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時間:2024-05-29 16:26:59 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識教育性質的高校公共課程,該課程對于促進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傳統的公共課教學通常包括課堂知識傳授和課后知識內化兩個教學任務[2],其中教師理論講解時間所占比例大,知識內化主要在課后進行。為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多教師采用了融合討論分析、角色扮演、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為一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促進了知識的內化,但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難題。首先,將多種教學方法同臺運用在少課時、大班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可能面臨更大的課堂管理和時間分配壓力。其次,教師在課前主要圍繞教案編寫和課件制作備課,很少與學生溝通和互動,關注的多為普遍性問題,較少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以及興趣點和盲點,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參差不齊。再次,知識內化主要依靠學生在課后完成,而課后師生溝通依然少,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缺乏教師引導和朋輩幫助,易于導致知行脫節。如何克服以上難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點問題之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既符合高校師生的網絡習慣,又符合師生互動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輻射全體學生,又能聚焦個體學生[3];既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又能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二、翻轉課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適用性

  在理論上,翻轉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異曲同工。翻轉課堂在本質上是翻轉教學理念以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個教學活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更多地考慮和關注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實際問題。在人本主義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理念、方式等也獲得了重要的啟示;其目標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養,其教學過程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生活和發展過程中的困惑,并引導其自我解決問題。此外,翻轉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樣,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間和時間,而是深入實際生活中促進知識內化,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故而,兩者都追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其實質是對人的關注。以人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對單一學生個體和整個學生群體的關注,又是翻轉課堂中的差異認同和有教無類。以人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對自我潛能和生生影響的.關注,又是翻轉課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輩引導。因此,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理論上是現實的。從操作上,將翻轉課堂運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有著時間、認知能力以及網絡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轉課堂教學在課前,需要學生用大量的時間自主學習,而大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較之中小學生更為充裕和自由,因此滿足了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在時間上的要求。不管是課前、課內還是課后,翻轉課堂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覺性,以確保課前自學、課內討論和課后反思的順利進行,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監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滿足了對學生主體認知能力的要求。翻轉課堂要借助于網絡平臺實施,大學生正好是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主流群體,對網絡信息、視頻課程有著更強的適應性和偏好,且熟知網絡操作,故而滿足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在網絡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

  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育模式,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集中在選擇網絡平臺以及設計教學流程兩個方面。

  1.網絡平臺的選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網絡媒體的發展而誕生,網絡平臺的選擇和設計是實施翻轉課堂的重要基礎。網絡平臺承擔著發布資料信息、支持互動系統、檢測學習效果的重要功能。騰訊QQ和微信是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較常用的網絡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騰訊QQ的多人溝通平臺。QQ群不僅可以供群成員聊天,還為群成員提供群公告、群相冊、群文件、群活動等服務。微信公眾平臺是進行一對多網絡媒體行為活動的平臺,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種賬號類型。其中,訂閱號有權限每天為用戶推送一條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形式呈現的信息資訊。大學生普遍通過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在智能手機上只要裝載騰訊QQ和微信等交流軟件,在網絡通暢的條件下都可以實現有效的網絡溝通。因此,將QQ群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翻轉課堂的網絡平臺具有現實可能性。由此,網絡平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及學生,三者共同組成翻轉課堂的學習空間。

  2.教學流程的設計。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點,該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分為準備、課前、課中和課后四個階段。①準備階段。首先,確定每個教學主題的教學目標,并明確每個教學主題具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次,構建網絡平臺。創建QQ群后,教師需要熟悉各項功能的操作;學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學號+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實名。教師注冊微信公眾平臺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統計等操作,然后邀請學生添加關注。QQ群和微信公眾平臺的名稱力求讓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課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學視頻、調查和測驗、習題以及拓展性知識等。其中,PPT需要精練簡單、清晰易懂;視頻可以精選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錄制,其長度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內容應具有針對性;課堂調查和測驗旨在了解學生學習時的困難和相關的心理困惑;習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所設計的思考題;拓展性知識是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實驗、研究進展等。②課前階段。課前階段的第一個步驟是發布教學資源。教師將各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上傳至QQ群空間,以供學生課前學習,并將相關的心理知識和資訊通過微信平臺推送給學生用戶,實現擴展閱讀。發布教學資源之后,教師需要借助于網絡平臺推進課前學習,如引導學生通過PPT和視頻自主學習,督促學生完成課堂調查和測驗、習題,并鼓勵學生在群論壇中進行疑難反饋;如果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呈現多樣性,則可以在線分組討論。最后,教師根據課前互動、調查、測驗、習題等情況,尋找普遍性的焦點問題和個別化的難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據此設計或調整課堂教學活動,使之更加科學、合理。③課中階段。教師在課中階段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實施課堂討論。課堂中,教師除了講授、答疑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的標準具有多樣性,可以按照隨機原則分組,也可以根據目標主題分組,可以七八人一組,也可以三四人一組。分組后,小組成員圍繞知識理解、疑難困惑等進行交流討論。此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課堂討論的組織參與者、不合理認知的辨別者、問題解決的促進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會得以啟發、課堂參與能力得以提高、學習態度得以升華,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二是組織成果展示。課堂討論結束后,學生整理小組討論結果和個體感悟體會,以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種,學生個人或小組還可以在課后將討論結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視頻、動畫等上傳到QQ群或微信公眾平臺,以供老師和同學們進行課后討論和交流。④課后階段。在課后,教師再次轉變自己的身份,成為課后反思的促進者。反思策略可以通過在線輔導或討論促進學生的認識,也可以通過情境案例題或實踐模擬題提升學生的實踐生活能力。在課程結束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繼續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保持互動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并指導其生活和實踐。

  四、總結與展望

  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固守靜態的教育空間到構建流動的教育空間,從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是高校公共課教學改革的新嘗試和新體驗。超越以往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在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的同時,還促進了教師的潛能開發,在完成學習認知的同時,還促進了情感的交融―――即實現了成人和成己、認知和情感的同一。在翻轉課堂的四個教學階段中,準備環節是基礎鋪墊,課前環節是物質保障,課中環節是靈魂動力,課后環節是提升反思。在具體設計和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還應考慮并解決一些重要問題。如,尋求適用于文字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策略,并力求這些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結合傳統的評價模式,形成科學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等等。這些都是翻轉課堂未來研究的方向。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2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 校園文化 主題班會 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學校班級對學生施加的行為規范、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穩定、持續的積極適應的心理狀態,并能協調自己的知情意行,較好地適應客觀環境。簡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標準來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創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在各種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和體驗。好的環境可以給人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在于環境的熏陶和在生活中的鍛煉。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具有調節心境、陶冶性情、愉悅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使學生在這種具有凝聚力的氛圍中受到教育。這樣,一方面使得學生的自尊、自我實現需要得到了滿足,個人價值在集體活動中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也增進了師生間、同學間的團結友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凝聚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說起校園文化,其中學校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如國旗下的講話、專項檢查、各項比賽、主題班會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時刻提醒著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更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心理狀態。因此,我們應該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興趣活動,多鼓勵學生發展優秀的個性特長,多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能力。這樣不僅能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更能促使他們的潛力不斷開發出來。

