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
[摘要]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創造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高等學校的重要任務,本文闡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創業教育必將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的緣由,并提出了在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幾項措施。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然而,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將創業教育納入正常的規范的教學中,沒有開設自主創業的相關課程,學生缺乏系統創業教育,同時,社會軟環境也缺乏對大學生創業教育足夠的支持。我國的創業教育仍處于自發、分散、探索的狀況。本文闡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創業教育必將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的緣由,并提出了在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幾項措施。
一、創業教育必將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的緣由
1、我國就業市場不夠穩定,傳統職業就業機會減少
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力提倡優化結構,使得一些產業、一些地區選擇了資本密集型即以資本投入替代勞動投入的增長經濟的道路,社會產業結構產生了變更,傳統產業萎縮,導致傳統產業就業機會減少,目前,第一產業已經不再具有吸納就業的潛力,曾經是吸納就業重要領域的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在下降,只有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仍保持較高的吸納就業能力,成為目前中國就業增長的主要支撐。根據國際有關經驗,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畢業生創辦“民營性質”的小企業,既是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又是發展經濟、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的重要途徑。
2、小企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可以為社會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從世界性規律來看,一個國家的企業99、5%以上是中小企業,65%~80%的勞動者在中小企業就業。小企業同樣可以為社會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這種貢獻主要表現在:
(1)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
(2)新產品的發明。以美國為例,美國無論是高新技術產品(如計算機軟件)還是一般的民用產品(如食物),其新品種中的三分之二,均由個企業發明。
(3)提交稅金。由于小企業能夠提供許多大企業所不能提供的服務,而且有很多創造發明,因而,小企業的銷售量很大,能夠為國家提交大量的稅金。
因此,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大力發展小企業和個體企業將成為開發人力資源的重大舉措。
3、我國創業環境處于國際一般水平
在創業環境九個方面的國際綜合評分中,我國處于一般水平,但對大學生創業而言,所面臨的環境條件與國際比較,則是比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場比較開放、鼓勵研究開發轉移等多項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且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大學生創業的條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但在我國畢業生創業的比例尚不足1%,與國外相比差距非常懸殊。因此,創業教育必將納入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措施
1、鼓勵學生樹立創業觀念和責任意識
首先應對學生開展創業觀念教育,使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目前,很多人認為就業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業方面是被動的,創業教育則要使學生將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鼓勵學生將創業作為自己職業的選擇;其次,應引導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出發點和良好的心態,創業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炫耀,更不是閑著沒事,創業不能一步登天,可先從簡單創業做起,從小做起,逐步發展為職業創業、規模創業;第三,應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感,有些同學認為自己的社會社會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就貿然決定創業,結果遇到失敗,有些同學不負責任,燒別人的錢,圓自己的夢,結果兩敗俱傷。
2、通過開設必修的基礎性創業教育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
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很強的過程,創業涉及許多知識,如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法律、稅收等知識,不能僅憑匹夫之勇和心血來潮辦事。創業教育課程應包括創業觀念教育、創業素質教育和創業基礎知識教育。開設必修的基礎性創業教育課程主要應側重于創業觀念和創業素質的教育。創業和就業是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表現出做事主體兩種不同的素質。傳統教育主要是就業型的,在教學特點上是幫助學生掌握現有的知識。創業型教育則重在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能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以掌握的學習技能為工具,去獲取新知識,創造新知識。創業素質教育應側重于創業心理品質的訓練和培養。教師可通過形式多樣的創業教育活動使學生及早樹立創業意識,鍛煉學生在順境中吃苦耐勞、承受挫折的能力。
只有知曉創業艱辛,把握創業機遇,才能成為具有較強創業能力的人,才能承受日后更大的社會壓力和挑戰。
3、通過專題性和實踐性創業課程開展創業能力的訓練
創業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是創業成功的必備條件,可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類。專業能力是創業的前提,主要體現為職業崗位必備的從業能力、社會知識及法律法規的運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術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創業的基礎,它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體現為信息的接受和處理能力、捕捉市場機遇的能力、分析與決策的能力、聯想遷移和創造能力、確定企業布局的能力、發現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財能力、控制和調節能力等;社會能力是創業的核心能力,是指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行為能力,主要體現為人際交往能力、談判能力、企業形象策劃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約束能力、適應變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學校可通過組織有關創業知識的系列專題培訓講座、開展創業案例教育、組織多種形式的創業模擬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
4、為學生創造模擬鍛煉的機會,體驗創業教育有關內容
創業教育有關內容的體驗十分重要,通過這種體驗能夠獲得創業的感性認識,是創業教育成功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創業教育有關內容的體驗。譬如,可讓學生利用一些時間體驗創業生活,將學生組成小組設計商店店面、尋找商店地點、給商店取名、判斷銷售目標、討論預算、開發廣告等。還可以適當開展創業計劃競賽活動,舉辦創業計劃競賽有利于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在創業作品的設計過程中,學生會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查閱大量的資料,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鍛煉;通過競賽提供的指導及進一步的系統培訓、學習和交流,可使學生全面地接受創業者所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通過比賽,可培養學生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和科技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說服能力、組織能力,還可以結識未來創業的合作伙伴,增強創業的勇氣和信心。
5、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學校、社會創業資源進行創業指導
學校應積極建設創業教學基地、創新實驗基地、社會實習基地和注冊培訓基地、創辦創業園等,以各種方式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科技型公司,從事技術發明、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等商務活動。指導學生根據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兩個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資源優勢、經濟基礎、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因素選擇創業的領域,創業項目的選擇主要應與專業有關,以現有資源為主,以智力不主。在課堂上,我們應幫助學生發現家鄉及學校所在地的創業優勢,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創業信息、選擇創業方向,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咨詢和跟蹤服務。同時,政府可通過設立小額貼息貸款,或借助社會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學生開辦、承包和改造企業,特別是小型科技民營企業。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20xx年以后,“創業”將成為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一個新的關鍵詞,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與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大趨勢相適應的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業教育也必須適應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趨勢。然而,從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和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現狀和形勢來看,目前仍處于嘗試和摸索階段。因此,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轉換教育機制,改革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通過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業基礎教育和針對部分有志創業學生的專項創業能力訓練,加強對教育對象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以滿足和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芳:基于制度創新的學生社團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xx(09)
[2]韋進:適應與超越之間: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國高教研究,20xx(04)
[3]吳金秋:創業教育的目標與功能、黑龍江高教研究,20xx、11
[4]紀文元:對在高校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xx、9
[5]趙志軍:關于推進創業教育的思考、教育園地,20xx、9
[6]王揚銘: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職業教育研究,20xx、10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2
大學的英語教學中的創新就是要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且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基礎的教育。所以,英語教學中要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創造出英語的學習氛圍,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當前的大學英語教育不斷向前發展。從而培養出高素質英語專業的人才。本文就從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夠對我國大學英語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而英語作為世界上通用的語言,成為了各個學科領域必不可少的信息傳播媒介。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社會上對于英語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尤其是對大學英語的改革呼聲也日益高漲,這就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希望本文能夠給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能夠有所啟發。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滯后
在信息時代中,對于知識的更新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中對英語教學課程普遍存在認識的誤區:一、仍然采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學習的效率低下,二、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教學方式極其乏味,這些教學模式的缺陷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水平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對于學生課堂的實踐能力不太注重,不利用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培養英語的創新型人才。
(二)大學英語口語水平較低
在大學生英語的課程中,口語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現在學生往往只注重書本知識,卻往往忽視了在英語的課堂中的口語能力,造成了學生在面對英語的實際情況下時不知所措。要想培養大學英語的創新型人才,務必要注重大學生的口語實踐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樂趣和對實現創新能力的渴望。
(三)大學英語的應試教育弊端,教學理念落后和教學方式的呆板
在我國的高校,教師受到了傳統的教學中應試教學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對于知識的索取只是僅僅停留在應付考試上,卻并沒有注意到大學生教學的核心是實踐,而在考試中英語實踐分數的比例往往也低于20%,而大約70%—80%是考察大學英語書面知識,這就造成了在學習上只會培養大批死記硬背的學生,而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往往差強人意,同時,對于一些具備創新能力的同學也就有失公允,現代社會的最需要應該是創新型人才。所以社會所需的英語人才就是我們所要培養的人才,而這種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人才的發展和成長空間。
二、對于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中的創新措施
(一)創造學生之間良好的學習氛圍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必須在學生間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讓學生自選題目進行解答,如果有需要可以讓學生之間自行組建英語交流小組,并引導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軟件幫助,查找和課題相關聯的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進行英語的立題、研究、探究等自主學習的活動,幫助學生運用現有的知識來提高解決英語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上更應該注重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改變傳統乏味的教學方式,通過創造學生之間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之間的學習樂趣,從而極大挖掘學生創新的潛力。
(二)充分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就是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創新潛力,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舉辦英語技能比賽,讓學生在技能比賽中形成競爭意識,另外,在技能比賽規則的設定上要增加綜合設計性的課堂,從而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挖掘。課程的設計元素中不但要符合大學英語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內容的設置還要體現一定的難度,培養學生的英語獨立思考能力。又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可以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引導學生“手、腦”并用,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獲得創新靈感,另外,在展示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增加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關聯的事物中吸引眼球,這樣可以極大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并結合當下社會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進行高效教學。
(三)英語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層式教學的轉變
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為教學效率的創造條件。學生的英語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學者就應充分利用好這一點,采用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設定不同層次的英語測試,時刻對學生英語水平有充分的把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其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基礎之上,來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奠定堅實基礎。實施英語分層教學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對當前教學方式的一種肯定。教育最終受益者是學生。分層教學符合這一需要,充分調動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掌握程度高低與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其它有效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從而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基礎上,教學質量也得到了保證。分層教學促使教學活動有序展開,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發展。
以學生管理為切入點。要想實行分層教學就必須對學生實際情況有充分了解,并不是簡單的試卷就能夠檢測出來。例如:針對剛入學的新生,在參考高考英語成績同時,應該再組織一場考試,將學生成績分成若干部分。如:聽力成績、閱讀理解、口語表達、單項選擇等各項成績,擺脫原來只依照成績進行教學的方式,這樣以學生管理為切入點,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性,為其提升學習英語的興趣提供保證。
結語:創新思維是現代社會中培養人才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特別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領域,一方面,要能夠創造學生之間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還要能夠注重在英語教學中,對于英語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層式教學的轉變,在另外一方面,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生活實踐相關聯的事物中吸引眼球,這樣可以極大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并結合當下社會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進行高效教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要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教學上更應該把創新思維的培養放在第一的位置,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高校計算機教學中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3
摘 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既縮短了各民族之間的距離,又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對人類的教育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為教育的交融提供了契機。
