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思考與整合論文

時間:2023-05-01 08:01:26 哲學宗教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思考與整合論文(精選8篇)

  現如今,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思考與整合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思考與整合論文(精選8篇)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1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在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針對著這個目標,我們物理教師應該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結合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開展優化物理教學的研究;應當多種手段并用,以便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讓物理課堂教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信息技術正在發揮著其突破時空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白板技術等來創設物理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現生活和物理的對接,優化課堂教學等等,都是目前我們很多物理老師研究的問題。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對于教學過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義。下面是我對信息技術和物理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師生互動的幾點淺見。

  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課程整合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為一個物理老師,我們可以在課前找好相關內容的資料,影像或圖片做成課件,然后在上課時展現課件,讓學生觀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比如,在上《電流的磁場》這節課時,我們可以先找一段電磁起重機吸引鐵屑的影像資料,給學生設下懸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再如在上《速度》這節內容時,我們知道這個知識點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了,為了體現我們物理的.速度與數學上學過的速度的區別,我們可以在他們的體育課上拍下他們50米跑步的視頻,然后在課堂上展現,讓學生比較快慢,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今天是在學比快慢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在視頻上看到自己或自己的同學,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來引入相關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怕學物理到愛學物理。

  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直是我們每個物理老師的困惑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物理老師做了很多。在大量的信息技術知識融入物理學科教學之后,我們發現我們的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們知道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中,白板技術正在高速融入課堂教學中。比如上作圖題這類習題課時我們老師可以先利用白板技術做個PPT課件,然后在上課時展現這個課件;在講如何作圖時,我們可以在白板上演示;在讓學生鞏固練習時,可以讓大部分學生在學案上完成,讓一個學生在白板上演示,這個演示可以放大給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實驗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中的實物投影來展示一些學生實驗成果或者學生的設計圖表之類,從而讓大家更好地討論。例如在《速度》這一節中介紹如何測量紙錐速度的時候,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這是學生第一次設計記錄的表格,所以肯定會存在很多問題,這個時候就可以選幾個典型的例子利用實物投影來展示,以便學生討論設計的表格的優劣。可見在解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棘手的問題時,適時地加入信息技術知識是一條不錯的途徑。

  3、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師生間的互動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都是采取傳統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形成了比較典型和比較穩定的教學形式,有利也有弊。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提倡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學生為主,教育學和心理學都表明,在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起指導作用,所以在這樣的新形式下,我們需要轉變觀念,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與學生交流。

  而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學科的教學中,可以加強師生交流,使長期以來信息傳遞的單向性轉變為實時交流的雙向性。過去的物理教學過程,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視教師為主導而不把學生視為主體,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這種觀點。而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教學之間的整合能夠真正改變學生和教師的位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當學生有問題時,可以及時提出或利用計算機網絡與同學討論,從而多渠道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對某個物理現象有自己的觀點時,也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研討和交流,教師提供解答,這樣的雙向交流可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思想。

  4、有利于超越課堂,向課外延伸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們物理老師不僅要注重提高課堂效率,更要注意學生課后的鞏固情況,也就是說我們要超越課堂,要充分把握學生課外的學習情況。利用網絡知識,我們新區做了一個一點就通的物理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老師可以很好掌握學生課后的作業情況,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再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堂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或在上課中覺得沒有解決的問題給老師留言,這樣老師就可以全面知道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第二天來解決這些問題。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整合的幾個誤區

  我們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的同時也會發現有些老師會本末倒置,走進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的誤區。

  1、片面夸大多媒體的作用

  上課是否一定需要用多媒體完全取決于教學需求。作為教學媒體,它的角色應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協作交流工具,而不是用得越多課堂效果就越好。有些老師為了體現現在的教學精神每節課必用,似乎少了計算機就不能上好一節完整的課;有的老師甚至用優秀的上課錄像來代替自己的實際教學,其實我們知道不管多優秀的上課錄像也代替不了教師的課堂現場教學。畢竟計算機上展現的動畫,影像之類的都是只能讓學生被動地進行視聽參與,表面上看學生學得輕松了,實際上學生沒有經過自身的努力,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抑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會導致高分低能的嚴重后果。

  2、用物理課件上的視頻或錄像來代替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習物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實驗。所以物理實驗是不可替代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物理老師我們應盡量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觀察,讓學生獲取第一手資料。如果缺少實驗器材我們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用身邊的一些廢舊物品來做些簡單的實驗。有些老師認為有了別人做好的演示實驗動畫或視頻就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了,更有些老師認為這樣的實驗效果比自己做的還要好,所以干脆不做實驗,讓模擬實驗來代替物理實驗。我想這樣肯定比不上學生自己通過活動來獲得的知識更加效果好。

  3、大量地在課堂上運用課件,使學生進入超負荷的學習狀態

  信息量大是多媒體技術的一個特點,如果運用不當,課件或鏈接內容過多,信息量超出了學生在45分鐘內的接受能力范圍,那么所教知識只能像放電影一樣在學生眼前一閃而過,使得多媒體成了現代化的“滿堂灌”。所以,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課前準備時,一定要遵循“適量”原則,切不可貪多求快。

  4、課件制作盲目、濫用和課件的過于華麗是又一個誤區

  有些老師認為只要是用了課件來上課就是一堂現代化的物理課了,所以不管這個課件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生,拿來就用。要知道現成的課件并不一定適合你的教學意圖,要有創新,不能簡單重復教材。有些老師認為利用課件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對一些絢麗的色彩,有趣的動畫比較感興趣,所以自己制作的課件就廣泛地使用這些課件素材。要知道適當的絢麗和動畫是可以提高一定的興趣的,但是如果過于華麗,而且經常展示這樣的課件,學生反而會產生審美疲勞,這樣的后果只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有時只會讓學生更多地去注意圖片和動畫,而忽視了上課的知識。

  總之,一切教學改革都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以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方式,它將成為當今教與學的較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合,我們應該看到它的優點和價值,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利用信息技術時存在的問題,更不能走進利用信息技術的誤區。從而使信息技術能更好地應用于物理教學。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2

  [摘 要] 20xx年中國電影國內年終總票房歷史性地突破100億元人民幣大關,而賀歲檔國產影片《讓子彈飛》最終更是以7.3億元人民幣國內票房完美收官,成為國產商業大片票房新標桿,這其中電影所運用的整合營銷手段成為制勝的關鍵。本文首先解析了電影營銷、整合營銷的概念及電影整合營銷理論,然后提出并分析了目前國產影片票房之王《讓子彈飛》整合營銷體系中三種主要營銷模式的具體構建,最后解析了《讓子彈飛》所運用的整合營銷模式帶給當下中國電影整合營銷的思考。

