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識結構與教法建議的論文
從今秋開始,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將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們一步接觸到供試驗用的新的《地理教學大綱)和高中一年級地理教材,先睹為快。本文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談點粗淺看法,以期與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編高中地理課程結構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課程計劃規定:高中三個年級都開設地理課。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體學生,為其奠定終身受用的地理知識與能力基礎。全書以人類為中心,去研究與人類有著密切關系的自然地理環境、人類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高二地理(限定選修),為選學文科學生畢業后升學深造拓寬文化基礎,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礎上,把人文地理(狹義)中具有普通應用價值的專題性基礎知識加以敘述。高三地理(限定選修),則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礎上,著重闡述地理區域研究基礎知識和當今中國國土整治與開發的幾個突出問題。以上可以看出,三個年級地理課,層次漸進,相輔相成,渾然一體,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目標。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認識,高一地理1至4單元側重于探討生態可持續發展;高二地理突出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口可持續發展;高三地理則是讓學生樹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而結合地理課較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觀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體系的新構建
高一地理共10單元,按其內容聯系,又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1至4單元);第二部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5至8單元);第三部分,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問題(9至10單元)。
自然地理部分,與現行教材相比,最大變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環境”取代“四大圈層”的體系,從而更加突出了“人與環境關系”的主線。人類生存發展的范圍是在逐漸擴大的:人類一開始生活在陸地上;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人類活動范圍擴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業的開拓與進步,又使人類解開大氣、宇宙之奧秘。新編高中地理在講自然地理時,是以“宇宙環境”開始的,因為地球上許多地理事象的發生與地球宇宙環境有關,然后,再講大氣環境、海洋環境,最后以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陸地環境結束。四大環境涉及內容頗多,新教材并未追求各大環境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是從人與環境關系出發,選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體現人地關系)、時代性(如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用性(體現地理實用價值)知識,而舍去了那些陳舊的、實用價值小的、與人地關系不緊密的、屬于地理相關學科或邊緣學科的內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棄了傳統的、從部門經濟地理角度組織材料,而是選取最基本的人類活動范疇,即解決人類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聯系、休閑等需要的活動。具體確定為:人類的生產活動、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人類的旅游活動。從而減少了頭緒,突出了人地關系。每個單元都沒有系統地講某種人類活動,而是緊緊圍繞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及人文環境而展開。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冊各單元知識結構簡析
(一)第一單元宇宙環境
與現行教材不同之處,它不僅講地球的宇宙環境,還把宇宙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四環境”展現在學生面前。本單元知識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體太陽、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現象都與其所處的宇宙環境有關。了解它,有助于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規律,有利于從深層次認識人類和環境的密切關系。教學時,應通過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天體系統的層次結構。弄清天體系統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
第二層次,地球運動的本質屬性及其地理意義。教師只有通過讓學生對地球儀、三球儀的操作演示,通過“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圖的讀圖分析,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地球運動的特征以及由此產生的地理意義,同時也使學生的操作、繪畫等動手能力和觀察、綜合分析的能力得到發展。地球的運動是一個很復雜的運動,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日公轉。科學地講,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實際上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共同作用的產物。新教材與現行教材的區別在于沒有明確標明哪些是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哪些又是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而是籠統地以“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概括起來,其意正是要說明這一點。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確實體會到這一點,可設問讓學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轉只自轉,地球上的晝夜更替周期、地方時差大小將有變化嗎?②假如地球不自轉只公轉,地球上還有晝夜更替嗎?③如果黃赤交角等于零,太陽的回歸運動、地球上的晝夜長短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變化、五帶劃分將是怎樣?學生通過這一連串問題的思考,既加深了對地理事象形成的深刻理解,又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第三層次,是把宇宙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四環境來講述的。主要介紹了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資源開發、宇宙環境保護。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宇宙探測意義,喚起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立志探索宇宙奧秘、開發宇宙資源、保護宇宙環境的意識。
(二)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三單元——海洋環境;第四單元——陸地環境
這三個單元知識結構大體一致,都可分為二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講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和特征的。當然三個單元各有側重;第二 單元大氣環境,先講大氣環境組成、結構,再講大氣環境的物理性狀;第三單元海洋環境,主要講海洋環境的 基本特征——溫度、鹽度與運動;第四單元陸地環境則是按陸地環境組成要素——巖石、地貌、陸地水、生物 、土壤來組織材料的。但無論怎樣,這一層次內容的教學,必須把重點放在理清自然環境各組成部分內部、各 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上,簡稱“地地關系”。