關鍵詞:大學教育論文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既縮短了各民族之間的距離,又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對人類的教育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為教育的交融提供了契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它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自身變革不可避免的趨勢。大學如何在全球化大進程中提高國際化水平、 擴大對外開放程度、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走特色發展之路,已成為大學發展的現實和挑戰。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及教育國際化面臨的障礙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對于這個問題,人們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大學教育國際化也常被稱為高等教育國際化。IAU(國際大學協會)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從特征上看,大學教育國際化主要體現在觀念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管理等諸多方面。觀念的國際化主要包括確立現代化的改革觀、發展觀、質量觀、價值觀、人才觀、合作觀等;教學的國際化主要包括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專業設置、課程標準及教學質量評估等的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管理的國際化,應該著力于人才知識和市場觀念的掌握、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心理狀態和溝通能力的拓展上。從外在含義上來講,強調大學的開放性,各國都要開放教育市場,既要到國外辦學,也要接納外國在本國辦學,強調資源的共享性,各國要廣泛地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做到揚長避短、互通有無。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大學是移植西方大學制度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大學的`發展就是在交流和開放中對西方大學某種標準的擇取。面對新一輪的教育國際化,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探討教育國際化與特色化的關系、辦學體制、評價機制、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機制、教學方法等議題。我們在借鑒西方大學國際化經驗的同時,更應該結合自身特點,總結我國大學國際化的不足,挖掘國際化潛力和優勢,制定教育國際化策略。但是,在推進教育國際化的同時我們也面臨層層障礙,這其中既有組織層面的也有來自個人層面的因素。例如,國家和學校沒有獨立的針對國際化的發展目標、政策和策略支持 ,缺乏國際合作的溝通機制和共享國際資源的平臺,教師和學生缺乏參與國際化所必需的興趣和熱情等。那么,結合現代中國教育發展體制,我們究竟該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熱潮中推進教育國際化,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
二、教育國際化要考慮的兩個問題
教育國際化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學生國際化。培養通曉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并能把握國際大勢的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時代使命。學生國際化就是指國際大學間的學生流動,包括招收外國留學生和本國學生前往他國就讀。其中有長期留學和短期留學,前者一般是為了取得學位或因課題研究,后者則多屬于校際交換或短期研修,主要在于獲得文化經驗和語言能力。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事業,不僅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共同戰略,也愈來愈成為發展中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
其次應該考慮的是教師國際化,也就是引進強大的師資力量。教師作為整個教育系統中另一重要因素,教育的國際流動也成為大學教育國際化的一條捷徑。具有國際知識和經驗的教師可以直接推動教學、科研的國際化發展。教師可以到外國進行一些前沿的高深研究,從事某項特定的研究項目或鉆研某種專門的學科,可以有助于充實教師的經歷,提高其技能,進而提高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大學要有計劃地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外攻讀學位、進修、訪問或交流,汲取前沿的學科專業知識,感受新的技術,學習使用較先進的儀器設備,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以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化素養。
最后是課程體系國際化。要做到課程國際化,首先是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為提高學生國際適應能力, 大學應將課程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整體設計,構建體現國際教育的公共選修課課程體系,如開設世界哲學、藝術、文化等課程,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開發與建設并重,在現有課程中加入國際元素,如國際教育、國別研究、國際網絡課程等。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開展普遍關注的國際重大課題研究等。只有在國際化課程觀念指導下開展課程建設,才能緊跟時代和世界的步伐,大學課程國際化才能順利進行。然后就是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應與國際通行課程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接軌,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
在任何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往往會變成加快這一發展的催化劑。高等教育只有走向國際化,才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優質資源,更新理念,拓展視野,提高社會和人們相互依賴的意識。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4
摘要: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日趨成熟,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十分強烈。但由于大學生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對戀愛與婚姻的本質、內涵認識不足,以及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在處理戀愛與婚姻問題上出現了種種矛盾,影響到學業和身心的健康發展,甚至成為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隱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婚戀觀。
關鍵詞:大學生婚戀觀 婚戀觀教育
一、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特點
所謂婚戀觀,是指男女雙方對戀愛、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包括對愛情本質、擇友標準、戀愛道德、戀愛與婚姻關系、婚姻道德與責任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婚戀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戀愛、婚姻行為的價值取向,關系到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大學生將來的幸福。
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呈現以下特點: 1.擇偶條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經濟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貞操和共同語言等多項條件為備選項目的大學生擇友標準調查中,人品(64.7%)、共同語言(33%)、性格(41.7%)成為影響男女生擇偶的共同首選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擇偶條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沒有受到大學生的青睞。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在選擇戀愛對象時趨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個性特征,淡化容貌、經濟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強調將志同道合和共同語言作為戀愛的基礎。
2.性觀念在日趨開放中有堅守。審視當代大學生婚戀觀普遍狀態時,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和對性的觀念。調查顯示,有近1/3的大學生對“性解放”“性自由”持認同態度;近80%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表示理解。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整體呈現開放、寬容、理解的態勢,傳統的性觀念在發生改變。但不能將大學生性開放思想簡單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觀點。因為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性行為應建立在愛情基礎上,只有雙方真心相愛、戀人關系穩定、將來準備結婚的情況下,婚前性行為才是可以接受的。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的性觀念是受道德約束的。同時,男生女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存在性別差異,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對性行為的責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會對性行為負責,而80%的女生希望對方對性行為負責。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對婚前性行為的開放、理解、寬容態度,反映出傳統貞操觀在大學生的婚戀意識中在逐漸淡化,但是這種態度在對自己和對他人身上是有區別的。就是對與自己無關的人較寬容,而對自己的婚戀對象較苛求,普遍希望對方是純潔的。在這一問題上男生的雙重態度尤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過婚前性行為,但對自己的婚戀對象保持童貞的要求仍然十分強烈。這種矛盾態度會影響大學生未來對婚姻的滿意度,可能的結果是婚前性放縱與婚后幸福感成反比。這種負關系更應引起女大學生的足夠重視。 "
3.戀愛結果的理想化與現實的沖突。在傳統的婚戀觀中,婚姻是愛情的升華,是戀愛的結果和歸宿,同時,也是戀愛者的美好愿望。在關于戀愛與婚姻的關系問題調查中,雖然有78%的學生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愛情的'升華”,但只有20.8%的男生與25%的女生選擇戀愛是“為了將來婚姻”;更多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戀情與婚姻是兩回事,校園戀情是難有結果的,只能將“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奉為愛情格言。這說明,一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能正確理解戀愛與婚姻的關系,對愛情的歸宿——婚姻充滿期待,對戀愛的態度是積極的、認真的,是符合道德標準的;另一方面,大學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普遍認為婚姻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受到經濟、事業、家庭等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響。而在校大學生恰恰缺乏維持婚姻的穩定基礎條件,未來存在很大的變數。盡管在校大學生擁有結婚的權利,但選擇“在大學期間結婚”的不足3%。“畢業即失戀”是大多數校園愛情的共同結局。既渴望愛情有結果,又迫于現實壓力而放棄愛情,反映大學生對戀愛結果理想化與現實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戀愛過程、不在意戀愛結果,是大學生理想與現實沖突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悲觀主義色彩。
4.戀愛關系不穩定,矛盾、糾紛頻發。盲目戀愛的結果必然是戀愛關系的不穩定,“閃電式戀愛”必然導致“閃電式失戀”。校園戀人常常會因為思想、性格、志向、興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別戀而發生矛盾和糾紛,甚至導致分手。面對戀愛糾紛,大部分大學生能理智對待,92.91%的同學表示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訓,重新開始。但也有一些學生在戀愛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對戀愛對象過分依賴,一旦戀愛受挫,往往情緒失控。當戀人做出對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報復措施”;13%的人表示“當戀人提出分手時會痛苦得難以自拔”。而恰恰是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為大學校園里的不穩定因素。當前各大校園頻頻發生的暴力事件、自殺事件相當一部分都與此有關。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總體上呈現多元化價值取向的特征,由傳統保守的婚戀觀逐漸向開放的婚戀觀發展趨勢明顯。在戀愛動機、擇偶標準、婚前性行為、戀愛結果的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和沖突,大學生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迫切需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二、當前高校婚戀觀教育的現狀與不足
隨著大學生戀愛問題的逐年升溫,婚戀觀教育已引起相關部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視。新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統編教材已將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和樹立家庭美德作為專門章節。但教育者受傳統思想束縛較深,對大學生婚戀觀教育問題認識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顯著。
1.教育者觀念落后。一方面,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強調學習專業知識和拓展能力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強調將理想信念、政治覺悟、意志品質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忽視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還停留在“禁止大學生戀愛”的年代。另一方面,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家長和教師羞于與孩子、學生交流婚戀問題。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戀愛、性與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難登大雅之堂。與學生公開討論婚戀問題,更是有損所謂的師道尊嚴。所以,在有限的婚戀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猶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戀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給學生以實質性的指導。對大學生婚戀問題的漠視和忽視,客觀上弱化了婚戀觀教育的效果。
2.婚戀觀教育內容滯后。在現有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戀觀教育篇幅較少,內容粗略、滯后,缺乏與時俱進的發展與更新;重傳統道德原則教育,缺乏戀愛方法、技巧、藝術的教育,忽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是有關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還是空白。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生理已發育成熟,而心理發展相對滯后,需要了解性知識,樹立正確的性觀念。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學生依賴網絡、書籍、影視作品獲取有限的性知識,片面理解甚至是誤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導致大學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為超越社會的認可。
3.婚戀觀教育形式落后。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兩課”教師、輔導員和黨政機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灌輸式理論教學和主題講座進行。這種教育形式較適宜于團體性普及教育,比如傳授基本的婚戀常識、婚戀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戀愛道德與婚姻法律責任,但不適合就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互動交流和個體性的指導。而婚戀問題具有強烈的個體性,每個人碰到的婚戀問題各不相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4.婚戀觀教育方法落后。在大學生的婚戀觀教育上,現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單一、粗糙,預防性教育不足,懲罰性教育有余,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戀觀教育“淺嘗輒止”,學生的具體問題、焦點問題得不到解決,使得大學生在處理戀愛問題時,違法違紀行為層出不窮,如為戀愛曠課、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時對學生的戀愛不管不問,出現問題時往往用嚴格的校紀校規進行處分,有的學生甚至因此斷送學業。 "
三、改進大學生婚戀觀教育的建議與措施
針對當代大學生婚戀觀呈現的特點和現行婚戀觀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使婚戀觀教育不僅能促進大學生婚戀道德重塑,更能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實現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
1.把握大學生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處在青年時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日趨成熟,需要與異性交往,追求美好的愛情,符合這個年齡段年輕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必須面對“戀愛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這個事實,培養愛與被愛的能力也是大學生必修的課程。不能因為大學生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戀愛問題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觀認為大學生戀愛問題純屬個人私事,教育者沒有責任和義務;也不能因為大學生因戀愛問題導致的惡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對大學生戀愛。過分地宣傳戀愛的負面影響,會使部分學生對戀愛產生恐懼感,“談愛色變”,并且會將這種不良情緒泛化到正常的人際交往中,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的戀愛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鼓勵大學生追求美好的愛情,主動關注大學生的戀愛生活,及時糾正不正確的婚戀觀念和戀愛行為,疏導戀愛矛盾和糾紛,排查安全隱患。
2.豐富婚戀觀教育內容,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婚戀觀教育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思想,幫助解決問題。將性生理知識、性心理知識、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戀觀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解讀西方的“性解放”與“性自由”思想,樹立健康的性觀念。加強戀愛與婚姻統一性教育,培養婚戀責任意識;樹立戀愛婚戀道德教育與戀愛藝術教育并重的意識。戀愛、婚姻作為一種人際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誠、尊重、負責等基本道德的約束,又必須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之所以校園戀情會演變成校園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學生不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婚戀對象、不善于表達愛情、不能理智對待失戀。國外一些大學包括中學對學生的婚戀教育非常細致,小到約會的地點選擇、約會時的著裝都有指導。這種細致入微、簡單實用的戀愛藝術指導值得借鑒。
3.拓展婚戀觀教育的渠道,普及型教育與個體化教育并行,思想教育與心理教育并重。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須改進婚戀教育形式。大學生婚戀教育應從兩個層次進行:一是加強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戀常識、婚戀道德、婚戀法律責任,培養健康向上的婚戀觀,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這種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的形式舉行。二是深入開展個性化指導。婚戀問題涉及個人隱私,每個人面臨的具體問題各有不同。婚戀教育應體現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個別同學的特殊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個體化的教育和指導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需要通過細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信息,培養信任感,這樣,一旦學生在戀愛關系中出現問題便能主動與教育者溝通、尋求幫助,或由教育者主動出面干預、化解矛盾。
為適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學生的交流、溝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開辟便捷的服務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對學生的困惑及時進行指點與疏導,尤其是要建立戀愛挫折干預機制。因為完善的戀愛挫折干預機制,能幫助學生宣泄、轉移不良情緒,減輕痛苦和壓力,解除因戀愛而導致的心理危機。
4.開展文體活動,加強人文修養,充實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大力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符合大眾需要的文娛體育活動,增強集體凝聚力,培養高雅興趣和愛好,豐富校園生活,轉移情感的興奮點;另一方面,可借助優秀文學作品和經典影視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人文修養,體驗健康、文明、純潔、崇高的校園愛情。
[參考文獻]
[1]胡珍.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與擇偶[J].中國青年研究,20xx(6).