  [關鍵詞] 《讓子彈飛》;電影營銷;整合營銷;電影整合營銷;思考

  一、電影整合營銷的理論解析

  在解析電影整合營銷前,我們先來理解電影營銷和整合營銷的概念。

  電影營銷有廣義和 狹義之分。廣義上指所有和電影營利有關的電影銷售行為,包括植入廣告、贊助和影院經營及電影衍生品的經營。狹義上是指電影自身的營銷,包括在拍攝、制作和放映期間進行正確定位,利用營銷的思維來展開運作,激起觀眾到影院觀看。

  整合營銷是美國著名學者舒爾茨提出的一種現代營銷方法和理論。整合營銷又稱“整合營銷傳播”,是指公司把傳播目標與企業目標結合起來從而能夠加速回報的過程。[1]這種理論的發源地——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組將之定義成:“把品牌等與企業的所有接觸點作為信息傳達渠道,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為目標,是從消費者出發,運用所有手段進行有力的傳播的過程。”這種營銷模式,倡導真正的“以消費者為中心”。

  整合營銷模式是在信息搜集、論證、實施、反饋的循環網絡的支配下把各個相關產業環節鏈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高效的產業鏈運作模式。“整合”的前提是電影企業利用固有的資源,借力有效、經濟的資源,從而達到超越企業現狀,實現傳播、營銷、利潤最大化。具體地說,就是要把制、發、放及相關產業領域整合起來,以電影作品為中心,建立起多支點的盈利模式和資本回收渠道。

  電影整合營銷,就是通過電影出品人和觀眾之間的雙向、互動的信息交流溝通,最大化地發揮整合營銷服務于市場營銷的功能效應。電影整合營銷模式的理論建構和市場檢驗需要在模仿和借鑒中逐漸展開。我國電影整合營銷可以在借鑒好萊塢電影整合營銷成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加快發展。

  二、《讓子彈飛》中整合營銷體系的構建

  (一)超強規模基礎上的立體營銷

  電影整合營銷的提出到市場化的運作僅僅經歷了幾年的時間,還沒有從根本上革除傳統觀念的禁錮,在國營制片廠,一部投資上百萬甚至千萬的影片的宣傳費用不多。這種國有體制的惰性致使一些優秀的國產電影“鎖在深閨人未知”,而即使高投資的電影也不一定就能交換成高回報,更多的是資金化作了一盤盤的膠片拷貝在庫房里靜靜地蒙塵。數字時代各種媒介互為補充,跨媒介立體式營銷給觀眾創造了一種整體體驗,達到水銀瀉地無所不在的宣傳效果。它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手機短信等多種媒體,通過新聞發布會、制作專題等方式進行多側面、全方位的立體傳播”[2]。賀歲檔電影由于生命周期短,是一個超級快速消費品,因此需要采取大規模、大覆蓋、高密度的傳播與營銷,迅速獲得最大利潤。《讓子彈飛》5 000萬的“硬廣”(紅牛、佳能贊助)傳播 ,采用當前中國電影從未有過的好萊塢式的宣傳標準,影片宣傳費用占到了整個投資費用的三分之一。在影片上映的前兩個月,片方就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公交廣告牌、地鐵廣告牌、LED廣告牌進行地面推廣活動,還在央視、省級衛視和地方有線頻道進行狂轟濫炸。這種超強規模基礎的立體營銷,也給當前和以后中國電影整合營銷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二)廣泛互動基礎上的網絡營銷

  不管是大眾站、電影網站、視頻網站,還是博客、微博、貼吧、論壇,抑或QQ、MSN等互動性強的網絡方式進行營銷。 《讓子彈飛》剛一上映,其在豆瓣網的評價就接近十萬條,評分高達9.2,直追《盜夢空間》,再一看評論,幾十位知名影評人第一時間給出閃亮的五星,并將被壓抑多年的興奮和恨不得五體投地的贊美統統揮灑了出來。而搜狐、新浪、網易、時光各大網站,關于《讓子彈飛》的新聞天天占據娛樂版頭條,對這部電影的種種討論熱火朝天,贊美之詞漫天飛舞,交口稱贊道難以置信的地步。央視《新聞聯播》主播郭志堅,曾在其博客上痛批《讓子彈飛》臟話連篇,“血腥場面和性暗示”把他折磨得只能提前離席;而普通老百姓、網民認為很給力、很歡樂、很幽默、很“解壓”——雅俗共賞,觀眾買賬。針對《讓子彈飛》這樣一部電影,觀眾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大片的營銷只能帶來知名度,美譽度還得靠觀眾的口口相傳。相對狂轟濫炸的廣告攻勢,實實在在的口碑效應就是最聰明的營銷手段。就這樣,《讓子彈飛》在利用網民之間的主動傳播“口口相傳”,讓信息像病毒那樣在互聯網上迅速擴散,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而且由于這種傳播是用戶之間自發進行的,幾乎不需要什么費用。最終成就《讓子彈飛》輝煌的7.3億票房,書寫出“口水效益”的傳奇。微博更成為《讓子彈飛》片方進行公關宣傳的即時平臺。《讓子彈飛》的微博營銷簡直就是經典案例。不但演員劉嘉玲、廖凡、陳坤、苗圃、邵兵都在織“圍脖兒”,而且片方還在新浪開創了官方微博以及“麻匪幫”的官方微博,與影迷進行互動。很多博友密切聯系現實,旁征博引,對《讓子彈飛》進行麻辣點評,結果引發網絡“飛語體”營銷效應。在網絡上,“麻匪幫”開始橫行,拍攝了一系列視頻,引發網友在視頻網站瘋狂下載和轉載。他們還與影迷在線上、線下互動,贈送禮物,引發影迷無限觀影熱潮。同時《讓子彈飛》還聯合各大視頻網站進行網絡點播第三方付費營銷,開創了中國電影網絡付費點播的先河。

  (三)迎合觀眾需求的親情營銷

  20世紀的市場營銷觀念強調的核心是顧客至高無上,把顧客當“上帝”。親情營銷觀念強調把顧客當“朋友”或“親人”而不是“上帝”,通過建立一種新型的親情(魚水)關系,把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縮短。通過與顧客做“朋友”而使顧客成為企業的永遠 “朋友”。試想,當顧客成為企業的`“朋友”時,還不會向企業的產品“投資”嗎?這就叫以企業的“感情投資”換取顧客的“貨幣投資”。而電影之所以存在或存在得好不好的支點,完全視它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系是否順暢良好,所以連一向被觀眾視為高傲的姜文也降低身姿帶領主創、演員一起上電視節目,一起與觀眾頻繁見面,進行更多交流和互動,不但大贊觀眾“表達多么順暢,性格表達的多么充分,電影界的很多人沒有他們的水平”[3],而且還跟觀眾開展密切互動送手機、送電腦。觀眾方言本身充滿了親和力,為了迎合觀眾需要,贏下賀歲大戰,《讓子彈飛》的制片人還做了川話版,雙管齊下,巧妙突圍賀歲檔,在全國賣另一種口味的“子彈”。《讓子彈飛》作為“賀歲片”產品,其影片定位在:西部、傳奇、暴力、幽默,完全符合“賀歲片”市場觀眾消費需求,所以挖到了賀歲檔這個金礦,賺得盆滿缽滿。 影片符合社會需求,滿足消費群需要。《讓子彈飛》“笑點”分布非常密集,能夠“解壓”。那時候,中國食品價格、房價、油價等“漲聲一片”,各種危機與自然災害不斷,社會問題增多,許多人有各種各樣的“鴨梨”。所有的一切,神馬都是浮云!網友說《讓子彈飛》很給力,很歡樂、幽默,很“解壓”,很符合“口紅經濟”。幾千萬觀眾(目標消費群),自然能夠實現其“規模經濟”效益。

