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
小學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起著榜樣性和領導性的作用。班主任應當在充分剖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衛生方面的教育,潛移默化地發現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加以引導和教育。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關鍵
(一)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發展的初級水平,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只有了解和掌握小學生的心理境遇,及時通過其生活的圈子以及周圍的親朋好友進行了解,盡量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其建立起超越師生的朋友情誼,加強深入的交流,才能有針對性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訴求,加強心理教育的時效性。
(二)樹立平等的教育觀念。班主任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領導者,樹立起正確和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關鍵。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有上下等級的模式,其在保障教育教學秩序和提高知識傳授效率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但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時,則不利于對小學生心理的剖析和引導,往往起不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小學班主任須要樹立平等觀念,通過友善和藹的動作和表情,拉近彼此距離,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心理輔導。孩子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和處理方式千差萬別,因此有必要開展貼合小學生成長環境的心理健康輔導,選取使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具體帶入的實例,幫助學生人格的成長。例如在正式進入課堂知識學習之前,采用分組的形式,分別用不同的情景假設,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探討的問題既涉及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事關班上部分同學在近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這樣便充分地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益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二)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水平是決定其能否很好地開展具有科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能從學生身上汲取到部分積極因素,此時便是教師進行自我完善的契機。在此過程中,將班主任這一特殊的角色融入到心理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反攻為主,進行身份角色的替換,鍛煉學生對于相似問題的評價和處理能力。但在現實教育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只是被動地等待學校分配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只有學校分配了任務,才會開展所謂的心理健康輔導。因此,必須打破這些固守的傳統的觀念,真正把握和改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從根本上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儲存。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保證在接下來的心理輔導活動中有效地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科學處理和引導。班主任學習的過程不僅可以豐富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在此過程中與學生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強調課堂的交往性是現代教育正在逐步重視的內容。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去,指的是班主任利用愉快的課堂氛圍,逐步引導出希望學生了解并引發思考的心理教育問題。例如加強趣味性課堂教學的比重,可以利用繪畫作品、實物模型、青少年題材影片等穿插到課堂中去,激發學生對繪畫和影片觀后感的踴躍探討,進而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對待身邊的人和如何處理身邊的事。班主任還要對有新的不良心理傾向的學生進行持續的關注,在交流談話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制定相關的引導措施。
(四)開展集體活動,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集體活動在小學課外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是在知識教學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極強的實用性。選取當前環境下在社會中引起廣泛影響的話題作為集體心理健康活動的討論課題,營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品格形象。例如某山村小學的支教教師不顧自己身體疾病的困擾,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守崗位,體現了神圣而又光輝的教師形象。選取這樣的討論話題,不僅向小學生們傳達了正確的價值觀念,而且拓寬了他們的認知范圍,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比一切知識性的教育內容更具有現實意義。如果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定會給其學習和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和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X
一、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小學是孩子人生一個小小的轉折點,在這個轉折點,他們了解了勤奮、第一、落后、嘲笑等這些字的含義,于是,他們的心理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他們有時也很矛盾,是勤奮感和自卑感的.矛盾。這些由學習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惑。因為他們希望通過學習、集體活動、團體生活等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但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期盼,使他們的生活變的忙碌,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來回穿梭,生活也變成了單一的學習生活,因此,小學生出現了厭學、焦躁不安、上課緊張等等情緒,更甚至出現逃學、上課睡覺等嚴重行為,這個時候,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等撲面而來,是小學生在壓力下,產生了自卑、厭學、不愛交際等心理問題,幸福感降低,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的健康發展,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因此,對小學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就顯的非常重要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
(1)情感教育。2011年頒布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中提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形成融為一體,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人物”。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受到了老師的充分重視,因為情感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態度、情緒、情感和信念的發展,促進了小學生心理積極健康的發展。(2)意志的培養和品格的塑造。意志在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他能促進小學生努力克服困難和障礙。而意志的培養是讓小學生有意識的確定目標,然后根據目標調節和支配行為,克服種種困難和挫折并達到目標。在小學里,有一部分的小學生意志力比較薄弱,這使得他們上課注意力不能長期集中,遇到學習中的難題就退縮,做事情心不在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重視小學生意志力的培養把課文中的典型人物事跡和生活中的勵志故事運用到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中,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耐心的引導和啟發,鍛煉他們堅強的意志力,樹立執著的信心。當今社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除了單純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品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品格是小學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語文教材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感染學生,得到學生的信任,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其正確的道德觀念。作文也是培養學生品格,樹立其正確價值觀的陣地,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作文發現他們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擾,并加以分析和引導。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1)體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心理關懷。在新修改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表明了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心理關懷的重視。其中人文性體現語文學科對學生的心理關懷。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師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掘,使小學生成為一個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語文教學對學生心理關懷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要求就是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語文教師教學質量。201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必須涵蓋“心理健康與道德”學習領域,這要求教師掌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而且教師的心理狀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這要求教師自身的心理必須積極健康。教學質量的好壞是師生之間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情感時,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就成為主要的手段。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師生的良好互動,輕松的學習環境,使教學質量迅速提高。(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會常常發現許多上課講話、看課外書、開小差,甚至睡覺等等行為。這是學生缺乏學習語文興趣的現象。這些問題都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學的理論為基礎,以教材為依托,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的動力。
三、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深化素質教育對小學現行教學體系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現在很多小學因為對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和解決,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全面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加大社會和學校對著一點的認識,加大小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讓小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孫桂香.淺談小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學策略[J].中國科技信息,2010(05).