  二、教師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影響學生

  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不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生活的導師、人格的引導者。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皩W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如果教師自己心理不健康,就容易把不良的情緒發泄到學生的身上,致使有的學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某些個性。因此,教師對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質高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只有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成功地扮演教師心理輔導的角色。在教學與管理中,教師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學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質去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生活上要做到處處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懂得關心幫助別人、與人為善、知恩圖報,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良好品質、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隨著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班會作為教師疏導教育學生的一種形式,被應賦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輔導的功能,這種班會也被稱為班會心理課。 通過主題班會可以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這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有效途徑,能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緩解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平衡、促進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通過主題班會,應摸清學生的心理發展脈絡,加以適當的引導,以確保班會的正確導向。召開班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表述時言語和情感上的細微變化,理解學生沒說出的深層次意思,尋找學生的群體趨向,及時補充自己的計劃,以解開學生心中的癥結。教師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首先要認同學生的想法,然后有意識地引導,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由學生自己自然地改變原有的不正確觀念或想法。但同時要注意避免揭露學生的隱私,防止出現新的心理問題。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暢談自己看法的積極性,通過同學間的互補,使學生放下心理負擔。

  四、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的適當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的任務、正確的內容、切實的要求,還要有恰當的方法。由于人的心理的復雜性,決定了心理教育方法是多樣的,也是不固定的。在實踐中可運用活動法、討論法、講授法、咨詢法等,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1、活動法。

  即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各項活動,通過體驗和調整,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目的,包括游戲、學習、勞動和社會交往等,這是促進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師工作中,活動法可以結合班、團隊活動和校內外的各項活動同時進行,是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2、討論法。

  指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對一些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討的方法。一般的程序為:先確定討論題目;查閱和整理有關資料;準備發言提綱;論證或辯論;最后由教師或學生代表總結發言。討論法對學生的智力和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師工作中,討論法可以采用班級討論和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

  3、講授法。

  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根據講授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的不同,可分為講解、講述、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授法是使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重要教學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礎。在教師工作中,可以采用專題報告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4、咨詢法。

  即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包括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書信、電話、宣傳、現場咨詢等。咨詢者應注意掌握交友性和保密性原則、預防性和疏導性原則、教育性和整體性原則。對于有心理困擾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個別咨詢或團體咨詢的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作為綜合素質內容之一的心理素質狀況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們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為因果。我們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道德教育,這樣能夠對學生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3

  摘要:由于網絡有著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和虛幻的社交環境等特點,給大學生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生活題材。但是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大學生盲目的迷戀網絡會使情緒失控、性格扭曲,嚴重的會產生違法行為。如何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個新的變化,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能夠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下面對各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當今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已經走入大學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網絡信息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也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網絡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產生了不利因素。為了降低這種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轉變,我們可以采取分析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來尋求解決的好辦法。

  一、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

 。ㄒ唬┚W絡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大學生認知的'影響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全世界信息的聯通,產生了極大的信息量,這也讓互網絡有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同一件事網絡上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這讓對價值觀取向認識不清、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大學生來說很難辨別對錯,造成對事物沒有客觀的認知、情緒容易波動、行為容易過激。所以,有著極大信息量和多元化價值觀的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影響很大。

 。ǘ┚W絡虛擬性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

  網絡與現實生活相比差異很大,網絡自身存在著虛擬性,大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絡了解世界的各種信息,通過網絡的社交平臺可以在不經過見面的情況下進行交流、溝通,他們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實信息來進行一些虛擬性的活動。由于大學生的心智還不算成熟、情感比較豐富、情緒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容易意氣用事,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當大學生被網絡上的這種虛擬的人群所利用,對他們蓄意煽動,將一些不開心的事擴大化,使得大學生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發生過激的行為,嚴重者甚至觸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網絡犯罪比現實生活要難以預防和控制,在現實生活中,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來加強對大學生的行為管理,讓大學生在思想、行為上有所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從而減少了大學生的犯罪幾率。然而,網絡的虛擬性讓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們隨意的釋放情緒、發表言論,導致法律、道德對行為的約束有所減弱,造成了不可預見的后果。所以,網絡的虛擬性給大學生的行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ㄈ┚W絡交流對象間接性影響大學生的溝通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情感比較豐富、性格比較敏感,在交友時比較羞澀;所以,他們在面對面交談時會受到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不能敞開心扉、放下顧慮的交談,在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上往往不夠深入透徹,沒有達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網絡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一些社交軟件,例如微信、QQ等,無需見面以文字、圖片、語音的形式進行交流,不受環境等條件約束,可以敞開心扉、隨時隨地的交談,這樣也能讓大學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學生很容易沉迷于這種虛擬的網絡社交中,使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產生排斥感,讓他們的性格變得孤僻、冷漠。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網絡環境下的轉變

  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當前存在的問題,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一個新模式,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進行開展,使每個大學生都能夠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學校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專業知識的教學以外,還要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學校應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廣和普及。學校可通過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測試,研究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然后針對這種差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課題講座等;同時,可以通過各大媒體進行宣傳,讓校園到處都充滿心理健康教育的氣氛,讓大學生主動接受并重視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從而可以預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產生,達到培養優秀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的。

 。ǘ└陆逃砟睿D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老師要隨著網絡的發展變化,以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變化,來快速轉變教育觀念。老師應將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結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對待網絡的虛擬性。這種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轉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動力。

  三、結語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作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困難。在當前的這種網絡信息社會中,學校要加倍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方向,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觀”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的心理向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鄧虹.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轉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xx(20):41-42.

  [2]郭英君,舒娜.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內江科技,20xx(10):107-108.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4

  班主任素質簡單來說包括兩個方面:教育素質、道德素質。道德素質又包括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個人品質等。在我國,學校教育是以學習為主要內容的,而在學校,班主任是直接參與學生管理的。因此,班主任的素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班主任如何培養基本素質

 。ㄒ唬淞⒄_的教育理念

  作為一名班主任,培養基本素質的前提就是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所謂正確的教育理念即是立足學生,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把學生的成長放在首要位置。

  班主任要懂得,知識是靠灌輸的,而人文教育需要熏陶。要想使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發展,就要心系學生,用積極的教育理念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

 。ǘ┚邆湓鷮嵉奈幕仞B

  文化素養是班主任必備的素養,教書育人也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班主任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導學生努力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崇高的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健全的學生心理。此外班主任還應該具備廣泛而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方面帶給學生知識,實現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ㄈ┙∪鄻拥膫性品質

  班主任個人素質與其個人品質有密切關系。所謂個人品質指班主任是否在教育方面具有積極向上、輕松愉快的心境以及各種正能量。這種正面情緒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班主任應該善于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同時還應該具有意志力,努力克服消極情緒,面對困難進行自我克服,用樂觀的態度、積極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相同的心理體驗。此外,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班主任的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所以班主任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這不僅有利于班級工作的指導,還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二、班主任素質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對學生自我認識的影響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正確的自我認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和優良個性品質形成的前提條件。只有在正確的教育引導下才會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各種各樣外界因素的影響,其中班主任這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學生會跟隨班主任的.引導進行學習和認知,同時也會很在意班主任的評價,這是影響他們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和教育方法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同的變化,如若班主任采取合理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他們就會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從而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若班主任采用不恰當的方法教育學生,那么也會嚴重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也就是說,班主任會直接地影響學生正確自我認識的形成 ,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ǘ⿲W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人際關系的建立對在校學生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積極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基于此,作為班級的領導者,班主任必須擁有良好的素質,用積極的教育手段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現如今由于學生中不良的人際關系導致的諸多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已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班主任對正確引導學生人際關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ㄈ⿲W生健康情緒生活的影響

