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畢業論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環境畢業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環境畢業論文1
數學科技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
摘要:目前,很多行業采用了數字科技技術模式,比如,環境藝術設計借助數字科技的數據分析功能,可調節設計方案的參數,還可借助新原材料的模型搭建來保證建筑和室內設計的安全性。因此,就數字科技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數字科技;信息技術;環境藝術設計;3D軟件
數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字處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進制編碼,對其調取后會發現大量的“0”與“1”的排列組合,因此,將其命名為數字科技。在應用方面,數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術模式,其可對任何數據進行轉化和處理,可用于各類生產和設計行業,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環境藝術設計的建筑領域外,還包括工程、電子信息科技、生物技術等領域;數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軟件制作設計模型,并在計算機中調節模型的參數,從而達到最優化配置,這樣不僅有效解決了人力試驗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有效避免了誤差的產生,特別是一些專業的軟件具有的自動檢測和報錯功能,可為使用者提供數據模型創建的合理建議。因此,鑒于數字科技自身強大的功能,以下對數字科技引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為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幫助。
1、數字科技對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影響
數字科技的出現,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于環境藝術設計領域而言,這種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3方面:①設計效率的提升。計算機對設計的管理比設計師在圖紙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滿足個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設計者無法兼顧業主的所有需求,進而引發了業主與設計師、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數字科技的幫助下,設計師能兼顧各種相關信息。③數字科技和網絡化的實現,開拓了環境藝術的設計視野,使設計師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接觸更多的世界級作品,這對于設計師的個人發展及其在設計領域的持久生存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1.1促進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
數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對信息的處理,而環境藝術設計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過程。這是因為在建筑和裝修設計中,設計者主要負責構圖和材料的選擇,而構圖是一種可轉化為數字處理的信息模式,在電腦上構圖不僅可提升設計效率,還能節約設計成本;材料選擇的關鍵在于材料比例的設置,在計算機出現前,人們只能不斷地攪拌原材料,并進行搭建試驗,歷經數千年后才找到相對完善和適合各類企業特征的材料應用方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漸被替代,對于新型材料的應用而言,再以長時間的試驗方式尋求合適的比例,顯然已不適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而在數字科技出現后,采用數字化調解和模擬的方式可有效解決材料的比例問題,且能幫助設計者找到不同氣候環境下材料性能的差異,從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堅固程度。
1.2提高了環境藝術設計的效率
數字科技的表現力較為強,可展現語言、圖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設計者可以更好地調節色彩、光影、材質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幫助下,可借用對比手段優化新采納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設計的藝術性。以往,設計師只能在紙上構圖,其設計理念基于平面展開,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平面與立體的轉化問題,進而導致設計師需要消耗較長的時間設計;但依靠數字科技可直接立體設計,不僅減少了模式轉化過程中的煩瑣程序,還能保證整體藝術的輸出效果。對于環境契合性而言,近年來,建筑設計正在向環境友好型發展,需要建筑設計師契合環境,以不破壞環境的設計理念設計建筑,且人們對建筑有審美需求,因此,在兼顧兩者的過程中,設計師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但采用數字科技后,可提前通過3D拍攝方法,將周邊環境設置成設計背景,從而有效地融合建筑與自然環境。
1.3提升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市場競爭力
環境藝術設計雖然是一種與人類健康發展契合性較高的設計模式,但因設計過程煩瑣、建設難度較大,導致其一直不受市場歡迎,加之環境藝術設計的自我要求較高、內容不斷豐富,削弱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但對于我國當前的設計領域而言,正缺乏這樣的健康設計理念,因此,環境藝術設計不僅不應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發展。而借助數字科技,可提升環境藝術設計的效率,并結合市場需求提升公眾審美的契合性,從而使環境藝術設計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此外,數字科技還能幫助環境藝術設計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過程序將可借用的元素與設計需求相結合,實現整體輸出的設計雇傭模式,從而更好地提高服務效率。
2、結束語
時代的發展必然會為人類帶來改變,但很多領域卻無法有效地與時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環境藝術設計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筆者探討了當前提升行業發展效率最有效的數字科技,以期借助其豐富的功能,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從而提升整個建筑設計領域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健,張雪青.數字科技發展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6).
[2]劉巖,葉祿新,肖巳洋.數字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運用和發展[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xx(11).
[3]侯艷輝,孟繁博.數字媒體與環境藝術設計結合中的關鍵問題分析與解決[J].美術教育研究,20xx(02).
環境畢業論文2
摘要:社會發展使得人們對居住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重視居住空間外部環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居住區空間環境中,外部空間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是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當重視的必要環節,有利于改善居住區的外部形象,同時也能夠推進城市整體形象的建設。本文在對影響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因素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居住區的外部空間環境,并提出了相關的設計優化策略。
關鍵詞: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居住區設計
一、關于相關概念的概述
1.關于居住區的概述
居住區屬于公共用地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中住宅集中、并形成了相應規模與數量公共基礎設施的區域,能夠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服務。居住區包括了數量不一的居住社區與居住組。居住區也可以理解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居民聚居地。
2.關于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概述
住宅群是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在外部空間環境中除了住宅群之外,還包括了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市政公用設施、公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小品等。具體說來,居住區外部環境是由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1)建筑環境,囊括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大小與質量,如為居民休息活動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與質量,環境設施配置質量等;(2)道路及場地環境,指道路規劃、停車規劃、應急通道規劃等,道路及場地的規劃將直接影響居住區內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3)生態環境,指居住區范圍內的綠化覆蓋率、“綠色建材”的應用、太陽能的應用等;(4)品味環境,指居住區內住宅相互間的層次搭配、建筑空間質量和整體布局等。
3.關于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概述
從整體來看,居住區環境設計屬于城市規劃中的環節,其設計質量直接影響到城市發展、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綠化建設的水平;從局部來看,居住區環境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居民,與住宅區居民的日常活動以及心理需求有著直接的聯系;因此可以說居住區環境景觀既是給居民看的,更是給居民用的。
二、制約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水平的原因
1.居住主體的不間斷改變
在城市住房制度變革的背景下,為了優化城市居住空間,實現住房商品化是主要任務,這就導致了許多新建居住小區的住戶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開放性與社會性特征更加明顯,在功能上也隔年齊全。盡管有利于改善城市居住用地結構與城市形象。但是,這種變化也對居住區的環境設計在技術和社會問題解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現代居民對居住區具有較高的活動需求,需要各類戶外活動空間。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外部空間在功能范圍上十分廣泛,除了基本的出行之外,還需要娛樂、休閑、交流、運動、觀賞等可供停留的空間。再加上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職業類型的人群對日常休閑空間的需求不同,因此構建多元化的住宅區外部空間是十分重要的。與此同時,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居住區本身的特點,既要體現出社會公開性,又要保證社區私密性。
2.交通壓力逐年遞增
車輛已經成為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車輛人均保有量的逐年快速增長在對城市交通提出難題的同時,也是居住區的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不僅要節約行車道路占地的同時,還要滿足居民的安全出行的需要需求。外部空間中應當構建不受行車影響的安全環境,以避免因為快速行車對居民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威脅,同時也防止大量外來人員的往來為居住區帶來不穩定因素。
3.對生態生活的重視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到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對改善居住環境、調節居民心理情緒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小區生活質量與品位。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國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城市空間不足的現狀,尤其是綠化空間非常有限等特點。在進行綠化空間的設計時,應當在生態性原則、美學性原則、質量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4.現代化的審美特征
居住區環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基本環境,在保證其實用性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審美特征的呈現。隨著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的覺醒,當前城市住宅區景觀建設已經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有了更高的設計要求,應當重視美學價值的體現。
三、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建議
1.以人為本為原則
人們需要安寧、愉悅的空間環境,以及豐富的社交空間需求。空間環境設計要將“人本化”原則作為設計的基礎性原則,根據居民生活節奏、生活方式的不同,保證其多元化與舒適性,在符合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時提升居民的居住滿意度。環境設計最基本的是滿足居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居住環境對居民的心理、行為活動等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了解居民對公共基礎的應用,分析出其在行為方面的特點,進而明確心理活動和趨向。居住區環境設計必須以居民行為與需求作為基本出發點,協調各類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出有利于居民居住的空間環境。在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還應當為人們的安全出行、日常社交、日常休閑、親子活動、社區安全管理等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體現出“人本化”的設計理念,使居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較高的安全感與幸福感,保證居住區氛圍的和諧與穩定。
2.道路的合理規劃
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規劃時,其首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居民日常出行的有效性,要考慮到建筑與設施這兩個重要因素,從而構建出合理的道路網絡。同時,在道路規劃時,還應當保證建筑布置的多樣化,且不會對居住空間的日照、通風、衛生環境等造成影響,從而打造出一個良好的居住空間,起到優化設施布置的作用。要基于經濟性與實用性原則。對道路線路和路基斷面加以優化;使道路布置與地形相協調;有效利用已有的設施。充分考慮到住宅區交通的出行可能對周邊交通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盡可能地不再主要交通干道上建立設出入口,或者通過協調出入口位置與數量來加以控制,與此同時還應當避免出入口與道路交叉口相鄰,以此來避免影響城市交通。考慮到空間性質與道路位置,保證道路的類型、寬度、等級以及斷面形式符合設計需求,從而實現其有序銜接、有效運轉,達到合理規劃用地資源的目的,保證住宅區交通安全、環境安靜以及居住空間領域的完整性。
3.注重生態環境
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風、新鮮的空氣,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也是居民基本的生理需求,合理布局建筑可滿足充分的口照和良好的通風;高質量的綠地空間能夠改善居住區空氣質量,并提供大面積的休息地,同時也可也有效降低噪聲對社區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將建筑功能和植物類型有機結合。在進行居住區綠化帶設計時,除了要對多種綠地類型加以優化之外,還應當構建新型的綠化空間,例如山墻攀懸綠化、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等,構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綠化網。與此同時,在綠化布局、植物配置、色彩選擇、季相相宜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體現出綠化空間的和諧與自然,從而為居民提供一個宜居的生態環境。此外,在綠化設計中還需要對系統的綠化布置進行優化,為投入使用之后的系統管理提供便利,按照地形特征合理配置綠化種植,能夠有效減少后期的維護成本。居住區的綠化設計并非是隨機而零散的分布設計,要著眼于全局,進行合理地平面分區,保證各局部之間的密切聯系。綠化設計還應當與空間環境的層次性相結合,形成一定的等級系統。
4.打造“美麗”空間
自然和諧的居住空間,不但能夠為居民日常交流提供條件,還可以在潛移默化對居民的心理與精神產生有利的影響,眾多的研究結果證實,優化景觀設計、提高美學價值能夠緩解壓力,甚至如降低血壓、減慢心跳、放松肌肉等,通過對美的感受,使得心理上感到一定的愉悅。四、結語綜上所述,在對設計居住區空間環境進行規劃時,要從“人本化”原則出發,根據項目建設條件與設計要求,在科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提高設計的整體性與實用性,從而滿足居民在居住環境中的各項日常活動、社交、安全、審美、健康等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偉星.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公共空間環境設計[J].中華民居,20xx(1).