  三、《讓子彈飛》帶給中國電影整合營銷的兩點思考

  (一)中國電影衍生產品亟待開發營銷

  在以每天四塊銀幕拉起來的速度下,中國電影行業的未來難道只有電影院線這么一個出路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電影營銷現在仍處于一種以銀幕營銷為目的,以公關傳播為主要手段的營銷狀態,非票房營銷需要給力。中國電影產業日益規模化、集約化和精細化,要求充分挖掘影片的“整體概念”,特別是要加強對后電影產品開發。一般來說,美國電影產業的總收益,20%來自于銀幕營銷(票房收入),80%來自于非銀幕營銷(影片衍生品的營銷);好萊塢的電影營銷是銀幕營銷和非銀幕營銷齊頭并進、互為支持的連鎖式營銷方法,具體表現為銀幕營銷、電視營銷、家庭影院、網絡營銷和相關商品開發這“五位一體”的營銷構架。電影營銷不應該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不能只把影院作為收益的惟一來源。一部電影的商業運作是可以通過一個產業鏈來營銷的。電影產品如果是強勢品牌,很容易拉動商家趨之若鶩。同時,在電影品牌之下,植入性廣告、特許經營、聯合促銷等,都將是很有贏利潛力和空間的營銷。從這個角度上講,一方面《讓子彈飛》將同名游戲作為研發增值點,將影視與游戲兩種娛樂形式強勢合體,將優質的內容資源以更多元化的模式給用戶更新更好的娛樂體驗。另一方面,《讓子彈飛》所謂謝絕植入廣告的方式,只能是另類和個案,并不是商業電影的主流。而其作為衍生品的麻匪面具因為沒有與電影同步上市,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二)中國電影整合營銷市場存在不穩定性

  對于中國電影民營企業功不可沒,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從而激發了民營的投資熱情。華誼兄弟、新畫面、北大華億、保利博納、不亦樂乎等民營企業出品的影片成為票房保證,占據著全國各地影院的主要票房。毫無疑問,中國電影產業已成為民營電影公司逐鹿天下的戰場。然而,由于現在電影行業的投資風險——資本風險和政策風險依然很大(據鳳凰網報道,20xx年生產的近500部國產電影中有6成影片賠錢,營利的不超過兩成。少量大片主宰觀眾和市場的注意力,也顯得熱錢對影片制作的投資格外不理性),大量的社會流動資金望而卻步,另外許多已經進入電影業的民營資本抱著短期的投機心態而非長期的經營心態,各種煤老板、溫州商的一窩蜂地涌入,迅速炒起中國電影市場的熱度,這使得電影營銷市場陷入欠穩定的運營狀態。這些現象表明電影營銷所依托的成熟的電影市場還沒有形成,在沒有開放、公平、公正、穩健的電影市場的情況下,電影營銷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要“實現對中國電影產業機制和營銷機制規范電影市場”[4]。另外與好萊塢電影的營銷相比,好萊塢的營銷策劃是建立在科學運作的基礎上,他們不是憑感覺和經驗進行咨詢,而是通過嚴密的市場調查和信息分析,設計出一個完備的營銷方案。而我國很多電影企業的營銷行為的隨意性強而科學性弱,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電影整合營銷策劃,所以建立經營結構超穩定并與現代國際水平接軌的整合營銷傳播模式,是電影產業化發展的迫切要求。

  四、結 語

  整合營銷是當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點。我國電影整合營銷的“現代化”已拉開大幕,增強整合營銷觀念,加快培養更多電影整合營銷人才,建立立體交叉盈利模式和超穩定經營結構的中國電影整合營銷,才能促進中國電影產業化更好發展,實現中國電影更大繁榮。

  [參考文獻]

  [1] [美]唐舒爾茨(Don Schultz),[美]海蒂舒爾茨(HEidi Schultz).整合營銷傳播——傳播企業價值的五大關鍵步驟[M].何西軍,黃鸝,朱彩虹,王龍,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xx.

  [2] 毛明敏.中國大片制作的整合營銷初探[J].現代商業,20xx(16).

  [3] 肖去端,彭怡茂.整合營銷:中國電影產業的出路[J].經濟師,20xx(09).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3

  摘 要: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風潮越刮越烈,炙手可熱,因此引起不少教師和研究機構爭相效仿。然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卻并沒有所謂的那么簡單。因此,有必要淡化這種盲目熱潮。應當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該整合什么,如何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復雜性,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和關鍵這三方面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復雜性

  信息技術與任何一門課程整合都不是指單純地將技術與課程拼湊在一起,它需要對承載信息的技術的優缺點、課程目標、課程和教學設計、整合的教學過程等因素作充分的考察,將課程理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育技術等很好地結合起來,發揮信息技術和課程的各自優勢,以產生聚合效應的一個過程。一句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態,理解學生的行為模式,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一、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究竟應該整合什么,我國的教育技術專家有不少真知灼見。在實踐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三大核心領域:第一,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類學習內容——信息技術課程。可以把整合理解為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任務與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之中。在這里,信息技術本身就是學生的學習對象和目標。然而,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內容,無論是教材形式設計,還是教學方式都應該有一個新視角,應該在與其他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學習信息技術。學生也可以通過完成一項綜合任務學習信息技術。很顯然,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僅學習了信息技術,提高了信息素養,而且促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說,信息技術的角色既是學習目標又是學習工具,學生是通過信息技術課來學習信息技術的。第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學工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學科課程中,這是信息技術用于學科教學的最初形式。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可以改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條超時空的隧道,把網絡上的和光盤里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廣闊天地,提供了學習環境,增強了對學生思維興奮點的刺激。第三,學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認知工具。教師作為主體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學生同樣也可以作為主體運用信息技術。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工具軟件,就可以利用這些工具軟件進行自主學習,以便更好地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