  情緒活動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積極開朗樂觀的情緒會促進身心健康,消極的情緒則會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班主任要以開朗、愉悅的態度面對學生,用昂揚振奮,朝氣蓬勃的精神感染學生,用積極的行動力帶動學生,幫助學生營造健康的情緒生活,讓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成為學生社會生活的主導情緒。

  總之,班主任是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實施者,班主任具備的各種基本素質,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要以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進行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規律方面的分析,只有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伴隨科學的心理教育過程,才能取得心理教育成果。面對現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諸多問題,提升班主任自身修養,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途徑。所以班主任在加強師德修養的同時,應當努力加強心理素質修養,為培養新時期的合格人才作出應有的努力。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5

  當前中學生心理 問題 主要表現在 學習 方面,厭學、 考試 焦慮普遍。其次,還表現在人際關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強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包括:更新教師觀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開設心理咨詢室;加強心理教育 研究 等。

  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全面 發展 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促使人全面發展的前提。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應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識教育,輕能力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被長期忽視,嚴重地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為此,我們必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夠重視。

  1、中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1)、學習方面: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有精神萎靡不振, 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不高等。

 、、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說“厭學心理”在中學生中已經有一定的普遍性。

 、、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的 影響 下分好班、差班,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于一種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另外不當的教育 方法 ,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等,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2)、人際關系方面:

 、佟⑴c老師的關系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在中學時期,老師仍然是學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與愛護。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影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

 、、同學間的關系不夠融洽。學習任務越來越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同學之間也缺少了交流和溝通。如果老師疏于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

 、邸⑴c父母的關系不夠親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 而專制式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會造成這樣的家庭中的學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加上“單親”家庭等問題的存在,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或制造了痛苦,會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自卑情緒嚴重 。

  青少年時期處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旦將他們的主觀想象放到 社會 實踐中去檢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滅,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有自卑傾向的人就會難以忍受,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內心。

  導致中學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績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凇⒛娣葱睦砥毡

  。中學生無論是 經濟 上,還是在許多問題的認知上,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里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是在家長和教師的眼里,他們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于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干涉他們的生活。

  另外, 中國 傳統 “師道尊嚴”、“父為子綱”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十分深遠。于是許多家長和教師無論正確與否,都要求中學生接受他們的觀點,這引起中學生的強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學生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家長和老師的觀點無論對錯一律拒絕。以免家長和老師對自己進行干涉,這樣就形成了較強的逆反心理。

 、、性困擾頻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為發育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對象,性晚熟的男生因為較同齡人發育緩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對象。這兩種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來了,于是,他們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轉

  性沖動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這是 自然 的東西,可是,在許多情況下,自然性不得不服從于 社會 性。如果中學生不能正確看待這個 問題 ,勢必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

  2、加強當前心理健康 教育 的對策

 。1)、更新教師的觀念。

  盡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共識,但仍有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和錯誤認識嚴重阻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開展。有些學校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視心理健康教育為無關緊要的事情,有些學校簡單地以思想 政治 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壓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大力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處于 發展 期的人。給予學生應有的人文關懷,在解決了他們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調動學生的 學習 的積極主動性,以促使他們更好的發展,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本意,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目的。

 。2)、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 科學 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一部分是開展心理健康調節訓練。訓練活動操作 內容 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3)開設心理咨詢室。

  心理咨詢與 治療 服務已不僅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而是一種 時代 的趨勢。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咨詢老師要信任理解學生,同時遵循聆聽、保密、疏導等原則,這樣才能建立起一種信任關系。 信任關系是咨詢取得成功的基礎。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心理咨詢老師要有意識地和困于心理問題的同學建立起關心、尊重、了解和指導的關系。

 。4)、深化學生心理教育 研究 。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大量的實踐問題迫切需要 理論 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教材、研究資料以及評價機制的構建還欠缺;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等也有待進一步明確。中學一線教師應結合實踐,深入研究,推動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6

  摘要:中學生是處于特殊發展時期的群體,其心理發展變化很快,具有不穩定性,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心理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不能在這一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引導,中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帶來快節奏生活,信息時代迎來高科技的發展,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和挑戰。在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下,傳播媒介的影響、學校對升學率的重視、家庭對孩子的重壓,無形中給學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社會、學校和家庭都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桿。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催生各種犯罪、自殺等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由此可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容忽視。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策略

  1.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都處于內外兩個環境中。外環境是指豐富的外界刺激,內環境是指師生意志的投入條件。只有內外環境同時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顯然,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再適應時代的要求,新時期教師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開放、自由、活潑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如在教學《青春發育期萌動》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列舉各自或周圍同學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并向教師講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師綜合講解。這樣一來,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幫助學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礙。

  2.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學證明,教師只有以激勵的教育方式誘導學生產生內驅力,才能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程序,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要學會寬容,把微笑展現給學生,不能因為學生影響了課堂紀律而冷眼以待。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要給予鼓勵。恰當的激勵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感染

  羅曼羅蘭曾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因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人的情緒對智力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想要保持頭腦清醒,學生必須擁有愉快的心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4.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中學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活潑好動的性格,對豐富多彩的活動總是躍躍欲試。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積極組織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自我認識。如教師可以舉行“我更快樂”的評選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總結自己認為快樂的一件事、一個表情、一個瞬間,先通過小組評選、全班評選,最后再進行全年評選,直到參加全校評選。在評選過程中,要注意公開、公平。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發掘并放大自己內心的快樂,同時還能學會分享快樂,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結語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科技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必須主動承擔心理學教學任務。作為教學主體,教師必須以靈活為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激勵為原則,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以自己為榜樣,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以活動為中心,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7

  隨著全國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入和教育問題不斷曝光,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也逐漸收到人們的注意,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尤為如此,據了解,近幾年來,我國學校曝光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在少數,這也就說明了我國過去教育的缺失和不對稱,導致了現在的教育情況十分復雜,過去的單單唯成績的教學方法逐漸不再適合現在教育。所以本文將從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出發重點分析當前學校的心理將康教育問題。

  1.為什么要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

  這是由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過去我國在教育的發展問題上面出臺了很多的相關政策,現在看來這些政策在相當程度上也發展我國的教育,將過去的教育一塌糊涂的局面大大的改變,這也成功的將我國的將于拉倒正軌上面來。但是在教育規模的擴大的同時,有一些實質性的問題正在被我們忽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也在不斷加劇,導致農村人口加速流失,留守兒童等問題漸漸的突出,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難點工作。正是有這些問題的存在,所以才要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

  2.如何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

  如何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這是需要根據實際相結合來解答的一個問題,學校不僅僅要從學校層面上解決心理素質問題,還要從學生本身,心理素質問題無非是從三方面來的,社會、家庭和學校。所以關于加強學校心理將康教育就要從加強調查、努力營造健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大力舉辦學校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或者主題班會等等方面做起。