[2]曹曉明.居住區景觀空間環境設計探討[J].中華民居,20xx(8):59-61.
[3]彭李忠.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因素與設計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xx:57-58.
環境畢業論文3
淺談市政工程中的環境保護
摘要:本文從市政工程建設施工中常出現的環境保護問題及基本防治措施、市政工程中環境保護機械設備的選用、市政工程施工的全程環境保護管理及市政工程中環境保護新技術應用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市政工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關鍵詞:市政工程;環境保護
市政工程中的環境保護,是指需要采取各種措施確保施工的正常進行,避免施工中的機器設備作業時產生造影和振動一項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還要避免施工環境中產生的廢水、粉塵、氣渣等危害環境的物質。之所以說施工過程中,若保護環境措施做得不夠充分就會對城市內部的居民生活環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施工糾紛,進而會阻礙整個市政施工的進程,這是因為是公共場地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內部操作。
一、市政工程施工中常出現的環境保護問題及基本防治措施
(一)施工揚塵與防治
施工作業揚塵、運輸車輛運行的道路揚塵及裸露地面的風蝕揚塵等會導致大量的粉塵擴散到空氣中,造成大氣污染。如施工工藝中的土方及各種材料裝卸、建筑材料篩選與拌合、施工現場的平整與清理、土方回填等產生的揚塵;一些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本身就容易出現揚塵;開挖造成的裸露地面受風力影響也會產生揚塵。這些都嚴重污染著施工現場與附近區域的大氣環境,致使城市居民集中區域的污染糾紛頻發。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有:
1、通過經常灑水養護運輸道路;在運輸水泥和土方等粉質材料的車輛上加蓋篷布,以降低運輸車輛的道路揚塵。
2、堆放在施工現場的易引起揚塵的粉末狀材料上加蓋蓬布,并在作業時盡量輕裝、輕卸、輕拿、輕放,最好是采用改善了的防塵的現代化施工設備,以降低施工工藝揚塵。
3、用綠網覆蓋現場堆放的沙石等土方及開挖后的裸露地面,以降低施工現場的風蝕揚塵。
(二)固體廢棄物污染與防治
施工期的建筑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的隨意棄置,不僅會產生揚塵及污染水環境,也影響著城市的環境清潔和美化。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有:
1、對施工現場遺留的固體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回收可循環利用的物質,如將回收的砂、石類用做混凝土骨料,將碎磚頭等用做回填料。
2、將不能再利用的建筑垃圾等集中收集并及時清運到指定的地方。
(三)施工水污染與防治
市政工程項目施工場地的地面沖洗水、降雨及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會導致地表徑流和流失的漿料進入水體,造成周邊地區水體中的懸浮物、石油類及LMN 等污染物濃度增加,污染水質。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有:
1、需在對泥漿水、攪拌站廢水等施工廢水以及施工現場生活污水和糞便等進行集中、妥善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網或河流中,杜絕直接排入水體。
2、現場存放油料的庫房在使用過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地面防滲處理,以防油料滴漏污染水體。
二、市政工程中環境保護的工程機械選用
(一)環保型機械材料的選用與設計
設計用于機械系統的部件時,應盡量選用易分解、可回收和再生的,且在加工與使用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影響的材料,盡可能減少或替代鉛使用量,宜選用容易裝配和分解的大模塊化結構與無毒的新型環保型材料制作結構件,以提高工程機械材料的再生率;在保持主機各項性能參數的條件下,盡量減少主機及附屬作業裝置或機具的體積和重量,以達到液壓系統輕量化與高效率,提高動力傳動系統零部件的強度與耐久性,延長機械使用壽命,減少機械制造材料與資源消耗,降低機械耗能和尾氣排放對環境的污染負荷;以廢棄零部件處理的污染最小化及綜合成本最優化為前提,考慮同類零部件的互換性和通用性,并使之方便解體、容易破碎,能焚燒處理或可回收做燃料。
(二)環保型工程機械的選用與設計
選用低油耗、低排放、低噪聲、高效率的環保型水冷增壓柴油發動機,以降低排放、噪聲等環境的負荷;采用雙向減振懸掛系統的動力裝置,優化液壓管路排列,以克服整機動力傳動系統與車架間的共振、噪聲及對動力系統的疲勞破壞,降低液壓油泵振動及閥節流與油管振動產生的噪聲;選用有高效高精度過濾裝置,并配以耐腐蝕、防老化、密封性能好的優質膠管液壓管路的液壓系統和增壓液壓油箱,改善泵的吸油效果,以保持傳動液壓油的清潔和防滲漏,達到去除油液中微塵垃圾、機械磨損物等雜質,減少液壓元件故障與磨損、延長常用液壓元件的使用壽命及換油間隔時間,降低液壓油的更換頻率,減少對周邊作業環境污染的要求。
三、市政工程中環境保護的環保新技術應用
(一)垃圾處理和再生利用新技術的應用
1、垃圾資源化處理利用技術
我國目前的大多數城市采取的垃圾處理方法是衛生填埋和焚燒,因無嚴格的防滲措施,極易造成水質及空氣等環境污染。采用垃圾資源化處理利用技術,可通過對垃圾進行篩分、磁選,將其中的有機物直接做成普通肥料或用菌嫁接方法制成環保型綠色菌肥;將固體無機物粉碎加工做成切塊磚;將白色垃圾加熱滅菌后制成環保型板材,不僅能使垃圾得以處理和有效的再利用,還能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
2、“W.D.M法”垃圾綜合處理技術
采用“W.D.M法” 綜合處理施工現場的生活垃圾,無須進行嚴格的垃圾預分揀和分類,可直接投入密閉式熱解罐,通過加熱到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將垃圾中的有機物熱解、脫水汽化并滅菌消毒,再利用旋轉翻動、球磨,將垃圾中的有機成分進行粉狀處理后,收集到集粉裝置,在達到有機和無機物分離的同時,有效地控制了有毒氣體與二次污染產生,處理后的'垃圾能廣泛應用于建筑、肥料等行業。此技術的噪音、粉塵、廢氣均符合國家排放標準,無污水排放和二次污染,不僅克服了諸如填埋、堆肥、焚燒等垃圾處理方法的各種弊端,改善了垃圾公害污染,還能實現對垃圾的大批量工業化、無害化的集中治理和綜合再生利用。
3、鎵諾HDPE防滲膜
鎵諾HDPE防滲膜采用的是專為柔性防滲膜應用而設計配制的優質高密度聚乙烯原生樹脂、碳黑、微量的抗氧劑和熱穩定劑、抗老化材料、紫外線吸收劑等材料,經三層共擠技術制成。具有抗拉強度高、防滲性能好、施工簡單方便、質量輕、便于運輸、物理、化學性能優、成本低、綜合效益高、健康、環保等特性,可廣泛應用于市政工程的防滲、防腐、防漏、加固及滲濾液收集。
4、粘土固化注漿防滲帷幕技術
由主成分(高嶺粘土)、結構劑(普通硅酸鹽水泥)、添加劑(水玻璃)和水組成的粘土固化漿液注漿制成的防滲帷幕,具有極好的防滲阻滯特性,并具有較大的表面積(SBET)和陽離子交換容量(CEC),有較強的吸附污染物質的能力。其材料成本遠低于現行普通水泥漿的材料成本。
(二)污水污泥處理和再生利用新技術的應用
1、采用物理化學凝聚法(LPC法)處理污水
根據物理化學原理在流動的待處理污水中加入凝聚劑的方式,對PH 5~13的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將污水輸入輸送管道運行,在適當時機加入凝聚劑,使動態運行的污水與之充分混合,完成凝聚反應后,通過固液分離沉降裝置,分離出固液,提純出的凈化水,不僅能達到國家規定的廢水排放標準,且80%~90%的水可循環使用。
2、利用污泥生產高效有機復合肥技術
采用物理和生物的方式綜合加工,利用軟化工藝,將有機質養分高的污泥經干燥粉碎或堆積發酵處理后,按養分要求配比添加化肥,攪拌后冷擠壓制粒,能生產出復合肥料。
總之,通過市政工程籌劃建設施工的全程環境保護管理,并采取各種環境保護措施,不斷更新應用環保新科技,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市政工程建設施工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損害,使市政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協調統一,城市規劃建設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百彰. 淺談城市市政工程建設與管理[J].價值工程20xx(9)
[2]葉忠文. 環境意識在市政工程的應用[J].改革與開放.20xx(16)
[3]吳永平. 市政排水工程施工技術分析[J].科技傳播.20xx(3)
環境畢業論文4
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對各會計主體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門新興學科,它是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會計。
環境會計是在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受到威脅的背景下,人們在分析了傳統會計理論和方法的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的。
一、時代呼喚環境會計
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不斷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又將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要求從自然界取得的資源越來越多,同時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廢物也越來越多,超過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會計作為一種管理信息系統,應該反映環境問題,并使環境信息最大限度地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是傳統會計模式存在種種局限性,并不能適應這種需要。
二、克服傳統會計的局限,建立具有創新特色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
(一)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是會計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聯結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橋梁。
傳統會計的目標是借助會計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為經營管理提供財務信息并考核經營責任,全面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環境會計的目標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追求單純的經濟利益。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企業以理性的觀念,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努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遠大目標,否則經濟利益也會成為無源之水。
(二)會計假設
環境會計研究和反映的對象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為了使會計核算程序和方法有統一而穩定的前提,必須依據人們對環境資源的認識,作為合乎邏輯的推理和判斷。環境會計假設繼承了傳統會計假設,同時又賦予了新的內涵,它是建立環境會計理論的前提。
1、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核算服務的對象或者說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采取的立場及活動范圍的界定,如果主體不明確,環境資產和環境負債就難以界定,環境損益便無法衡量等等,因而環境會計中依然要有會計主體觀念。
環境會計主體具有宏觀會計的顯著特點,其空間范圍已經大大擴展。這是由生態資源的特點所決定的,任何生態資源都既對當地產生影響又會對全局產生影響,如江河上游森林狀況影響下游的水流量,內蒙的草場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塵暴等等,使得對生態資源開采的影響、生態成本的補償、生態收益的確認都大大超過了地理屬性的范圍。
2.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是指會計主體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它所持有的環境資產將按原來的目的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它所承擔的環境負債也將按原來的承諾如期清償。只有在此假設下,才能建立起環境會計計量和確認原則,解決環境資產計價等問題。
當然,為了充分發揮環境會計管理的作用,及時提供環境信息,必須認真的把持續經營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首尾相接、間距相等的會計期間,以便確定和分析會計主體的環境責任履行情況。
3.貨幣計量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是指環境會計核算要通過貨幣來計量和反映。貨幣計量作為環境會計計量的基本單位,同時也要用實物計量,在貨幣計量中,既要用歷史成本,又可采用其他計量屬性,對企業經營中重大的、且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信息,還需要在環境會計報告中用文字或附注的方式予以揭示。
(三)會計對象
傳統會計對象注重的是資金運動,也就是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一般只包括資金進入企業、資金周轉和資金退出企業三個部分,并不考慮生態環境,但從長遠來看生態環境是企業資金周轉的支持系統。