人地理學角度講,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才構成了地理環境整體性。只有搞清 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環境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例如:第四單元陸地環境,離開了各 組成要素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各組成要素與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就很難理解復雜的陸地環境形成、發展 與演化。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講,只有搞清“地地關系”,找出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變化規律,才能協調人類發展 與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例如:第三單元海洋環境,當學生了解了“海氣關系”、“海陸關系”時 ,就會從保護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高度,自覺地去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只有搞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才能變分散的、機械的識記為系統的、 理解的識記,既便于記,又便于憶,才可能用綜合的觀點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單元大氣環境,在“大氣 的運動”一節中,只要學生搞清氣溫、氣壓、氣流、天氣狀況幾者關系,搞清影響大氣水平運動的“三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與風力、風力與等壓線的關系,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氣旋與反 氣旋”、“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境、北半球1月、7月氣壓形勢,乃至世界的降水與氣溫分 布、氣候類型分布等諸多知識。
第二層次,講“人地關系”,是各單元的重點。它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環境保護三個問題。四 大環境不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有助于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科學發展, 自然資源的外延越來越擴大。自然資源問題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資源的特性、類型,因地制宜地保護和 合理開發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還在于通過教學讓學生樹立科學的“資源觀”,認識并處理好人類活動與資源的 關系,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自然災害,主要有宇宙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地質災害等,新教材著重講氣象災害與地質災害。通 過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各種災害發生的原因、時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樹立“災害 意識”,確立預防為主、加強監測預報的觀念,而且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應災能力,包括應災心理和應災行為 的培養。自然環境本身帶來的災害固然可怕,但人類違背自然規律的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更可怕。
目前環境問題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由于人類不適度不合理地生產活動,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和改變;一類 是由于人類消費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通過教學,我們不僅要對各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如環境污染的污 染源、污染物、污染原理等)、危害、對策讓學生了解清楚,更主要是教育學生摒棄“人地對立”(如“人主 宰自然”、“人定勝天”等)的傳統“人地觀”,樹立“人地協調”的科學“人地觀”。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自覺參與當地環保工作,展示地理之價值,教育學生講究“環境道德”,讓他們從自身作起,從小事作起,從 現在作起,養成良好的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和行為習慣,自覺與破壞環境的不道德行為作斗爭。
(三)第五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
人類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其中工業和農業又是人類生產活動中最基本的部門。本單元共11節, 前5節講農業生產活動,后6節講工業生產活動。但無論工業還是農業,都不是講生產活動本身,而是突出講地 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講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及相應的人文環境。這部分內容,無論農業 還是工業主要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農(工)業的區位選擇。本質上講,就是地理環境對農(工)業生產活動的影響。教學時,注 意把握具有遞進關系的四個問題:①影響農(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②影響農(工)業的主導區位因素;③ 農(工)業的區位因素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區位因素對農 (工)業區位影響在不斷變化著;④農(工)業區位選擇,既要注意經濟效益,同時又要考慮社會效益、環境 效益和生態效益,這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與之相應,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①聯系實際搞社會調查,對當地(或某一地區)農(工)業區位因素 或區位選擇作出分析與評價;②根據不同農(工)業部門不同特點和區位因素對生產的影響,選擇主導區位因 素;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兼顧的原則進行農(工)業區位的選擇實踐 。
第二層次:類型與區域。農(工)業類型劃分標準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是以不同生產要素(含投入與產 出)在整個生產要素構成中所占比例劃分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特點的工業部門,以及不同的自然條 件、社會經濟條件,形成了種類和地理范圍各不相同的農(工)業地域。類型在區域的表現往往是交叉的,一 個農(工)業地域常常可以從不同側面進行分類。對世界農業地域類型、工業區域的教學,應指導學生利用比 較的方法、綜合分析的方法去掌握每個農(工)業區域的區位因素和主要特點,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以 期對我國或當地的工農業生產有所借鑒。
結束語:新課程方案試驗工作剛剛開始,我們要以此為契機,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教學中,努 力改變傳統的、單純的傳授知識的作法,重視對學生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地觀”等現代觀念 的教育;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地理思維能力、運用地理原理、技能解決人地關系中問題的能力的發展,并 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實踐活動,將我們的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識結構與教法建議的論文】相關文章:
新教材,新教法04-30
運用新教法 教好新教材04-30
初中英語新教材教法探析04-30
新標準 新教材 新思路 新教法04-30
初中英語新教材的教法改革04-30
關于新教材新教法的一些思考04-30
《別了,我愛的中國》教法建議05-01
淺論新時代文秘知識結構論文05-02
高職體育愉快教法初探論文05-02
中學信息技術教法初探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