  2.1加強學校學生心理活動調查

  要想知道學生內心在想什么,除了面對面的訪談之外,還有就是要加強學校學生心理活動調查。此舉的目的在于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雖然在實際的操作當中數據會顯得不是非常準確,但是由于這些問題始終存在,所以只要長期進行調查,就會有所收獲,達到調查的本來目的。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做出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來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2.2努力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心理問題的由來大部分都是由于家庭和社會環境造成的,家庭環境一般包括家暴、留守、離異等等問題引起的孩子內心不平衡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非常難以抹去的陰影。另外一方面,社會原因就是由于社會上的違法勢力對學生的一種殘害等等,所以學校要聯系有關部門對社會進行更加嚴格的治安監管,學校也要積極聯系家長,進行溝通,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2.3大力舉辦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或者主題班會

  心理健康問題還可以通過舉辦學校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或者主體班會來解決,在一定程度上,這個方法可能不一定管用。但是活動和班會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團結,由于心理健康問題大多數都是由于溝通上的孤單引起的,所以班會和活動就會幫助學生有效的跟同學們呢進行溝通和交流,團結一致的實現活動中的目標,在歡樂中悄然的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孩子的心理素質。

  2.4加強心理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

  跟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這就需要有非常好的溝通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學校的相關方面的人才一直都非常匱乏。再加上學校領導的不重視,心理學科的教師也就更少了,所以在這里我們應該清楚要想讓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繼續實施,就應該加強心理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引起比較權威的心理學家進行心理學科的指導。

  3.在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同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在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同時應該注意的同時,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就有包括完善教育政策,加強教育資源的傾斜力度和堅定信心,堅持不懈的實施既定方案等等,這些都需要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處理不好,勢必影響到心理教育工作的整個過程。所以,處理好這些問題尤為重要,不可馬虎。

  3.1完善教育政策加強教育資源的傾斜力度

  過去的教育政策基本上都是朝著發展基礎好的,城市發達的地方傾斜,導致了教育的嚴重不公平,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協調的情況發生,F在隨著教育制度改革的力度越來越大,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傾向于平等,所以現在在心理健康教育這個問題上面也是如此,更要實現資源的平等。完善各個地方的教育政策,保證公正、公平和公開。從另外一個角度加強教育資源的傾斜力度,使之傾向于公平。

  3.2堅定信心,堅持不懈實施既定方案

  在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同時,更要注重信心的恒心的培養,實施主體始終都要堅信一點,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只有學生的各方面健康,學校才能夠健康的發展,否則哪怕升學率再高,最終也將淪為一臺機器變成破爛毫無用處。所以對于既定的實施方案,一定要堅持下去。

  4.結語

  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方面在初始階段做到盡善盡美這是不可能的,只有盡力做好每一方面,努力考慮到沒有想到的細節,才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行過程中沒有遺漏,才能夠使得學校和學生健康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8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微信使用的現狀來探討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與負面影響。并探討了如何發揮微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信及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所推出的一款快速發送文字和圖片、支持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應用軟件。微信具有迅速廣泛的信息傳播、簡易上手的操作方式及個性多樣的創新模式等特性,這使它快速成為流行的即時通訊軟件,自從20xx年11月微信項目正式啟動直到今天,它已滲入教育、醫療、酒店、零售、百貨、餐飲、票務等數十幾個傳統行業,使用微信正在成為一個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到20xx年的第二個季度,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已經被微信覆蓋,每個月的活躍用戶達到8.06億,20xx年12月28日,微信團隊在20xx微信公開課上公布了《20xx微信數據報告》,數據顯示微信日用戶高達7.68億,且還在不斷增長。在眾多微信用戶中,由于大學生群體具備迅速接受和掌握新鮮事物的特性,使其迅速成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一天時間內最少會打開一次微信的占比高達59.7%。當前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鑒于此,怎樣將微信平臺,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聯系起來,從而使其更好的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便成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必須考慮并解決的問題。

  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微信對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但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多種的影響。

  (一)微信對其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

  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

  1.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于微信聊天不受時間地域的阻隔,因而其只需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及消耗部分流量就能在任何時候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參與小組互動討論、在線咨詢等活動,這種條件十分利于將心理健康知識滲透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2.微信能夠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受眾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部分公共必修課程是面向全校新生開設外,只有部分在校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到團體心理輔導、心理主題班會或心理拓展訓練中去,而微信平臺能夠極大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面。包括那些有意愿報考的學生、甚至畢業生,均可隨時關注并持續關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臺,從入校前到離校后都可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續受益。

  3.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學生大多在課外的休息時間利用微信平臺接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過度專業的'說教方式進行宣傳,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抵觸情緒。因此在微信平臺發布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應等同于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教材內容,而應該向通俗心理學靠攏,讓學生以休閑娛樂的心情接觸微信平臺發布的心理健康知識或相關活動,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自愿選擇內容進行關注。具有顯著的網絡虛擬特性的微信平臺,這會使其不用考慮自己會因為表達不當言論而受到別人的當面嘲諷,使學生能夠更加自由的在微信平臺上即時抒發自己的看法,并在表達和互動中鞏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ǘ┪⑿艑Υ髮W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微信在方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大學生對虛擬社交產生迷戀,對正常學習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微信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手機通信軟件,其負面影響往往與手機網絡一起出現,對微信產生上癮癥狀的人如同“網癮患者”一樣,時刻離不開微信,潛意識里覺得不上微信就會錯過重要信息,癥狀嚴重的人一會兒不上微信就會難受,有些人則會不斷地刷新朋友圈,刷新間隔很短。大學生群體仍應以學業為重,這樣的習慣會浪費他們很多寶貴時間。微信畢竟是一種虛擬的社交方式,部分大學生過度沉溺微信的虛擬環境,一定程度會造成對現實人際交往的忽視,形成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

  2.增加了大學生接觸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大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依賴日益明顯,但對不良信息的鑒別能力卻較為缺乏。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流有促進性,但同時也對其接觸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從調查數據發現,56.5%的大學生判斷不良信息的能力在較差、一般間。

  3.使大學生活不再單純而安全。調查顯示,66.3%的大學生經常使用“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這些微信交友功能,41.3%的大學生會對陌生人加好友的請求進行回應或主動與其招呼,24.3%的學生有過一兩次與陌生微信好友見面的經歷,甚至有些人會經常與微信好友見面。微信的這些交友功能在拓寬大學生交際面的同時也潛藏著危險。目前,微信交友功能已經引發了問題,媒體曾經報道過一些有關大學生使用微信而引發的犯罪案件,均與微信的交友功能有關系,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通過微信聊天的形式先去結識被害者,然后通過熱聊慢慢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后在指定地點與其見面,再對受害者進行不法行為。

  三、發揮微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微信的諸多特點如:省資費、時效強、方便快捷等,都給大學生帶來方便、快捷與快樂,但同時也隱藏著諸多弊端。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發揮微信的優勢,避免它的弊端,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呢?筆者結合實際進行探討,并提出以下建議:

