和運行的法律法規的保障機制。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動是“基地”建設的動力來源。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在產學合作特別是“基地”建設工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的配套能為產學合作特別是“基地”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此,國家一定要制定配套的法規體系,制定強化行業、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責任的有關政策,用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來調整、規范和推動這項工作,并建立較完善的、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其次,政府制定優惠政策有利于加快“基地”建設的步伐。從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來看,他們通常采取的經濟杠桿有財政、稅收、金融等。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對于積極參與“基地”建設的企業,應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或者通過金融機構設立政策性優惠貸款等;對能為學校提供實訓實習場地或支援學校實驗實訓設備的企業也能給予一定的稅收、知識產權以及政策上的優惠和鼓勵;對在辦學場地、實驗實訓設施的投入上能給予企業更多的鼓勵措施,從而構建法律法規的保障機制。
2.構建多元投資結構的投資機制。“基地”建設資金光靠高校自身力量投入,不僅困難大,而且也沒有必要,學校應本著“不求完全擁有,但求滿足需求”的理念,積極構建多元投資結構,開拓投資渠道。
第一,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和學校配套投入模式。政府出錢、出政策;企業出錢或是進“基地”辦廠、出設備及配備實訓指導教師;學校提供場地、人員、管理及配套設備。這種模式有利于加快“基地”建設的速度和提高教育質量。如同濟大學高職教育學院城市建設與管理實訓中心是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校配套建設的范例。在項目建設中政府撥出專項建設經費1000萬元,學校則在場地、人員、技術及部分建設資金等方面積極予以配套。在建設過程中,國內外幾十個外資、獨資、合資企業和公司、廠家等為實訓中心提供了各種形式的贊助,贊助設備費等一千多萬元,為學校節約了大量開支,并擴大了產學研基地的建設規模。再如,在2005年,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與政府、企業共建寧海產學研基地。政府的投入有:用地優惠,每畝為7萬元;建設配套費減免2000萬;縣財政一次性補貼基地建設費500萬元;政府每年給100萬元的資助,且“基地”還引進企業辦廠,為學生實習、實訓創造條件,企業投入資金約需三千萬元,這也減輕了學校設備投入和專業指導教師缺少的壓力。學校的投入主要是購買土地、蓋廠房、配備實習設備等,現已累計投入七千多萬元。這樣,一個集實訓、科研、培訓、和社會服務一體的“基地”就在寧海建立了。該項目的成功啟動,充分發揮了共同投入機制的優勢。
第二,“股份合作”或“分工協作,獨立核算”等投資模式。這種投資模式,使校企(所)聯合或多所學校與多家企業更大范圍聯合、校校區域聯合變成強強聯合的方式,滿足了“基地”建設資金的需要。特別是校企(所)聯合,則是高職辦學本身發展的需要,通過與企業聯合建設,既解決學校資金短缺問題,又可以使師生直接接觸和適應生產一線崗位技能,有利于實現能力與崗位的無縫對接。同時,這種合作投資模式還可以發揮基地的綜合功能,不但能為周邊學校或企業提供各種培訓或實習服務、科研咨詢服務、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服務,還能充分發揮基地的輻射和示范作用,真正發揮了基地的綜合功能。
第三,直接引入投資。通常由學校提供場地,將有代表性的企業生產線(車間)等引入學校。引進企業投資,目前國內有不少成功的實例,如冠名投資。如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茂達能力風暴機器人”實訓室、“北京阿奇華東培訓中心”、西門子數控技術應用江蘇培訓中心和SOLIDEAGE產品技術培訓考試中心均是由有關企業投入資金或設備并冠名成立的。海爾集團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投入資金建成了“海爾集團湖北培訓中心”。從而既滿足學生實訓,又實現創收,更可貴的是變“消耗型”實訓為“經營型”實訓,不但降低了“基地”的運行成本,而且最終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3.構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科研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提高辦學品位、樹立良好學風、增強高職辦學實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是體現高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基地”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重要手段和平臺,從而能吸引企業參與“基地”的建設,更是“基地”展示高職院校綜合實力和亮點的特色所在。因為,“基地”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與扎實理論知識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這為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和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因此,高職院校“基地”建設的設計和定位必須充分體現科研的生產功能。不但要提供科研場地、儀器設備配置等硬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有利于開展科研工作的管理體制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特別是要制定和執行鼓勵教師積極投身科研工作的政策和措施,真正將科研成果轉變為生產力。如寧波市教育局為了加大對高校科研成果進行獎勵,旨在進一步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基地”基本建設,培養一支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師德高尚的名師隊伍,提高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特設立了科研成果獎,主要是獎勵高層次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課題研究。有力地促進了寧波“基地”為社會、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的廣泛開展。又如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了加快產學研基地的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教師積極投身科研工作,先后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措施,營造為企業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服務的氛圍,從而使學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科研能力有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學校在2008年度寧波市高校科研獎勵中,名列市高職院校第一。因此,高職“基地”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的設備、場地以及學校的人才優勢,將“基地”建成為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開發基地。
實踐證明:科學、合理地建設高職“基地”,有利于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有利于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應用人才,更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高職院校產學研基地建設的困境及對策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的幾點思考論文05-02
關于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的論文04-27
高職院校章程建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對策論文05-02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對策分論文05-02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建設論文04-27
淺談高職院校體育資源發展對策論文05-02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建設分析論文05-02
關于高職院校隱性課程建設研究論文05-02
淺談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教學改革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