[2]梁麗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實踐[J].綏化學院學報,2007(05).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2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逐漸打破了單一的知識傳遞、能力訓練與文化滲透的模式, 并給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更高的關注, 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社會發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學生在心理環境塑造中會受到社會、家庭、網絡、校園暴力等多方面的沖擊, 這對其未來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 深厚的人文價值使得其與心理教育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 應積極面對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做好心理輔導, 以幫助小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關鍵詞:小學; 心理健康; 語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極有必要, 對于有效應對當前小學生所存在的以自我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問題不可或缺。教師應根據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轉變教育理念, 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明確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抓住教育要領, 滿足學生心理發展需要。
一、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自卑、焦慮、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種種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小學生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出孤僻、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暴躁、偷竊、逃學、甚至校園暴力等行為, 這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常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 但是“貼標簽”并不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 從心理角度出發, 對小學生的諸多不良行為進行分析, 我們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 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更能夠在心理健康發展上給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語文是一門蘊含著豐富人文情感的學科, 諸多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感刻畫為我們探索心理問題提供了路徑。在小學階段, 基于課程目標, 許多教師都將語文課程作為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本學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讓學生在文字的帶領下認識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其次, 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 讓學生在文化氛圍的熏陶中, 學會總結、反思, 強化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最后, 能夠豐富語文教學內涵, 讓語文學科突破文化知識的限制, 從人文角度實現情感挖掘, 進而拓寬學生的語文視角。那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應如何實現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簡要探析。
(一) 轉變教育理念, 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 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 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首先, 教師應注重師生關系的改善, 傳統教育模式中, 師生關系的隔閡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 因此, 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 用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 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給予幫助;其次, 樹立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 從時間上對教育進行重新定義, 明確當前某些不當的教育行為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 并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 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最后, 教師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語文教學素養前提下廣泛涉獵心理學知識, 從而為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準備。
(二) 明確教育目的, 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與個體的思維發展與意志品質塑造密切相關。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情感資源, 為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意志品質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實踐中, 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鍛煉小學生堅強的意志, 結合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我價值, 避免因為一時的失敗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擊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 思維是心理活動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 教師應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以促進學生對自我心理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解決。
(三) 抓住教育要領, 滿足學生心理發展需要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對心理問題進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首先, 教師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語文教學目標, 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發展、文化素養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體驗;其次, 構建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 及時反思自我, 并獲得有效的心理指導, 如在《窗前的氣球》《假如》等課文的閱讀教學中, 教師應通過情境構建,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并從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最后, 打破單純的語言講解, 將學生帶領到實踐中來, 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認真觀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改善心理環境, 并提高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
總之, 從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來看, 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峻。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培養局限在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訓練上, 而是應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 挖掘學科中的教育資源, 在小學生心理環境構建的初級階段, 引導學生逐漸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從容地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己, 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亞文.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學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華夏教師, 20xx (5) .
[3]韓玉雙.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 20xx (S2) .
[4]鄒紫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學科學 (教師版) , 20xx (7) .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3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嚴重, 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要深入分析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科學引領農村小學圍繞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多層次采取針對性措施,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促使小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 促進他們個性化成長。
關鍵詞:農村; 小學生; 心理健康; 狀況; 措施;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始終是心理學者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在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中, 我國要高度重視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對比、分析獲取的調查數據, 明確各地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點, 大力支持地區農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農村小學要根據各年齡段學生心理特征, 從不同方面入手科學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促使小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身心健康發展。
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近年來, 小學生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上升到新的高度,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成為社會大眾談論的火熱話題。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圍繞《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 對展開了系統化的調查工作。在調查分析過程中, 工作人員發現農村小學大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學習障礙是各年齡段小學生面臨的關鍵性心理健康問題, 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缺乏學習動力, 甚至產生輟學念頭, 對學生后續各階段學習乃至成年之后的日常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從年齡角度來說, 7~13年齡段的`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沒有明顯的差異, 但該年齡段學生“生理、心理”并不成熟, 知識與社會經驗不足, 需要來自父母和教師各方面的關懷。他們大都不具有較高的自控能力, 紀律意識、道德意識不強, 極易出現違反班級紀律等情況。從性別角度來說, 該年齡段女生生理和心理都比男生成熟, 語言能力大都比男生強。和女生相比, 該年齡段男生更加沖動、大膽, 品德缺陷也稍加嚴重。總的來說, 在農村小學教育教學中,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是培養農村小學生健康的個性化心理, 擁有健康心理品質, 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措施
1。 家庭方面
在新形勢下, 我國要根據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結合存在的各類問題, 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入手, 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使農村地區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形成、能力發展等都有著較大的影響。父母要正確認識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將其放在核心位置, 根據孩子個性特征、心理特點等, 采取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由于小學階段的孩子都會經歷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階段,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行為表現、思想動態等, 多和孩子溝通、交流, 深入了解孩子在各年齡段的想法, 隨時了解他們日常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從思想上科學引領孩子, 掌握正確做事的方法技巧, 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 如何處理身邊的人際關系等。同時,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建立在“和諧、溫馨”家庭環境氛圍基礎上。父母要注重和諧家庭科學氛圍的營建, 要抓住小學生喜歡模仿這一特征, 以身作則, 規范自身行為, 科學培養自身綜合素養, 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借助榜樣力量, 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日漸他們的道德意識、責任意識等,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 學校方面
在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 農村小學肩負的責任不可忽視。在日常教學管理中, 農村小學要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對各年級各層次學生進行系統化心理健康教育, 及時解決他們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班主任在各年級學生各班級學生中扮演著多重角色, 日常言行舉止、心理狀態等都會在無形中影響班級學生。農村小學要從實際出發, 對各年級班主任進行針對性培訓, 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技能, 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 要隨時關注班級每位學生成長, 隨時主動和各層次學生交流, 了解他們思想動態, 及時發現他們出現的心理問題, 客觀分析出現的具體原因。
隨后, 班主任要找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心理疏導, 解答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 并向其提出針對性建議、意見, 將育人理念真正意義上落到實處。班主任要根據各階段學科教學內容, 將心理健康知識技能融入到日常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中, 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應用課程知識, 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技能, 科學培養并提升多方面能力。此外, 農村小學要深入了解各年級各班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況, 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組織學生閱讀心理圖書資料,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游戲活動等, 便于學生深入了解并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 日漸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 不斷規范他們日常行為, 塑造健全人格, 更好地成長成才。
3。 社會方面
在新形勢下, 社會也要多關注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我國要根據農村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 出臺針對性政策, 采取多樣化手段, 大力支持農村地區小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國要充分發揮相關部門職能作用, 使其積極參與到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大力整頓街頭書刊、成人用品、低下的影視鏡頭等下的社會環境, 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 避免學生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 出現各類心理健康問題。
三、結語
總而言之, 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是一項高難度工作, 要借助家庭、社會二者力量, 優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科學致力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 促使每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理, 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 具備更多優秀的品質, 成為新時期和諧社會構建中重要的建設者、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董玉娟。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及應對策略[J]。科教導刊, 20xx, (10) :189—190。