 。ㄒ唬┙⒏咝P睦斫】到逃墓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號應該是一個雙向的學習交流平臺,作用不僅限于單向的信息公布。它應該開放的、自由的、互動的發布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吸引他們的關注并積極參與其中。平臺的建立可以考慮從兩處著手:一是考慮建立高校各級部門的微信平臺,以教學系、學院、或心理職能部門的名義管理此類平臺,進行面向較廣范圍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考慮建立心理輔導員和心理健康老師等的個人微信平臺。對比各級部門的微信平臺,學生更有可能對教師或輔導員的個人微信平臺產生信任感,從而產生微信互動的意愿。

  (二)調動學生使用微信了解心理健康的積極性。調查發現,通訊是微信被使用最頻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臺瀏覽。大學生更多是進行娛樂休閑性質的微信瀏覽,缺少主動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學習的意識。如何使大學生意識到利用微信加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筆者認為各高校可通過課堂的宣講、成立校園專欄等方式進行宣傳,著重提醒大學生學習利用微信等自媒體在課堂之外不斷提升自己;強調通過微信自學心理健康知識對于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各高校還可積極探索多方合作,設立合理的獎懲措施,從外部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與教務處、學生處合作制訂相關規定:每學期在微信平臺表現積極活躍、通過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學可獲得額外學分。

  (三)設置迎合學生需求的微信平臺心理服務。首先,公共平臺發布的內容要形式新穎多樣、貼近生活實際、及時更新內容、互動積極熱情。其次,設計一些主題鮮明的網上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或沙龍,利用平臺發布消息,選定參與群體,創建朋友圈,舉行網絡沙龍或團體輔導。與一般心理輔導相比,微信朋友圈可匿名、更隱蔽,容易引起一些有心理輔導要求但沒有充足的勇氣的學生參與。再次,建議開展網絡咨詢服務,嘗試建立一支學生心理工作團隊,他們由心理學愛好者和各班級心理委員組成,可以通過系統的培訓使之擁有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調節技巧及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考核的人員晉升為朋輩心理咨詢師,他們既可以通過平臺對需要的同學進行心理疏導,又能夠具體負責微信平臺的日常管理。

  (四)保證微信平臺的正面引導作用。微信具有虛擬性,容易因不便監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現非理性甚至虛假言論等現象。在進行管理時,高校需要健全相關制度,倡導積極正面的網絡言論道德,及時發現不良言論并進行過濾,保證微信平臺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2]呂文靜.微信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今日中國論壇,20xx(17).

  [3]張祖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挑戰及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xx(35).

  [4]管龍陵.論微信對大學生社交行為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發揮[J].教育教學論壇,20xx(37):51-52.

  [5]水永生.微信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8(7):152-154.

  [6]郭靜靜.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xx(7):25-27.

  [7]常雅娟.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20xx(17):154-155.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9

  一.網絡大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網絡的主力軍,繽紛復雜的網絡世界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但同時也誘導著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頻發。網絡環境豐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1]教育部近日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大力促進心理育人,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4000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每校至少配備2名專業教師。可見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給予著高度關注,網絡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也相應的給針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響

  (一)情感影響

  網絡的虛擬性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使大學生有更大的平臺暢所欲言。他們無需顧忌別人的眼光,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釋放心理的壓力,表達內心無法與現實中同學師長訴說的想法。

  網絡交流缺乏現實的肢體語言、語音語調以及面部表情。這也是為什么如今很多大學生在網絡上十分活躍,現實中卻不善交際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會之人,需要與周圍的同學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體當中。長期沉迷于網絡的虛幻當中,忽視與周圍人的情感建立,必然會引起感情上的空虛與匱乏。以當代大學生為代表的眾多年輕人都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手機依賴癥”,離開手機或者說是離開網絡會感到無所適從,回到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往往無所適從出現強烈的孤獨感,也即所謂的“網絡孤獨癥”。[2]

  (二)認知能力受到影響

  學生有時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對所提供的信息卻不加以辨別,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辨別。需要承認的是,網絡擴寬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途徑。學生只需要每天通過瀏覽網頁便可知曉“天下事”。滿足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欲與好奇心。

  大學生每天面對著海量未經過濾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識形態的內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國網絡監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經驗以及辨別能力不足。綜合這兩方面因素,大學生面對網絡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無法進行辨別,意志力薄弱的學生無法抵制誘惑,導致其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偏離正確的軌道。

  (三)人際關系受到影響

  由于互聯網人際關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點,即使在現實中不善言辭、羞于表達的學生,也能在網絡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體。網絡打破了空間的限制,成為聯系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與朋友的利器。同時,網絡營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學生在此可以暢所欲言,但也隔絕了與現實同學師長真正意義上的人際交往。

  (四)自我意識形成受到影響

  從心理學上講,人格是個體的文化心理結構,是個體賴以立身處世的一套心理、行為方式。[3]在網絡里中,不分尊卑貴賤、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每個人在網絡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生在網絡中自我意識得到大大強化。

  大學生在網絡中獲得滿足感與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時也導致了學生自我意識的膨脹以及集體意識的淡薄。網絡游戲中角色的扮演,使學生分不清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的分裂和異化。網絡行為大多時候是單向的,落腳點多放在自身情緒體驗上,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不受監管表現出極大的隨心所欲,這極大可能的導致了大學生情緒的失控,甚至出現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礙。

  三.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遇

  網絡化教育的自身特點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有利于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網絡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重要的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絡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點面結合

  網絡的隱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對面交流會產生的尷尬與緊張。網絡為一些顧及自身隱私以及羞于表達自身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學生只需通?^手機和電腦便可以向老師傾訴內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較大并且高校配備的專職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時的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網絡的出現,實現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對多”,但對咨詢者來說又是“一對一”。教育工作者同時可以對多位學生提供網絡咨詢服務,更加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網絡整合了教育資源

  在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來源書籍以及長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積的經驗。對于學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識主要來源于教師的口頭傳授。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網絡將全球范圍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現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師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關信息,同時網絡將文字、圖片、視頻等結合起來,使得教育過程變得更加生動。

  (三)網絡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之中,往往是通過大學課堂、心理咨詢講座或在心理咨詢室等方式進行。網絡的出現打破了這一限制,學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機電腦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詢,接受在線心理測試或輔導。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更好的向學生傳播知識,遠距離接受學生的在線咨詢,更加快捷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對于現如今更加關注個人隱私秘密的大學生而言,網絡的優越性更加突出。
四.網絡環境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網絡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結合當下我國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探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領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新風范。

  (一)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網絡心理健康檔案是高等院校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據。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學生心理變化軌跡;有利于心里咨詢中心與學工處進行及時的信息溝通與反饋;有利于學生正確、客觀、全面的認識自我,起到預防心理問題的作用。

  心理檔案建立應該由專門人員進行,不得隨意變更更改心理檔案中的內容,客觀真實記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檔案內容不僅要記錄學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檔案便于學校咨詢管理機構與學生之間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溝通與反饋機制,對于一些有潛在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關注,記錄不同時期學生心理測試數據與評價。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網絡發展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師學生之間的地位更加趨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這一地位的轉換,暫時放下教師的權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師生間精神層面深層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會得到更加顯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更要與時俱進學習掌握互聯網技術增加教學效果,F如今,大學生大多會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發表“狀態”,這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大學生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了解他們得精神面貌,把握他們基本的思想狀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之中,最有開發潛力、最有工作便利優越性的是學生輔導員。他們往往能及時掌握大學生在校的基本狀態。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必須要將高校輔導員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之中。