環境會計的對象是企業對環境資源的'不斷損耗和不斷補償的循環過程。從整個經濟系統看,環境向經濟系統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同時原材料和能源在生產過程中以污染或廢棄物的方式回歸大自然由自然環境消化吸收,倘若對環境資源的消耗和污染超過環境的再生能力和吸收凈化能力而又不給予足夠的補償,就必然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生態系統的失衡。失去環境系統的有力支持,也就是喪失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會計原則
環境會計原則不僅建立在傳統會計原則基礎之上,而且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社會性原則。傳統會計核算的是與企業個體利益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而環境會計則要揭示企業對環境的責任與義務,評價環境對企業未來生存發展的影響,因而必須要求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衡量企業的業績,以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環境利益的協調和融合為最佳標準。
2.強制性原則。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應對所耗費的資源和破壞的生態環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如果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多數環境表現不良的企業不會為減輕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自覺增加支出,目口使增加了相關環保支出,也不樂意主動向社會披露此項信息,擔心損害企業的環保形象。因而,政府會計管理部門和環境保擴部門必須對企業最低限度的環境信息披露作出明確和強制的規定,支持并鼓勵企業披露盡可能多的環境信息。
3.推定性原則。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責任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強制性義務,而只需存在推定義務企業就應自覺履行。
4.最小差錯原則。環境會計在計量上具有極大的模糊性,所以環境會計計量不可能做到絕對準確,但應遵循最小差錯原則,做到相對準確。
(五)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
傳統會計按照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只有交換的商品,其價值才能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對于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傳統會計不對其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環境會計的對象大多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而是自然界千百萬年長期演變的結果。按照勞動價值理論,環境資源只有使用價值,沒有交換形成的價值和價格,因此,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傳統會計,難以對環境會計諸要素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報告。
環境會計的計量方法可以建立在邊際價值理論與勞動價值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對于包含勞動結晶的環境諸要素,按勞動價值理論建立的計量方法計量,不是勞動結晶的環境要素,按邊際價值理論建立的計量方法計量。環境會計計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市場價值法、恢復費用法、替代成本法、機會成本法、邊際成本法等等。
我國現行會計制度中,還未建立與環境保護相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僅涉及“管理費用‘和”預計負債“兩個科自。在企業”管理費用’科目中設置了“排污費”和“綠化費”兩個項目,前者是指企業按規定繳納的排污費用,后者是企業對廠區進行綠化發生的費用,“預計負債”科目可以用來反映企業因環境污染等或有事項而確認的負債。但這些環境信息遠不能滿足利害關系者的需要。
我國企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環境報告模式呈報環境信息。一是補充報告模式。補充報告模式指在現有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會計科目、會計報表和報告內容的方式報告企業環境信息。因此,補充報告模式可以起到彌補現行財務報告中環境披露不足的作用,使現行財務報告日益完善。二是獨立報告模式。這種報告模式要求企業對其承擔環境受托責任進行全面的報告。獨立環境報告模式的具體內容應包括企業簡介與環境方針、環境標準指標和實際指標、廢棄物、產品及其包裝物等污染的排放、再循環使用等信息、環境會計信息、環境業績信息、環境審計報告。在目前我國環境會計具體準則空缺的情況下,企業應首先考慮采用獨立環境報告模式報告環境信息,待將來我國制定和頒布環境會計具體準則后,再采用補充環境報告模式。
應該看到無論是環境會計的理論還是實務,在我國仍處于摸索階段,但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程度的進一步加深,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環保法規的進一步健全,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各方面的專家和新聞媒體等對環境會計的進一步的關注與支持,環境會計一定會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專門學科,從而實現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
環境畢業論文5
摘 要: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廣泛的藝術活動,其中包括了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材料與色彩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本文意在觀察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在空間造型、材料、色彩、功能等方面的優化設計,以達到構建更適合人居住的室內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
環保;材料;設計
1 空間造型、材料的優化
1.1 室內設計的空間造型
環境藝術設計有兩個大的方面,其一便是室內設計。人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所以設計創造的室內環境,必然會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等等。而室內環境的構造既表達了建筑設計師的理念和思想,更可體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室內環境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人是環境存在的主體,人不僅有生理需求,更有著心理需求。在室內環境中,心理需求的滿足,需要人與環境進行新的交流,從而讓人體驗到各種心理感受,如舒適、快樂、寧靜、宏大等。因此,室內環境設計就必須創造出空間中的意境。
這就必須通過室內空間的布局、家具器物的樣式、材料質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的選擇等一系列環境設計來形成空間的整體美,營造出空間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覺到設計內在的個性、情調、品位等內涵。如過于對稱的構造布置給人一種平淡呆板的視覺印象,在基本對稱的基礎上,局部的不對稱可產生變化,這樣的搭配具有一定的動感。規則的幾何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等所形成的空間造型則給人端莊、嚴肅、平穩的空間氣氛,而不拘于形式的局部造型,帶給人一種明朗輕快的視覺體驗,增加室內的藝術性和視覺感官,以滿足不同主人所需求的建筑風格。
1.2 環保材料的運用
“低碳、節能、環保”是現當代環境保護及其重要的主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斷地被提出。早在1987年,聯合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走綠色的生態設計道路已成為現代設計師著重的理念和思想。
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是互為因果的整體,其根本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思想原則,不同的是綠色生態設計偏重于針對當代人,而可持續發展偏重于針對后世子孫的福利。有科學家提出,人類未來的城市將是“森林、山水城市”的設想,城市中有山、有水、有茂密的森林,由于科技發展,用生長著的植物來構成建筑,居室內有新鮮的空氣,婉轉的鳥鳴和沁人的花香凡大自然的“野趣”都應在城市里充滿無窮的魅力。現代室內環境設計必須向綠色生態靠攏,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夠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的。室內設計選材上應充分注重建材的原生態,選擇無毒無害、防火防塵、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的建材,加大室內空間設計中自然要素的比重,使室內裝飾更貼近自然。許多專家研究的結果還提出了未來的家庭住宅的一些設想:家庭裝飾回歸自然,土、石、原木家具進入家庭,家電類產品的外形也趨向自然。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生存環境是有利于我們身體健康和不影響后代人的繼續生活的。世界各國都在高舉綠色建材的旗幟。所謂綠色建材,是指無毒或低毒的健康型建材,防火或阻燃的安全型建材,耗能低的節能建材以及各類新型多功能建材。從長遠來看,綠色建材取代傳統建材是大勢所趨。世界各地使用生態材料在建筑室內空間中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印尼巴厘島的一個學校,因當地盛產的竹子,所以就大量使用竹子作為主要的建材,體現出設計師對綠色裝飾材料的鐘愛和永續生存的設計理念。
2 色彩、功能的優化
2.1 色彩的運用
良好的配色,可以創造出具有美感的色彩環境和富有詩意和情趣的氣氛,而色彩的協調則意味著色相、明度、飽和度的相互融合、接近,給人以統一的感官。色彩的過于豐富或協調不順,易造成人不安、煩躁、不舒適等感覺,所以在選擇室內環境材料上,應掌握好協調與對比的'分寸,謹慎的搭配顏色之間的關系,給人提供良好的居住氛圍。如黃色、紫色、藍色等與灰色搭配容易在室內形成寧靜、高雅、從容的氣氛。而白色與藍色、薄荷綠等色搭配使用,會給人一種清新、自由,親近自然的感覺。土黃與土紅色、橄欖綠等多色并用,給人以淳樸、穩重、持久和親近之感。更不要說經典的黑白搭配所表現出的直接、簡單受到現代簡約主義的喜愛。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以綠色來調和室內的色彩,使室內充滿生機和健康的感覺,也迎合了現代審美中我們親近自然、追懷恬靜的“原始生態生活”的需求,適合人類健康生存的環境。總之,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實踐中,我們須從大自然中挑選色彩作為創作的根基,可以從中得到色彩構圖的啟示和靈感,在室內環境中創造出巧奪天工的色彩環境和氣氛。
2.2 室內環境設計的功能
(1)審美功能。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不單是感性認識,審美的主體往往結合感情形象,通過想象和思維的相互作用,通過對感知到的材料形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造型,既保留了現象中的具體、生動性,又達到了深刻反映、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從而完成審美活動中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由此產生一種特有的情感愉悅,進入室內審美的高級狀態,實現審美感受情理統一的心理功能,體現出居住者的藝術審美價值,并且使其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和舒適之感。
(2)使用功能。約翰波特曼曾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會到設計中去,我將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直接感覺到的和諧環境。”我們日常的生活無論是起居、交往、工作,學習等都需要一個適合于這些生活活動的室內空間,可見,室內空間的設計應該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變化,這也要求設計師針對不同的場景選擇設計不一樣的使用功能,讓人在其中能感到舒適,從而完成日常的生活交流情景。
3 結語
總之,要想達到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優化的目的,需要從空間造型中分析美;學會適應生態時代的潮流使用綠色的環保型材料;從色彩對比中找尋協調之感;根據居住者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審美價值對室內環境進行改造和創作。這樣才能使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得到人性化和長久的發展。
環境畢業論文6
我的課題研究工作是在陶教授的悉心指導和親切關懷下完成的。