[2]姚利民.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與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7).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5
1互動式教學改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實踐
1.1關于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為學生為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并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于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系處于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游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1.2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背景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后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鑒于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后,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1.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一次實踐運用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啟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啟發與學生參與作為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并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于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并且科學地布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著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游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后,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并且發言。教師借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為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后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游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為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盡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為習慣有深入的了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為學生為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后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互動式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煉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為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著關鍵作用。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互動式教學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范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并且盡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劉野.互動教學內涵及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3).
[2]許倩.課堂互動教學的分析與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馮萍.談互動式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xx,(5):88-90.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6
計算機在當今社會中已經普及到了生活中的各個行業,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在大學中,計算機教育已經非常普及,在每個大學生畢業前,都應該學好計算機這個基本工具的應用,因此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前,我國的計算機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各專業的計算機課程剛開設時,來聽課的人數很多,但是后來越來越少,不僅是理論課人很少,實踐上機課人也不多,所以對學生的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一、當前計算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們的計算機水平不同。
對于現在的大部分學生來說,從中小學就開始接觸計算機,所以在大學中進行計算機教育時,學生們的起點都不是零,這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于受到城鄉差異及地區差異的影響,學生們在入學時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水平高的學生在小學就開始接觸計算機,到中學時已能夠自己編一些簡單的小程序,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強。還有些學生來自較偏僻的山區,因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對計算機還沒有接觸過。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按照正常的自然班進行授課時,授課內容對基礎好的同學來說知識陳舊,對上課失去興趣。對基礎差點的同學來說,講解太快跟不上,容易對上課失去信心,這樣的教學模式肯定是不利于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提高。
(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不高。
在大學計算機教學中,采用的一般是學生上機實習和教師多媒體授課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只講授不實踐的弊端。但是,這種方法還是存在著較明顯的弊端,采用多媒體方式的教學后,授課的內容增加了很多,且遠遠多于傳統授課時的內容。這些內容同時被灌輸到學生們的頭腦中時,學生很難對此有著較強的記憶能力。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操作演示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學生并不能立即進行實踐,這就導致剛學的內容會很快就忘或是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多媒體教學在現階段的.理論授課中,采用的仍是演示的方法,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弊端仍然沒有被改變。
二、提高我國大學計算機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采用分層次教學法。
分層次教學法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具體方法是,在學生全部入學后,先進行一次摸底考試,按照學生們的成績劃分為慢班、快班和免修三個不同層次的班級。對于慢班的學生,因為沒有計算機基礎,一切從零開始,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對計算機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述,每一個知識點的講授都不要太快。課下讓學生進行部分練習題的練習,同時將學生進行上機實踐的機會適當增加。對于快班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部分計算機知識,但是不能很熟練的操作,教師應制定合理的授課計劃和授課內容,在課堂盡量不要講太多,點到即可,指導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免修的學生,他們對基本的操作和基礎知識都已經掌握,教師可適當給他們布置一部分上機題目,比如PPT、Word排版等。采用這種分層次教學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既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又減輕了教師自身的壓力。
(二)加強教學實踐,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
校園網絡資源也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教授過程中有些問題可能沒有聽懂或是不理解,可以在課后到校園網上查找一下。要提高校園網絡的使用率,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很重要。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將相關的教學文件和教學信息發布上去,這是學生在網絡上獲取相關學習信息的重要途徑。在課余,學生可到校園網上查看相關的學習資料,或是進行學習項目的自選,還可以在網上進行探討和交流。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既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又能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三)加強對學生的上機指導,明確實驗目的。
在實驗過程中,要有著明確的目的和要求,且能夠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對每次實驗的結果進行考核和檢查。對于驗證性的實驗,要合理性地減少,對于綜合型和設計型的實驗要適當增加。學生能在不斷進行的試驗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將他們的求知欲大大激發,便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探索能力的培養。比如對數據庫進行講解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為本班同學建立基本信息數據庫,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從而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行大大提高。
(四)提高師資水平。
要想使教學質量得到充分的保證,師資隊伍建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教學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角色創新”和“角色學習”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將自身的綜合素質進行不斷提升,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不僅學習本專業的課程,與本課程相關的其他專業課程也要進行認真學習,努力提高教學能力。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最新的科技動向,這樣在授課中才能順利解答學生們的疑問和提問。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也需要進行提高,因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積極進行創新探索,將理論轉為創新實踐。對教師來講,計算機教學是個特殊的過程,教師應在此過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積極發展學生的創新性和主動性,將計算機教學目標更好地達成。
三、小結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計算機教育變得更加重要了。計算機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建立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加強對計算機教學的改革,促進計算機教學的質量,讓學生能更好地使用計算機這個基本工具,為祖國培養出合格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7
一、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問題
在知識文化水平上,聾人大學生可以說是聾人中的佼佼者,但在就業過程中,他們卻依然無法擺脫聾人群體的獨特的心理困境,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脫離現實,對職業有過高期望值。聾人大學生對未來職業往往有較高期望值,表現在他們對職業的選擇和收入的要求上。在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上,很多聾生想做聾啞學校的老師,還有的學生想做教授、設計師等。他們對未來收入的展望也普遍高于健聽大學生。消極等待,逃避就業。許多聾人大學生畢業后并未及時工作,或一再拖延,或干脆放棄就業,從此賦閑在家。一部分聾生積極就業的意識不強,自己不主動聯絡工作,更多是依賴學校和家長;些聾生經歷了幾次求職失敗后,就選擇逃避,不再努力尋找工作機會。缺乏職業素養,頻繁跳槽。一些聘用過聾人大學生的企業反映,聾人大學生難以管理,他們脾氣火爆,安全守紀觀念不強,還存在頻繁跳槽的現象,對企業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它們不會考慮再次聘用聾人大學生。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整個聾人大學生群體的就業。
二、聾人大學生職業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聾人大學生職業心理表現出上述問題與其獨特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對社會認識不足。由于溝通障礙所導致的信息接收的困難,使得聾生對于目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并不十分了解,他們認為只要上了大學,未來的生活就是有著充分保障的。殊不知在大學不斷擴招的今天,有多少健聽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當這種盲目樂觀的心態與殘酷的現實交鋒時,勢必對聾人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自卑和畏懼心理。聾人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自卑或自傲兩種極端的性格。自卑的聾生不斷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與健聽人相比很差,遲遲不敢面對社會就業的挑戰,一再逃避;而自傲的聾生則認為自己是聾人中的佼佼者。從小到大,他們一直是被同學羨慕,被老師愛護的,因此,他們認為,就業也會一如既往地順利。他們對就業抱有不切實際的憧憬。當真正面對競爭殘酷的社會時,他們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一再受挫后易產生畏懼心理。這就導致了聾人大學生群體在就業時的逃避和退縮心理。性格固執,脾氣暴躁。不可否認,聾人群體有著獨特的人格特征、聽覺障礙兒童常有固執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沖動性強、易受人暗示等消極的人格特征。”
這種性格使其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反映在職業發展上,即入職后出現的難以管理等問題。聾人往往認為,健聽人對耳聾及聾人持有消極的態度,因此,當其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常將其歸因為健聽人欺負他,導致其易與聽人發生沖突,給企業的管理帶來困難。缺乏系統的職業心理教育。聾校的職業教育,一方面,在內容上存在著重技能教育輕道德態度教育的問題。學校更多關注的是畢業生在職業技能方面的準備,而常常忽視了包括職業道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角色轉變能力等方面在內的職業心理教育。
另一方面,時間上,聾校與普通學校一樣,職業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即學校只在聾生就業前安排職業教育課程,一旦學生畢業,學校便認為對學生的教育過程已經結束,不再予以關注。但與健聽大學生相比,聾人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存在更多的困難,需要持續的多層面的就業指導和幫助。
三、培養聾人大學生健康職業心理的教育建議
(一)在聾人大學生入職前學校要建立系統的健康職業心理教育體系
1.學校要培養學生自主擇業的意識
可通過開設課程或講座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使其對從事職業的性質、任職資格、社會待遇、優缺點等進行認識,為他們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乃至自主擇業的意識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態度
教師可通過案例展示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公民基本職業道德內容,使學生了解進入社會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
首先,要讓聾人大學生接受自己,建立自信。教師應使學生明白,耳聾雖然是一種缺陷,但是并不影響他們具備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并幫助他們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潛能,最終實現順利就業。其次,要使聾生正確認識健聽人對聾人的態度。在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和寬容。凡事不要總從聾人與聽人有差別的角度去考慮,犯錯時,要認真地做自我歸因,并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解除誤會。
4.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
職業心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聾人大學生在加入社會后能夠適應工作后的生活,因此,了解真實的就業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條件允許,學校可嘗試與某些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爭取為聾人大學生提供一個參觀、實習的基地。聾人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可了解到企業的運營方式,員工相處及配合的'情況,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狀況形成一種更直觀的認識。不具備上述條件的學校,也應盡量增加聾人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使其了解健聽人的情感表達方式與行為方式,有助于他們工作后與同事溝通與交流。
(二)聾人大學生入職后學校要建立系統的健康職業心理追蹤體系
