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方法,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意義的數學信息,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掌握解學問題的基本方法。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3、滲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教學難點:
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
開學了,熊大和熊二從熊堡出發去學校,熊大用了2小時,熊二用了120分鐘,熊大說它用的時間少,熊二說它的用時少,它倆誰也不甘示弱。同學們,請你們當裁判,它們倆究竟誰用的時間少,好嗎?
二、學
(一)單位換算
1、從熊堡到學校,熊大熊二誰用的時間少?為什么2時=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學間相互說一說。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練一練:3分=()秒
600分=()時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獨立思考,然后與你的同學交流交流。
(二)時間計算
9月1日,小明背著書包上學去了!(課件出示)
三、析
1、觀察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數學信息?(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3、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收集信息。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1)直接數一數,7:30到7:45分針走了15分鐘。
(2)7:30到7:45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3)都是7時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鐘。
5、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對嗎?你是怎么想的?(7:30過15分鐘就是7:45,15分鐘是對的。)
6、寫上答語。(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
7、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8、整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誰來說說?師做整理板書: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四、練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時○24分1分15秒○65秒3時○200分140秒○2分1時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給外地打工的媽媽打電話,電話亭的營業時間,早上9:00開門,晚上8:00關門。小明8:40到達,他還要等多久呢?
3、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4、作業:課本第7頁第8題。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第65—66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并能正確地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兩種方法敘述分數的意義。
2.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等探究的能力。
3.體會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過程,理解和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操作,讓學生理解一個分數可以表示的兩種意義。
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對分數意義有初步認知基礎上的深入理解。在這節數學課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直觀的位置關系,還要從分數意義中理解分數與除法的聯系。所以在本課的的設計中,以分數意義的辨析貫穿始終。因為分數的意義,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這才是分數與除法最根本的聯系。
本節教學內容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探究整數除法得不到整數商的情況時,可以用分數表示;在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做分子。教材從“分蛋糕”的實際情境引入,引導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結合分數的意義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幾個算式,探索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兩數相除的商或把分數寫成兩數相除的形式。
教具學具:
課件,模型。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孩子們,上課之前先考驗下大家,(出示課件)這個謎底是什么?
生:月餅。
師:你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們喜歡吃月餅嗎?
生:喜歡。
師:老師也喜歡。在月餅中也含有許多數學知識,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把6塊月餅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怎樣列式計算?
生:2塊,6÷3=2(塊)。(板書)
師:說得真棒,要是聲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問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怎樣列式計算?
生:0.5塊,1÷2=0.5(塊)。(板書)
師:表達得特別清楚,讓大家一聽就懂。老師就繼續考驗大家,如果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怎樣列式計算?
師:你為你們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來大家已經能夠解決分月餅的問題了,不用學具直接說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師:非常正確。我們再來看這些算式,整數除法得不到整數商的時侯,可以用什么數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數表示。
師:在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誰作分母?用誰做分子?
生:用被除數作分子,除數作分母。
師:那么分數與除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誰能用語言概括下?
生:被除數除以除數等于除數分之被除數。
師:你表達得這么清晰流暢,了不起!
師總結: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作為分母,被除數作為分子,除號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數線。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所以,分數與除數的關系我們可以用式子來表示為: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板書)。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書)
師:這個關系式里每個數的范圍要注意什么?
生:因為在除法里除數不能是零,所以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師:想一想分數與除法有哪些聯系和區別?
教師強調:分數是一種數,但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除法是一種運算。
師:今后我們再看分數時,會有兩種意義。(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3份的數,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1份的數。)
二、鞏固練習
師:你們知道阿凡提嗎?你有他聰明嗎?敢不敢挑戰他?我們來闖關,大家有信心嗎?
1.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說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課堂小結
說說你的收獲是什么?重點說說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結束語: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并學會了這么多知識,老師真為你們驕傲!其實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探索,快做個有新人吧,你會成長得更快!
