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理念的教育論文

時間:2021-09-09 16:19:25 地理論文 我要投稿

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理念的教育論文

  可持續發展是地理學科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指出:“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新的課程理念也指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可見,無論在初中還是在高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都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加強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在教學中如何實施呢?

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理念的教育論文

  1.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人們逐漸形成的一種嶄新的發展觀。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政治、經濟資源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人口劇增、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社會將如何發展才能趨利避害,已成為當今人類的重要課題。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可以看到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過程而變化的。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50年代前,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是走向工業化社會或技術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強調經濟的增長,到70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人們把發展看作追求和社會要素(政治、經濟、文化、人)和諧平衡的過程。注重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80年代后期以來,人們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這一功能得到國際社會認同,這說明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由單純重視環境保護問題,轉移到環境和發展的主題,標志著人類社會社會對發展的認識與實踐產生了質的飛躍。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其中生態持續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持續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如今資源利用不當造成的環境污染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資源因掠奪性利用而發生枯竭或退化,影響了人類的進一步發展,甚至將會危及人類的前途及地球的命運。當今發展的知識經濟也是一種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是以效率和節約為出發點的。在我國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經濟還有待發展的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面臨加快工業化和追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著重要意義,成為新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可持續利用意識適應了當今新課改教育的需要。可持續利用意識也是在現有人地關系認識基礎上的加深與發展,它不僅繼承了協調人地關系的固有思想,還要顧及后代人的需要,其思想內容更廣泛、更深刻。要協調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必須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意識,理解人類與大自然的依存關系,全面認識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以及應該采取的對策,培養他們具有全球意識和參與競爭的能力,真正具有業界當今知識經濟挑戰的素質。

  在人類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時代,也應該認識到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追求的是環境、資源、人口和經濟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出現如瑪雅文明在中美洲繁榮了1700年,而由于人口增長、亂伐森林、生態惡化,消失在公元8世紀的悲劇!

  2.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入地觀

  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自人類產生以來就建立起來的基本的永恒的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工業革命以前的人類一直處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了與自然對抗的時代。教育也隨著市場經濟、大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片面強調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由價值。這種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助長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和奢侈性消費,忽視通過教育推動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的進步,加快對人類開發自然資源行為的約束性的規范。因而才導致近年來出現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也正是傳統教育不恰當的價值觀念、課程內容和教育方法誤導的后果。因而,“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成為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以此同時,在教學中也注重了對學生進行諸如環境意識、全球整體觀念的培養、突出人地關系中“人”的積極作用,而不是過分強調“人定勝天”“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思想,重新把目光投向追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人口、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人地關系是現代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人地相關論是貫穿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思想。80年代后我國把人地關系作為地理教材編排主線。地理學科特點在于對人地關系的綜合認識,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不同于專業研究,因此,新世紀的中學地理教學更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更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文化、自然變化以及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打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分割,用過去和現在的地理事實幫助學生建立綜合的動態的人地觀念,引導學生在中學階段形成可持續發展觀點。

  總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應該成為社會各行各業、各級政府官員和公務員們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質。現在的中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和建設者,具備這些觀念,在處理生活和指導工作中,就能夠綜合考慮問題,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約束自己。這樣學生就會懂得,人類是地球環境的產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組成成員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動物植物一樣,有共同享用地球環境自然資源的權利。如果人類按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辦事自然界的一切就會和人類和諧發展,自然資源也會按照人類的需求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人類對環境為所欲為,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自然界就會用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來懲罰人類。

【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理念的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英語教學中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教學論文09-11

中學地理教學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效實施途徑論文12-15

可持續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11-24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初中地理教學教育論文12-29

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論文11-24

高職體育教學中賞識教育理念研究論文12-01

揚琴教學模式中的現代教育理念論文10-03

新課程理念與地理教學反思論文04-28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論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