  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將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學習對象、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統一起來,共同服務于對課程各個方面的系統設計、處理和實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第一,應該在以網絡和多媒體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第二,對課程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第三,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習者改變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習化社會的基本要求。為此,信息技術應該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主要的變化在于從強迫式學習轉換為自我要求的學習,從知識的并列性、片段性學習轉換為融合性、關聯性學習,從書桌上的學習轉換為實踐力、行動力的體驗性學習,從以記憶為中心的學習轉換為研討學習方法的學習,從固有體系的學習轉換為對應生活主題的學習。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復雜性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實施,需要我們加強對其整合過程復雜性的研究。了解整合過程中相互作用的要素和主體,協調處理好整合主體要素的相互關系,才能保證整合和實施的效果。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李芒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復雜性主要來源于技術、人、資源和環境等四個層面。

  (1)技術:信息技術應該理解為在教學過程中,用于對教學過程中傳輸的信息進行采集、處理和傳輸的技術。

  (2)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子系統的主體包括教學者、學習者和整合過程的支持者。教學者作為知識信息的傳授者和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將會由于整合模式引起的教學過程的.變化而產生新的角色轉換,也會由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需要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學習者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成更多地借助信息技術來進行學習和信息加工等。整合過程的支持者就是整合過程需要得到相應技術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實施等所涉及的人員。

  (3)資源:資源包括一切有關教學的外在環節和內在環節,包括整合過程中所需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源和拓展資源等。

  (4)環境:環境作為構成整合子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對于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我們的教學主管部門應該能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理論支持,為整合過程的順利實施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我國教育學家劉儒德認為,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以下六個方面的大膽實踐:

  (1)在學習理念上的整合。無論信息技術還是學科知識,都不僅僅是給學習者傳遞現成的知識、技能,而是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創設一定的環境,提供一定的任務、資源、工具和支持,培養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創造知識以及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2)在學習目標上的整合。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其他課程,其深層次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概括地說,包括五個方面:信息處理(獲取、組織、操作與評價)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創造能力、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與協作能力。

  (3)在課程標準上的整合。在課程標準中,需要明確規定信息技術與各門課程之間的整合點,最好明確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與其他課程內容相關聯的地方,或其他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相關聯的地方。

  (4)在學習內容及進度上的整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都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兩方面的發展過程要整合在一起。在進行整合實踐時,需要考慮信息技術技能水平與學科知識水平之間的相互呼應與配合。

  (5)在學習方式上的整合。教師要基于信息技術的潛力來設計新型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要把對信息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應用考慮在教學之中。

  (6)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活動、媒體的整合。

  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需要分以下幾個階段逐步進行:

  (1)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傳統教學和目前大多數教學都屬于此階段:所有的教學都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教材或簡單的課件內。信息技術的引入,只是在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

  (2)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教育者日益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為中心,整個教學對資源是開放的,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內的知識時可以獲得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在占有豐富資源的基礎上完成各種能力的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組織者。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信息獲取和分析能 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協作能力、探索和創新能力。

  (3)全方位的課程整合。這個階段的教育內容呈現多媒化、結構化、動態化和形象化。因此,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將成為主體,包括:信息獲取、組織、操作和評價的技能,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與他人合作和協作的能力。

  另外,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就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即或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越來越高也是如此。我們往往在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同時忽視了教育的先進性,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淡化技術、強調應用,淡化純技術或者純理論的研究而注重科學研究。建設一支觀念新、素養高、樂于創新的教師隊伍是實現遠程教育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核心問題。只有通過廣大教師在一線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才能使人們感受到遠程教育為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巨大飛躍。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遵循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關鍵是要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等信息處理能力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的條件就是信息化觀念,使教師和學生都具備一種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自主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能合理選擇有效的技術工具,進行信息的獲取、分析和綜合。而課程整合的核心就是數字化學習,創設數字化學習條件,為更好地促進課程整合營造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環境。

  1.運用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南國農、何克抗都認為,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行為主義對需要機械記憶的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標的學習有其合理成分。認知主義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建構主義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式地學習。建構主義較適合于不良結構領域的高級學習,而對于中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正處在知識積累和思維發展階段,他們的認知結構還比較簡單,自主學習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還缺乏自制力,因此,教師的指導、傳授及人格魅力的影響,就有著不可替代性。因此,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應用中,應該兼顧各種理論的合理成分,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及教學媒體等多種變量,靈活地運用理論并指導實踐。

  2.構建以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為目標的教學新模式

  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以信息技術作為教和學的工具,就要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突出學習過程和信息資源的設計。就要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整個學習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轉變為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中,要使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并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順手、自然,最終達到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取得預期學習效果。

  3.根據學科的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我國教育技術專家李芒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根據每個學科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進行。如語言教學的一個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為此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出接近生活的真實的語境,提供給學生反復練習的機會。數學屬于邏輯經驗科學,重點應放在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可以通過給學生創設認知環境,讓他們經歷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再由抽象思維到具體思維的思維過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建構。而物理學和化學,是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學科,應注意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親自做實驗的動手能力等。對那些需要觀察自然現象或事物變化過程的知識,形象和直觀的講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但對培養學生操作能力來說,如果用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全部代替學生親手實驗,則違背了學科的特點,背離了培養動手能力的學科教學目標。據此我們認為,對于不同的學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則,又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4.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

  教學資源是指教學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就難以改變,創新人才的培養就無法實現。因此,教學資源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和關鍵。教師必須很好地整合各地的教學資源,減少盲目開發、重復開發,真正做到教學資源開發的有序、共享。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就是要求廣大教師學會“拿來”,即學會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網上的已有資源,而不是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只有當確實找不到教學所用的資源時,才有必要由教師自己去進行開發。

  5.加強學生問題發現和解決的設計

  情境性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思維與學習情境是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情境認知理論要求學習要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創設情境以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通過將教學任務情景化,包括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有關的信息資料、解決問題的工具等,以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探索解決方案,通過體驗、感悟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始終處于動態學習過程。同時,整合還需要合作學習的設計,以異質的方式組成合作團隊,使每個學生多元化地、全面地理解內容。為此,整合要求創設平等和諧的合作氛圍,設計有利于合作學習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能,保證有效合作學習。

  6.注重學生參與整合體驗的生態研究和設計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倡導能動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而且應該作為社會的主體積極主動地改變信息技術環境。學生通過整合的學習,具備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性的、創造性的和負有責任感的行動能力。因此,整合應該為學生創設可以親身體驗的和可以進行活動的良好條件,整合的出發點應該是學生的實際生活,不斷擴大學生與信息技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交流的可能性。同時,還要收集學生的各種需求意見,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改進方法,學生應該將自己的親身經驗帶入整合的學習過程之中。課程整合要求教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要轉到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上來,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機遇和條件,把學生自我計劃、自我管理、自主努力等元認知的認識和培養作為整合目標之一。

  目前,很多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已經積累了一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寶貴經驗,但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漫長的、歷盡艱辛的過程,需要我國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全體努力和不懈追求。我們應該明確和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需要根據外在條件和內在主體的不斷變化,適時調整整合的內容和步驟以及相關的策略。因此在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時,我們應該以一種過程教育的眼光對待,重視諸多不確定性帶來的整合過程的復雜性,保證這一系統的開放性和動態性,踏踏實實地對待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一長期任務。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4