四、作業布置
練習十二第1,3題。
板書設計
分數與除法
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a÷b= a/b(b≠0)
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引入課題之前,先利用謎語激發學生興趣,引進分數,復習舊知。在探索新知時,從想象中每人2個餅,到一張餅,把一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了剛才的復習知識進行鋪墊、遷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來計算,學生很快會說出1/4,這時我會再提問: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學生用準備的圓片分一分;接著出示:學生一步步經歷了分得過程,對分數的意義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是3/4。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教學之后,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于學生腦海里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學生懂得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數計算簡便,會進行分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仔細、認真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觀察、演繹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法中的應用,并使一些分數加法計算簡便.
教學難點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法中的'應用,并使一些分數加法計算簡便.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演示課件“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
1.教師: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有哪幾個?用字母怎樣表示?
板書: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應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師: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適用于整數和小數,是否也適用于分數加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學習新課【繼續演示課件“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
1.出示:下面每組算式的左右兩邊有什么關系?
○○
教師說明: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分數加法同樣適用.
教師提問: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圍內使用?
(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中的數,既包括了整數,又包括了小數和分數)
2.出示例3計算:
觀察:這些加數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點?
思考:怎樣可以使計算簡便?
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教師提問:這道題哪里應用了加法交換律?哪里應用了加法結合律?
最后結果要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總結:應用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數先加起來,或湊成整數再計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反饋.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適的運算符號.
①○
②○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繼續演示課件“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
①②
3.思考題: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嗎?
四、課堂總結.
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對分數加法同樣適用,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數先加起來,或湊成整數再計算比較簡便.
五、布置作業.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六、板書設計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分數"產生的原因,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數單位的含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弄清分數單位的含義.
教學課型:
新授課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溫故引新
1,提問:
A,大家知道分數嗎 誰能說一個分數
B,你能舉個實例說說這個分數的意義嗎
2,述:說得好,對不能用整數準確表示結果的問題,我們可用分數來解決.即: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或者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
3,揭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二,聯系實際,探究新知
自主學習,整體感知分數的知識.
(1)相互交流:① 關于分數我已經知道了什么 請把已知道的講給同學們聽.
(2)自學理解:① 關于分數,自學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關于分數我還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陰影部分.[課件1]
(2)填空.[課件2]
① 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它的1/4,并涂上陰影.
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它的3/8,并涂上陰影.
(4)搶答. [課件3]
① 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是( )
② 把10枝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是( )
③ 把這個文具盒你所有的鉛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是( ).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給5位;10位;50位同學呢
④ 如果這個文具盒里只有6枝鉛筆.現在把它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還能用1/2表示嗎誰來說說這里的1/2所表示的意義
⑤ 如果把8枝筆平均分給2位同學,每位同學得到的鉛筆數還能用1/2表示嗎 誰來說說這里的1/2所表示的意義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說說下列分數所表示的意義.[課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結.
我們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蘋果,一批玩具,一班學生,一個計量單位或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單位 "1".
板書: 一個物體
單位"1" 一個計量單位
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三,加強練習,深化概念
比賽:請兩位同學站起來.
提問:A,這兩位同學是這組人數的幾分之幾
B,這兩位同學是兩組人數的------- 這兩位同學是全班人數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書設計:
分數的意義
一個物體
單位"1" 一個計量單位
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5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明確了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聯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百分數的計算通常是化成分數、小數來進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計算的結果化成百分數,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就為后面學習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由于百分數、小數、分數這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學生對百分數與小數之間的互化不難掌握,學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思考怎樣互化,再歸納出互化的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百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能正確地較熟練地進行百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討論與交流等學習活動,理解百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百分數與小數互化的學習活動,體驗互化方法的多樣性,并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數與小數互化方法。
教學難點:
在學生掌握百分數與小數基本轉化規律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概括,掌握它們互化的簡便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
教學流程:
一、復習引入
1、師:上節課我們研究了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你能說幾個百分數嗎?誰能聯系生活實際說幾個百分數?