  (三)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點,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自己“制造”出來的,只有通過自我協調以及在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幫助下才能達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終超越自己、實現自我。它本身就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能動的教育過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對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抵抗能力,從而加強心理免疫力,最終達到心理健康。

  五.結語

  大學生處于網絡背景下,情緒、心理、人格等發生了多重變化,對新時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大網絡環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當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應當著重培養既具較高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又具有?^高計算機網絡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0

  在當前醫患關系的影響下,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創新教學方式,逐漸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醫患關系影響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較多不足之處,教師無法根據當前醫患關系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導致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越發嚴重。第一,缺乏醫患關系分析體系。在我國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沒有全面分析醫患關系現狀,無法通過良好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醫患關系類型,難以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矛盾較為突出,部分醫護人員經常會受到惡意傷害與攻擊,導致醫學生受到心理傷害,如果教師不能予以醫學生正確的引導,將會影響醫學生的就業積極性,甚至導致醫學生選擇其他行業[1]。第二,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滯后。部分高校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還沒有制定完善的教學制度,未能利用積極的教育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導致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不高[2]。同時,教師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教學方式的創新,導致醫學生的醫患溝通知識欠缺,難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醫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受到嚴重影響。第三,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單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而通常情況下,院校只會設置醫學專業和近醫專業等專業方面的教學內容,這使得醫學生所討論的話題,以及其視野都存在局限性;诖,在進行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較為重視醫學生由于專業方面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忽視醫學生在人際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另外,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也缺乏針對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以取得實效。

  二、醫患關系影響下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對策

  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教學制度,逐漸創新教學方式,為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與質量。具體教學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ㄒ唬淞⒄_的教育觀念

  高校心理教師必須要重視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對醫患關系的'分析,加強心理健康與醫患關系的教育效果,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關注醫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在醫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先進技能的情況下,高校需要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與基礎設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醫患關系教育相結合,引導醫學生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3]。

 。ǘ﹦撔箩t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醫學生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進而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在此期間,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利用情境互動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教學方式與角色扮演教學方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對醫患關系的態度,保證醫學生在入職之后可以正確維護醫患關系,進而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效率,增強高校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4]。

 。ㄈ┴S富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根據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結合當前醫患關系的實際情況,豐富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此期間,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增加職業素養、人文素養與情商教育等內容,這樣可以有效保障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質量,還有助于醫學生有效處理醫患關系。同時,醫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引導醫學生學會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況,提升醫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達到預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三、結語

  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根據醫患關系的實際情況,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有效提升醫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培養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增強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1

  摘要: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茶不得不說是東方文化中的一件瑰寶。現今,各大高校已突破傳統教育理念,將茶文化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茶道精神相結合,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這一變革,不僅使學生心理健康得以保障,同時也使茶文化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利用。

  關鍵詞:茶文化;茶道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自身文化底蘊深厚。這一性質,對當代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近年來,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將茶文化中優良品質融入至學生的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為茶道精神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茶文化無疑是以茶為主,以文化為輔,將其精神品質附著于茶器、茶技、茶類等方式所呈現。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茶早已成為常見品,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物質基礎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需站在文化精神層面上來進一步了解茶。茶文化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重要體現,茶是源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品性溫文爾雅,與世無爭,常給予人豁達開朗的心境。茶道精神的內涵將茶文化又推向至另一個高度,使飲茶別有一番風味。茶道精神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主要體現在中庸之道的兩個方面。首先,在精神文化上,中庸之道主張不強求、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飲茶本就有清熱去火之益,使飲茶人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煩躁,保持舒適淡雅的情緒。再而,沏好一壺茶需經過幾道工序,煮茶的火候至關重要,它會直接影響到茶的口感。這就要求煮茶人需掌握相關的煮茶技巧,在通過細致的手工操作。顯然,透過煮茶就可看出一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品茶時,茶味兒先苦后甘?,就像人生路上的困難艱險;甘,恰似歷經了苦難后的一道絢麗彩虹。無論遇到了怎樣的艱難困苦,都要試圖保持祥和的態度,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這些優良的茶品質,正是現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可見,將茶文化融合于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2茶文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的影響

  秉持著“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將茶文化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結合,這是一種創新式教育模式,大膽新穎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廣泛學生的關注,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傳統課程最大的缺陷之一在于枯燥乏味,經過變革后,采取新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使課堂更為生動有趣。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還潛移默化的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向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優質人才奠定了基礎。茶文化也隨之成為了教師和學生間溝通的橋梁。茶源自于中國,經歲月的洗禮,使茶具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此種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貫穿古今,茶人都以勤勞樸實的態度面對生活,他們默默無聞得將勞動成果輸送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使中國茶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傳播。這種不拘泥于名利,歸真自然的精神品質,值得當代大學生所學習和發揚。在課堂上,學生經過茶文化的渲染,使其具備不卑不亢、堅持不懈、樂于奉獻的精神。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著重于知識的傳授,而現今,將茶文化融合于后,學生可通過對茶文化的探討和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只有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得以明確。茶道精神和茶是茶文化體系中兩大主要結構。茶道文化是茶文化在非物質基礎上的領悟,可見要將茶文化作為課堂元素,就必須徹底的對茶道精神進行正確的認知。在這個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求老師自身儲備豐富的茶文化知識,方可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并且,學生也需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保證茶文化的品質的傳承。伴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了普遍大學生煩躁、焦慮的性格特點。這種趨勢的形成,不僅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更為嚴重的是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诖朔N現象可見,茶文化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推崇淡泊名利、不爭于世俗的精神,學生間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緊壓力和緊張情緒,得到心靈上的平和和安靜。在這個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就當代大學生而言,保持一顆如茶般純凈的心至關重要,它不止提升了其文化素養,豐富了學生內涵。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使古今勞動人民辛勤的勞動成果利用得到最大化,實現茶文化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贏。

  3現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

  3.1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各大高校大多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相關技能的'提升,就此往往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為了扭轉該趨勢,高校需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平衡專業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所占比重,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光需提前明確教學目標,且需擬定好教學大綱,根據該校大學生的性格特點,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從而使提升教學質量。經過整改,使學生得到均衡發展。

  3.2教育資源匱乏

  教學資源匱乏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一個主要因素,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無法抓住學生的眼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這種情況,各大該校需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此情況。結合上點對茶文化的內涵概述,可見開發利用茶文化也是一種解決方案,茶文化中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對茶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也是一種豐富教學資源的途徑。不得不說茶文化是改善教學資源匱乏的重要條件,其各式各樣的文化內涵,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3.3教育考核方式單一

  顯然,基于課程性質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相比于專業課程的考核也存在很大差異。心理健康課程沒有固定的評判標準,從而提升了教評難度,也直接導致了教育考核單一的問題。但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考核也隨之備受關注。就此,高校應盡快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課堂表現、實踐操作、平時成績作為參考,豐富教育考核體系。通過該方式,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最佳,也推動了教師開發新教學模式的興趣,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3.4缺乏教學實踐