[2]陳海魚。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途徑探索[J]。現代閱讀, 20xx, (01) :74。
[3]陳華。淺議影響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 20xx, (10) :8。
[4]衛萍, 許成武, 劉燕, 郭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與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xx, (02) :91—96。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4
摘 要: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學生易出現孤獨、自閉、依賴等心理健康問題,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積極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分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討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實施途徑 存在問題
近年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過分的溺愛,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小學生處于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小學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依據“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教學,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小學教師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專業人員,部分教師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許多小學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沒有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是由政教處主任、團委書記、德育副校長、班主任等監管,誰有時間誰抓,但是他們基本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教育培訓,在工作中難以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小學生健康成長,難以幫助小學生改變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齊抓共管,統籌兼顧,實際上都是表面文章,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一些小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個人素質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往往都是帶領小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或者電子課件等,不能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
(二)在輔導上偏重學校,忽視家庭和社會的配合。
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學校教育,認為小學生只有在學校里才能夠身心健康發展,完全忽視了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實際上,家庭和社會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或者一個不安逸的社會都會造成小學生個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學還依舊施行“關門教育”的策略,以為通過上輔導課,搞心理輔導活動,或者聘請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就可以促進小學生成長。其實,這樣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脫離了家庭支持、社會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標是鍛煉小學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們對于學習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三)存在錯誤的認識,把心理健康教育當做擺設。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錯誤的認識,經常會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從屬地位,把心理健康當成擺設,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而且小學里常常將一些不能勝任一線教育工作的教師安排為心理輔導員,這些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實亡,似有實無。有些學校用閑置的教師作為心理咨詢室,條件簡陋,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學設施,也沒有固定的.資金投入,漸漸的小學生就對心理健康失去了興趣。而且目前小學心理健康課程開設不完善,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整體教學體系中,只重視數學語文等學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建立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近年來,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因此小學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積極開展師資培訓,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實基礎又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專業教師隊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學校必須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為小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如果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放到與其他學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使小學生獲得更加全面和科學的心理健康輔導。要協調好心理健康與學科教學的關系,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還可以給小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和考核,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網。
學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會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讓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和啟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家長要給予小學生正確的教育,給他們營造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尊老愛幼和樂于助人。同時,學校要積極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的幫助,比如醫療、環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社會資源,讓小學生享受開心快樂的童年。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只有將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統一起來,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視程度。
要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作用,就必須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教育活動,比如可以根據學校的師資力量等情況合理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基本的教育設施,選拔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改善小學缺乏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健康場所的現狀。要根據不同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程,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等,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規范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習興趣,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為了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并且定期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三、結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小學生成長的需要,而且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提高重視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師資配備,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規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強與家庭、社會的結合,從而實現高效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海寧.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分析[J].科技展望,20xx年第17期.
[2]董靖平.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考試周刊,20xx年第14期.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5
經專家驗證,當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形成于中小學時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關系到當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對于大學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焦慮、自私等現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狀況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校未能重視心理活動課:中小學校未能夠重視心理活動課的重要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課程量比較少,課程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經常存在心理活動課被其他課程隨意取代的現象。其次,教學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很多學校教學設施不健全,心理咨詢室及相關心理咨詢輔導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中小學校的心理學老師都是兼職老師,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養老師,并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職業老師。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當前我國很多中小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咨詢問題、忽視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問題,重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矯正性心理咨詢、忽視對中小學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同時在進行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時,很多教師存在僅就問題談論問題的現象,而未能夠進一步探索對該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
1.3存在學科化傾向:中小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培養健全人格。然而,當前很多中小學校未能明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僅僅將它當做一門學科來進行,并未能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心理活動課來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只是進行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甚至還不科學地布置課程任務、組織考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夠實現開設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還給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
2當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2.1強化課堂教學的滲透性:理論講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但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出于現實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們以直接理論的方式理解與掌握這些復雜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教師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生動化及通俗化的處理,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理論知識實踐化。教師必須要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矯正中小學生的心理,維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僅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要善于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及心理輔導方案,解決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真正發揮心理學教育的現實作用,而不僅僅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對待。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教師必須要能夠真正發揮心理活動課的功能。因此,在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在進行一堂課程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據交流結果來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內容;第二,注重體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活動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來親身體驗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團結的力量、集體的溫暖以及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等。通過活動情境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饋。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盡情釋放情感與體驗情感,以達到矯正學生心理之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夠運用于課堂之外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課下養成將感悟記錄下來的習慣,并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與思考。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訓:教師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要做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一,專業技能培訓。中小學校可以與其他的高校聯合起來,邀請在心理學領域一些知名的專家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校進行專門的指導與培訓,以提高本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技能。
第二,研討式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學術交流會,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專業技能。
第三,評促教式培訓。所謂評促教式培訓,是以一些公開課、交流課的方式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由專家聽課并在課程結束之后提出相關建議,以達到彌補其不足之目的。
第四,講座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就是由中小學校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當前心理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重難點問題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相關教師以聽講座的方式進行學習。
3結語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中小學生當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明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做好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敘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03).
[2]楊曉霞,尹麗娜.關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廖金明.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6).