我的恩師陶教授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卻依然孜孜不倦,忘我工作。他充滿自信的工作熱情,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思想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將深深影響我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使我終身受益。在此對尊敬的導師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在課題研究工作過程中,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楊老師親自到試驗現場進行指導,試驗還得到了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院工程師朱、李、劉,佛山水業集團調度中心主任郭、供水分公司副經理羅,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佛山監測站主任徐,以及參與該課題研究的相關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致表示感謝。
特別感謝我的家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對我一貫的關心和支持,沒有他們的幫助和鼓勵,我的課題研究不會取得如此成績。
最后向所有關心和幫助我的老師、同學、同事和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
環境畢業論文7
設計(DESIGN)是連接精神文化于物質文明的橋梁,人類寄希望于通過設計來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它是人的思考過程,是一種構想、計劃,并通過實施,最終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為終止目標。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設計具有不同得使命與方向。古代社會,設計主要為神存在,在漫長的中世紀,設計則是以為宗教和帝王貴族服務為主要宗旨。然而,近代以來,人類經歷了工業革命和發展工業化大生產的過程,過量工業化得代價正在瓦解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人類像大自然的掠奪性索取,工業公害以及人口惡性膨脹造成環境污染,生態危機逼迫人們不得不回到人類最起碼的“生存”這一根本的保守性立場上來。為了人類生存與改善現狀,人們寄希望與“設計”,通過設計從宏觀上改善環境,創造一個精神充實且具有高文化價值的社會環境。可以說,這是后工業化時代的今天,人們對設計的真正使命和作用的一切希望和期待。
“設計”作為連接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的橋梁,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創造理想的社會環境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設計”在現在和未來將走向城市與民眾,它必將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毋庸置疑,“改善環境”、“創造環境”將成為本世紀全球范圍內人類文化活動的重點。
環境畢業論文8
【摘 要】
現階段,我國的生態環境也已經日益惡化,這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中生作為時代的小主人、祖國未來的棟梁和接班人,應該提高自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積極引導周圍同學,繼而切實投入到保護環境的實踐當中去,為祖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增光添彩。
【關鍵詞】
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自我培養;措施
1、當前高中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現狀
當前,對于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沒有多少保護環境的熱情,同時對如何保護環境的認識也較為缺乏,主要表現為:①同學們大都對環境保護沒有多少興趣,保護環境的行為相對比較滯后;②不少同學缺少關于保護環境的知識,對如何保護環境的態度也不明確,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③當前我們接受環境教育的渠道較為單一,基本來自于家庭和學校,而這樣的教育缺少一定的實踐,其枯燥的講授方式也容易讓我們的興趣全無。 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大關于社會環境教育的力度, 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寓教于樂,讓我們高中生在實踐中感悟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其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學校與社會組織也可以建立健全有關對環境保護行為的激勵機制, 鼓勵高中生們積極投身于環境保護當中,從日常的小事做起,引導我們從小就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
2、高中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產生的重要意義
高中生們自身的環保意識以及實際行動將會對我們的環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高中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如果我們在上學期間擁有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 那么等我們長大在步入社會之后就會切切實實的對環境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因此當前,相關單位務必要提高對高中生環境保護意識的認識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學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根本上得以提升, 使我們做好未來環境保護的當家人與接班人;同時,相關部門也要確保學生們具備一定的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能,思想與實踐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從而使得我們環境保護的意識得以增長。
3、高中學生提高自身環境保護意識的措施與方式
3.1、高中生們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綠色健康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也是關于環境保護教育的鮮明素材。 當高中生們身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就會在休息、活動、學習時,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環境帶給自己的愉悅, 從而發自內心的產生對保護環境的情感傾向。 環境對于高中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立刻轉化為學生的行動,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制約學生們以后的行為。 因此,高中生們應該提高自我環境保護意識,自身積極行動起來,為我們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3.2、高中生們可以經常參加關于如何保護環境的教育實踐活動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學校和老師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已經讓學生們充分的產生了這樣的認識。 為此,高中生們可以有效的利用學校里的優質資源,和同學們聯合起來,集中統一的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在活動的同時,實踐將會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當前我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從而從思想認識上更加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3.2.1、高中生們要盡快鍛煉出一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們由于自我年齡較小且沒有獨立生活經驗,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關于自身的環境衛生意識也比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 對待這種情況,做的較好的同學可以對他們進行幫助, 使他們盡快的鍛煉出一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強自我辨別能力,不斷提高自身認識
抓住時機,指的是當前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隨著互聯網等高精尖技術的推廣,我們周圍充斥著許多的不文明現象,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困擾感染了我們,對此,我們應該立足于課堂,立足于環保,增強自我辨別能力,對不文明、不環保的現象說不,不斷的提高自我環境保護意識。
3.2.3、高中生們要積極的投身于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中去
在日常學習中, 學校會經常開展一些關于保護環境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針對空氣污染的現象,老師們會帶領我們深入到一些化工廠等廠房附近, 讓我們深刻了解到空氣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性;在課外活動中,學校倡導同學們自我編排話劇、小品的形式并讓學生們角色扮演,讓我們懂得了干凈的飲用水,純潔的空氣對我們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學校還設置了一些辯論賽和話題活動,讓高中生們自己搜集資料,然后一一辯論,在辯論中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和環境保護的緊迫。
對此,我們高中生們應該積極回應,積極參與,切實投入到環境保護的實踐當中去
3.2.4、高中生們要號召周圍的同學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水是萬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機勃勃。 有水的地方,萬物才能生存。 高中生們要號召周圍的同學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真正做到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與此同時,高中生們可以自我設置一定的場景,利用機會讓自己體會到沒有水的滋味,這樣一來,就會使們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對我們的珍貴。 此外,高中生們也要加強對水知識的探索,讓自己認識到可以一水多用,從而更好的保護水資源。
3.3、高中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丟棄物,變廢為寶
在老師的動員下, 高中生們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綠色教育實踐活動, 培養自己養成變廢為寶的節約理念以及相應的動手創新能力。 具體到日常活動中,我們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利用那些沒有毒害的紙盒、塑料杯、紙板、散布等廢物,將它們分類整合,制作成游戲物品,使自己在游戲當中懂得節約,懂得循環理念, 培養了自身保護環境的情感和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些廢物的選取,高中生們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閱工作,對廢物要把好關,在將環保節能循環理念灌輸到自身腦海的同時,增強自我的甄別能力。
3.4、高中生們要在所住社區、學校積極宣傳,號召周圍人群加入到環境保護當中來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高中生作為時代的接班人,應該認識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對此,高中生們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區,學校大力宣傳環保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增設宣傳欄、黑板報和文化窗,對相關環境保護進行大力宣傳。
眾所周知,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條犧牲環境的道路, 雖然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鄉村、河流等受到了極大的污染,高中生們作為我們國家未來的接班人,作為未來國家的主人,我們要深刻的認識到,自身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這會讓我們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認識到環境保護,更好的投入到環境保護當中去。 總之,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歷史上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后起國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發展經濟的同時絕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環境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切都是空談,因此,我們高中生應該加強自我環境保護意識,積極投身于環境保護事業的實踐當中。