  隨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很多高校已意識到教學實踐的重要性。只有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想結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習效果。原有的書本教材早已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為改善這種“學生吃不飽”的教育現象,高校可通過開設實踐課堂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針對有需要的學生,建立一個校園心理輔導中心,幫助學生們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實踐機會。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專業老師也需要對此進行專業的培訓,引導學生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心理健康這門課程。

  4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方式

  4.1充分利用茶文化內涵

  要使茶文化深入滲透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首先,要求充分挖掘出茶道精神的教育價值,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再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選取適宜的部分與課程相結合。所處高校的大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相對成熟,所以在對茶道精神進行分析和傳授時,可是適當增加其深度,因涉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以此方式可視情況而定,不作統一要求。新教學模式的產生,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光需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同使也要求其準確把握相關茶文化。只有通過該種方式,才能讓茶文化的充分利用于課堂的教學。

  4.2采用適宜的結合方式

  在這個信息時代,互聯網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茶文化的融合可借助網絡科技,如通過網絡平臺推進與茶文化的結合。類似方式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需求,也使教學模式跟上了時代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需采取有效的結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可采取講述法,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闡述茶文化的精神所在,講述的方式使課堂不至于沉悶乏味,能有效地改善課堂氣氛。在授課過程中,可增加相應的課堂環節,如引出一個關于茶文化的話題,讓學生們組織討論。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更易吸收茶文化的內在精華。

  

  綜上所述,中國豐富的茶文化歷史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學生在對茶道精神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優化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提高了文化素養,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應用方式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點。茶文化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我國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一大特色。

  參考文

  [1]賈宏汝.淺析運用茶文化優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歷史文化,20xx(01):15.

  [2]李輝.茶文化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化發展[J].思考探究,20xx(05):13.

  [3]吳師偉.讀茶道對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用[J].福建茶業,20xx(07):10.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2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心靈健康的呵護,作為國家的朝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維護尤為重要,而對于地處邊境地區、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的桂西南地區來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的更為重要。

  關鍵詞:少數民族;家庭心理健康;桂西南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需求的大幅度滿足,精神層次,心理需要的滿足成為當前社會重要的缺口。大批“心靈雞湯”的出現,心理咨詢活動的開展,心理健康作為一門課程,開始走進學校,社區和社會生活中。而今,在任何一宗案件的發生中,很多人都會去思考,相關人員心理的健康狀況;甚至是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在職工的培訓中也都會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培訓內容;更為之重要的是在自然災害,尤其是地震等事件后,人們同樣關心的也是災區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了當前社會重要的社會保障要素。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家庭心理

  家庭心理,首先是建立在家庭這一載體之上的。作為家庭,它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整體類屬概念。因而家庭心理,應當具備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即是家庭成員的心理,主要體現在家庭個體成員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另一個是家庭成員組成的團體心理,主要表現在家庭團體心理、群體心理。

 。ǘ┘彝バ睦斫】

  由以上分析可以明確的是家庭心理健康同樣應該包含家庭個體成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應該包含整個集體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但是二者的內容是截然不同的,影響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二者又相互影響,互為紐帶。

 。ㄈ┘彝バ睦斫】到逃

  教育則是由教育主體和受教育者主體兩部分載體構成的行為過程。對于包含有家庭成員個體心理和家庭成員組成的群體心理的家庭心理而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則顯的較為復雜。首先,第一個成分是家庭成員間,父母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家庭教育的關系角度出發,家長、長者往往充當了教育的主體,而子女、晚輩則往往成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部分。其次,家庭心理健康的另=一個心理載體,就是家庭成員組成的家庭群體心理,同樣面臨教育的問題。那么家庭整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面對的教育主體是誰呢?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思考

  葉一舵教授就曾在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論”一文中明確提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主要有幫助家長樹立心理健康的觀念,增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家長認清角色,強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意識;幫助家長系統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原理,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依舊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

  (一)家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行動跟不上思想,且思想比較淺很多的家長都在關心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能為了孩子考試期間不存在壓力感,完全可以為孩子撐起全部生活空間;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維護,可以到處去學習、看書,從自我角度出發,以為一切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都是對的;別人的說教勝過孩子自己內心的傾訴,理想的環境勝過孩子真實的需要和想法。因而,往往得到的結果卻是,換來了孩子更多的不理解,不體諒和抱怨與指責。這一切的根源源自我們的觀念里一直認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是主體,孩子是被改造的、被教育的客體。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落實跟不上政策,配套資源跟不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一部分,主體責任不明確,是要放在社區進行?還是由政府承擔?還是由家庭自己來完成?既沒有責任負責劃分,也沒有具體的保障措施,更沒有監控測評的過程和結果反饋。政策的落實,缺少相應的資源配置。不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樣,既有課程,又有具體的教育工作場所,還有監控監管流程。

 。ㄈ┘议L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術抵不上孩子本身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開展,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更多的心理輔導、心理測量和心理知識培訓,心理自我調節技能訓練。而作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家長,卻因為工作為問題、經濟條件問題、知識背景問題,反而成為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缺乏者?茖W的心理教育在很多家長那里成了通俗的非專業化的“心靈雞湯”式。

  (四)過于側重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忽視家庭整體的心理健康環境當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強調的是家長對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維護,而為了開展這一工作,家長心理水平技能的提升也成為當前關注的重點。但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單指長輩對晚輩的教育問題,也并非指家庭中某一成員的教育問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應當是在一個健康家庭心理氛圍環境下進行的',家庭整體心理氛圍的不健康,恰恰說明家庭成員個體或者家庭成員之間是存在不良心理問題的。需要家庭之外的團隊才可以解決,依靠家庭內部來解決,此時是不合理的。

  (五)民族地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更多問題作為邊境、少數民族、偏遠山區的地方來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從觀念上還是行動上和資源配置上,都顯得蒼白無力,更需要關注和健全。偏遠邊境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由于歷史文化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另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部分沖突,也是影響民族地區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

  三、桂西南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狀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作為整體的家庭進行心理環境的考察對象一、同時又將傳統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的家長和長者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考察對象二;最后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被教育者作為考察的對象三。采用開放式和封閉式相結合的自編問卷調查法,主要針對百色地區各區縣共202人的中學生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本次調查采用自編問卷,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渠道,主要包括政府類、社會公益類、學校開展類三個層次,分別針對家庭成員中的不同人群進行調查了解,用以驗證本次研究中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否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低于被教育者。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當前被調查者所處的家庭環境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在不健康心理水平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情況,如援助者主要是由誰完成,援助者的文化水平,援助效果等。第三部分為開放式問答題,主要調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者的手段有哪些?主要用于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問題。