[4]王新梅.國外、港臺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大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6
摘要:從素質教育的提出,到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師的教育理念、工作方法和方式已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是在小學校園中還存在學生厭學、逃學、自私、耐挫折力差等一些外顯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說明了我們的教育還做得不夠,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做得不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我們去認識、分析、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絡的普及,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意識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有資料表明,在我國約有1/5左右的小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敏感、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不善于和父母、同伴溝通等種種外顯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小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擾。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社會性和品德,都易于預防、培養和矯正。因此小學兒童的異常行為習慣都能通過相應地教育措施得到及時地改變。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能夠及時地發現教育中小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采用相應地教育方法就能讓教育少走彎路,讓小學生得到身心全面發展。
1.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剖析
筆者通過調查、訪談和分析發現,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是令人擔憂的,特別是縣級及縣級以下的校園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地,這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們的教育還做得不夠,特別是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做得不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我們去認識、分析、解決的問題。
1.1 缺乏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真正認識。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是什么·我們實施的素質教育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看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雖然素質教育提及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真正地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卻是一個很曲折的過程。從定義上說,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預設內容,關照學生即時此地的身心發展需要,高度尊重學生的體驗與領悟,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促進學生主動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課程,及個體的全面健康成長。
1.2 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性。學生厭學、逃學了,教師會認為這是學習上的事;學生成績上不去,這是聰明不聰明的事;學生打架了,這是人際關系上的'事……很少有老師能把這些聯系到心理健康教育上面。
1.3 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現在許多小學都開設有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課程,當問及是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很多教師會認為兩者是等同地。雖然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聯系,但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在追求的目標還是在工作的手段上,都發展了傳統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工作。它使我們的教育以學生自助、全面發展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它尊重了學生的身心需要,從內在因素上調動了學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2.1 政府培訓機構要加強引領,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渠道。作為教師,每年的培訓進修是必不可少地。我們的政府培訓機構要拓寬培訓渠道,擴大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認識,使培訓不僅要在量上增多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外,在質上也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前沿地、專業地引領。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每位教育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2 學校領導要加強重視,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思想指導行為,在教師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廣泛性、重要性的基礎上,我們的學校領導在課程設置上也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中也要給心理健康教育留有一席之地,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轉化為實踐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2.3 教師要更新自身知識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學科間滲透。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和普及的指導者和實施者,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不斷地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在了解、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做到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不是說只有心理教師才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學科的教師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不同地學科。這樣一來不僅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全面地普及,而且也促進了各學科教學的有效進行。
2.4 家長要積極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習、生活中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教師和終身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長也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充電,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識,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同時,能夠運用自身的知識和修養把心理健康的常識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交往當中,以更好地塑造孩子們的性格、行為習慣等,來促進孩子們的全面發展,為他們以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方面本縣的汾陳鄉教育組做的很好,學校通過建立"家長學校",鼓勵家長們參加學習,讓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全面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一步一步努力,穩扎實打地來實現。雖然當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相信經過我們教育工作者地共同努力會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郭德俊主編:《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3] 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 李天燕主編:《家庭教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7
摘要:小學教育中的教學風格、內容,校園風氣、氛圍,教師,以及同師長與同學的互動在各方面對兒童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從學校、教師及學生本身等層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使之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兒童心理發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兒童進入小學后,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并以學校為媒介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影響著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與走向,更影響著兒童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教育,使之在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
二、兒童心理及其發展
童年被視為人生一段非常關鍵和特殊的時期,在成長的奠基階段,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逐漸發育,進而不斷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關個體的學習興趣、認知水準、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構成了每一個體極為復雜的成長過程。兒童心理在各個具體的年齡段呈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
首先,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心智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因而心理發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則會錯失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或問題。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其出現的時機與持續的時間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對每一個體酌情對待。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夠更好地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時適當的條件。
其次,兒童心理具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認知逐漸發展為日趨成熟的思維體系,無盡的好奇心與極強的探索精神。兒童具有十分豐富的情緒,感受力極強,推動著其智力的發展與進步。當兒童的感知與情緒有所成長,才能促進其心理的成長,進而實現認知力的提升,逐漸實現身心的整體成長。因此,要尊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需求,尊重兒童的好奇心,同時要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認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個層面都有所長進。
再次,兒童心理具有階段性。兒童心理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其發展過程具有顯著的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個階段間的銜接性與漸進性。每個階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每個階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顛倒或超越。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征,掌握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兒童的智力水平與個性特征,適當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進程。
最后,兒童心理具有差異性。每個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心理發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兒童在各個年齡段普遍表現出相似的成長特征,但究其身心發展水平,依然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同時,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兒童都面臨著不同的心理發展條件,這意味著既存在心理健康發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問題出現的契機。因此,要尊重兒童心理的差異性,根據每個兒童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教育,既保證其心理發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證其成長環境的積極性。
三、校園生活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由許多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因素。兒童進入校園后,校園便成為其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校園是兒童最初接受社會化影響的理想場所,在這一環境中,兒童在接受系統教育的同時,也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有計劃、有步驟的成長教育。因此,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相對于其他環境因素而言,起著主導作用。
首先,學校教育中的教學風格、內容等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與認知水準。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使其長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要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引入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與熱情,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校園風氣與氛圍等影響兒童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學校是兒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環境,兒童在校園獲得最初的生活經驗,養成最初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良好的校園風氣與氛圍是一股無形的教育力量,激勵全體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共同努力。校園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心理社會環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視。學校環境結構的特征會影響到兒童人格的發展,如學校規則、校園氣氛、規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墻壁顏色以及通風條件等,都會影響到兒童心理發展。
再次,教師這一角色對兒童的心理素質、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就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學生具有模仿教師的天性,仿效教師是學生學習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徑。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以師生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基礎,因此,教師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學生。事實證明,對學生的全面認知是教師與學生發展良好關系的基點。而學生對教師的認知則是其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質,能夠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兒童,能夠通過語言與動作適當對兒童進行情感的表達,真正關愛并包容兒童,才能夠獲得兒童的充分信任,以積極的態度融入校園生活;同時,在兒童所處的班級、年級以至校園環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圍,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滿足兒童的內在需求。