在聾人大學生入職后,學校應該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跟蹤幫助。包括對聾人大學生在從業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進行指導,幫助用人單位了解聾生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做好聾生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工作。一方面,學校應對聾人大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給予正確的指導。聾人大學生剛剛走出學校這一相對封閉的環境,離開自己熟悉的老師與同學,在進入健聽人為主的工作環境中,他們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怎樣與同事及領導進行有效的溝通,怎樣與同事建立和諧的關系,對于同事的誤解應怎樣處理等。學校應安排固定的教師定期與聾人大學生進行交流,針對每個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的問題與需求,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指導。另一方面,學校要與用人單位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其了解聾人大學生的個性與行為特征,盡量減少因為溝通不暢導致的各種誤會及矛盾。由于溝通的困難,聾人心理與生理需要常常無法被人了解,使之形成了急躁、沖動、易受暗示的性格。如果用人單位不理解這些性格背后的成因,就會形成聾人不好接觸,不好管理的印象,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無論對于聾人大學生還是用人單位都會造成傷害。學校應主動與用人單位取得聯系,對聾人大學生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行為特點給予解釋說明,慢慢地使用人單位了解聾生,理解聾生,最終接納聾生。總之,學校應盡可能地幫助用人單位與聾人大學生建立一種有效的交流方式,幫助聾人大學生渡過入職最初的困難時期,使之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環境。
(三)家長應提高聾人就業的認識
在聾大學生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家長的態度會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對子女就業不重視,不關心,聾生往往會對就業抱有消極的態度。而家長之所以形成這種態度,根本原因在于其對聾人就業問題認識不夠。很多家長與子女無法交流,所以,將就業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但是,家長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學校提供的就業幫助畢竟是有限的,而家長的關心則是長期的。所以,家長應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聾人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之中。這包括,就業意識的滲透、社會就業形勢的信息傳遞及物質與精神支持。家長應主動與學校聯系,了解目前聾人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并將其傳遞給子女;要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其職業興趣,然后盡可能為其提供精神與物質上的支持。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聾人大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有利于聾生形成健全人格。
(四)社會要改變輕視聾人的觀念,在了解的基礎上尊重并接納聾人
由于溝通渠道的缺乏,社會對聾人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并不了解。一種觀點認為,聾人大學生盡管是大學生,但依舊是聾人,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很差。甚至更有人極端地認為,只要是聾人,就什么也做不了,持這種觀點的企業往往會拒絕聘用聾人大學生;另一種觀點則走向另一極端,認為聾人大學生和健聽大學生一樣,不用特殊交流方式就能夠完成日常工作,完全忽略了聾人大學生的特殊性,使他們在從事職業活動時由于無法接收到信息而感到迷茫,由于不被理解容易產生各種誤會和矛盾。上述兩類觀點的產生都是由于社會對聾人不了解,對聾人大學生不了解而造成的。社會應該清楚認識到,無論在任何年代,聾人都將是社會的一部分,與其一味的排斥或憐憫他們,不如試著去了解他們,尊重他們,接納他們。聾人大學生盡管特殊,但同樣能為企業,為社會做出貢獻。
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增進聾人大學生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聾人及聾人大學生的認識水平。
第二、建立家長培訓學校。增進家長對聾人大學生的了解,并幫助其順利就業。
第三、為聾人大學生建立求職就業網站。聾人大學生大多喜歡上網,政府可以嘗試建立與聾人大學生就業相關的網站。
在內容方面
網站既可以提供及時的就業信息,就業政策,也可以提供以往聾人大學生成功就業的經驗,及各種就業心理輔導信息等。還可設置信箱、論壇之類的欄目,安排有經驗的教師及時地解答聾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靈活有效地幫助他們。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教育應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學校要建立系統的職業心理教育體系,家長要提高對于聾人就業的意識,同時,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最終,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提高聾人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幫助他們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8
當前我國對學前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和各地都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因此,電大教師應搶抓先機,發揮自身辦學優勢,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進行認真的思考,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思考
學前教育專業目前要達到畢業學分至少完成21-22門課程,其中13門中央統設課,至少選8-9門非統設課程,而專業中的非統設選修課程,根據新規則我統計了一下保守數字有16門(通識課只按選l門課程計算),要想在短時間內將這些非統設選修課程的資源建設好是非常困難的。而從節約辦學角度講,在生源未達到一定程度時,為每門課程都設置專職的課程責任教師是不現實的,所以每個電大可能會面臨小專業建設資源師資緊張的現實情況,那么如何在師資較少的情況下建好專業中的各門非統設課程的資源,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和考驗。
對于非統設課程,就要區分情況對待。能依靠相近專業共享的課程資源就爭取共享,并取得相應課程責任教師的支持。比如說教育學和現代教育技術兩門課程與教育管理專業的課程可共享資源,而教育管理專業這兩門課程的資源相應豐富,責任教師是非常有經驗的兩位老師在擔任,而且教材的使用情況也是一致的,這就可以將原課程的資源從學前教育專業要求出發,幫助進行整合或補充一些考核說明等資源上去,很快將這兩門課程的資源整理到位,并上傳到學前教育專業的相應課程平臺上,發揮了電大系統是一家的優勢,并請教師直接對分校教師在資源應用上進行指導,這使課程達到了資源共享。
二、對于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思考
1. 組建區域學習共同體。
我們調查發現,學員最困惑的是如何將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決定給學員設計安排職業成長指導教師和學業指導教師,組建學員學習共同體。可將全市分為幾個區域,按照區域建立學習共同體,要求學員的職業成長指導教師和學業指導教師,必須加入學習共同體QQ群。每個學習共同體挑選若干名骨干教師,作為職業成長指導教師,每位骨干教師輪流做一學年的學習共同體組長,負責本區域的教育、學習、教研工作。要求學員在骨干教師的引領下,積極參加區域教學教研活動,每次活動均為參與學員記繼續教育學分。每個區域每期至少要組織一次全區域參與的優質課,必須邀請主持繼續教育培訓的教研員與電大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參加,并將此次活動計入學員的`繼續教育學分檔案和電大相關專業課程的形考成績記錄。鼓勵學員們積極參與區域優質課比賽,從區域選取優秀代表參加每學年縣教師進修校舉辦的優質課比賽,以賽促學。
2. 開展主題教學活動。
專業教師根據幼兒教育五大領域教學,設計幾個主題教學活動。學前專業教師和繼續教育教研員,安排每個區域學習共同體參與主題教學活動。要求每個區域學習共同體,派一名教師準備一節有關主題教學活動的公開課,學前專業教師和繼續教育教研員負責指導上課教師。屆時我們的專業教師和繼續教育教研員必須參加公開課,也邀請能夠參加的學員尤其是本區域的學員去觀摩、研討學習。充分發揮縣骨干教師培訓班的力量,請相關骨干教師準備一節主題教學活動,分區域送教下鄉,保證每個區域一學年至少有一個主題教學活動。還要求我們的區域縣骨干教師呈現優質的示范課,為學員的教學起到切實的促進作用。課后將骨干教師 PPT、教學設計、專業教師和教研人員點評、學員發言談論等形成文字均掛各個區域學習QQ群,使學員們充分的分享、交流、學習。
3. 提升教學專題講座水準。
一線的幼兒教師,喜歡觀摩教學、研討和得到骨干名師具體指導,非常希望有高質量的專題講座。應收集學員反饋意見、不斷總結以前專題講座的經驗,注重提升專題講座的質量。例如筆者參加了“學前教育專業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歸來,就幼兒教育前沿理論、教學改革、培訓感受和體悟,給學員做了比較全面、專業、有質量的主題講座。并將學前專家的講座筆記加以整理,結合自己的反思結集,形成學前專業培訓學習資源,以饗各位好學學員。此外,每學期應利用面授輔導課的時間,開展幾次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講座,邀請經驗豐富的全國優秀園長和優秀幼兒教師擔任講座嘉賓,給學員講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專業實踐教學能力等。
4. 注重教學拓展延伸。
應強化專業教師教學管理責任和教學實踐反思,督促教師對教學拓展、延伸過程的監控和激勵。教師要關注教學的拓展延伸,通過電話、QQ、網絡、作業輔導等,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強化專業學習。學員將問題傳到共享里,授課教師必須在相關的時間段內加以處理,并將答疑內容上傳至共享,以便更多的學員受益。真正實現“一人提一問,多人受益”的設想。專業授課之后,教師給定閱讀材料或相關的網站,教師主持班級網上研討會,學員進行網上學習匯報,以促進教學的拓展與延生。鼓勵教師就本學科收集最新的改革或研究成果信息,建立最新資源庫,使教學、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和實用。
電視大學開展學前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化自身改革,發揮系統和資源優勢,迅速提高辦學能力,以盡量滿足目前學前教育的發展需求。同時為了提升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品位,還應當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采取各種不同的策略,把學前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有機結合。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9
一、“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構建高校“教育生態文明”的必要性
(一)“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高校“教育生態文明”核心目標的內在保障
高校“教育生態文明”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整合高校教育內外部資源,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功能,優化日常教育的方式、途徑,提升教育的科學水平,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最終使大學生成長成才。作為高校教育“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現實問題就是不能有效整合高校內外各類工作資源,沒有合理構建全員、全程的育人工作機制,沒有有效形成、發揮教育合力,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高。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時間在被動地應付各項事務性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深入了解當前學生所需、所想、所盼,這與實現學生成長成才的高校“教育生態文明”的核心目標相違背。“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其顯著特征是“和諧統一、規范高效”。“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功能,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工作原則,充分把握學生特點需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改進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能動性,進而采取個性化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真正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為高校“教育生態文明”核心目標的實現提供內在保障。
(二)“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優化高校“教育生態文明”的現實環境的重要
前提“教育生態文明”追求教育內外部環境的互促互利、和諧平衡,而不是相互遏制。當前國內外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國外敵對勢力通過各種渠道對大學生開展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的惡性滲透,以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對社會現象難以形成客觀認識。同時,在網絡傳播技術的高速發展下,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多元、多變特征,國內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無時無刻不在交融、沖突,虛擬網絡中的不良社會思潮、不良社會反應嚴重侵蝕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破壞高校“教育生態系統”的和諧平衡。部分大學生因為無形中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表現出極端化、多元化、矛盾化的特征,其人際交往方式、思考問題方式、為人處世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對象、要求和方法都隨之發生變化,出現了復雜性、多樣性、創新性的特征,因此原有傳統型、經驗型、事務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不能有效抵御國內外不良思潮對學生精神世界的侵蝕,不能充分優化高校“教育生態系統”內外環境。“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探索契合社會發展需求、學生思想特點的“生態化”工作方式,用新方法、新載體、新思維主動占領社會思想輿論陣地,凈化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因子,提升大學生抵御不良思想的防護力,真正為實現高校“教育生態文明”提供環境保障。
(三)“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高校教育工作合力的現實需求
高校“教育生態文明”的現實需求是以“生態學”的知識理念指引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生態系統”內各項教育工作“子系統”所處不同層次的內外環境,融合不同教育“子系統”中人、物、信息和途徑等各個生態元素,進行整體性的動態協調,促進教育生態環境內諸要素互動循環和優缺互補,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從教育生態文明的視角審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現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校管理、教學、后勤等工作“割裂”。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概念模糊,教育實施者素質參差不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信息交流不對稱,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氛圍不濃,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不強、成效不顯著。“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高校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明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層次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匯聚校內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生態因素,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體(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學教務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內外部信息交流,構建高效、和諧、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系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二、教育生態文明視域下發展“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確立“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價值:追求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我國社會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人們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受益者。民眾生態意識的強弱、生態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高低。因此,現代社會需要一種契合“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人們的生態道德素質。“教育生態文明”的重要價值訴求就是轉變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觀,使他們養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習慣,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態道德素養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塑造人的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展開,通過運用各種教育方法、渠道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現象,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因此,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充分整合資源、優化方式,積極追求生態文明,促進學生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教育目標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格方面,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從自然法則,直面環境危機現狀;意志方面,引導大學生遵從社會生態道德規范;情感方面,引導大學生熱愛、保護大自然,進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充實“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生態文明理念教育