  【摘要】

  在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授課時選擇使用多媒體這一教輔工具來對學生進行授課。音樂教師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更有利于提高課堂質量,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本人從日常教學經驗出發,淺談如何對初中音樂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關鍵詞】

  初中音樂;音樂教學;信息技術;教學思考

  初中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對于實現課堂教學的多樣化具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多媒體等教輔工具,可以對教學內容產生更為直觀的感受。音樂這一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它具有實驗課的特點,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音樂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為學生創造出較為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教育水平得到了加大的提高,教育逐漸趨于現代化教學,以多媒體等教輔工具為主的信息技術逐漸進入了中國的音樂課堂。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其為音樂教學服務,使得教師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對于音樂的學習,學生對于音樂的直觀感受是非常重要的,而信息技術可以將音調、響度、畫面、音色、歌聲較為完美的組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去感受音樂,從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音樂課堂上使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較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從而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對于音樂信息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另外,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教學環境,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層次的去了解音樂作品的感情,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探析的能力。以印度歌曲《蒙格尼》為例,表達的是年輕男女訂婚時的歡樂情景,整首歌較為活潑輕快。對這首歌進行簡單教學并不困難。但是作為外國歌曲,學生欣賞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印度,對其風土人情并不了解,因此學習起來會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生很難體會到歌曲所表達的意思。所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教輔工具,為學生播放蒙格尼的舞蹈片段,與此同時還可以播放一些表達印度歌曲的視頻,以增進學生對于印度文化的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感情。并且在學習歌曲的同時,學生們對于異國風情也會有一定的'了解,增長了學生的見識,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二、運用動態畫面幫助學生感悟音樂作品

  音樂對于聽眾來說是一種聽覺藝術,對音樂人來說則是一種情感表達。關于音樂教學,講究的是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對音樂作品可以提出自己較為簡單的見解。但是音樂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藝術,如果沒有較好的教學手段去給學生展示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那么音樂作品就會顯得空洞而蒼白,學生也不會擁有學習音樂的熱情。動態畫面給人的刺激遠遠大于單純的聽覺刺激,也會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學生的音樂水平的實際情況出發,播放與音樂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而學生們通過對于歌曲動態畫面的觀看,也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音樂人所想表達的意思,深化對于所學曲目的理解。以國外交響樂曲《彼得與狼》為例,這是一首交響童話,故事情節較為突出,但是學生在欣賞這類只有旋律的音樂作品時非常困難。因此在進行這首曲目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動畫來進行講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等教輔工具,在網上去尋找相關動態圖畫,把這首交響曲由單純的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感受。那么,通過對于畫面的觀看,學生對于歌曲印象當然會更為深刻,對歌曲的了解也會上升到一定高度了。

  三、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

  雖然大家一直都在講現代化教學,相關的教育部門也長期在推崇現代化教學。但是仍舊有許多教師選擇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在信息化的今天,網絡技術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音樂以逐步成為音樂世界的主流。受此影響,音樂教學也正逐步發生變化,學生們學習音樂的渠道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學生們不僅可以在教師那里,在課堂上學習音樂,在課后也可以使用智能用具去學習音樂。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們提供了眾多的音樂學習資源,對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參與逐步取代了教師的引導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更加有趣生動。例如,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會有許多欣賞曲目,教師們通常不會對其進行講解。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課后利用信息技術去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然后再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將其表現出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得學生較為輕松地完成相關音樂板塊的學習,也使得教師可以減少一些教學負擔,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其實,初中生正處在學習音樂技巧、提高音樂審美的關鍵時期。所以,在這個關鍵時期,教師們應該完善相關的音樂教學方法。因此,通過使用相關的信息技術,教師們完全可以拓寬學生學習音樂的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音樂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琳.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方法與模式探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易希平,陳文佩.從心理學角度談培養音樂興趣[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xx,(04).

  [4]馮長春.關于高中音樂欣賞課的幾點調查與思考[J].音樂天地,1995,(04).

  [5]占靜.淺談在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版),20xx,(09).

  [6]陳俊時.如何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興趣[J].音樂天地,20xx,(09).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5

  摘 要:

  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斷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并不是簡單的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而是要主動作為,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到課程改革中。筆者試分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信息化教育的不斷推進,在中學新課標指導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于促進學科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意義重大。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實踐研究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中學教學中仍然處于嘗試探索的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問題

  1.1 過度重視課件,忽略教學過程

  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時,必須要有較好的課件。因此這些教師在制作課件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將教學的內容及過程通過課件的方式固定起來,將全部學習內容融入到了電子教案中。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只能局限于課件中,教師單調的講解課件中的內容,學生必須一直盯著變化著的屏幕。教師過度重視課件,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更深層次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1.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堂模式化

  以學生為課程中心,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問題,必須引起對教與學方式改革的關注。從現階段發展來看,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是大部分整合課程運用的學習策略,教師將一定網絡資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實際課程中,學生的探究活動并不多,很多時候依舊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的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并完成任務,其實并不是探究學習,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也不是合作學習。學生能否真正的在這些活動中有所收獲,是需要教師深思的問題。

  1.3 偏離教學內容、主體和目標

  一方面教師固守課堂,將課件作為中心,并且課件上的內容也基本照搬教材,這種形式十分封閉。另一方面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主旨不明。很多時候教師在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時,即使學生花費了很多時間,也只是在做無用功,搜索了大量的無效信息,能夠用于學習的資料相對較少。面對網絡上大量的信息資源,學生一般會產生迷茫之感。因此,為防止這種情況,教師要認識到課堂核心是教學的主體和內容,必須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資料,確保在課堂上學生知識面能夠得到拓展。

  2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

  2.1 改善教師的教育觀念

  在教育領域和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勢必會對傳統教育觀念帶來沖擊。因此,教師要重新對自身定位加以思考,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育思想,更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將先進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中,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不斷加強研究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特點和學習愿望,努力讓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得到滿足,并加強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實行素質教育,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

  2.2 加強對課程的研究

  隨著在中學教育中運用信息技術,讓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師生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從課程文化角度入手,主動研究改變課程結構的方法,比如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以及評價等。只有對這些進行深入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整合。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必須服務于課程,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實現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信息技術的運用要重視其效果與目的,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夠在網上獲得,很多傳統技術同樣也可獲得相關信息,比如多媒體教學、錄音帶及錄像帶等,這些傳統技術能夠提升教學效益,讓教學中的難點得到有效解決。

  2.3 重視教師的培訓

  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態度和認識有著重要作用。在現實情況中,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缺乏正確認識,不能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因此,學校要重視培養教師的整合能力,不僅要讓教師提高認識,同時還要有效的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一般來說,教師的整合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及理論基礎知識。只有教師真正在思想上引起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視,并將其正確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獲得更好的效果。

  3 結 語

  總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課程是其核心,信息技術僅僅起著輔助作用。對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是整合的關鍵所在。因此,中學教師要加強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在大量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并加以創新,幫助學生有效的進行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景川.淺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方向[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xx(19):247-248.