最后,與師長及同學的互動影響兒童的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進入校園后,兒童離開了熟悉的家庭,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接觸對象增加、生活范圍擴大,所處的外界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動下,其心理發展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開始適應新的生活,調節自己因陌生帶來的不安,自覺維持與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在這一時期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兒童的心理狀態開始相對穩定,情緒波動變少,部分性格發生改變,產生了自內向外的心理變化。盡管兒童的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但對其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巨大。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園生活中,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涉及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夠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積極發展,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友好共處,培養合作心理,為今后適應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四、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這一環節常與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課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學的貫通,使其缺乏科學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不僅限于對心理問題的疏導與解決,更應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本身出發,對兒童心理的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而細化的指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第一,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書本、課堂,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應該承認的教育權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成“人”,即體現人的本性的自由個性養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長為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學、活動以及各項校園事務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形成由校長、教導處、輔導員、班主任及所有教師共同組織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既要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問題咨詢,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有所掌握、有所準備,也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引入專業的心理教育專家作為隊伍的理論支撐。既可以將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與青春期教育等相關課程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動課及各項校園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視教學中的尊重、理解、關愛與平等。兒童心理的敏感性決定著他們具有極強的自尊心,對來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關愛及所處環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觸覺,易受其影響,產生心理上的反應與波動。公平和優秀的價值沖突反映的是“個人權益與公共福利之間長久以來的緊張狀態”:學校要為全體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則共同福利要先于個體學生的發展考慮;相反,學校如要彰顯才干,個體發展的目標則要優先于學生群體的考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應注重加強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僅要重視培養輔導員、班主任等與學生接觸較多的教師,也要加強專科教師及其他教師的培訓,使教師整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有所提升。通過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在教育模式與方法上進行改進,以合理適當的途徑加強師生聯系與了解,充分理解、關心、愛護學生,才能進一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三,應重視個體的年齡、性別、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小學階段涉及兒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開始,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我們將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人際關系的緊張;二是學習所造成的壓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現問題。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具體特征,強化學校常規教育,對其進行積極且正面的引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預防,應著重于學生心理的訓練與引導,避免走向學科化和醫療化。同時,對有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學生應及時予以咨詢指導,同家長一同對其進行矯正訓練,增進其適應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認知水平和人際關系技巧。根據各個年齡段的具體需求,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行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立性,強化其自理能力、學習能力、抗壓能力以及集體意識。
第四,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品格教育包括通性與個性的辨識,明與恕兩個標準的重申與確立,以及個人的修養,特別要注意到意志力與裁節能力的培植。全面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加強學生溝通渠道的多樣性,鼓勵學生隨時與教師、家長、同學進行溝通,使學生有意愿、有機會進行傾訴,改善以往忽視日常教學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由文件、口號真正落實到具體行為上,并保證其行之有效。學校應同家長合作,在保證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氛圍有利的情況下,發揮家長在學生心理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8
摘要: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黃金階段,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小學生中形成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基礎時期。因此,小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而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能夠拉近師生之間距離,加強師生之間交流,有利于教師幫助小學生解決心理困惑,讓他們健康無憂成長。本文就是針對如何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展開分析和研究,希望尋求出有效的措施來幫助小學生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讓他們積極向上地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情景教學;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措施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他們剛剛離開父母懷抱,開始集體生活,所以這一時期正是為他們打下良好基礎的最佳階段。但是在由于這些學生年齡比較小,思想比較簡單,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情緒變化很不穩定,常常會產生一些如自卑、厭學等心理問題。因此,作為小學教師,必須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多加關注,并通過情景教學法的應用,減少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讓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
一、情景教學法概述
1.情景教學法概念: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材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生活實際情況,創造各種情景,讓學生在自然或者認為創設情境中獲得最直觀的感受,促進他們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理解。
2.情景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情景教學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當中運用情景教學法,首先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情景構建,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通過心理體驗,促進積極心理增量,發揮出自己的優點。其次運用情景教學法,能夠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角色扮演,情景設置,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力盡情發揮出來,獲得快樂和成就感。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對社會認知水平比較低,心理脆弱,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者受到打擊時,特別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再加之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1.升學和擇校給孩子帶來的壓力。現在我國各省市的大部分中小學校都開設了心健課,落實情況也很好,學校和授課老師對于這一門課程還是比較重視的。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困惑,教師在上課之前都會認真進行備課,并且通過課堂上的情景設置、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心理體驗,獲得積極心理增量。但是由于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就已經開始面臨升學和擇校的壓力,再加上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他們面對這樣大的壓力,無法進行有效排解,極其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家長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在我國,大部分家長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影響以及對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匱乏,缺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他們通常更加關心孩子的這兩方面:一,是否滿足了孩子的物質生活;二,孩子的成績是否優異;他們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很少坐下來與孩子平等的進行溝通和交流。
3.離異家庭和留守兒童,對孩子心理造成的困惑。近年來,中國的離婚率逐年增高,導致離異子女大量增加。根據調查顯示,出自于離異家庭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要遠遠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這是因為父母離異后,孩子生活在破損家庭或者再婚家庭中,無法獲得正常的父愛或者母愛。長期下去,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離異家庭的孩子通常比較孤僻、自卑、憂郁,甚至有的孩子具有暴力傾向。與離異家庭孩子一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也比較嚴重,通常留守兒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看管照顧,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獲得經濟來源供家庭花銷,但是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缺乏關愛和管教,導致留守兒童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叛逆、自閉等。
三、情景教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將情景教學法應用到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當中來,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能夠使課堂氣氛更加輕松和活躍,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創新教育理念,善于運用情景教學。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與發展,對學校和教師也相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何況我國一直倡導素質教育,希望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也就要求學生不僅成績優異,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狀況。因此,學校和教師根據素質教育要求,應該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首先作為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其創新,不可以再把成績作為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異的唯一標準,而是要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的培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學到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例如針對學生網癮問題,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設置情景,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小學生表演以下幾個情景:(1)父母對小學生上網的激烈反對,嚴厲批評的場景;(2)小學生上網約見網友遭遇的一系列糟糕事情。通過創設情景,讓小學生深刻感受到網癮的不良危害。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以平等的態度與每一個學生認真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愿意說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同時,教師對于情景的創設,除了對語言的巧妙運用之外,還可以采取相關的道具進行輔助,如創設情景時可以選擇適當的音樂或者圖片加以輔助,讓情景更加真實。
2.運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應用情景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心理健康知識的相關內容制作教學視頻或者PPT,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良好的心理狀態所產生的影響,讓學生身處其境,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注重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關注。例如,有的學校的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將一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視頻播放給同學們觀看,并讓學生在觀看之后寫出自己心得。這種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更加透徹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于瑤.情景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金融理論與教學,20xx,01:66-68.