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各類生態危機問題,關鍵在于培養具有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意識的社會個體,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宣揚生態文明意識、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行為。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與之相匹配的工作內容———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即在日常工作中強化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教育,潛移默化地促使他們提升生態文明意識、保持生態價值追求,形成自然文明、和諧積極的育人環境。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教育、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準則教育、生態責任意識教育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教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將解決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內容,常常忽略了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內在價值,明確意識到人類既有改造自然的權利和自由,也有保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進而以“主人翁”的道德情感去對待大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可持續性發展的行為準則教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性發展注重自然資源與其開發利用之間的平衡,要求開發利用不超越自然環境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就社會個體而言,體現人與自然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否充分尊重自然發展規律,能否自覺踐行生態行為準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對大學生開展人與自然可持續性發展的`行為規范教育,促使他們的生態行為由被動向主動、由不自覺向自覺、由漠視向積極關注轉化。生態責任意識教育。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認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大學生應該具備強烈的生態責任意識,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生態危機,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正確的自然觀、價值觀。因此,應對大學生開展生態責任意識教育,使他們能主動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
(三)構建“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徑:契合生態文明建設訴求
構建體現生態文明思想主旨、適應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規律和高校現實教育環境的教育路徑,是“生態文明建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訴求,也是“教育生態文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構建應在“生態文明”為主體的價值觀指導下,在提升生態認知、豐富生態情感和強化生態行為意志方面彰顯目標訴求,促使學生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外部形成高度和諧、功能強大的合力系統。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大學生的生態認知。認知是踐行行為方式的知識前提。因此,要有效規范大學生的生態行為方式,就必須提升大學生的生態認知。教師在選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時,要對大學生的生態知識進行擴充,在專業課程、公共課程、選修課程體系中增添生態知識內容;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認知實踐,結合專業實踐、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搭建感知自然、認識自然的實踐平臺。
其次,豐富大學生的生態情感。大學生的生態情感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對綠色環境的親和。在構建“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中要開展生態警示,通過專家講座、圖片展覽等引導學生對當前的生態危機進行體驗;要積極營造環保氛圍,積極宣傳環保名人事跡,結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等開展校園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生態情感。
最后,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意志行為。生態意志行為是人們經過對生態目標的選擇權衡后,為達到目標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在生態文明建設需求下,社會個體都有節約資源、宣揚生態的責任。因此,“生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設計要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意志行為的培養教育,引導他們在客觀認識自身同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將生態道德體現在日常的生態意志行動中,主動承擔起作為社會個人的生態道德責任。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0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許多高等院校均設有藝術類專業,該類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與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相比,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難度較大。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諸多高校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當前的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有一些幫助。
論文關鍵詞:藝術類專業 大學英語教學 教學現狀與建議
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均設有藝術類專業,該類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們的教學安排特殊,入學考試特殊,專業、文化兩條線。生活規律與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課,下午、晚上都上專業課——聲樂、鋼琴、舞蹈、素描等。他們的衣著、發型總會有所不同,給校園帶來了幾絲前衛和個性色彩,他們構成了校園的特殊一類學生。這是高校的必然選擇,也是綜合辦學、多元辦學的具體實施的結果。
由于藝術類與其他專業在教學目標、教學設置、學生來源、學生心理及畢業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在英語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英語水平低,教學難度大,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要求我們探索具有針對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與課程設計中,突出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長與特點,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目前在藝術類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入校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對學生進行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的測試。這類英語測試并未將藝術類學生單獨分離出來。所有學生均使用同一種試卷,試卷的難易度以一級測試水平為準,滿分為一百分。結果是學生的考試成績相差懸殊,極少數學生成績能達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達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學生的成績在兩者之間。也就是說,在藝術類專業的班級里,有個別學生入校時的英語水平相當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音標都還不會讀。究其原因,藝術類的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藝術類大學的附中學校或藝術類專科學校(只有較少數的學生來自非藝術類普通中學)。這類學校對文化課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學生入校前大多數沒有經過正規的中學課程學習。上述情況就給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一個難題:教師既要有教授大學英語課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學甚至小學英語教師的經驗和耐心。而大學生又不同于初學英語的中小學生,怎樣使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趕上并達到大學英語的水平,這是藝術類院校英語教師長期以來希望解決的問題。
2、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
藝術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情結濃厚,文化基礎薄弱。藝術專業的學生一般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其專業,大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專業。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專業學習上。并且他們的高考錄取以其特長加試為基礎,分別參加專業課和文化課兩次考試,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比非藝術類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語成績的最低錄取線一般控制在60—80分。進入大學后,藝術類專業的特點又決定了學生必須要參加較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并且在對待專業技能課程和其他文化課程的態度上,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而相對輕視其他文化課程的學習,用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另外,這些學生英語基礎差,從心理上講,他們恐懼英語,即使想學,也沒有信心學好;從行為上看,他們又缺少自覺性,再加上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預習,不復習,這些都成為他們學習的障礙,造成他們消極地學習英語,對學好英語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往往對不理解的內容提不出任何問題。由于很少上自習學英語,常常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開始厭惡學英語,越厭惡,越不記,落下的知識就越多,越彌補不上。因此,他們的英語水平遠遠達不到大學英語學習階段的要求。
3、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教學水平不高。
近年來很多高校雖迫于學校發展的壓力紛紛開設了藝術類專業,但學校教學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非藝術類大學英語的教學上,因為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和今后的發展,而藝術類學生則不要求通過四級。這樣,學校首先要考慮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隊伍以保證教學質量,而藝術類英語教學教師隊伍則常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不是很穩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師擔任,缺乏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帶領這支隊伍。
二、藝術類英語教學的幾點設想
1、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適應自己的教學對象。
雖然藝術類院校的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藝術類院校的學生也有其自身的優點,藝術專業的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聯想豐富,思維活躍,比較感性,善于形象思維,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具有很強的語言可塑性,對文學和藝術有極強的感受力和領悟力。作為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師應該發掘學生的這一優勢,使其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馬丁·威德爾在《外語教學與學習》一書中曾經指出,有些學習者并沒有明確的工具性或結合性動力;對他們來說,鼓勵他們采取積極態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證有一部分語言輸入能滿足學習者的實際興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教師應靈活多變,以適應自己的教學對象。如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教師可把音樂引入藝術類院校英語教學課堂,不失為投其所好的極佳的教學方法。現在隨著交際法語言教學的普及,我們認識到必須把學習者置于真實的使用目的語交流的語言環境,重復訓練,才可能使其獲得無障礙、無停頓的思維和表達,確保語言的恰當流利和交流的順暢。音樂正是真實語言應用的文化現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復性、連貫性強。很多英文歌曲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鐵達尼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樂曲起始處很容易吸引學生隨之哼唱。而歌詞本身又相當口語化,遠離了繁瑣的語法及冗長的詞匯,學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學,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對藝術類學生的英語進行分流教學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分流教學,就是學校可根據學生入校時的成績,將達到某一成績(如70分)之上的學生放到其他非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班里學習英語,且要求他們也通過四級;而對低于某一成績(如30分之下)的學生,則單獨開設一個預備級班,可從英語最基礎的內容開始教授,畢業前要求通過一種校內的水平考試;其他學生正常開設藝術類大學英語的課程。分流教學的直接優點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有足夠的動力,而且學生基礎相當,相互合作學習的可能性更大。當然,這種方法在實際的操作中,不同學校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困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對穩定且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的藝術類英語教學教師隊伍。
任何一位業務出色的教師一定都會有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因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正是在這點點滴滴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而青年教師則恰恰缺少這種積累。所以穩定的教師隊伍就為青年教師在藝術類英語教學上能夠更好地探索教學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礎。此外,如果有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作指導,則更利于藝術類英語教學。但在這一方面,很多教師也許會不愿進入這支隊伍,究其原因,是因為傳統的觀點都認為藝術類英語教材簡單,備課量小,而且又沒有四級壓力,所以課程系數也會定得較低。但卻沒有考慮到教師所教授的對象是很復雜的,有的幾乎是英語初學者,有的相當于中學水平,也有的已達到大學水平。此外,相對于非藝術類大學英語而言,藝術類英語教學疏于管理,教學要求不是很明確。所以學校應切實地重視藝術類的英語教學,穩定教師隊伍,制定并完善藝術類英語教學的規范和要求,保證藝術類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雖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但作為教師應當了解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獨特之處,觀察和掌握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心理表現,以此為基礎開動腦筋,不斷探索英語教學規律,設計出更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熱情和自信,教學效果較好的課堂教學活動。而作為學校管理部門,也應重視藝術類大學英語的教學,建立良好的教師隊伍,制定合理的教學要求,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條件,保證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德杰。對藝術類學生英語教學與教材的探索[J]。社科縱橫,20xx。6,VOL20,(3)。
[2]商學君,許林林。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4)。
[3]王振平,陳建生。藝術類學生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和對策[J]。中國輕工教育——調研報告,20xx。3。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1
1建構新的大學體育教學目標
現代社會提出了新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標志,使體育課程的目標不再僅僅是增強學生體質,還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列入了其中。人們能夠有效地服務于社會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須要具有強健的體魄,也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體現。所以,開展大學體育教育的指導思想必須是“健康第一”,對大學體育教育的目標要重新審視,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把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的總要求,進一步強化體育教學工作,所有體育教學活動必須具有計劃、有目的、有評價和有針對性。現代設置課程理論必須所設置的課程必須具有主體性、綜合性以及未來性等特征。為此,現代大學體育教育的宗旨必須是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夠增強學生體魄,幫助學生練就必要的體育技能與技術,使學生心智得到啟發。