  [2]王文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我見[J].學周刊,20xx(4):94.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6

  摘 要:

  國內外研究現狀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醫學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為此,國外多所醫學院校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了課程整合教學改革。近年來,隨著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進一步轉變,課程整合也已成為國內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熱點。

  關鍵詞:文學論文發表-文史哲地理歷史化學物理語言論文投稿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醫學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為此,國外多所醫學院校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了課程整合教學改革。近年來,隨著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進一步轉變,課程整合也已成為國內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熱點。

  1.1國外醫學課程整合概況。

  1952年,美國西儲大學醫學院就提出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學習(Organ2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統、形態與功能重新組合課程,以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使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1]。1985年,哈佛大學醫學院采用“新途徑”課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基于問題的案例式教學和師生互動的小組討論式教學,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更注重醫患關系處理教育。這項改革讓學生減少了死記硬背,增加了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還使學生在臨床上處理有心理或精神問題的病人時更有信心。20xx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開始進行課程整合改革,這一改革使學生對同一醫學領域的知識逐步深入學習,并且更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更早的接觸臨床。20xx年,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中最著名的學院之一巴茲倫敦醫學與牙科學院構建了由核心課程、選修課程、衛生保健職業訓練和增插學位課程4部分組成的新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PBL案例式學習。該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由六個系統的疾病整合課程組成。這種整合不同于傳統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學習(Organ2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

  1.2國內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現狀

  國內醫學院校醫學課程整合開展較晚,覆蓋面相對較小,其中以北大醫學部、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幾所院校較為典型。北京大學醫學部將基礎醫學中的形態與機能課程分別融合,臨床課程自行融合,最終使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學術研究密切聯系在一起。這項改革使大部分學生更早接觸到科研,大約10%的學生能完成“MD+PhD”培養。此外,北大醫學部還專門成立了人文研究院,以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20xx年,浙江大學醫學院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體系進行了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治療藥物的整體改革,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讓醫學生按照人體系統逐步學習基礎醫學知識[2]。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課程整合以基礎醫學和預防醫學課程為重點,注重通識教育、加強科研能力培養、改革教學方法和增強全程預防醫學教育等,建立了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相接軌的課程體系。

  2.進行醫學類課程整合是必然趨勢

  隨著醫學教育觀念和模式的轉變,各個學科的進一步發展,課程整合成為培養適應創新性、應用性、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必然趨勢。

  2.1醫學教育觀念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驅動了國內醫學課程整合。

  傳統的醫學教育觀念注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把學生當做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掌握的是沒有創新的技能。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與醫學技術的進步,學科的進一步細化,人類的醫學教育觀念不斷轉變,對醫學目的及健康觀念的認識也逐步理性化。促進和提高全民的健康,保持人體的動態平衡,提高生活質量取代單純的追求消滅疾病和征服死亡逐步成為新的醫學目的。而健康的標準則包涵了生理、心理、社會適應性等多方面的良好狀況,不再僅僅是沒有疾病,并且把減少預防疾病、治愈照料等與治療疾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古代的醫學模式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學模式。而現代醫學起源于生物醫學模式,從純生物學角度研究宿主、環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動態平衡。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原有醫學模式的不足。1977年,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該模式恢復了心理社會因素在醫學研究系統中應有的位置,更加準確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義和生物醫學的價值,并且全方位探求影響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因果關系,為現代醫學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拓展了醫學的境界。強調關心病人,關注社會,注重技術與服務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趨于一致之處,提示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

  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轉變,醫學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發展成為必然,而現代醫學教育除了要增設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課程,還要讓學生學會多學科、多技能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整合運用。要實現這樣的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課程整合。

  2.2學科的發展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院校課程整合提出了要求

  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醫學模式的更新,疾病譜的改變,學科的發展目前呈現大分化、大綜合兩種趨勢。人類對醫學目的和健康觀理性認識的進化與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醫學學科的發展不斷向著分科化、精細化演變。學科的大分化必然導致以還原論建立的分科教學模式必須存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宏觀到微觀再到超微的去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相應的學科知識。但是,醫學學科各個分支學科的絕對分離又不利于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學目的的實現。因此,學科大綜合的發展趨勢和學科整體論、系統論的出現也使課程整合成為必然。在上述情況下,學科大分化使醫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科不斷增加,學科的大綜合又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整體觀,而學生學習的時間又有限。怎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既能熟練運用還原論方法去認識影響人體健康的各種微觀因素又能從整體出發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造福人類的高素質人才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課程整合。更重要的是,只有課程整合才能體現醫學及其發展趨勢的特點。至于怎樣處理課程整合與分科發展的關系,怎樣使整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互相滲透融合則需要各個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首創的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多學科的綜合課程取代單一學科的課程、采用小組討論模式、注重能力培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記憶、理解、運用與課程內容/專業相關的知識,它使實踐和研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融為一體,并為一系列重要的學習目標提供了一種融合的機制,目前該模式被各個大學廣泛推廣使用。這種打破傳統課堂講授為主的PBL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使課程整合成為必然。

  2.3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發展轉變使醫學課程整合成為必然

  現代醫學人才需要多學科知識和群體健康的思維方式與能力,除了醫學科學知識、醫學技能的培養外更應加強人文素養、社會醫學、醫療保障、衛生法學、衛生政策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新醫學模式和醫學目的所賦予的新時期醫生的社會使命,與醫學科學的發展相適應。因此,課程整合成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的首要途徑。

  醫學教育聯合會提出的“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內容包括: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溝通技能、群體保健、信息管理、批評性思維等7個領域、60個具體標準。明確的表明了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標準。要著重強調醫生的職業價值、群體保健和預防觀念、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統一、以及預防與治療的統一。這也充分印證了從醫學人才培養的角度醫學整合的必要性與意義。

  3.國內普通本科醫學院校課程整合的主要困難及解決途徑

  醫學課程整合在我國綜合性重點大學已開展多年,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培養出了一批知識豐富、技術過硬并且綜合素質高的醫學生。但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也暴露出課程整合在地方性普通本科醫學院校難以實施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醫學教育得到整體性、實質性的提高,也才能使廣大民眾更多的受益。