[2]虞花榮.情景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xx,10:23-25.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9
【摘要】在人才強國戰略意識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學工作者不再將工作內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其教學的范圍逐漸的擴展到了心理教育、素質教育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大量的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運用對于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學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重點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級管理;作用;應用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學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確保各項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是班級管理的初級階段,班主任則需要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進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級管理的重心應該在學生身上,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與人相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觀察,站在專業的角度進行分析,對于部分出現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觀等不良心態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2.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長環境的影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日常的學習及生活中出現摩擦、爭執等現象無法避免,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協調,幫助學生明白爭執并不能解決問題,可以通過教師協調或者溝通來進行問題的處理。教師自身也要做好觀察,發現問題及時的進行引導,這樣就可以將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
3.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實踐證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客觀的進行問題的分析,這對于發育中的小學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下,學生可以明確地了解自身的問題與優勢,教師也可以更加科學的進行班級的管理,通過細節的處理幫助學生形成積極、自信、樂觀、誠實的優良品德。同時,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也會有意識的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回饋社會儲備力量。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從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2.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健康的心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差異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通過觀察逐步的強化學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強化學生的適應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這些對于學生后期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3.幫助學生學會與人相處、與人溝通。任何人在社會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們需要面對的群體也各不相同。現階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愛會讓學生非常的自我、自私,這些性格極易給孩子的發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溝通、相處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中。
4.幫助學生學會表達情感、宣泄情感。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認知能力上稍顯不足,但是基礎性的感恩教育是學生必須學會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領悟社會、家庭、學校給予自己的歷練和愛護。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1.明確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形式
一般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單獨教育和集體教育兩組形式來進行。單獨教育可以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科學的引導,如學生在出現較大心理問題的時候,單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學生的隱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集體教育則可極大的減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在班級范圍內營造良好的氛圍。這兩種方法在具體的班級管理中都運用的較為普遍,教師可以依據班級管理的需求進行合理的.選擇。
2.具體的實施方法
(1)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多方面進行引導。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及領悟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同時,按照學齡段的不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填充,以此來提高心理教育的預見性。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必須予以重視,適時的幫助學生減壓可以提高教學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明確作為一個學生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有目的的進行個人能力的提升。
(2)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在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滲透的,德育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內容和措施落實奠定基礎,二者是互補的,德育過程中,采用榜樣示范,典型引路、批評和表揚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的各種有趣的活動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3)在各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管理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個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紀班風,需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個班的小學班主任,至少擔任著這個班的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師充分挖取學科知識結構中有利于小學生健康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驛站。心理驛站中受教育的學生是學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壓力時主動尋找教師,希望得到幫助。作為一個班級的管理者,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平臺,不僅有助于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合理布置工作,也幫助了由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惑的學生,使他們走出不良心理的陰影,在集體中快樂地成長。
(5)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觀意識都會通過行為表達出來,小學生更是如此,教師需要時時留意,對于一些表現較為特立獨行的學生必須予以關注和引導,讓其步入正軌。在日常班級的管理中,給予學生充分的鍛煉機會,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動都非常可行,學生在體驗過班級管理的角色之后會一改之前的不足,學會為他人著想,并鍛煉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總結
對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專業課程之外,還需要通過科學的班級管理確保所在班級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班級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必須在遵循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抓住核心,并圍繞這一核心進行現有方法的科學運用。班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健康的成長,從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非常的繁雜,因此,必須對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郭強.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的嚴與愛[J].中國校外教育,20xx,(04).
[2]沈清峰.管理有方法,真情最為佳———談談我眼中的小學班級管理[J].學周刊,20xx,(15).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0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的發育、心理的發展和社會閱歷的提升,他們在學習生活、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擾。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曾對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5個地區的16472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情緒問題。一般認為,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映,是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體驗。情緒不穩定,情緒自控能力較弱,就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不明確,內驅力不足,對所學課程缺乏興趣,不愿學,產生厭學情緒。
2.智力問題。智力是人們在獲得知識(學習)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或特征。智力問題主要表現為多動癥、智力異常、學習技能障礙、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問題。意志是有意識的支配、調節行為,通過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中小學生的意志問題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較低。遇到困難、挫折和障礙時就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發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極悲觀。
4.人格問題。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和自我調控系統等。中小學生的人格問題主要表現為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閉等。有些學生非常任性,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想到別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寬容精神,不愿幫助別人。
5.人際交往問題。學生在學校里的人際關系,對他的學習效率、道德品質與個性的.形成發展、身體健康及班級集體,都有重要影響。中小學生的人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師生間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學間關系不夠親密融洽;代際交往的隔閡明顯,與父母的矛盾沖突不斷。
二、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因素,主觀因素主要表現為遺傳及肌體疾病因素,客觀因素來源于枯燥的學習生活方式、激烈的學生競爭和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遺傳基因的影響。科學研究表明,某些遺傳基因、不良的產前環境與惡劣的早期生長環境,可能是導致多動癥、學習技能障礙和智力異常等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中小學生某些心理障礙與遺傳有關,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嚴重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都會造成心理障礙。因此,減少遺傳疾病、創造良好的產前環境和早期生活環境,是防止出現某些心理障礙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2.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對6000多名家長進行調查,結果表明,90%的家長認為在子女教育上是失敗者,“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未來走向沒有把握”。多數家長缺乏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常識,對子女缺乏正確引導,較少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談不上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只關心孩子學習。
3.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盡管廣大教師已認識到要以培養學生素質為己任,但社會評價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依據是升學率,導致課堂教學方式單調無味,課業負擔沉重。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由積極到挫傷進而到泯滅,失敗的陰影長期籠罩著他們,致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衹,造成學生厭學、倦怠。
4.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社會不良文化和不良社會風氣,對中小學生心靈起著腐蝕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上壞人的影響、品行不良同伴的誘惑,都會導致心理障礙。
三、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矯正
矯正學生的不良心理是一個解凍、變化的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配合,采取適合當代中小學生生理、心理規律和特點的方法,矯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質。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小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他們興趣廣泛但又不成熟,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認識的誤區,避免引起心理沖突的挫折,產生消極的情緒。矯正辦法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諸如團體輔導、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演講會、辯論會等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范事跡影響他們,向他們印發《健康心理標準表》,讓他們對照學習,防止種種心理偏激的發生。
2.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學校建立心理輔導室,聘請有較髙理論水平和教育工作經驗的資深班主任、教師組成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小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和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轉變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權益,在教學和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樹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觀,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與溝通,給學生更多的理解、寬容、尊重、關懷和引導。同時,教師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養,掌握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法,切實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分析性格的優缺點,自覺進行性格鍛煉,發展良好的意志品質。