2構建大學體育教學的新思路
2.1構建大學體育教學的新結構
以先進的教學策略、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和定位的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充分運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對大學體育教學中所有關聯的要素以及其外部環境與系統效益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力求在老師、學生以及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之間達成最佳結構。在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中,極其重要的措施就是新建體育教學的科學結構、定位體育教學的目標、組織新穎的體育教學內容。大學體育在定位教學目標時除了指導思想必須是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此外,各個學校還必須將本校的特點以及教學宗旨融入進去。在組織教學內容時還必須要充分考慮本校的教學設備、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等,使教學內容能夠充分體現本校特色。對課程的教學設計來說,它是教學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從中也充分反映了實施教學內容的大體情況。教學評價則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標尺。總而言之,在大學體育教育中既要充分體現總的教育思想,又能把本校的特色與教學宗旨充分展現出來。
2.2努力更新大學體育教育的教學方式
第一,構建新穎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在當前的大學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三種教學模式,即基礎課模式、專項選項教學模式以及俱樂部教學模式。還有學者總結出了7種大學體育教學模式——適合于大學新生中素質較差學生的素質型模式;與傳統模式很相近的技術型模式;適合于那些有特長、技術較好學生的競技型;適合于那些身體有傷、殘、病學生的康復型模式;娛樂型模式,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型模式;以健康咨詢為主的咨詢型模式;與俱樂部模式很相近的自由型模式。不管哪種教學模式從本質來說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對現行教學模式的優、缺點進行綜合,再把大學教育的特征結合起來,建議當前的大學體育教育必須要確保不低于每周兩節課,把基礎課模式、專項選項教學模式以及俱樂部教學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大一、大二、大三各個年級開足體育課,但是,其教學的要求與方式要有較大的區別。在大一時,宜采取基礎課模式,其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及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大二時,宜采取專項選項教學模式,打破以系別、以班級為單位的授課組織形式,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不分系別、不分班級地組織學生上課,在組織上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設置盡可能多的專選課,如設置形體健美操、女子防身術、游泳、網球、乒乓球、體育舞蹈、籃球、搏擊等專項,盡可能地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每個專項項目可科學地分成三個級別的評價標準,對每個級別再給予相應的分值,學生再以自己的喜好和現在所具有的水平為依據進行選課和相應的等級,突破年級與班級的局限,擴大了學生間的交往面,這種選項課有利充分實現教學目標,從心理學方面來看,選擇了自己所喜歡的課程進行學習,他們會在心理上產生十分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對學習結果會產生十分強烈的心理期望值。在學生對體育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后,他們就會對體育學習具有了一個內在動力,從而會在體育學習中投入積極的思維,也會積極地進行刻苦練習,在心理上也會因為鍛煉的辛苦而快樂,當然也給終身體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大學三年級時,體育教學就宜采取俱樂部模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條件為基礎選擇適合自己的俱樂部進行學習。
第二,體育老師要千方百計地設計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大學學生都來自于高中畢業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于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在高中時由于種種原因體育課所開的課時十分有限,致使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很多體運動育項很不熟悉,學生在技能、體能、意識和體質方面都不是很好。為此,在大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要更加重視教學的層次性,盡可能地使它具有個性。而現在的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大多都是以教材為依據,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十分的單調,致使學生感到體育課枯燥而乏味,顯然在體育課上就沒有什么積極性,更談不上主動性了。另外,在體育課上,老師還要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盡可能地去豐富教學內容,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盡可能地形式多樣和負有活潑感。在教學中,體育老師將多媒體技術引入進去,使其成為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還可以使整個體育教學過程實現網絡化的管理,以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第三,精心設計大學體育教學的考核與評價及其指導思想。努力完善大學體育教育在考核與評價方面的工作是改革體育教學的關鍵,也還是體育教育改革的著力點。教學評價既能對學生在體育知識與技能技術方面掌握情況進行有效地檢測,也能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能力進行有效量化,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的長期意識。還有就是通過教學評價還可以使學生在提升各自體育能力的過程中體會到體育所帶來的樂趣,并且在心理上得到享受。所以對大學體育教學進行考核與評價的思想基礎是要求大學生能夠在畢業前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術與技能,努力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他們在以后的工作提供強健的體魄。認為大學體育教學的考核與評價工作要如下操作。學生在所設置的體育項目中選擇自己適合的項目和等級去完成體育課的學習,學生在通過了1/3的課時學習后可向老師申請考試,在考試合格以后,他們就可以選擇別外的項目或者選擇原來項目的高等級進行學習,在學期考核時則以最好成績計入學期成績。要求所有學生能夠在2年內完成至少2個體育項目的學習,并達到相應的等級要求。如果學生在2年內完成了考核,且達到了要求,則就可以向老師申請在以后的時間里免上體育課,不過他們還是要進行身體素質方面的測試。體育測試還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為體育測試內容要4個方面的內容:(1)理論知識部分,包含健康、健身、裁判法則等純知識性的內容,可以占總分20%。(2)身體素質部分,包含一般素質、專項素質等內容,可占總分的30%。(3)選項技術與技能進行綜合考核,可占總分的40%。(4)學生在平時的學習態度與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程度,可占總分的10%。另外,體育老師還要在一學期教學開始時對學生們進行在運動能力和體育基礎方面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學生給出合適的評定,給期末時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供必要的依據。老師對教學內容要進行簡單化處理,其重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在身心素質、利用合理技術鍛煉身體的能力等得到明顯的提高。
2.3大學體育教學將學生做為學習的主體
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更新。其具體表現就是:
(1)將學生以前那種被動學習體育的方式轉變成為主動學習體育,被動學習方式將學生作為了學習的客體,在學生者身上反映出了十分明顯的依賴性和受動性,所以學生在學習上的能動性、主體性以及學習的獨立性受到了相當程度地弱化。因此,必要轉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中心,使他們學習的能動性、主體性和獨立性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突顯出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研究問題行為,努力促使學生成為善于學習的主人,進而促使學生能夠獨立學習和進行終身體育鍛煉能力的形成。
(2)發現式學習取代接受式學習。在以前的體育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將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往往以講解、示范的形式向學生展現,幾乎不會讓學生在探索中去發現所要學習的知識,這樣的授課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精神、學習興趣以及體育知識的實踐能力。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老師要多鼓勵學生去發現知識,使學生從中得到體驗,進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總之,在大學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要切實貫徹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構建新的體育教學模式時必須要融入學校的教學宗旨和本校的特色,突破以前的單一模式,創設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和進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促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能動性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使他們能夠真正成為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創新型人才。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2
摘 要 高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增大。高校將同時面臨招生和就業的兩大難題,高職院校如何正視現狀、發揮自身優勢和打造核心競爭力呢?針對高職院校如何實施創業教育,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素質進行了有益探索和深入思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大學生 創業教育
隨著1999年起連續幾年的高校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突破21%,高等教育開始步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職院校更是首當其沖;中國加入WTO,教育國際競爭趨勢增強,高校紛紛出臺相關策略應對挑戰,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清醒地意識到,高職院校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除了創新現有人才使用和評價機制外,必須更新就業和擇業觀念,實現高職院校大學生由被動就業轉變為自主創業,因此,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實施創業教育成為大勢所趨。
1 實施創業教育:我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夏林代表認為:“信息時代的大學畢業生將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應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提出“應將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建議。近年來,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高職院校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把創業教育引入高校,無疑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深入,要求高校不僅要培養各類專業人才,更要著力培養創業型的復合人才,高校應將培養大學生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從國內外的創業教育實踐來看,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美國硅谷大部分高新技術企業是由高校大學生創辦的。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校期間要做好就業意識、就業技能和心理方面的準備,增強畢業生離校后的社會適應能力。
20xx年有413萬大學畢業生面臨社會就業挑戰。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將更加嚴峻。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之間,無論是在招生還是畢業生就業,高職院校明顯處于相對劣勢。高職院校如何與本科高校一爭高下?高職院校要想立足于高校強者之林,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先行創業教育之路,走在名校的前面,塑品牌,創特色,使高職院校在高校競爭中搶占先機。
“創業教育,將成為21世紀現代人的第三本護照。”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指出,21世紀的大學生除了接受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外,還應當擁有第三本護照——創業教育。在這激情創業的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已成為當代青年創業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2 我國高職院校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1)高職院校在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對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思想不統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近幾年部分高職院校正逐步引入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和創業實踐學分,但是絕大多數高校對此并沒有表現出特別關注,少數高職院校開設了一門創業教育課程,有些高校即使將創業教育引入校園,也只停留在第二課堂活動層面,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才會涉及,效果不明顯,實施創業教育的廣度、深度不夠。
(2)思想僵化,觀念落后,沒有及時更新大學生創業理念。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較嚴峻,就業壓力增大,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方式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客觀需求。因此,高職院校首先要改變傳統就業觀念,樹立創業教育觀念。現行的就業指導屬于意愿式的崗前培訓、就業前指導、學生應聘技巧以及掌握職業技能等,但是,就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以及職業素質培養來看,僅靠就業前指導是完全不夠的,很難扭轉高職院校就業尷尬局面。必須拓展為“創造、創新、創業”為主題的“三創”教育,開拓學生思維,創新就業觀念,樹立創業是就業的有效途徑、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培養創業思維,積極營造創業教育的濃厚氛圍。
(3)實施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良莠不齊。目前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高校中,從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教師一般為兩類,一類是原先從事企業管理學教學的教師;另一類是從事高校學生就業工作指導,這兩類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缺乏創業實踐經歷,在為學生開展創業教育時,很容易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可創業教育又偏偏注重創業實踐和實務,沒有親身經歷,簡單的照本宣科根本無法深入創業的精髓和實質。
(4)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制度不健全、氛圍不濃厚。良好的文化環境是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例如美國硅谷、我國上海創業園等就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一個有利于創業的文化環境,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有效提升學生創業素養。大多數高職院校卻苦于本身經濟基礎、辦學環境等方面的不足而陷入困境,不能提供良好的創業文化環境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實踐,由于學校制度的不完善和物質環境欠缺等問題,不能很好地為學生創業素養的提升提供整體引導、塑造和培養。
(5)各級政府對高職院校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現在政府不能為高職院校提供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創業園區,開展創業教育與實踐活動。在政策上也沒有明顯地表現出對大學生創業的更多優惠政策,比如稅收優惠、創業融資等措施。另一方面,也不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業培訓和創業政策指導,在優化創業環境中的政府未能給予更好的支持和幫助。
3 大學生創業素養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
(1)培養創業者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創業知識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大學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必須注重創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在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必須具備以下知識:①經濟學知識。了解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和經濟政策,市場構成以及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市場營銷與廣告、促銷和創業相關知識;②企業管理知識。即懂得如何管理企業,企業戰略管理、生產管理、市場開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基礎知識;③文史知識。學習文史知識是提高人文底蘊、了解民情風俗一大策略;④法律知識。開創企業必須把握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等,特別是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規,才能使創業者在創業潮流中把握好方向,不至于誤入歧途。