4、結 語
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從小做起,從自我做起。 高中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我們應該從小就樹立起一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積極投身于一些環境公益活動當中去,加大對周圍人群的宣傳力度,在生活中將這些理念深切落實,把自身所在的環境愛護好,保護好。 提高環境保護認識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高中生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我們要一起為保護人類生存的唯一地球環境而努力。
環境畢業論文9
一、結合畢業設計課題情況,根據所查閱的相關文獻的設計資料,文獻綜述如下:
1、研究目的和意義
愉悅港灣居住區坐落在寧河縣政府蘆臺鎮主要干道光明路東側。規劃建筑形態有四層半、五層半住宅、聯排別墅、單體別墅,建筑風格極富現代氣息,迎合了現在人們追求高品質的心理。住宅小區綠化率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讓人感到是生活在綠色的大自然中,使人們感到擁有一個四季如春的家。
人作為自然的產物,處于天地之間,社會之中,對于自然具有依賴性和親和力,隨著人們對自然的渴望,都希望營造一個幽美典雅的環境。因此,此次小區設計以生態環境優先為原則,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堅持以人為本,大處著眼,整體設計。在規劃的同時,輔以景觀設計,最大限度的體現居住區本身的底蘊,設計中盡量保留居住區原有的積極元素,加上合諧親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樂居其中。
在此次小區設計過程中,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當超前結合。做到了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時還可再改造、提高。住區的功能區布置得當,有豐富的層次,布局結構有特色。住區以居住為主體,但在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鍛煉、交通出行、園林綠化等功能區也環繞居住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布置。尤其是居住區的綠化非常到位,凈化了空氣和水面,落實到了防風、防塵、防曬措施,改善了當地小氣候,使住區生態環境比原來好得多。
居住區是一個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設有一定數量及相應規模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地區,是一個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務的社區。它包括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相對獨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時還是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間的鄰里關系、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等維系個人發展和社會穩定與繁榮的內容[1]。
居住區規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來其目標是期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區,是構建一種廣義交流層次上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從物質形態構筑而言可以說是提供一些場所[2]。從居住區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來看,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區已不適應現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區規劃設計需要考慮更多的問題。
2、該選題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居住小區是城市的基本構成。小區建設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居民居住環境的優劣,而小區規劃又是小區建設的先行,是影響小區建設水平的重要環節,因此,住宅小區居住環境的優劣,首先取決于規劃方案的好壞。針對近年來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規劃設計出一批居住環境良好、社區功能完備,具有當地特色的高水準的居住小區對我們來說已經成為一項急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和對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需求,全國各地相應建成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環境良好、功能完備、經濟適用的居住小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我們在小區規劃設計方面容易忽視的一些問題,例如社區功能不完善、居住組團布局不合理、服務性設施缺乏、居住環境安全差、小區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等,我認為,要搞好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首先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小區規劃應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
環境建設是小區規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它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放松疲憊的身心。本設計在綠化設計中力圖通過綠化帶的形式營造出不論身在何處都有綠色相伴的氛圍。能綠化的地方盡量設置綠化,位于小區中心的主綠地為各組團的居民提供了休閑、聚會的好地點。力求使每個組團居民在擁有一處相對封閉的綠地基礎上還可以享受大面積的.完全開放的共享空間。
(2)小區規劃應注重功能分區的組合
居住小區的空間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劃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用空間和私用空間四級[3]。公共空間即居住小區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綠地或游園,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間的規劃上應與文化建筑、水面、曲橋、草坪、樹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園、河流水系等結合在一起考慮,營造出一種舒適、幽雅的空間氛圍。半公共空間,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間,作為居住組團內的半公共空間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觸、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鄰里交往、游樂、休息的主要場所,也是防災避難的疏散的有效空間,以及通過較完整的綠地和開闊的視野作為居民接近自然的場所。在這部分的空間規劃上應注重根據各居住組團的不同組合方式來考慮,并保證其交通暢通、功能齊全。半私用空間是住宅樓幢之間的院落空間,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動和健身的場地,在設計上應注重其設施的多樣化和完備性,把它規劃成小區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動空間。私用空間即住宅底層庭院、樓層陽臺與室外露臺。底層庭院的設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種植,增加組團內的景觀,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樓層上陽臺可以眺望、休息、種植花卉,營造垂直綠化的景色。
(3)小區規劃應注重安全防衛的設置
住宅小區的居住環境安全與否,是小區居民極其關心的問題,要創建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不僅要有科學的小區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小區規劃的安全性,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因素[4]。在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居民的有效防范行為,通過控制小區和組團入口、明確劃分空間領域等措施來提高小區的安全防衛能力。一是在小區和組團的入口處設置明顯標志,使住宅小區具有較強的領域性和歸屬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間的強化,使居民之間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機會,又可以使住戶視線能夠觸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對陌生人進行觀察、監視。三是注重小區交通網絡的合理組織。在小區主干道的規劃設計上要做到順而不穿,通而不暢,減少交通環境的混亂而交雜,提高安全系數,在小區級道路的規劃上盡量作曲形設計,限制車輛穿行的速度,達到安全與降低噪音的目的。
(4)小區規劃應注重服務系統的完善
在住宅小區規劃中,社會服務環境的營造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因為它不僅是解決居民日常生活活動需要的基本保證,也是小區穩定的物質基礎。在服務設施的設置上要考慮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動軌跡,如小區級商業服務設施應布置成外向型,設在人流交通必經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順路購買。自行車、摩托車存放與垃圾處理也是小區服務環境的關鍵問題之一,住宅小區中的自行車庫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臺下部等。
總的來說,小區內在宏觀上注意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在具體設計上追求個性化和多樣性。設計在結合地形及圍邊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對原有特色的尊重,力圖實現健康、愉悅、時尚的主題,構建成為一個開放、成熟的人文生態區,成為一個散發著樸實氣息的、使人們樂居其中的田園社區。
二、畢業設計任務要研究或解決的問題和擬采用的方法:
1、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主要研究內容
愉悅港灣小區規劃設計,設計重點放在對人的細致關愛,做到了常年葉綠,四季花開;開門見綠,推窗見景;雨不見泥,風不起塵;空氣清新,賞心悅目。
住區的交通道路方便了居民出入、遷居,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住的干擾,保證住的安寧為原則進行布置,達到了通達性、安全性、方便性、一體性、多層次性的要求。
住宅區整體上滿足人的健身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舒適需求、交往需求、休閑需求。
預期目標
居住區規劃總設計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功能完備。爭取做到一流的外觀,一流的綠化,一流的內涵,一流的生活設施、一流的物業管理。
2、研究方案(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等)
擬采用的研究方法:
(1)對所規劃的居住區內部以及周邊環境進行調查進行現場勘察。
(2)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理清現住居民對本小區現狀的意見,歸類居民的文化涵養及年齡層次。
(3)查閱大量相關資料。
(4)制定設計方案,主題,并圍繞此主題進行規劃設計。
(5)初步設計規劃草圖。
(6)更深一層完善草圖。
(7)畢設完成。
三、工作進度安排
20xx年10月12月確定設計方向及題目。
20xx年01月02月現場勘查記錄資料。
20xx年02月03月做問卷調查,結合所得結論繪制功能分區及平面圖。
20xx年3月0127日確定大體布局及根據實際繪制局部效果圖草圖。
20xx年3月27-30日繪制平面圖。
20xx年4月01-20日將已繪制的平面圖及功能分區圖給老師批改。
20xx年4月20-25日最后確定功能分區及效果圖小樣。
20xx年4月25-30日再次實地考察分析并繪制道路系統平面圖。
20xx年4月31-5月16日確定最終詳細方案,認真遵循老師所給的意見繪制修改方案。
20xx年5月16-30日制作電子版的畢設,加上詳細合理的設計說明。設計完成,準備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不少于10項,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2篇)
1、專著,論文集,學位論文,報告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1]劉國鈞,陳紹業,王鳳翥.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3]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不同類型的論文格式是不一樣的
詳細見畢業論文工作條例,請大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
[1]俞孔堅.景觀的含義[J].時代建筑.20xx,33(4):15-18.