3.加強對學生的實踐鍛煉。帶領學生多參加實踐鍛煉,如“青少年志愿者行動”、“軍事夏令營”,通過意志體驗,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耐挫折能力。針對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矯”,比如對心理表現孤僻、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讓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她)感到集體可愛,從而培養他們開放的性格。針對職中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習慣不好等情況,可以采用個別輔導、集體輔導、小組輔導、家訪等方法,有效矯治學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強人際指導,提高自身素養。教師要通過正向強化、口頭指導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學生對人熱情、真誠、守信,關心人、幫助人、尊重人,從而融洽同學之間的關系,努力營造充滿關愛、和諧、融洽的心理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
5.優化社會教育環境,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學院實行開放式教學,將學生帶出學校,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的變化,盡力將學校教育與社會聯系起來。同時絕不回避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盡力將社會立體地展示給他們,幫助他們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時,教師應幫助家長加強親子溝通,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教師要為家長提供促進孩子發展的指導意見,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問題。
總之,正視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科學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疏導,是維護學生身心將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也是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學校、家庭、社會應高度重視、發揮合力,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1
1.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
認識到目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對癥下藥,積極分析現狀、總結原因,然后切實的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品質,為打造高素質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不單單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早的了解小學生心理,引導其樹立健康的心理標準,為推動學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發展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小學生第一次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是為其自身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會的基礎。如果能夠在學生時代及時、盡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夠進行有效、恰當的引導,必然能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適時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也能夠幫助學生盡早的擺脫一些錯誤心理知識的誘導,提高其認知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其自身的發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的前提。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切實的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狀況,如年齡、性格、認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最終,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整體性提升。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切實的與父母一道,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的順利施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1.3社會進步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課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學生作為未來時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因此,作為教育環節,一定要從大處著眼,具有大局觀,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教育主體的一部分主抓起來,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斷的適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導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證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全,實現學生心理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推進社會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2.總結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小學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堅持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才能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提高我國人口的整體教育素質,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2
一、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師對學生的正確認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思想觀念與心理發展還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必將通過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并且如果小學生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人際關系過于敏感,就會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通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夠使教師明白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也不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而把違紀行為當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能使教師更好地教育學生。
(二)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識傳輸型教育模式。這種簡單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心理。因此,作為教師可以將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來,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導法等方法,改變以往簡單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工作。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心理溝通,以朋友的身份與角色為學生疏導心理上的問題,才能夠使學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動接受教師的德育教育。
二、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現狀
首先,關于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導。由于二者分別處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必須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過程中找出兩者的共性特點,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對于不同學科的整合人才相對缺乏。比如一些學校負責德育教育的是政教處的工作人員,但是他們對心理學的知識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了解也不夠,對于教育學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為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實踐,盡管有心理學的基礎,但是他們不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指導學生。最后,當前的德育工作與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環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師,一些家長以及校領導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從而阻礙心理健康知識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發展。對于當前現狀,需要經過長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滲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實現。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舉措
(一)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在實踐上的整合
要想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進行整合,首先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在課程上進行整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識納入到課堂教學體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將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等放到相關章節中來;其次,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利用相關的心理健康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每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學校還可以大力開展一些心理指導課程、道德事跡褒獎等相關知識講座,大力宣傳道德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個人都離不開生活這個大舞臺,它與每個學生息息相關。因此,要想很好地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教師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況來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以此來指導德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三)通過與家長之間的相互配合實現二者的整合
學生的成長活動離不開家庭與學校這兩個載體。因此,將二者整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應該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掌握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如父母之間是否和諧,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態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展幾次主題班會,對學生的心理與德育教育方面請家長談談自己的看法;還可以舉行親子活動,通過活動的參與,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教師更加了解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并與家長一起對學生的心理與品德進行教育與指導。綜上所述,實現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對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而實現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師、家長與學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3
一、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轉型期的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型,逐步邁入“中等收入陷阱”階段,這一階段往往是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中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發展的高速變化期,與社會發展的轉型發生共振,使他們處于內在生理、心理發展的困惑與外在社會群體心理矛盾沖突的焦點上,更加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2.網絡信息時代的影響。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一影響表現在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上就是: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在虛擬世界中他們扮演著種各樣的角色,而這些角色又有不同的思想和價值觀,他們分不清現實與虛擬。在虛擬世界中他們可能是呼風喚雨的俠客,他們能夠協調與各種角色的關系,但現實中他們沉默寡言,不愿跟人交流,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出現了人格分裂。我們觀察到很多問題學生都特別依賴網絡,很多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著網癮的影子。
3.畸型教育的必然結果。這里包括兩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學校教育的片面發展。(1)家庭教育缺失是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大。許多家長對心理健康幾乎一無所知,有些家長其自身的心理甚至也是病態的。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發現,許多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長。許多家長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他們不愿意花時間或者沒時間陪孩子,他們能夠給予孩子豐厚的物質,卻沒能給孩子安全、歸屬、愛和尊重、需要的滿足。(2)社會、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觀認識不到位。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認為:“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極不科學、極不嚴肅的`態度對待我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他們無限擴大學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數據。他們的思維邏輯是,之所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為許多學生心理不健康,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最大誤區。”在這種心理健康教育觀的影響下,有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針對的僅僅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
二、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部分學校心理專業教師不能發揮專業作用,或淪為思想品德課教師,無法在專業上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2.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門可羅雀,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有些心理咨詢室和校醫室合而為一。有些心理咨詢員由校醫兼任,心理咨詢員穿著白大褂,讓學生望而卻步。有些心理咨詢室面積不夠,功能設施不齊全,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3.有些地區負責管理和指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級領導要么是負責管理校醫、要么就是負責管理德育的領導兼任,缺乏專業性,而且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評估和指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和其他學科相比較,心理健康教育有被邊緣化的現象。
三、應對策略
1.上級主管部門要規范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體制。在目前有些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上級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學校的指導和管理。