(2)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改革開放20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及創業人的成功經驗表明,一個人的成功,智商與情商同樣重要,甚至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特別要注重情商培養。主要是如何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被營銷界稱為是新生代。新生代的特點是個性張揚、激情四溢、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良好的人際關系,交際面狹窄,而這代人又正是實施創業教育的主要培養對象。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過程中,加強大學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3)培養積極而穩定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另一堂課就是培養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中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大學生創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無論成功與否,必定要經歷許多困難和挫折,那么積極而又穩定的心態顯得非常重要。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創業者各項工作的開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待人接物行為,樹立誠信意識與堅強品格。清華大學的校訓說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方能載物,誠信才能立于社會。
4 高職院校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與對策思考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必須認清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實質和精髓,即“創造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三者結合的“三創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牢固樹立“三創教育”理念,使創造教育、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統一,改變原有的以就業指導為創業教育的觀念,打破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局限性。改革現有教學管理和質量評估方法,把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納入教學評估體系,從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發展趨勢可以看出,把大學生創業教育納入教學評估體系是正確而且是可行的。開設《創業學》等創業教育體系課程,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素養,具備創業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良好的人際關系網和健全的人格等,通過課堂教學促進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高和創業潛能的發揮。
(2)創新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樹立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業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對大學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素養,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優勢,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一是利用情感優勢,促進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及幸福人生的理解與認識,形成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二是有效地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加強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培養。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開展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四是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激發高校大學生的潛在個性和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特長和潛能得到發揮。
(3)加大對創業教育的投入,切實加強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培訓是高校實施創業教育應迫切解決的問題,基于高校的辦學條件和所處教育環境,可以聘請創業成功人士和企業家、投資家定期或不定期到學校演講,開設大學生創業論壇,聘請他們擔任創業教育兼職教師,走創業教育師資多元化道路,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4)既要鼓勵自主創業,又要積極開展崗位創業教育工作。鼓勵在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創業潛能,創造出一流業績和創新崗位工作,這是高職院校應該注重創業教育的第二方面,加強職業技能提升和強調職業資格證書的作用,強化終身教育理念,構建學習型社會,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5)積極探索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許多高校已經開始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開展創業實踐活動,也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創業實踐方式,例如舉辦以“大學生創業教育”為主題的經濟文化藝術節、商業文化周、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大學生營銷模擬大賽、創業模擬大賽、大學生創業與創新論壇、開放式創新創業實驗室等。在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有效地把創業實踐活動與第一課堂教學工作相結合,形成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機制,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個性、潛能的提高,努力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創業所需的人文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6)通過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強化各級政府對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五千年的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良好的文化環境影響著人的思維和發展方向,一個好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氛圍,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地方政府可結合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稅收等優惠政策,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出臺有利于高職院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在校或畢業后自主創業。在我國快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高職院校應審時度勢,打造優勢,塑造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培養大批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流創業型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趙志生.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xx(6)
2 衣俊卿.對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xx(10)
3 喬風合.創新教育在美國[J].中國高等教育,20xx(1)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3
摘要:“90后”大學生是一個深受信息時代影響的群體。他們新的特點、新的思維等給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結合所在學校學生情況,對“90后”大學生的特點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加強“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對策。
關鍵詞:“90后”;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90后”大學生已邁入各個大學校園,他們有其獨特的、鮮明的時代特征,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把握他們的思想行為特點,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具有針對性,為大學生健康全面成才搭建良好的平臺。
一、“90后”大學生的特點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活躍,充滿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
“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現自我。如在班干部的選舉中,各班均有80%以上的學生走上講臺演講,參與競選,他們敢于發表自己很多相關的想法,表現活躍。
(二)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生活,自立意識增強
在每一個學校中,都有部分貧困生,這些學生很多時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來賺取生活費甚至學費。但他們對自己家庭的貧困情況能夠坦然接受和面對,并不會對社會對家庭對學校有怨言,相反總是尋找很多機會去兼職工作,因而具有很強的自立意識。
(三)個性張揚,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協作精神
“9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在家庭中習慣了被關愛和被包容,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學習、工作中不擅與同學溝通交流。缺乏團隊協作精神、集體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這對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與他們和諧相處,正確處理師生關系,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四)缺少個人學業與職業生涯規劃
大多數新生不曾考慮過自己大學三年的目標和未來的人生規劃。他們強調高標準的物質生活,希望未來從事工作輕松、收入較高、環境好的工作。而且他們身上普遍缺乏責任感,往往只是注重個人物質上的得失,對于道德精神理想層面的認識較為淡薄,這種責任意識的.匱乏是需要廣大教育者關注的。
(五)適應能力弱,依賴性強,心理素質較差,抗挫折能力較弱
大多數“90后”面對各種學習、生活、工作、戀愛壓力時,會顯得無所適從,容易產生失落感和挫敗感。如在學生干部選舉落選時,很多學生認為很沒面子;當在學習、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他們在心理方面表現極為脆弱,抗壓能力明顯不足,有的學生會負氣離職,有的學生心理會留有陰影,并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等。
(六)現實目標缺失,認知能力不足
有的學生進校后放松了自己;有部分學生認為大學和想象中有區別,還有就是進這所學校不是他理想的學校或是因父母強迫來的,心理產生了落差;對大學的生活和學習沒有認真去認識和理解,更沒有確立大學學習的目標和詳細的規劃。
二、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構建和諧的班級文化和宿舍文化
班級是學校培養學生的重要環境,而班級文化主要體現在學風、班風、學生文明習慣、班級人際關系等方面。因此應通過班級活動和導師、班主任、輔導員與學生的談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建立一支優良的班干部隊伍,班級干部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相互制約,使班級工作更加有序。加強學風建設方面,主要是學習態度教育,通過學習經驗交流、讀書心得交流、學習方法講座等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加強“文明宿舍”建設,營造良好宿舍文化。通過班級主題班會、黨團課正面引導大學生重視宿舍文明建設,督促學生講究宿舍文明,搞好衛生,遵守作息時間,讓學生自覺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
(二)以人為本,著眼于“90后”大學生思想實際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應緊緊圍繞學生的思想實際,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放在首位。首先,是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大學生涯。
其次,為了讓學生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激烈的競爭,要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
如我校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設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與咨詢辦公室和三生教育團隊(包括教學團隊和實踐團隊),開展專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三生教育講座,幫助和培養“90后”大學生學會自我調節情緒,提高抗壓、抗挫折能力、團隊合作和人際溝通等能力。
(三)發揮高年級學生作用,有效實現既定的目標和任務
很多新生在和教師的交流中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很難尋找到相同的話題和語言,他們更多地喜歡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去尋找如何解決自己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方法。因此管理中可采用“1+1+1”模式,即“輔導員+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模式,助理班主任由一些較為優秀的高年級學生擔任,主要是指導新生班同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使新生們正確認識大學,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好所遇到的問題、困難。這種模式對新生教育可起到很好效果。
(四)把握教育工作的時間階段性
加強職業指導大學生將來的就業、職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指導和幫助的過程,因此結合學校教育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加強職業指導是社會和職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要求。我校是三年制專科,一年級的職業生涯認知和規劃階段,主要內容為:大學生活適應、了解專業、了解自我、認識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等。二年級的職業基本能力的培養階段和職業定向指導階段,主要內容為:專業學習,人際溝通、團隊合作、心理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鍛煉、創業訓練等。如我們學校每年針對二、三年級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三年級的擇業指導與就業服務階段,主要內容為:職業信息收集與處理、職業定位和擇業期望,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換。三個階段有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指導體系。
(五)參加社會實踐,磨礪學生心志
90后的學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受挫能力較弱。
在面對困難時,常常表現為退縮或者懦弱。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哪時能夠勇往直前,敢于拼搏。
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會實踐這一常規活動,盡量增加“90后”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自行組團,自擬調查課題,采取旅游、實習、見習、打工、社會調查等各種方式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去接受困難挫折的洗禮,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態度不再消極,不逃避責任,而是積極去克服困難。
參考文獻:
1.林煥章、英健文、林良盛,《關于構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的探討》,《時代經貿》2.張強,《對“80后”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北京教育》3.蔡立彬、陳瑩、李迎、林良盛,《基于實踐成才,推薦德育創新的學生工作探索》4.何華莉、沙文、王陶,《試析高校中的“80后”輔導員與“90后”大學生》[J]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4
摘要:“碎片化”閱讀日益成為高校大學生常態化的閱讀方式,對當前高校大學生的閱讀狀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順勢而為,切實融入“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背景,積極應對其可能帶來的沖擊,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閱讀狀況;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
