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場舞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論文
摘要:廣場舞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廣場舞矛盾糾紛問題,使廣場舞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各界討論到熱點。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對我國廣場舞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制約廣場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提出了我國廣場舞建設可持續發展路徑,促進我國廣場舞運動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廣場舞;制約因素;可持續發展
廣場舞作為社會文化重要表現形式,成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隨著《全民健身綱要》的實施和全國健身活動的廣泛開展,廣場舞如雨后春筍一樣呈現著蓬勃發展之勢,活躍在祖國大地的各個角落。但令人擔憂的是,廣場舞在增強群眾體質、促進交流的同時,也產生的了多方面的社會問題,部分廣場舞愛好者于自身權利行使中的越界行為和周圍居民不正當維護公共環境和自身權利行為的沖突在國內各城市中屢見不鮮,反映出如今廣場舞可持續發展的困境,阻礙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和社會的和諧。文章利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對現階段我國廣場舞發展的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廣場舞可持續發展的瓶頸,針對現階段廣場舞存在的問題提出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廣場舞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現階段我國廣場舞發展特點
1.1參與性強,開放性隨意性突出
廣場舞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1],是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在廣場、公園、空地上開展的以健身、娛樂交流為目的、配合有節奏的韻律進行的群眾性的健身娛樂活動。[2]首先,它來源于生產勞動,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音樂動感,動作簡單,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都能駕馭,具有參與性強的特點;其次,廣場舞都是以集體表演的形式出現,對人數沒有固定的限制,對參與者沒有要求,具有很強的開發性和隨意性。
1.2內容豐富,貼近時代潮流
內容形式豐富是廣場舞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原因之一。從廣場舞種類上,廣場舞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每個時期的表演形式不相同,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霹靂舞、交誼舞以及后來的街舞等;[3]在音樂的選擇上,從世界名曲到流行歌曲,從鄉村音樂到爵士、拉丁,以及時下流行的朗朗上口的“神曲”,組成了廣場舞豐富的音樂素材;在動作編排和學習上,許多廣場舞隊伍不僅能夠挑選歌曲創編適合本隊伍風格和特點的舞蹈,群眾也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和交流,廣場舞運動呈現出內容形式豐富多彩,貼近時代潮流的特點。
1.3參與群體的年輕化趨勢
通常觀念認為,中老年人民群眾是廣場舞活動從主要參與者,這是由于廣場舞自身特點以及中老年人職業特性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健身觀念的增強,以及廣場舞貼近時代潮流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廣場舞活動的熱潮中來。在舞種和音樂的選擇以及動作的編排,也更趨向年輕化。
1.4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
由于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廣場舞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南方廣場舞蹈更多表現陰柔細膩,而北方廣場舞舞蹈表現陽剛粗獷,各地廣場舞表現形式各有不同。各地區各民族根據各地區舞蹈的特點,我國逐漸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廣場舞。
2廣場舞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1場地設施缺乏與群眾健身需要之間的矛盾
公共體育設施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體育活動空間及運動的需求。目前為止,我國已經進行了6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據國家體育總局官網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人均體育場館平均達到1.5m2。雖然,群眾人均體育場館面積逐漸增大,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普遍表現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持續高漲的健身需求;其次,在快速增長的城市建設中,物質、資源、公共空間、價值分配的差異,城市體育運動場地空間設計缺乏人性化,都制約著群眾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人民群眾缺乏足夠的休閑空間,基本體育運動場地得不到滿足,這種需求與供給的矛盾很容易引發廣場舞練習者與周邊居民的矛盾,首先表現在廣場舞健身場所的選擇上的矛盾。歸根到底,是場地設施缺乏與群眾健身需要的矛盾。
2.2社區居民社會公共意識、公共理性的缺乏
隨著我國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公共領域越來越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公共性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不和諧的音符。城市公民公共意識缺乏、公共理性缺乏是導致廣場舞中的占道行為、噪音污染以及廣場舞練習者與周邊居民的矛盾沖突的重要原因。表現為廣場舞練習者對影響公眾行為的無意識、不予理會以及周邊居民在面臨這些干擾和影響下的處理不當。這些問題引發的矛盾沖突不僅制約著廣場舞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阻礙的社會的和諧發展。