  3.1深入學習、轉變觀念,解決課程整合的認識問題。

  作為服務于大眾的醫學教育,必須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而醫學教育則應當著力于為醫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和學習層次,關注個體多樣性,為醫學生創造自由寬松,有利于個性化發展的學習、研究環境[1]。因此,縱觀我國醫學院校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進行的課程整合改革,不管是按照人體系統逐一學習基礎醫學知識,或者是緊緊圍繞培養目標來規劃和實施整合課程,強調教學始終要緊扣畢業生應達到的培養目標來進行的以“結果為導向”的課程整合設計理念,還是按系統整合課程內容,強調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服務環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大眾,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來進行的。而作為地方性普通本科醫學院校,受由來已久的傳統分科教學模式影響,大多對課程整合的認識不到位,更缺乏對這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正因為如此提高對課程整合的認識,轉變觀念成為普通本科醫學院校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大眾化教育

  3.2結合實際,聘請專家,解決整合方案的設計問題

  國內綜合性醫學院校大多已經進行了課程整合的探索與實踐,雖說各自整合的理念不同,或者即便有相同的理念在具體實踐中的方案也有所不同,但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為資源有限的地方普通本科醫學院校,由于長期的受傳統觀念影響和客觀條件限制,沒有對醫學課程整合進行深入的研究,大多數此類院校都缺乏課程整合的教育專家,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聘請這方面的資深教育專家結合各校的實際情況做好頂層設計,再挑選骨干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為完善具體的實施方案打好基礎。所謂做好頂層設計就是要做到理念一致,功能協調、結構統一、資源共享等從全局視覺出發,對課程整合的各個層次、要素進行統籌考慮。

  3.3大膽嘗試、打破傳統,解決教學組織形式問題

  國內醫學院校普遍采用的是院系、教研室的'設置,沒有跨學科設置的結構。一旦開始進行課程整合,就必須從教學組織的設置上進行大膽的嘗試,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建立與課程整合相適應的教學組織為組織功能服務。例如:日本筑波大學和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它們在進行課程整合的同時,對教學組織結構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兩校都不設院系、教研室,而是設置跨學科的學群。就筑波大學而言,學群下設學類,學類下才設專業。每個學群必須包括人文、社會、自然等多個領域。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共設有兩個一級學群:理工科學群、人文和社會學學群。理工科學群下設:生物科學學群、化學和分子科學學群、工程學和應用科學學群、數學和物理科學學群等等多個二級學群;人文和社會學學群下設亞非研究學群、文化與社區研究學群、英美研究學群、歐洲研究學群、社會學學群等多個二級學群。二級學群下設學科及整合課程。我國一些醫藥院校也進行著一些嘗試。一些學校嘗試在科研工作中推行學術帶頭人制或課題組長制,在教學工作中試行課程組負責人制而且把許多實驗室合并為“機能實驗室”和“結構實驗室”,甚至干脆合并成一個實驗中心。雖然有一定困難,但是不妨一試。既然課程整合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結構,那么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為組織功能服務。

  3.4優化績效評估機制,解決師資問題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分科傳授教學模式下,只需要教師掌握本門學科的系統知識就可以承擔教學任務,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備好課的基礎上,不用對課堂教學進行過多的設計,憑著教學課件甚至一支粉筆就能完成教學任務。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和死板的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今的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需求。整合課程對師資素質的要求相對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還要有整體思維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搞好整合課程的教學就必須培養博學的教師,并且要實現教師從當前對某學科的精專,向系統(疾病系統或者器官系統)的精專轉變。改進原有的重精專、輕博學、重科研、輕教學的績效評估機制,否則,教師對拓寬知識面的學習將失去動力。因此,高校教師的評價內容應盡量涵蓋影響教師工作績效的多種因素,例如教師的敬業精神、工作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團隊精神這些不易量化又對學生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以及課程本身的特性、學科特點、學生規模、教學條件等背景因素都應納入評價的視野,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在共性指標的基礎上選取若干有價值的教師個性化要求,以使評價更驅科學化,達到有效發揮教師主動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的目的。這樣即提高了教師的自身水平又培養了學生的全面素質。此外,我們在對高校教師進行評價時要兼顧定性和定量評價,缺一不可。研究顯示,評價結果的反饋可以對教師的心理狀況進行調節,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改進。同時也要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良性循環的評價平臺以促進教師對評價的理解和激發教師積極參與評價的主動性。整合課程不僅需要每一位教師拓寬知識面,而且需要教學組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因此,增加對教學組成員之間合作效果的評價也應作為績效評估體系中的重要項目,否則教學中的合作很難進行,課程整合也只能停留于表面。

  3.5完善成績評定制度,解決質量保證問題。

  為了保證課程整合后的教學效果,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跟蹤和檢查,必須引入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機制,進一步完善成績評定制度。所謂形成性評價就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評價活動本身的效果,調節活動過程,保證目標的實現而進行的評價。它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為指導教學過程順利進行而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少數優秀學生,而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并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它是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的。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雙向活動,一方面可為學生個人提供有益的反饋,另一方面可為教師教學提供有用的資料,有利于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合作,幫助學生進步。形成性評價重視從學生的日常表現中提取信息,通過收集學生日常學習的情況,包括學生課堂參與活動的情況、合作精神、課后運用等,以及課堂教學的信息,幫助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要,以便教師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形成性評價是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素質教育,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改進課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的重要措施;是科學測評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為切實做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教學過程的監管,深化課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學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陳作伯.我國現行考試制度公平性的缺失與完善.西北人口.J.20xx.(1):121-124.

  [2]陳作伯.考試公平性調查分析.甘肅高師學報.J.20xx.(1):54-57。

  [3]黃光揚.關于基礎教育考試評價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

  [4]馮澤永.醫學院校的課程整.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2)。

  [5]黃睿彥等.優化高等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思考.醫學教育探索20xx(11)。

  [6]程現昆等.以創新教育理念構建醫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xx(6)。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7

  摘 要:

  本文首先說明了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目標,同時論述了在教育理論指導下的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是可行的。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著重研究了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通過對照教學實驗來檢測和驗證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是否達到了整合的目的。

  關鍵詞:

  信息技術 電子技術課程 整合 教學設計

  在信息時代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熱點,對其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必然趨勢。從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電子企業對電子專業人才的要求等方面來看,研究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整合是具有實際意義的。本研究試圖在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來研究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目標

  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目標是建設數字化的教育環境,推進教育的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培養學生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具體來說:

  (1)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2)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養;

  (3)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1、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在虛擬逼真的實驗環境中,電子技術課程以問題——探究型教學模式為核心,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視頻、課件等方法手段把實驗內容或實驗現象以一個個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歷史知識經驗和個人情感等因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問題出發,有目的、有選擇地對教學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進行搜集、分析、整理、組合,從而建立自己的學習資源庫;然后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實驗室進行相應的實驗驗證,獲得相關的數據或答案,以驗證自己的方法或方案是否正確,直到解決問題為止。

