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梳理明、暗線相互交織的結構,理清情節(jié),初步理解主題。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進一步認識作品主題。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梳理情節(jié)的能力。
2.掌握通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梳理情節(jié),明確明、暗線結構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2.通過列出情節(jié)結構表,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標題入手導入
教師用紅筆在黑板左側寫“藥”
我們在“藥”的后面加“?”文中的藥為何成分?用來醫(yī)治何病?療效如何?
我們在“藥”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震驚!兇殘卑劣!愚蠢可悲!
我們在“藥”上加“”,就充滿了諷刺。
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感嘆、諷刺來走進《藥》中尋求答案。
二、初讀課文,梳理情節(jié)
1.給10—15分鐘讀書,可將自己梳理情節(jié)的重點記在書旁;可將質疑之點記在書旁,待讀后和同學討論。
2.整理自己梳理情節(jié)的思路,小組討論補充,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優(yōu)秀者。
讓一優(yōu)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結果。
教師作簡要板書,或出示投影片。重點:明確明線、暗線結構。
三、從雙線結構探究主題
問: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 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下注釋,從中獲取有效信息。教師或請他生稍作補充。
從明線——華家的悲劇,可見怎樣的百姓?(愚昧!)
從暗線——夏家的悲劇,可見怎樣革命現(xiàn)狀?(令人悲哀!)
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從明線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為明線,華家為暗線合適嗎?請說出依據(jù)。(不合適。以華家為立場命題,意味尤深。“藥”不僅是醫(yī)治疾病的藥方,更是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病態(tài)的中國要服什么“藥”?寫作時為五四前夕,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已退出歷史舞臺,一味對他們歌頌已不再符合歷史需要。
四、小結
回到導入 的“?”“!”,“人血饅頭”之藥醫(yī)治不了小拴的肺癆,小栓之死死于群眾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鮮血制成的人血饅頭,夏瑜之死死于群眾的愚昧。迷信則容易受騙,愚昧則不辨是非,其病根同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眾,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劑良藥。這服藥是什么?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析小說人物,揣摩細節(jié)面描寫,深入體悟小說主題。
2.幫助學生掌握通過分析多種描寫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題的分析方法。
3.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先生對舊制度下的大眾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tài)度。《藥》深刻剖露了眾人物的“不幸”與“不爭”的一面。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形象,寫于沒有正面出場,主要是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這幾個人物的分析放手給學生做,安排在后半課時。前半課時一起重點分析課文的第四節(jié)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二、重點研讀,分析人物,進一步理解主題。
(一)精讀第四節(jié),看作者如何寫夏四奶奶的?夏四奶奶形象的意義?(要求:抓住人物描寫的語言,緊扣文本分析。)
1.學生小組討論,解疑。
2.全班深入討論,明確。
要點:
① 前來上墳的夏四奶奶看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著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躊躇”“羞愧”是因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為造反被砍頭的。“造反”在不覺悟、不反抗、甘于命運擺布的舊時代勞動婦女看來,是有損祖宗顏面的事情,她為有造反而死的兒子“躊躇”“羞愧”。這一細微神態(tài)表明了她對兒子所作所為的不理解。在她看來,造反殺頭天經地義。夏四奶奶身為革命者的母親,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② 夏四奶奶燒過紙錠后,見到尖圓的墳頂上出現(xiàn)的那圈紅白的花 ,便極力尋找著花環(huán)出現(xiàn)的“根據(jù)”——“坆上的草根還沒有全合”“這是不可能開花的”;那花圈“不很精神”“沒有根”“不像是自己開的”;這花圈“倒也整齊”顯然是有人插上去的,但“孩子不會來玩”“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她否定了種種可能,于是她得出“顯點靈,要我知道”的荒謬結論。可見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像一般百姓一樣重。
③ 在夏四奶奶的眼中兒子是被“冤枉”,從夏四奶奶的語言“瑜兒可憐他們坑了你” 也便得知這一點。這里的“他們”指誰呢?用的是“坑”而非“殺”。在夏四奶奶的眼里,兒子是本分的,平和的,正是“他們”使兒子誤入歧途。再看“他們將來總有報應,天都知道,你閉了眼睛就是了 ”。在她眼里“坑”了夏瑜的是那些引導夏瑜走上革命道路為民主共和思想而奮斗的革命者。假如夏瑜宣傳民主共和的思想能深入人心并影響到母親的話,那么母親也就不會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連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尚且如此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動,更何況華老栓等廣大民眾呢?作品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夏四奶奶這個普通百姓中的一員,她性格中愚昧、落后、迷信的一面。對革命的不理解構成了她慈母性格的另一面。假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能像無產階級民主革命那樣號召發(fā)動群眾、讓廣大人民群眾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就不會有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的母親把怨恨的矛頭指向革命者的這樣悲涼的現(xiàn)實了。
之所以說夏四奶奶更能深刻的體現(xiàn)文章的主題,正是由她是革命者夏瑜的母親這一身份決定的。
(二)看第四段的環(huán)境描寫,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
重點品讀“微風早已停息”一段,這段景物的特點,這樣寫的用意?
重點品讀“只見那烏鴉……”,為何寫烏鴉飛向天空,而不是飛向夏瑜的坆?簡述理由。
要點: ① 作者通過風、草、聲來寫“靜”,強調墳地四周的“靜”,突出夏四奶奶見到花環(huán)后迫切期待烏鴉顯靈的心情。
她以深沉的母愛,以深沉的對兒子冤屈的積郁,以這種感情期待著烏鴉飛過來。這里的靜就是在寫夏瑜母親的這樣一種心情,她越是希望烏鴉動,越會感到周圍靜得難堪。
② 烏鴉飛向天空包含了魯迅深沉的悲哀(對當時的中國民眾的愚昧是懷著深深的悲哀的),愚昧的夢幻一定會破滅。
三、學生自讀,進一步體驗分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