2.3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的缺失
健全的法律和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維護社會公共秩序,隨著廣場舞鍛煉群體的不斷增大,場地矛盾,噪音污染以及鄰里矛盾的激發,導致了我國廣場舞法律和管理制度上的缺失矛盾越發突出。首先,表現在立法不全,法規滯后,雖然我國早在1995年頒布的《體育法》就有涉及公共體育場地建設與規劃的法規,但是在《體育法》中設置的法規不夠具體全面,執行起來的彈性和空間太大,[4]對廣場舞各方面沒有明確規定,管理部門缺乏執法依據;其次,在管理體制上,由于廣場舞運動的特殊性,涉及到公安、城管等多個部門,在執法權利的劃分上缺乏明確的執法主體,導致各部門在管理上的盲區,出現各管理部門相互推諉的尷尬局面;最后,公民法律意識淡薄,不管是廣場舞練習者非法占地和制造的噪音污染還是社區居民不正當的維權行為,這種矛盾沖突引發的糾紛,都是因為公民缺乏法律意識的表現。
2.4健身指導管理人員的缺乏
目前,我國社區健身指導員管理人員的配置嚴重不足,據調查,社區廣場舞隊伍大部分是自發組織,都是出于熱心、喜愛來義務承擔這份工作;在廣場舞的編排上,由于編導人才缺乏,大部分廣場舞練習者是通過模仿視頻進行學習,容易導致動作錯誤的現象;很多廣場舞練習者選擇練習的時間不對,練習量和練習強度不適應,盲目鍛煉反而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和廣場舞運動的健康發展。
3廣場舞可持續發展路徑建議
3.1完善法律政策,明確管理制度
從立法上,合理規劃群眾健身場地,規定廣場舞活動時間,通過推動《體育法》的修改或者單行法律的制定來解決廣場舞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矛盾;從管理機制上,明確責任機制,設立廣場舞活動管理部門,避免管理主體“能管不管”的尷尬;在行政執法方面,明確執法部門和責任機制,加強監管力度,落實執行力,針對易發生廣場舞噪音擾民的重點地區,各部門定期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加大對侵占公民體育權利的執法力度,規范社區體育的健康發展;加大對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教育,使人們在滿足自身需要、行使個人權利時,不會妨礙損害別人的權利。
3.2完善場地設施——根源
廣場舞發生非法占地、噪音矛盾的根源在于人民群眾進行體育鍛煉的場地設施沒有得到保障。為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投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規劃的同時,考慮到人民群眾的健身鍛煉場地;其次,在城市建設中,政府應出臺相關措施,約束開發商,要在樓盤和小區建設中保證足夠的體育場地設施;政府、社區、物業以及社區成員合作形成監督機制,充分保障群眾權利;城市中的大型體育場館可以對群眾進行限時免費開放,在保障群眾體育鍛煉的同時,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也解決了廣場舞擾民的問題。
3.3培養公民公共意識和道德教育
在社區進行群眾體育健康文明宣傳教育,提升公民公共意識,提高個人素質;其次,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公共輿論來約束廣場舞鍛煉者的行為,摒棄群眾鍛煉中個人主義和自私行為,創建良好的群眾體育鍛煉環境;制定“廣場舞公約”,對廣場舞的場地使用、音樂音量、鍛煉時限、群眾體育鍛煉行為進行規定和限制,建立良好的群眾鍛煉秩序;最后,建立廣場舞鍛煉活動監督機制,管理部門定期對各廣場、社區中廣場舞開展活動進行排查,協調各方面矛盾,保證廣場舞運動健康、可持續發展。
3.4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促進廣場舞健康發展
政府應加大對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改善知識結構,進行基層體育教育,發掘現有廣場舞活動中優秀組織者進行再培訓工作,促進廣場舞運動持續發展;其次,與高等體育院校合作,鼓勵專業院校培養基層群眾體育鍛煉的專門性人才,深入社區進行指導與推廣工作,政府設立群眾體育鍛煉崗位,在保證群眾科學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促進大學生就業發展;最后,建立廣場舞志愿者服務隊伍,政府予以補貼,激發群眾參與廣場舞管理的熱情,共同促進廣場舞健身活動持續發展。
4結語
促進廣場舞健身活動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社會、群眾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完善個方面的法律措施,完善管理管理機制,讓廣場舞鍛煉活動有法可依;在人民群眾中宣傳法律意識和公德意識,建立監督機制,約束廣場舞鍛煉不法行為;其次,要積極完善場地設施建設,減少矛盾糾紛,保證廣場舞活動的順利開展;最后,積極培養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與高校加強合作,鼓勵志愿者參與廣場舞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工作,保證廣場舞運動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振中,李艷娜,王紅梅.我國廣場健身舞的特征和發展前景[J].廣角鏡,2014(20):265.
[2]鐘菊芳.關于推進廣場舞文化發展的思考[J].邵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11(3):51-54.
[3]郭婷婷.廣場舞健身價值及趨勢發展探微[J].綜述,2013(3):35.
[4]李繼春,唐海軍,何珂.廣場舞矛盾的法律思考[J].課題成果,2015(8):12.
【廣場舞可持續發展路徑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職校教學管理路徑探討的論文04-30
探討新時期培養學生專業道德的路徑論文05-02
天保工程可持續發展探討論文05-02
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探討論文05-02
大學生就業路徑探討論文05-02
民族音樂教育及實踐路徑探討論文05-02
電網調度專業可持續發展探討論文05-02
文秘檔案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探討論文05-02
薄煤層礦井可持續發展探討論文05-02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路徑選擇探討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