  2、教學環境的創設

  當前隨著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傳播系統的應用,為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硬件環境。數字化硬件環境建設主要是建設能支持信息技術應用于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硬件設施,包括各種教學媒體,校園服務設施,各種配套的教學、管理、實驗實施等。首先,在電子技術室的每個實驗工作臺配上一臺多媒體計算機,并把每臺計算機用網線連接起來,形成實驗室LAN,然后與校園網相連,實驗室LAN通過校園網與網絡連接起來。在網絡的環境下,處于網絡上的每臺計算機之間是連通的,可以相互間進行通信與訪問。

  (2)軟件環境。在硬件環境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在校園網上建立具有開放性的虛擬電子技術平臺。此虛擬電子技術平臺不但能實現教學管理和電子實驗,而且能夠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和探索的工具、交流渠道、信息資源等。

  3、教學內容的重構

  針對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教學特點,在認知學習理論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對實驗教學的內容、組織形式、呈現方式進行重構,以利于在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和特點,提高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4、實驗內容

  (1)組織形式:電子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應該遵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進行,教學內容以知識點的形式進行組織,每個知識點以問題或任務的形式呈現,將知識點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及建議性的學習方法等信息附加在其后。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能促使學生將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建立橫向和縱向的聯系,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有利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

  (2)實驗類型: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更好地適應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把電子技術分為兩種類型:基礎實驗和設計實驗。基礎實驗的目的是鞏固學生的專業理論和知識基礎,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專業素質,為綜合實驗打好基礎。設計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和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主動創新能力,培養學生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應用等信息素養。

  5、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分為真實實驗和虛擬仿真實驗。真實實驗是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虛擬電子技術平臺的電子技術中,以學生為實驗教學主體,從解決“問題”出發,學生按照自己為解決問題設計的方案、設想或猜測等設計出的實驗方案,在真實的實驗環境中,使用真實的實驗儀器設備和電子原器件等建立實驗電路進行實驗,以驗證方案的設計、設想或猜測,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虛擬仿真實驗是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虛擬電子技術平臺的電子技術中,以學生為實驗教學主體,從解決“問題”出發,學生按照自己為解決問題設計的方案、設想或猜測等設計出的實驗方案,在網絡環境下,由虛擬仿真技術生成的一類適于進行虛擬實驗的實驗系統中,包括相應的實驗環境、有關的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對象和實驗信息資源,學生利用相應的虛擬實驗資源建立實驗電路進行實驗,以驗證方案的設計、設想或猜測,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由于虛擬仿真實驗學生只要在虛擬仿真實驗系統中利用系統提供的實驗資源建立實驗電路即可進行實驗,不受現實器件和儀器設備的約束,省去了器件的購買、電路的制作與調試等時間,不必擔心器件與儀器設備的損壞,縮短了實驗周期,降低了實驗費用和損耗,大大提高了電子技術的效率。而且仿真技術允許實驗者按照要求設計自己的元器件,使仿真實驗能實現與最新技術、器件同步,是現代電子技術最常用的一種實驗方式,是各種電子設計方案、電路可行性、電路合理性等分析驗證的主要方式。

  6、教學的調查與反饋

  教師要定期對學生就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相關內容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過程,了解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優點與不足,為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進提供參考和有效的數據。教師也可以隨機抽取部分學生,就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或電子產品設計的相關內容進行提問,以確認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效果,以便進一步改進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2]桑新民建構主義的歷史、哲學、文化與教育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xx,(4)。

  [3]羅大旺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20xx,(8)。

  [4]史立新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xx,(2)。

  思考與整合論文 篇8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意義

  信息技術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與數學課程整合的信息技術,我認為至少包含這樣二個方面的內容:

  1、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簡單地說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就是能將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現出來,把變化快的過程變慢下來,讓學生觀察得更仔細,這樣就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達到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多媒體技術能將文字、圖象、動畫、視頻、音樂等數字資源以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動態形式表現出來,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播講變成互動的雙向交流。還可以創設、模擬教學所需的情景,遠比單調的教學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互聯網在教與學中的應用

  互聯網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為師生提供了探索的廣闊空間,老師可以通過網站收集學習素材,應用于備課;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主動學習,互相交流,查找學習資料,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比如一些數學史料:像無理數的發現、勾股定理、黃金分割等,互聯網上都有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借助網絡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進行研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方式。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要處理的幾個關系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系

  在平時的聽課和下載的一些課件中,我發現不少教師過于注重課件的.整體性和精美程度,課件往往是從“同學們好”開始點擊鼠標到“同學們再見”為止,整個課堂流程全部預設得一清二楚,每個環節的內容都被事先寫在了點擊后出現的頁面中,不可更改一次到位。更為有趣的是這里每一個環節都在課件中被事先做好了標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以“電腦演示和學生觀看”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學生的思維都一致的沿著這個圈不斷的、同步的循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信息技術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電灌”。

  2、正確處理學生動手操作和信息技術的關系

  在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動手操作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更為重要。但是,在使用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時,有的老師往往忽略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把課本丟開,一節課都由媒體、軟件包辦代替教學內容的發展過程,學生只需機械地回答“對!”“不對!”,這樣學生的學習便成為被動學習。然而現代化教學中,教學手段變化了,但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沒有變。不能心中只有“技術”,而忽略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正確處理教師板書和運用信息技術的關系

  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我發現很多學生不記筆記,問其原因,比較一致的回答是“來不及”,因為信息的轉化非常快,不少學生記了筆記就耽誤了聽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把本來準備板書的內容都事先輸在了電腦里,上課時直接投影顯示出來,這樣一堂課下來,教師在黑板上沒留下任何痕跡或數字,學生就像看了一場電影,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事與愿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和粉筆,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可以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內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刪。其次,板書能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一些解題的格式、步驟需反復強調學生才能完全掌握。此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特別是在復習課時,知識的系統性尤其顯得重要,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章節的重點一目了然。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間。如果所有結論、規律都呈現出來,學生思考的空間就狹小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應當成為完善的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用的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正確處理“下載者”與“學習者”的關系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并不是每天都做課件,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下載一些課件加以修改后用來上課。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下載來的東西就是你的嗎?不是!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認真去學的讀者的,不是你的,什么時候是你的?只有裝進了你的腦子才是你的!在備課時,我總是先進行構思,明天的課想怎么上,畫個流程草圖,然后再看下載的課件,依據自己的思路進行調整。有時也下載得到一些設計得相當棒的課件,我就認真的去體會,別人為什么這樣上,和我的想法比較,好在哪里。希望我們都能把自己從一個下載者變成一個學習者。

  有一句話,給我的感悟很深,是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里的這句名言: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思考與整合論文】相關文章: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1-10

換位思考議論文11-18

關于歷史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12-02

初中化學教學在生活中的整合與應用論文10-13

換位思考議論文(通用42篇)12-15

換位思考議論文作文(精選29篇)01-16

生產現場管理的幾點思考論文(精選6篇)12-28

音樂論文高中音樂鑒賞思考共11-25

對于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的思考教育論文12-04

對創新幼兒園管理方法的幾點思考的論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