 。ǘ┭芯拷Y果

  1.被調查對象基本情況。本次調查對象的年齡范圍主要為14-21歲的初高中學生,民族主要有漢族、壯族、苗族、瑤族。從調查的初步結果來看,總體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初中階段壯族、瑤族學生居多。主要涉及到了百色地區12個縣和1個區,以及區外的城鎮鄉村。2.接受過相關機構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無論是全體家庭成員,還是父母或者是自己,政府類和社會公益類的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比例均處于最高,其中所有成員未接受過政府類的和社會公益類援助分別都為91.6%,而父母在此兩類的情況下,則是政府類未接受過的有84.7%,社會公益類未接受過89.1%,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被教育者而言,他們所占的比例卻相對較少,但相比于接收過援助的比例也相當高。3.家庭環境對于被調查者心理健康的影響。按照心理健康判斷標準:病程、會功能受損情況、痛苦程度,對被調查者進行初步篩選,了解家庭環境中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在被調查中發現有69.8%的人認為家庭環境影響了其心理健康狀況。通過數據分析,由表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存在一般心理健康問題,具體病程在三個月以下的有91.6%,社會功能受損的有75.7%,痛苦程度91.6%;而其余被調查者存在嚴重心理問題,具體情況如表所示。4.家庭成員心理健康援助情況。在被調者中,75.7%的接受到了家庭成員的幫助,且多數幫助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后期的第三部分分析情況來看,這種有效的幫助卻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特點。

  四、總結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遠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境地區,開展情況不容樂觀。作為政府機構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積極開展政府贊助的公益機構,如各區縣的團市委,社會青少年公益幫扶平臺,積極開展社區,鄉村等公益講座活動,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術;作為教育類學校機構,應當擔任起重要的建設橋梁作用,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扶課程和輔導活動的建設,開展高校與中學對口心理健康教育幫扶工作。政府應當鼓勵社會心理健康公益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同時對于各類組織機構進行登記注冊,進行管控。

  參考文獻:

  [1]史永超.初中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葉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23-128.

  [3]余鳳紅.淺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9):137-138.

  [4]戴新利.農村中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6,(2):85-87.

  [5]徐衛良,家庭心,應湘,李長虹,李鷗.城市中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58-64.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3

  摘 要: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學生易出現孤獨、自閉、依賴等心理健康問題,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積極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分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討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實施途徑 存在問題

  近年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數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過分的溺愛,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小學生處于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心理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還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小學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依據“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教學,不斷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小學教師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更好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通過分析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專業人員,部分教師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許多小學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沒有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是由政教處主任、團委書記、德育副校長、班主任等監管,誰有時間誰抓,但是他們基本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教育培訓,在工作中難以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小學生健康成長,難以幫助小學生改變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齊抓共管,統籌兼顧,實際上都是表面文章,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一些小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個人素質偏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往往都是帶領小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或者電子課件等,不能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

  (二)在輔導上偏重學校,忽視家庭和社會的配合。

  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學校教育,認為小學生只有在學校里才能夠身心健康發展,完全忽視了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實際上,家庭和社會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不和諧的家庭或者一個不安逸的社會都會造成小學生個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學還依舊施行“關門教育”的策略,以為通過上輔導課,搞心理輔導活動,或者聘請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就可以促進小學生成長。其實,這樣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脫離了家庭支持、社會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標是鍛煉小學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們對于學習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三)存在錯誤的認識,把心理健康教育當做擺設。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錯誤的認識,經常會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處于從屬地位,把心理健康當成擺設,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而且小學里常常將一些不能勝任一線教育工作的教師安排為心理輔導員,這些教師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實亡,似有實無。有些學校用閑置的教師作為心理咨詢室,條件簡陋,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學設施,也沒有固定的資金投入,漸漸的小學生就對心理健康失去了興趣。而且目前小學心理健康課程開設不完善,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整體教學體系中,只重視數學語文等學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建立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近年來,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因此小學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積極開展師資培訓,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實基礎又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專業教師隊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學校必須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為小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如果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放到與其他學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使小學生獲得更加全面和科學的心理健康輔導。要協調好心理健康與學科教學的關系,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還可以給小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和考核,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網。

  學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會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積極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讓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和啟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不足,家長要給予小學生正確的教育,給他們營造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尊老愛幼和樂于助人。同時,學校要積極爭取更多的社會力量的幫助,比如醫療、環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社會資源,讓小學生享受開心快樂的童年。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只有將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統一起來,才能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視程度。

  要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作用,就必須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教育活動,比如可以根據學校的師資力量等情況合理建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基本的教育設施,選拔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改善小學缺乏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健康場所的現狀。要根據不同年級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程,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等,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規范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習興趣,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為了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必須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并且定期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三、結語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小學生成長的需要,而且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提高重視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加強師資配備,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規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強與家庭、社會的結合,從而實現高效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海寧.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分析[J].科技展望,20xx年第17期.

  [2]董靖平.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考試周刊,20xx年第14期.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4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郁郁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系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于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謶、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郁,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系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xx.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15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并不是心理學新興的一門分支學科,最先使用這個詞的是馬斯洛,出現在其1954年寫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是由于20世紀末發生于美國的一場心理學運動而得名。它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旨在促進人們的發展和自我實現。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習心理咨詢輔導以及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主。原因是由于現在的人們,尤其家長開始意識到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能僅僅關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但是現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或是心理咨詢輔導等都只是針對存在的、或者比較容易發生心理問題的個體而進行的一種構建。這就導致了無論是教育的形式,還是其設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或是開展的方法、途徑,抑或是被教育的對象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也使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于深入開展。

  曾擔任過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馬丁·塞利格曼說:“積極心理學并沒有改變心理學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學關注心理疾病和障礙的研究,而是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狀態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币虼,我們應當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積極構建以積極心理學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新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依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整合積極心理學。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考慮到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種要素,同時對校內、校外相關的問題、學科都統一起來,滲透互補,實現最優化的效果。積極心理學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的社會公民,這一目的也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無論從其價值取向,還是從整體評價機制考慮,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積極心理學注重個體和群體的積極一面,關注個體同群體的成長和經歷,同時也不忽視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是讓每一個學生的潛力都得到最好的發揮,不會以心理鑒別或者心理疾病為方式進行評估,主要是關注內在的成長動力和主觀情緒體驗。所以,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發掘出每個個體和群體的良好的品質和潛能,創設積極有利的環境來使得個體得到最優化的發展。

  其次,整合教學資源,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出發構建積極心理學,F代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為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源泉。因為實在的生活體驗會在教育者和學生思想中形成一個主觀的情緒體驗,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時又具有社會的普遍性。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個體和群體主觀體驗的積極樂觀的情緒,其所能感受到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就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來完成。通過課堂組織、通過目標和結構的練習,同時讓家長、教師挖掘資源,意識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積極性,同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幫助學生發展。無論每個個體的家庭有多不同,每個個體的差異有多大,他們都同樣具有構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利用積極心理學,構建出一個整合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多資源的人文環境,以學校教育為主,以社會生活為載體依托,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積極發揮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作用,構建積極心理學教育關系。無疑,學校是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營。教師和學生,不再單純的是教育—被教育的關系,所謂教學相長,教師也在不斷地構建自己的積極心理學體系。學校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種交叉多維的互動的教學關系,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積極心理學,鼓勵和指導學生們構建自己的積極心理學,充分利用教學策略,干預學生們主觀體驗,感受積極、樂觀的情緒,感受滿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樂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積極向上的健康情緒。

  最核心的應當還是評價機制,積極心理學的評價并不是以咨詢和診斷為主,更不是給人下一個定論,而是以發展包容的心態,對學生個體的形成發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評價。學校在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不斷調整,做到促進學生們全面和諧的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1-2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析論文04-28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5-1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10-19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論文08-05

大學生心理健康優秀論文03-28

大學生感恩教育論文11-14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案08-22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簡報11-12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總結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