[2]郭淑芬.田霞.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59-62.
[3]俞孔堅.中國人的理想環境模式及其生態史觀[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0,54(2):120-122.
[4]俞孔堅.景觀網絡的構建與組織石花洞風景名勝區景觀生態規劃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xx,23(3):68-71.
環境畢業論文10
今年寒假我在成都某家裝公司實習了40天,學到了不少關于環境設計專業方面的知識,通過對家具市場的初步的了解和調查,不難發現當下的家具設計特點與趨勢如下:
[一]從“物質”設計到“精神”設計
越來越多的設計對“家具的功能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這一理念有更多、更深的理解。現代家具正朝著實用、多功能、舒適、保健、裝飾等方向發展。
現代沙發讓人們欣喜地發現了讓家具適應人體而不是人體適應家具的好處。沙發變得更“體貼”,它具有按摩的功能,而且造型也隨個人的不同而更具個性化。
傳統的臥床一般都是板板正正的長方形雙人床或單人床,形式上也不外乎是木制、鐵制或鍍銅,配以席夢思床墊。但從近幾年臥房設計來看,臥床的設計改變最大,將出現圓形、心形等形狀,個頭也逐漸增大,床墊漸漸出現由雙人床墊變為兩張單人床墊。
電腦的廣泛普及,使家將成為辦公室的延伸。因此,電腦家具將對傳統的辦公室家具和家庭家具形成強烈的沖擊,并使得其他家具的設計風格徹底改變。在具體設計上將突出現代性、一體性、可移動性。人們追求使用時越方便越自在越好,而不用時,它占據的視覺空間越小越好。因此,任意移動、隨意靈活是現代書房家具的最大特點。
[二]家具設計貼合人體工程學
家具不是只要好看就行,還要使用起來舒適方便。家具產品本身是為人使用的,所以,家具設計中的尺度,造型、色彩及其布置方式都必須符合人體生理、心理尺度及人體各部分的活動規律,以便達到安全、實用、方便、舒適、美觀之目的。現代家具的設計特別強調與人體工程學相結合。人體工程學重視“以人為本”,講求一切為人服務,強調人類的衣、食、住、行,從人的自身需要出發,在以人為主體的前提下考慮其他因素。人體工程學已廣泛應用于現代的工業產品設計,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也正日趨成熟。
伴隨著家具設計,就要考慮到家具擺放,以及空間的大小。那么就要涉及到建筑,根據建筑,我在網上找了一些關于建筑方面的資料,就我國目前某些建筑方面做了以下記錄。
1規模和總量
據中國建筑裝飾協會調查研究,我國建筑裝飾業的規模大體如下:
全國共有建筑裝飾企業25萬余家,其中主營建筑裝飾、具有國家建設主管部門審發的資質等級企業2萬家,兼營建筑裝飾如土建公司、安裝公司、園林公司等,具有國家建設主管部門審發的資質等級企業5萬家,主要從事住宅裝飾裝修工程。全國建筑裝飾行業施工隊伍850多萬,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0萬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近700萬人,因建筑裝飾業的發展,帶動建筑裝飾材料生產、流通就業人數達500多萬人,從事建筑裝飾業人數約1400多萬人。全國建筑裝飾行業完成年工程產值5500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700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計(gdp)6。2%左右。根據國家的產業政策,國有資產正逐步退出建筑裝飾行業,目前國有企業在企業總數中不足1%,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占絕大多數。
2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建筑裝飾行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在發展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歸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數量過多,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殘酷。
(2)企業規模過小,抗風險能力弱。
(3)專業化程度低,競爭平臺單一,價格競爭是主要形式。
(4)行業處于低水平競爭狀況,整個市場不規范。
面對加入wto后,我國建筑裝飾行業市場的國際化,行業內普遍對國際大公司了解不足,對國際市場的認識不夠,沒有把企業放在國際市場的大環境下進行分析研究,因而也就不能準確的把握自己的位置,調整好企業發展戰略。
3行業發展
隨著我國順利加入wto,建筑裝飾行業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這將引起行業內的巨大變化:
(1)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其中包括工程業主的國際化和多元化、設計、施工的國際化、材料生產的國際化、材料營銷的'國際化。
(2)高技術的發展將引發建筑裝飾行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會有新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建筑裝飾材料,不斷會有新的施工機具和施工技術進入建筑裝飾行業,,智能化、自動化、節能化等將成為裝飾裝修的重要的內容。
(3)科學化的企業管理和項目管理發展趨勢。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也隨著建筑裝飾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而不斷提高,最為突出的是工程項目的管理要與國際管理對接。
(4)重視環保與健康的發展趨勢。建筑裝飾行業作為環保改造的重點行業,隨著我國社會環境意識的加強,人們對自然關注程度的提高,只有全面提升我國建筑裝飾行業的環保水平,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取得發展。
(5)市場進一步細分化趨勢。市場進一步細分化是專業化的必然結果。要改變我國市場競爭平臺狹小的局面,就是要走專業化分工的道路,使企業在專業領域做專、做尖、做精,逐漸在各個細分市場上形成有獨特經營特點的經營管理和市場運作方式,形成各市場中的名牌。
(6)企業間的聯合,重組趨勢。要改變目前我國企業競爭實力弱的局面,就要進行企業間的聯合、重組,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形成地區乃至全國的行業旗艦式企業,真正做到做大、做強,具有企業的品牌和優勢,能夠抵御國際競爭,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環境畢業論文11
第四章 旅游與區域發展
這就須用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旅游這一觀念。因為現代社會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學考察。它是人類社會中一種不斷發展的生 活方式。關于這一點,國 外一些學者也有同類的 敘述。如英國伊什圖里金(Estril)就指出過旅游的性質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
①娛樂旅行概念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社會中的富裕的、有閑空的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出國旅行,滿足于欣賞外國風景、藝術作品。現在這種概念已完全改變。因為出國旅游者多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對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門,在有限的假期內盡量包攬這一切。
②現代旅游是閑暇追享的“民主化”。如冬季旅游,過去是少數富人強占的運動;騎馬、劃艇、射擊,是非大眾化運動。但是嗜好和閑暇的“商業化”已使這種活動 能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國外去參加更為令人激動和更富有外國情調的活動,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馬車旅行等。
③現代旅游發展為“社會旅游”。如英國度假營,既提供傳統的旅游勝地具備的.一切設施,又不斷開辟 和發展新的風景區域,組織大群游人觀覽,建造特別設計的低消費接待設施, 并經常 就地提供娛樂和其它服務。社會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遠和相對不發達地區 。伊什圖里金講的這些性質方面的變化,表明旅游的概念是變化的、發展的,旅游這種特殊生活方式是發展中的生活方式,不論規模、范圍、內容和性質都起了變化。
旅游的特征 異地性: 指出旅游是在異地的暫時性的生活方式,不能離開居住地到目的地永久居住。但可以住多久,他并未說明,也未提出具體的劃分標準。不過定義中已包含了這層意思,這樣就可把平時在自己居住地方的日常生活區別開了。業余性: 提出了旅游的業余性這一特點。業余性就是許多國家學者講的閑暇性。這種提法,從主觀目的上是想把為業務目的旅行、考察活動摒棄于旅游之外,但是為科學目的的考察,不論在古今中外都是一種旅游項目。因 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求知”,既包括業余性的求知,也包括業務范圍內的旅游求知活動。因此,對旅游的業余性規定大體是正確的,但在實際中又難以區分。特別是在我國,利用開會、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據統計,到北京來旅游的人,41%是會務旅游者。外國利用國際會議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會議有274個,英國倫敦238個,比利時布魯塞爾2 19個、瑞士日內瓦212個。這些參加國際會議的人,既是為了某一專業目的而去的會務者,也是一個利用會議參加旅游活動的游覽者 。英、法、比等國家正是利用這種方式,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舉行國際會議收入70億法郎,其中30億法郎為專題會議收入。享受性: 旅游是一種高級 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后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旅游 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 條。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知識性:旅游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游的真諦!意志性: 旅游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 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云。
環境畢業論文12
當下,賈汪正處在資源枯竭轉型發展期,其應在綜合考慮礦山地質環境的基礎上結合內外部環境,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兼顧保護與治理相協調的治理方法。與此同時,將建造潘安湖濕地公園、徐州后花園和利用工礦廢棄地等與小城鎮的建設相結合,以達到多維治理效果,從而為賈汪這座城市在礦山地質環境方面的成功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謂的資源型城市,是指資源帶動了城市的興起或促進了其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如今,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類城市正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危機。就拿賈汪區來說,它所擁有的煤炭資源已經開采殆盡,隨之帶來了許多嚴重的地質問題,如地質災害和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地資源浪費等,這些都阻礙了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特別是該類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賈汪區的現狀十分堪憂,已有8820公頃、占總耕地面積28%的耕地塌陷,塌陷的地表不是成為水坑就是荒地,導致土地無法耕種,使5萬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所以,筆者認為探討存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策略意義重大。
一、廢棄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問題與危害
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礦區有6個,它們分別是青山泉、韓橋、權臺、旗山和董莊以及大黃山;開礦留下的宕口帶來了視覺污染,尤其是“三區二線”,即京滬、京福沿線、310和206兩條國道、京杭運河沿線以及大洞山風景區等地,不僅破壞了城市形象,還導致投融資的喪失。與此同時,采礦留下了大面積不可再次利用的土地,導致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類似地區的面積有5583.5公頃。
(一)因開礦造成的地質災害如地面塌陷等,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再加上開采煤炭導致的耕地和村莊塌陷等問題,不僅使當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甚至還會危及到生命。田地因配套的水利設施遭到破壞而塌陷,導致地面坑坑洼洼,旱澇不好控制,最終大部分都淪為了水塘。
(二)礦區大量廢棄地的形成,使環境和土地資源遭到破壞
旗山煤矸石堆是礦區最主要的煤矸石堆,目前占地面積為3公頃,在該區域內,土地基本處于荒廢狀態;在其外圍大約20米以內的土地和水資源等都受到了嚴重污染。
