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證券民事訴訟機制的完善
「內容提要」今年初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有條件受理證券民事侵權賠償案件以來,各地法院陸續受理此類案件。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案件的受理類型、前置程序、訴訟形式、訴訟時效等方面所作的規定,與法學理論存在著一些沖突,也未根本解決司法審判實踐操作所遇到的困惑。文章以“司法最終解決”、方便當事人訴訟、保護證券投資者的權益等理念為基點,提出了一些制度性的建議。
我國《證券法》共有214個條款,涉及法律責任條款的總共有39條,占18.2%,其中行政法律責任的有35條(含與刑事責任同款規定),占16.4%,關于刑事責任的有17條,占7.9%,而關于民事法律責任的僅有4條(還包含其中第161條與第202條的重復條款,兩條都規定了中介機構的民事責任),占1.9%.這一組統計數據清楚表明了證券民事責任在中國現行證券法中的缺位,法律地位無足輕重,十分原則、單薄,難以操作。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1年9月21日發出《關于涉證券民事賠償案件暫不予受理的通知》,通知對內幕交易、欺詐、操縱市場等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損害賠償案件暫不予受理。但是,堅冰已被打破,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月15日發布了《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受理通知》),使“糾紛必須得到解決”的基本法律原則在投資者的身上得到部分地實現。盡管該通知仍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但這絲毫沒有弱化它作為中國證券法制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的積極而又深遠的意義。本文以最高人民法院《受理通知》為研究中心主線,而提出我國的證券民事訴訟機制的值得考慮的幾個實踐問題,以期推動我國的證券民事責任的立法進程與司法審判實踐的制度創新。
一、證券民事訴訟受理案件的類型
證券民事責任不僅包括證券發行產生的民事責任,還包括證券交易產生的民事責任;不僅包括一級證券市場行為的民事責任,還包括二級證券市場的民事責任;不僅包括證券市場主體之間具有契約關系(有效契約、無效契約、未成立契約、被撤銷的契約)的民事責任,也包括沒有契約關系但應該得到法律救濟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在不同的證券市場中,不同的發行、交易階段,其民事責任的性質可能不同。所以說,我國證券民事責任的類型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我國證券民事責任大體上由證券違約責任、證券締約責任和證券侵權責任所組成,這樣可以給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民事救濟措施。
證券民事責任在中國法上的缺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筆者認為,這是現代化的民商立法秉承了中國封建的法律文化的結果。其與典型的“重刑輕民”、“重行政輕民事”的封建思想一脈相承,注重制裁忽視補償,注重遏制忽視對個體的權益保障。這是歷史上的根源。那么,有沒有法律現代化過程中的原因呢?筆者認為,這無不與立法者缺乏對新興的現代證券市場中證券民事責任的功能性的完整把握,或者說是對證券投資者私權救濟的極大漠視有關。其原因至少有:(1)立法者對法律責任的片面認識,即認為法律責任主要是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所謂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只不過是一種經濟上的補償辦法,無須作為重要的法律責任對待。(2)證券民事責任的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就在于,技術化、復雜化程度極高的證券市場,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人數眾多,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和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的主客觀原因系多方面的,當某一種或者某些不法行為諸如上市公司作虛假信息的披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發生以后,很難將正常的股市商業風險與投資者受到不法行為侵害造成的損失區分清楚。(3)穩定壓倒一切是必須牢記的政治任務。現代的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發行的證券數量、金額往往比較大,受不法侵害的投資者也就是一個個多數的群體,對糾紛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4)理論尚如此歧異,更有司法審判實踐部門中的同志認為,法院目前不宜受理涉證券民事賠償案件,“在法律條件不成熟,侵權行為賠償程序和實體僅有原則規定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對這類證券法上的侵權行為究竟違反
[1] [2] [3]
【證券民事訴訟機制的完善】相關文章:
完善機制加強整治05-01
機制制度不完善04-30
完善監管機制控制股市泡沫05-01
論文藝體制改革與機制完善04-27
完善中日環境合作機制的路徑選擇04-26
完善農民穩定增收體制機制思考04-30
公司審計風險評估機制的完善的論文04-29
完善機制規范運作服務于民05-03
完善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機制的法制探討04-26
國外應急管理注重完善機制健全法律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