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方式正在深刻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狀況,大學生讀者被動卷入了“碎片化”閱讀的浪潮中,將自身置于“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背景之下。“碎片化”閱讀作為契合數字網絡媒介社會發展背景下的新興閱讀類型,其影響波及的范圍至大學生讀者的閱讀習慣、閱讀思維和整體閱讀狀況。基于大學生讀者閱讀方式的變更情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定程度的考驗。因此,分析“碎片化”閱讀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新問題,思考并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現狀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將日常生活中間歇交替的碎片時間得以激活并被加以利用。閱讀,這一人類特有的獲取真知、汲取訊息的行為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呈現出了可移動、跨時空的特征。過去的閱讀,形式單一,次數受限,花費時間較長;現在的閱讀,則呈現出了形式多樣,次數激增、耗時較短的多元結構特征。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對這樣一種閱讀方式進行精準的定義,在此,筆者根據其特征典型和概念的接受程度將其稱作“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天然的移動性、便攜性、即時性和互動性,滿足了大學生讀者閱讀視野多元化、閱讀需求個性化的要求,不僅給大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讀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這無形中也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主要為安徽工業大學的在校師生。調查問卷采用現場發放形式,共獲取問卷400份,有效問卷390份,有效率97.5%。根據此次調查,筆者發現,時下,高校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呈現以下顯著特點:
(一)“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
調查數據顯示有93.6%的學生每天會涉及以下至少兩項“碎片化”閱讀的內容:瀏覽網頁、通過搜索引擎查找資料;刷“微博”;逛貼吧;查閱電子郵件;觀看網絡化和數字化的圖片及文件;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瀏覽朋友圈、QQ空間,關注新聞資訊。“碎片化”閱讀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的迅速發展以及數字化閱讀廣泛普及的延伸型閱讀形式,其操作簡潔易掌握、文本信息量大,常伴有配圖和視頻,這些特有的閱讀形式吸引著大學生們將“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作為獲取信息的首選途徑。大學校園內,在行走的路上、食堂、教室,狂刷手機的低頭族、戴耳機聽“有聲讀物”或手捧“電子書”的學生比比皆是。可見,“碎片化”閱讀的價值已經不局限于作為一種新型的流行的閱讀方式,更是一種新興的別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多維度地融入了大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
(二)大學生閱讀存在娛樂化和“淺”閱讀傾向
數據顯示,有67.8%的學生每天會花超過5個小時在玩游戲,聽歌,看電影和網上聊天。50%以上的學生用手機瀏覽新聞推送、用即時通訊軟件與朋友聊天溝通,時不時地刷朋友圈機械式地關注他人的動態。這樣的一些行為似乎本身就是一種閱讀行為,或者說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閱讀行為的出現。然而,這樣展開的閱讀活動很大程度上是“蜻蜓點水式”的,是淺嘗輒止的。筆者看來,這些行為與其說是有意識地閱讀,倒不如說是不自覺地瀏覽。除此之外,除了閱讀相關的專業課書籍,有56.8%的學生喜歡在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上閱讀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讀物,置于古典文學、哲學、史學等人文社科類的電子書則很少被人問津。凡是冠之以“微”字的,諸如微博、微信閱讀等,其往往提供的閱讀內容也是微小的、破碎的、支離的、雜亂的。長期的閱讀“碎片化”導致大學生讀者的閱讀心態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焦慮感、浮躁情緒不自覺地產生,心理負荷加重,閱讀心理狀態受到消極影響。閱讀也少了知識積累價值本應有的厚重感,大學生的閱讀也開始追求娛樂化、變得淺薄化。調查中,盡管仍有60.6%學生表示能夠通過“碎片化”閱讀進行自主學習,但也只有20.8%的大學生養成了一定的閱讀素養,可以通過獲取相關信息,加以記憶和歸檔。此外,有63.4%的大學生讀者表示在閱讀“碎片化”的信息時,幾乎不會去考慮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說,多數大學生讀者的媒介素養尚未形式。帶有功利性的閱讀目的使得大學生讀者身陷信息的累積導致的信息超載之中,根本無法進行閱讀思維的有效鍛煉,閱讀水平下降,閱讀狀況堪憂。
二、“碎片化”閱讀”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碎片化”閱讀背景之下是大學生閱讀需求多樣化、閱讀形式娛樂化和閱讀內容淺薄化的發展傾向,極大地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思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閱讀”背景下應當如何調整并改進自身以迎接挑戰。
(一)積極發揮“輿論領袖”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響
“輿論領袖”是指那些交際廣泛,同媒體的接觸頻度遠高于一般人,并且樂于創新,觀點能對普通受眾的態度和行為產生較大影響的.一類人。他們的知識面、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對大眾傳媒的忠誠度和接觸量都遠遠高于和大于一般人。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領袖”,積極發揮他們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力,使得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專家技術嫻熟地利用新媒體,針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采取“結合性”的工作方法,優化工作方案、實現因材施教,努力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里發聲,讓大學生讀者能夠聽得來自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的、積極的、正面的聲音。這樣一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便會比以往具備更為生動活潑、內容廣泛、形式翻新且力量強大的說服力,從而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原則
“碎片化”閱讀背景下,閱讀的互動性是當前大學生閱讀狀況的呈現出來的典型特征之一。互動行為激發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自我主體性意識。大學生讀者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其行為在獨立性、創造性、自覺性、自主性等方面均有顯著提高。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也只有以人為本,方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實現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應當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活動,培育他們自覺有效的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和知識、倡導閱讀價值、充分挖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個體思維能力、培育并發展學生的自學潛能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意識發展規律、個體的接受能力及行為特點,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關切他們的真實感受和心理訴求。
(三)切實聚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碎片”
“碎片化”閱讀呈現出來的碎片化特征可能會導致閱讀的分化,但與此同時也恰恰促進了閱讀群體的重新聚合。這樣一種基于相似相近的閱讀志趣和相通的閱讀價值認同感的閱讀群體可以視為若干虛擬網絡數字化閱讀空間里的閱讀社群。一般來說,社群指的是由眾多粉絲群體中脫穎而出的一些骨干分子和意見領袖建立起的更為聚集及目的性明確的小圈子。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群體加以細化,以社群的形式進行類化,并加以聚合,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輸出和個性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浪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7.
[2]石嗚.互聯網時代獨處能力正在消失[EB/OL].[20xx-08-20]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5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是推進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重要支撐點與推手,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策略實施,能夠切實推進應用型大學轉型。本文基于應用型大學推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關聯性,從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選擇的等層設計出發,實證分析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模式、存在問題,并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選擇
一、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選擇的等層設計
策略是落實計劃與理念的推手,科學的策略選擇能夠保障創新創業教育按定位有序、有效率地推行,并且起到示范、引導的作用。從調研與研究中總結,創新創業教育推行的策略呈現出以下特點:從單一的教育行政推行策略,逐漸納入利益激勵、行為引導與政策扶持的策略形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從教育活動義務形態轉變權利形態。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總體上形成黨政領導,職能負責,多方協同,主體參與,政策促進,利益保障的治理型推進策略。
二、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選擇的模式特點
(一)創新創業教育制度頂層設置。學校高度重視黨和政府提出的創新創業議題,并從政治、教育與發展的高度,進行動員認知,形成全校師生對此的共識與重視,學校于20xx年底組建的職業發展教育與創業就業指導教研部,全面負責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職能承擔,通過設立職創部這一職能部門來承接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協同聯動配置。在職創部的統籌協調下,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創新創業項目與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為依托,將鞍山師范學院各種資源有效協同聯動,采取多種措施落實策略安排是打造多組織聯動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如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融入專業教學過程,招生就業處、學生處、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總體目標。
(三)構建多級進階式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所謂“多級進階”型的課程體系,是指創業基礎課程+創業拓展課程+創業先鋒課程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通識I《創業基礎》課程,以及基于各專業培養計劃的專業性創業基礎課,在拓展課層面,強調技能訓練、意識培養,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KAB、SIYB創業培訓,企業經營模擬運作以及相關創業管理等課程。強調精英應用培養的先鋒班,實行專業化、職業化與應用型教育培養課程體系,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能力與支持的“多級進階”型教育培養發展
(四)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有效參與。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主體主要是存在教育主體———教師以及各種教育者、教育對象主體———大學生、教育利益相關者———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有效參與到鞍山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來,如在師資隊伍上,建設一支穩定的從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專任教師要逐步成為承擔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和項目指導的主體,積極聘請企業家、創業人士和專家學者等有創新創業經驗的兼職教師共同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
(五)科學多元的推進策略。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為了調動大學生積極接受、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動力與參與度,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如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各學院要安排教師指導學生安全有效地使用校內實踐資源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計劃大賽、沙盤模擬實訓,創建創新創業社團,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
(六)多元政策促進與教育利益保障。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學校、職創部通過多元政策的出臺,促進全校資源、教師與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中來,特別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利益平臺配給與激勵實現,保障各參與主體都能獲得預期利益,從而確保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激勵性、成果目標性與發展可持續性。
三、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選擇的短板
(一)創新創業策略科學設置有待優化。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現在主要是課程教育、行政推進、項目推廣與平臺孵化的策略實施方式,這種策略的主導性、參與性主要由職能部門掌握,學生、教師與其他部門的積極性、參與性與主動性不足,教育活動的彈性與回應性存在阻滯。
(二)教育課程設置知識化代替意識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形成,而當前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設置與安排,呈現通識知識教育的特點,意識訓練與培養不足,在能力訓練上,具有創新創業執行性能力體系養成教育不足。
(三)主體參與推進策略不足。創新創業教育主體無論是教育主體、教育對象主體還是利益相關主體,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在這種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參與積極性與程度就不高,如大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除了學分的要求,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其它需求沒有得到激發與滿足,參與程度不高,教師參與其中往往也是個體行為,這與團隊參與的渠道、激勵等相關措施缺位有關,二級學院的組織、參與性不強烈,存在利益激勵缺失的問題,這需要利益激勵與保障的制度化改進。
(四)政策促進與利益保障的力度不足。鞍山師范學院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投入大量資源,出臺各種促進政策,但這里存在兩個突出的政策誤區:一是利益激勵政策缺位,特別是參與教師的激勵政策,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專業教育,對于教育資源與師資力量更具多元專業、創新應用與實務實踐性,參與教師的付出精力、能力與團隊性的要求更高,這需要相關具有實質利益性激勵政策的保障促進,這方面存在缺失,造成教師全員參與的積極性不足;二是權力下放政策的缺乏。創新創業教育需要全員參與,在基層組織層面,二級學院的作用尤為推出,這是落實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精細化的關鍵,這里是學生、教師、實踐基地與專業支撐的節點,但由于缺乏權力下放的制度安排,在創新創業教育中二級學院處于管理客體地位,缺乏相關創新創業教育利益分享機制,使得二級學院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度、配合度與主動性存在不足,如何調動二級學院的主動性、主導性與特色發展,是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關鍵。
四、鞍山師范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策略選擇的科學優化
(一)課程教育與師資的特色精細定位策略。特別是相關教師與實踐指導者,形成特色創業創新指導教育團隊,為有創新創業興趣與志向的學生,提供學習、教育與實踐的支持資源,起到專業引導,環境熏陶,課程啟蒙,意識激勵,團隊訓練,項目培養,社會實踐的協同治理培養教育模式。如對于課程設置與授課,應在現有創新創業通識知識授課形式的基礎上,更加專業浸入—職業情景—精英意識綜合培養的3D課堂教學模式,在教育中將專業教師、行業實踐者與創業精英引入課堂,將知識教育、技能習得、意識訓練與應用能力綜合激發、培養和引導。
(二)項目訓練的特色精細開展策略。一是要形成師范類、非師范類的項目選擇體系,激活師范學院在師范教育專業方面的創新創業意識、資源;二是強化項目的支持、輔助與監管,特別是要做好學生項目管理的技能訓練,防止項目運作失控,增加學生的挫敗感與失敗率,產生項目運作的破窗效應;形成多級強度的項目體系,在常規項目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專業創新創業的成熟度,參與學生的成長度,形成一些創業強化項目,這是一個具有高度可選擇性、高度完整性和非常有實用性的項目。
(三)綜合運用制度行為策略推進開展。鞍山師范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優化發展的具體策略上,應采用制度———行為策略,創新創業本質上是一種基于教育利益而形成的積極生產性行為選擇,這種激勵性不是簡單通過理念灌輸與知識傳授就能實現的,需要激發人的創新創業意識,形成創新創業動機與行為心理,因此從行為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就需要提供各種利益分配與保障制度,確保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的各類主體具有預期性、可持續性與發展性;在此基礎上,配合各種管理、保障與監督制度,形成一種創新創業教育內驅創新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對于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思考教育論文04-06
《大學語文》教育的尷尬與思考12-08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12-10
大學英語教育熱的冷思考12-11
思考與整合論文(精選8篇)01-20
換位思考議論文11-18
小學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論文(精選7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