(三)視覺污染多處于采石宕口,城市形象和投融資環境皆受到影響
采石宕口的裸露極大地破壞了地區景觀。礦山經過露天開采后,不是被夷為平地就是成為一個大坑,造成山體的凹陷不平;而采面邊坡的布局則更為散亂,不堪入目,這些都是造成視覺污染的直接因素。城市沒有一個好的形象,自然也就影響其投融資環境。
二、保護與治理資源枯竭城市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的策略
(一)重建生態
對于那些廢棄露采的礦山,尤其是對景觀、環境和城市形象影響大的,首先應盡量消除存在于破面的安全隱患,然后再采用綠化技術,在巖質邊坡噴播植被,以便能迅速覆蓋裸露的巖石。及時做好礦區生態環境重建工作,盡最大努力使被破壞的山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周邊的山體融合;對于破壞程度不是很深的、不容易發現且具植被自然恢復能力的.礦山,先對其進行平整,然后讓它自然恢復。
(二)開發并整理土地
對于塌陷地及其周邊的荒地的整改措施可依據其是否有積水分為兩種;即:一、沒有積水的塌陷干旱地區宜挖高墊低;二、挖深墊淺并對有積水的地區進行充填復墾。經過治理后的土地可根據其用途分為三種模式,即建設用地、農業用地和林業用地等。
(三)景觀再造
為了與景區的風景相協調,應該對周邊的廢棄露采礦山進行修整,盡力恢復其綠化植被;其次,可以與新農村的規劃與建設建立聯系,譬如:將部分廢棄的礦山和廢地等平整后用作居民的住宅用地;另外,若塌陷地區有積水且常年不干涸,可考慮將其改造為濕地景觀或公園等,使塌陷地的環境從根本上得到重建。
(四)余量整治
廢棄的礦山周邊可能會有孤立的山丘或高陡邊坡存在,可采用開采與整治兼顧的修復式整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獲得余量資源,還可以將其用于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從而為礦區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五)礦山公園與地質公園
韓橋煤礦擁有百年采煤發展史,其考察價值不可小覷,可就此建造一個礦山公園,供人觀賞游覽;類似的大洞山風景區,也可以考慮建立地質公園。
三、治理取得的效果
(一)打造潘安湖濕地公園
打造潘安湖濕地公園有其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條件;第一,該地區有關于綜合整治的修復工程為基礎,為了修復環境和生態,可對部分農耕用地采取土壤復墾措施。第二,該區域的水系具有連通性,通過整治積水較深區域的岸線引入相關的景觀規劃元素,發展具有獨特性的生態型休閑旅游。據筆者的調查可知,潘安湖濕地公園的擬規劃面積有1652公頃,設置的有濕地景區、馬莊農家樂景區和濕地康體建設俱樂部,占地面積分別為956公頃、492公頃和204公頃。構建四區一帶、三軸、六組團是其最終目標。
(二)構建賈汪綠色生態走廊,打造徐州后花園
以大洞山風景區、督公湖和京福、京滬鐵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區的山體治理為依托,致力于國道沿線和徐賈快速等的景觀綠化,并以此為基礎,對賈汪區的荒山進行綠化,盡量擴大森林的覆蓋面積,將賈汪打造成為徐州的后花園,為徐州甚至是整個蘇北提供天然氧氣。
(三)建立工礦廢棄地修整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的示范區
青山泉因采煤而導致塌陷,形成了名為白土塘的積水區,其占地面積幾乎達到3平方千米。當下,國家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正在發展小城鎮的建設,利用白土塘的廢棄地,與小城鎮的建設相結合,不僅可以緩解人地矛盾,還能為露天廢棄礦區的建設起到示范性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賈汪的現狀實在令人擔憂,不僅可供開采的資源殆盡,而且因此導致該城市的發展陷入衰退階段。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衰退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政策、自身的地理環境、單一的產業結構鏈以及資源枯竭等。筆者結合自身的調查實踐和對地質環境的研究,將解決措施歸納為以下幾點:(1)對現有的環境條件做一個詳細的調查,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對城市的各方面條件進行改善,以便集聚經濟要素; (2)為了對資源進行可持續開采,應鼓勵替代產業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結構; (3)將現有資源與社會和企業以及高等科研院所的發展相結合,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做好準備。
環境畢業論文13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消費能力的逐漸提高和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體育旅游逐漸受到大眾的青睞,體育市場的范圍日趨擴大,體育產業由經濟發達沿海地區向內陸相對落后地區延伸,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邊遠地區擴展。內蒙古奇特的地理地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為發展內蒙古的體育事業,開拓特色的體育旅游提供了條件。本文在內蒙古現已開發的體育旅游項目基礎上,分析面臨的幾大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及策略。
【關鍵詞】內蒙古體育旅游現狀問題策略
一、內蒙古體育旅游發展現狀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1世紀初,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大旅游國家(前四位分別是法國、西班牙、美國、意大利)其中以休閑、娛樂、健身、康復旅游為目的的旅游人數占48.7%。體育旅游在我國以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市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消費能力的逐漸提高和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體育旅游逐漸受到大眾的青睞,體育市場的范圍日趨擴大,體育產業由經濟發達沿海地區向內陸相對落后地區延伸,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邊遠地區擴展。在體育產業日益繁榮的大好形勢下,體育旅游業異軍突起,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以及與此相關的消遣娛樂活動在當今旅游活動中所占的比重至少為25%。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不能單一的依靠傳統旅游活動模式,需要迎合大眾旅游消費方式,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著實把體育旅游這一新興產業推向了高潮,各地爭相效仿,開展各類體育活動項目。內蒙古正是對這一產業加大開發力度,把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與體育旅游結合起來,宣傳造勢,擴大影響力。但長期以來內蒙古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定位在全運會上,2002年以后,體育行政部門調整了戰略方向,確立了"突出重點、發揮優勢、立足全運、沖刺奧運"的正確方向;而我們內蒙古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例如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競技體育旅游項目,還積極推出了:沙漠探險,草原觀光、滑翔、攀巖、溫泉療養、森林旅游、自駕車(自行車、汽車、摩托車)等特色體育旅游項目,由此而吸引眾多國際游客來內蒙古觀光旅游,體驗體育旅游帶來的無限歡樂,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畢業論文及實習報告》。
內蒙古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和獨具地方特點的傳統體育活動。如蒙古族的男兒三項―摔跤、騎馬、射箭;賽駱駝、叼羊等,這些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體育,集健身、娛樂、觀賞、保健醫療等于一體,具有較強的競技表演性、娛樂觀賞性、教育和文化傳承性等價值,構成了內蒙古獨有的人文景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各種草原競技樣樣精通,那達慕是中國蒙古族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
二、內蒙古體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人們的觀念意識滯后
目前,內蒙古地區的體育旅游資源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保護,甚至被忽視了其旅游資源的價值。對內蒙古地區所獨有的民族文化、旅游景觀、草原風光、自然環境、體育項目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部分人認為這些都是土生土長無所謂的東西,這種落后的思想意識,從根本上影響了體育旅游業開發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結果導致內蒙古豐富的旅游資源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整理、利用,使人們身處具有民族文化優勢的地區和環境中卻沒有真正受益,很多人還是在內心和觀念中沒有改變以往"沒啥好資源,沒啥好項目,沒啥好發展"的舊觀念,因此,從本質上制約了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
(二)旅游設施不完善
設施是接待旅游者參觀游覽的物質設備條件,體育旅游設施是否齊備、實用,服務是否到位,旅游項目是否具有吸引力及體育旅游市場開發的程度等,都是體育旅游市場的硬件條件。而內蒙古地區各體育旅游景點檔次普遍較低,活動內容單調,服務質量跟不上,景點少線路長,有的主要旅游城市在旅游旺季鐵路客運能力弱、航線和航班少,旅游城市到景區、景點的距離遠、道路等級低,可進入性差,這些原因導致很多頗有價值的旅游資源進入不了旅游市場。更重要的是內蒙古的經濟又處于較落后的狀態,資金短缺,產品科技含量低,各種條件跟不上,因此,制約著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資源自然就不能得到保護與開發,也就不可能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三)旅游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
長期以來,人們談到體育就想到競技體育,談到到內蒙古,就想到草原。宣傳的力度決定人們的態度,由于經濟實力不夠和具有經濟實力的企業不多,所以其影響力也不夠。內蒙古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各類旅游企業宣傳力度小、方式少、頻率低、針對性差,特別是對于打造體育旅游業這個特殊市場來說,必須因時、因地根據不同消費者職業、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狀況和經濟狀況等不同需求大力進行有真對性的宣傳,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中外游客對內蒙古體育旅游有所了解、有較全面的認識,從而,改變內蒙古地區旅游客源增長緩慢,特別是常規國際旅游客源長期徘徊不前的現狀。
(四)缺乏科學規劃,盲目重復開發
所謂科學規劃,就是依據自然環境、文化基礎、體育優勢等條件梯次推進、逐步開發的原則,在旅游項目和建設方式方面做到科學、合理的漸進。內蒙古的體育旅游開發應當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的加以實施,并注意在項目等級、水準、內容、性質、特征等方面不斷提高、深化、豐富和加深。現在區內一些低水平重復亂建旅游景點和設施的現象應得到有效控制。我們應當避免各地區投資分散,使資金積累困難,不能科學規劃統一利用,以至于體育旅游資源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和修善,例如有的地方不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和開發項目的投資效益,一味的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搞低檔次,多頻率的不合理開發,造成了環境和草原旅游資源的破壞,其損失是巨大的。
(五)體育旅游的服務質量差
旅游服務時旅游部門利用一定的旅游設施或其他條件,為旅游者在整個旅行游覽過程中提供的各種服務的總稱。包括飲食、住宿、交通、導游、翻譯、購買商品等方面的服務。高質量體育旅游服務包括體育運動器材規格齊全,能提供各種運動項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齊備、方便,能滿足旅客對交通的需求;導游資料詳細,宣傳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務主動、周到、熱情,使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保證各種體育用品、紀念品的供應,滿足旅游者的購買需求。旅游服務(產品)質量高低的標志是旅游者的滿意程度和旅游產品供給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優質服務,應該即使旅游者滿意,又能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目前,我們還存在著管理水平低、服務質量差,旅客不滿意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促進內蒙古體育旅游發展的途徑