2.學校應端正心理健康教育觀。林崇德教授認為:“我們要看到廣大學生的兩個主流:一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學生由于學業、生活、環境的壓力產生暫時的心理不適,要求咨詢和輔導,他們要求健康是主流。”從個人人生的意義上講,發展孩子的健康心理比發展孩子的認知更重要。對社會、國家而言,擁有健康心理的公民也是一個健康家庭、健康民族、健康社會的基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等所不能替代的。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隊伍。第一級隊伍是學校的廣大教師,通過對廣大教師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讓教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發現和初步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并能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幫助和輔導。第二級隊伍是學校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廣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和咨詢。第三級隊伍是校外的專業心理醫生或專家,以心理治療為主,幫助學校解決學校現有力量難以解決的問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指導。總之,重新審視和思考學校心理健康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各方面的不懈努力,重新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點,即心理健康教育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可以也應該為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4
面對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和日益增加的學業壓力,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校園環境,在保證自身健康成長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成績。我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雖然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遠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分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探究其解決措施,成為當前小學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
1現階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從業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實際教學經驗有著嚴格要求。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直接決定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質量。例如,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不僅要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取得相關的教學資格證書,而且必須具備3-5年及以上的教學經驗;從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更是需要取得本專業的博士學位以及參加一年的專業培訓。而我國雖然也開辦了各種形式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活動,但是其輔導和培訓質量參差不齊,教師往往很難學習到可借鑒的教學經驗。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心理輔導教師往往只具備理論教學知識,在實際開展心理健康問題輔導時,也就不能給學生提出實質性的幫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效果得不到明顯體現。
1.2學校重視不足,教學形式化嚴重:部分學校的管理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以實際行動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環境。首先,在任職教師的安排上,多由兼職教師擔任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例如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師、校醫等。這些教職工雖然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知識,也就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不僅起不到正向的幫助,甚至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其次,形式化嚴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貫徹落實。部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純粹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大搞“面子工程”。在當地教育部門檢查之前,臨時“抱佛腳”,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而一旦檢查工作結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被擱置起來。
1.3過分推崇心理測驗:心理測驗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種常用手段,無論是采用問卷測驗還是對話測驗,都能夠幫助心理輔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以便于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但是心理測驗只能從一個方面展現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測驗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緒波動、配合程度等因素,都會對最終的測驗結果產生影響。如果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完全以心理測驗作為參考依據,那么其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也會偏離方向,難以起到糾正和輔導作用。除此之外,即便是開展心理測驗,也對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提出了極高要求,部分教師對心理測驗的流程不熟悉,測驗過程中的問題設置不合理,測試現場環境不規范等,對導致了測驗結果的不準確。
2解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可行性對策
2.1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我國早在20xx年就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在20xx年審議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中,明確提出了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中,關注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因此,學校管理人員和廣大教職工應當主動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首先,針對小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認知不足的問題,可以在校內通過海報宣傳或集中教育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常見表現形式,并講述心理健康問題的危害,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其次,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辦公室,一來能夠為教師提供穩定的工作場所,二來也能保證學生的個人隱私。
2.2開展教師培訓工作,豐富實踐教學經驗: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直接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質量。面對不斷變化的教學形勢,心理輔導教師必須要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專業教學能力,適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需求。心理輔導教師既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師培訓活動,通過聆聽專家講座或是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學習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并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內容合理、執行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保證學術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解決。學校還可以建立一套與培訓活動相對應的激勵機制,例如要求受訓教師參加專業考核,并根據考核成績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以此來調動心理輔導教師的學習積極性。
2.3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重視個別:學校的心理健康不能像傳統的心理咨詢和治療那樣,只是等待問題的發生,然后再去補救,而是應該主動地預防問題的發生,有目標、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心理品質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協助所有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教學服務”。所有學生不分性別、年齡和年級,不分問題類型,均在“教學服務”之列。因此,每一個學生在校期間都必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應該是越早越好。同時,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之上,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逐個解決他們成長中的問題。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5
網絡時代互聯網對中小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必須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探究網絡時代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中小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階段,學校應該從專業課程、老師素質、提高學生自身素養等幾個方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心理素質優良的全面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人們已經全面進入網絡時代。隨著網絡在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斷深入,不僅給成年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也接觸到網絡,并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中小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心理和思想都處于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大多數渴望接觸新鮮的事物,探究周圍的世界。同樣,他們大多數也一樣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誘惑,對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中小學生接觸網絡、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和社交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把網絡視作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洪水猛獸。要想讓孩子在網絡時代能夠全面健康地成長,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懂得合理地利用網絡。
一、學校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的心里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形成巨大挑戰的網絡時代,學校的心里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應該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有關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
1.要對學校的所有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夠不斷地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增加他們的承受心理壓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2.善于發現學生在成長中產生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并且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及時擺脫心里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校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設置固定的心理輔導課程,聘用專業的心理教育老師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學教育,通過有規律的、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資源
中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心理不夠成熟,在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時難免會喪失判斷能力,不知如何取舍。這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資源,告訴學生怎樣辨別網絡上的不良信息。
老師是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監督者,一定要對網絡環境中,學生心理成長、道德建設、道德行為的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有效地指導學生正確地辨別網絡信息,善用網絡資源,吸取對成長和學習有用的信息,自覺摒棄不良信息。
引導學生要學會把日常的學習與網絡有機聯系起來,促進學習的進步,使學校教育與網絡更好地聯系在一起。
三、端正中小學生的'上網動機,使他們使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網絡
要使中小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網絡,保證其心理健康,就要端正中小學生的上網動機,使他們使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網絡。俗話說“動機導致行為,行為導致結果”,只有使他們的上網動機端正,才能夠使中小學生在接受網絡信息時,產生自我心理保護意識,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要充分利用計算機課程、宣傳欄、黑板報等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網絡使用安全教育。另外,老師也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上網教育,讓學生對網絡文明和網絡安全有充分的認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上網動機,使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網絡。
在網絡與生活不斷深入滲透的時代,學校在學生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在學校內部營造一個大的氛圍,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的建設和提高,還要在其他的教學科目中對學生的網絡道德建設進行滲透,使學生能夠產生正確的上網動機,端正上網態度,正確地使用網絡。
總之,“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的民族要想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就要重視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未來人才競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培養。中小學時期是青少年心理素質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一個極不穩定、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的時期。網絡時代的到來,對中小學生的心里健康成長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這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對這一領域有更多的關注和探索,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5-17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7-16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論文08-05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1-26
(必備)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篇07-02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合集15篇07-03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05-29
小學教育論文05-20
小學教育的論文05-2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