(一)要依靠科學技術,加強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根據國內外體育旅游市場的需求趨向,開發特色體育旅游項目和產品,下力氣加大旅游市場的綜合治理,建設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旅游區,充分發揮內蒙古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樹立內蒙古體育旅游的良好形象。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民族文化濃厚、地區特色鮮明、體育項目眾多、旅游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美、服務質量一流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旅游熱點地區,為我國西部地區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加強體育部門與旅游部門之間的協作
改革開放以來,體育產業與旅游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因為行業從屬不同,相互交融與滲透不多,造成體育資源、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對巨大的體育旅游
環境畢業論文14
題目:內蒙古體育旅游的開發與研究
學生:高婷
學號:1080402117
班級:人文學院08級旅游管理班
指導老師:郭志敏
一、選題背景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消費能力的逐漸提高和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體育旅游逐漸受到大眾的青睞,體育市場的范圍日趨擴大,體育產業由經濟發達沿海地區向內陸相對落后地區延伸,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邊遠地區擴展,開題報告、畢業論文及實習報告。內蒙古奇特的地理地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為發展內蒙古的體育事業,開拓特色的'體育旅游提供了條件。
二、現實指導意義
內蒙古奇特的地理地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為發展內蒙古的體育事業,開拓特色的體育旅游提供了條件。內蒙古要緊緊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加快、改善、新建體育旅游相關的設施、機構、政策法規建設、提高其知識、科技含量,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同時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廣泛聯系,大力發展民族體育事業,開拓體育市場,推動內蒙古特色體育旅游的發展,促進其兩個文明建設。
三、本論文的主要論點
體育旅游業異軍突起,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以及與此相關的消遣娛樂活動在當今旅游活動中所占的比重至少為25%。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不能單一的依靠傳統旅游活動模式,需要迎合大眾旅游消費方式,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著實把體育旅游這一新興產業推向了高潮,各地爭相效仿,開展各類體育活動項目。內蒙古正是對這一產業加大開發力度,把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與體育旅游結合起來,宣傳造勢,擴大影響力。
四、主要內容、問題和途徑
一、內蒙古體育旅游發展現狀-2
二、內蒙古體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3
三、促進內蒙古體育旅游發展的途徑-5
五、參考文獻
(1)張自明孫民治:我國體育旅游的現狀與發展對策.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
(2)王振:試論我國體育旅游的發展.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
(3)柳伯力陶宇平:體育旅游導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4)袁書琪,鄭耀星.體育旅游資源的特征、涵義和分類體系[J].體育學刊
(5)唐恩富,羅能.城市旅游芻議[J].市場論壇,2005,(7).
環境畢業論文15
【論文摘要】
分析了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人為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途徑,即環境教育在領導決策層,環境教育在基層。
【論文關鍵詞】
生態環境 保護意識 可持續發展
中華民族誕生在黃河流域。追溯歷史,這里必有其生存條件,先民才在此定居下來,繁衍生息。我國古樂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就是黃河流域自然景觀的寫照。那么為什么后來卻出現“一方水土不足以養一方人呢”?雖同在一塊天,同在一塊地,今天和當年先民們生存環境條件已大不相同,環境問題已非常嚴重。當支撐人類文明的自然資源、自然環境消失了,文明也將消失,如古巴比倫王國的衰亡,地中海文明的衰落,雖然中華文明是一種延續下來的文明,但隨著環境的變遷,中華文明的中心已從古代的黃河流域逐漸東遷南移。
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人為因素
1.人口增長過快,人口素質低。
當今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都與人口緊密相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口問題是其他所有問題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斷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滿足自己的需要,為自己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同時也排放廢物污染環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類,限制其無節制的開發活動,以各種災害施加報復,人口增長過快已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再加上,人口劇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環境保護意識差,法制觀念薄弱,也造成對資源環境的巨大沖擊和破壞。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
目前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實施細則,不足以成為執法部門的依據。某些地方的經濟規劃、資源開發、工程項目上馬等重大決策,仍然由少數官員做出,缺乏專家論證、缺乏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如果再加上這些官員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就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
3.對生態規律缺乏認識,經濟活動決策失誤。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甚至現階段的某些經濟活動中,決策人員沒有充分認識生態規律,未能從環境的區域性、整體性和生物資源的潛在價值出發,因地制宜、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有些工程項目,只顧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沒有認真考慮其生態效益,違背了生態規律,結果出現一系列環境問題。
4.生產技術落后,環境資源過渡消耗和浪費。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生產技術水平低,工業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們環保意識不強,管理混亂,因而資源利用率低,廢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面對我國環境問題比較嚴峻的現實,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深刻反思傳統的發展觀、價值觀、環境觀和資源觀,重新思考人類未來的命運,走出全球生態危機的困境,消除人與自然緊張關系的困惑。使人們認識到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相互協調,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滿足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資源的高效持續利用、社會經濟的進步都離不開人,適當數量的高素質人是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公眾環境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著人們的行動,環境意識是調節、引導和控制人們環境行為的內在原因,因此必須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才能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途徑
1.環境教育在領導決策層
(1)政府部門
工程上馬等一系列經濟活動,都是通過政府部門的統籌決策而付諸實施的,所以強化領導決策層的環境意識尤為重要。必須使環境保護意識扎根于他們心里,所想所做都是從環境出發,切忌“說起來重要,計劃中重要,實施中不要”的環境意識傾向。建立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制定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環保政策,要從決策源頭控制住環境問題的產生。
(2)環保部門
首先明確環保部門在環境保護中的職責,然后加大環保部門的執法力度的教育,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起環保部門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權威性;再次要加強對環保工作人員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提高環保工作的自覺性和重要性。對于那些能為地方帶來財政收入、創造就業機會的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決不能視而不見。
2.環境教育在基層
(1)構筑公眾參與的基礎
保護生態環境,成功管理自然資源的關鍵之一是鼓勵公眾參與,但是公眾有時并不清楚他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權利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權利。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是管理機構要充分認識到公眾參與的必要性,設立專門的人員和預算,使公眾獲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時增強公眾的環境知識,環保意識,使環保宣傳社會化、環保意識全民化,形成環保事業人人參與、社會輿論廣泛監督的環境保護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過新聞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們有條件獲取更多的信息,同時承認他們有權代表自己的成員作出決定。公眾明確了自己的職責、義務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使環境保護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充分發揮公眾的能動性,切實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2)環境教育在學校
環境保護教育要從小抓起,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強,好學上進,對周圍自然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環境意識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環境保護的發展。在中小學校有計劃地增設和開展一些環境保護課程和宣傳教育活動,使他們從小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余謀昌.環境意識與可持續發展[J].世界環境,1995.4.
陳雙基.環境教育發展走向[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xx.10.
楊振強,孫銘明.環境意識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9.
薜紀恬.關于生態環境意識的若干思考[J].天津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5.
【環境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環境畢業論文03-29
環境保護的畢業論文10-09
審計外部環境研究畢業論文10-05
網絡環境的設計與應用畢業論文10-06
環境學畢業論文致謝范文10-07
對企業環境本錢應用的一些探討畢業論文10-07
基于環境治理會計識別環境本錢會計畢業論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