2、把下面各數改寫成百分數。
3、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小數化成分數。
0.45=1.2=0.6=
二、導入新課
根據分數與小數化成互化關系,請同學們猜測一下,百分數與小數也能互化嗎?是的,百分數與小數也能互化。在生產生活中,為了簡便,經常需要把小數或分數化成百分數,或者把百分數化成小數或分數。這節課我們就探究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進行互化。(板書課題: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探索新知。
1、認真閱讀課本80。
例1:小數化百分數認真看書觀察每一步轉化的過程,重點看1.4和0.123每一步的過程。然后學生交流改寫結果。注意讓學生說說方法,如:是怎樣把一位小數1.4改寫成百分數的?1.4是一位小數,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時,小數的位數不夠你是怎么處理的?改寫的依據是什么?
2、總結方法。
師:除了把小數轉化為分數再轉化為百分數的方法外,你還有更快捷的方法嗎?學生組內交流,明確結論:把小數改寫成百分數,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同時在后面添上百分號。小數點向右移2位,添上%(同時板書:小數百分數)
3、填空:小數化百分數,先把小數轉化成()數,再把分數轉化成分。
4、把小數化成百分數、0.45=0.60.125=2.5=指名學生板演,并說說化的方法。重點弄清每一步為什么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算式看從小數到百分數的轉化小數點是如何變化的?為什么?練習:書上第80
5、認真看課本80頁自學。
例2:百分數化為小數。
6、如果反過來把百分數直接改寫成小數,又是怎樣的呢?你還能說說嗎?小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數改寫成小數,只要去掉百分號,同時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數。
師:請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例1中三個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數化成小數應該怎樣做?請同學們試一試。(學生板演)讓學生用一般的方法轉化后匯報。
師:觀察百分數數和化成的小數,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并讓學生說說怎樣移動小數點?教師進行評價,引導驗證規律。去掉%,小數點向左移2(同時板書百分數小數)
8、把百分數化成小數12%180%=指名學生板演,并說說化的方法。重點弄清每一步為什么要這樣做。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算式看從百分數到小數的轉化小數點是如何變化的?為什么?練習:書上80
三、課時小結
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識?學得輕松嗎?是用什么方法學的?
四、作業
完成相應的練習冊。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計算法則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整數除法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一)指名板演,集體訂正:5628÷67
(二)演示課件:商不變的性質
(三)教師導入: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我們已經掌握了它的計算方法,那么除數是小數的
除法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4
1.演示課件:一個數除以小數
2.嘗試不同思路(把題里的米數都改寫成厘米數來計算)
56.28米=5628厘米
0.67米=67厘米
5628÷67=84(條)
教師說明: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3.思考:為什么要把除數和被除數都擴大100倍呢?擴大1000倍可以嗎?
4.練習:繼續演示課件:一個數除以小數
5.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關鍵是什么?轉化時以誰為標準?
6.小結計算方法
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看除數的小數
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然后按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進行計算.
(二)教學例5
例5
10.5÷0.75
1.學生試算
2.集體訂正
教師強調:(1)位數不夠用“0”補足.
(2)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練習
51.3÷0.27
26÷0.13
(三)總結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除數的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
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末尾用“0”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有什么聯
系?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先移動_____小數點,使它變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
幾位,_____也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在被除數的末尾_____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_____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
(二)把下面的題變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32
161÷0.46=□÷□
(三)計算下面各題
6.21÷0.03=
210÷1.4
1.104÷2.4
五、布置作業
(一)計算下面個題.
19.76÷5.2
109.2÷0.42
8.4÷0.56
10.8÷4.5
6.825÷0.91
25.84÷1.7
(二)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體重達135千克,最小的鳥是蜂鳥,體重只有0.0016千克.鴕鳥的體重是蜂鳥的多少倍?
六、板書設計
一個數除以小數
例4做一條短褲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
例5計算
10.5÷0.75
可以做多少條短褲?
答:56.28米布可以做84條短褲
一個數除以小數(二)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7
教材說明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教學建議
1. 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2. 這個活動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嘗試,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只在關鍵處予以一定的引導和點撥。
3.在制作實驗工具部分,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制作材料,并引導學生思考:對制作簡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體要求,啟發學生選擇彈性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稱量6本數學書時不會超出彈性限度或發生永久變形;選擇的木棒要盡量做到長度適中、粗細均勻,在稱量時不會彎曲、變形。此外,拴盤子時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繩的長度,使托盤在稱量時保持水平、穩定。當然,教師也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如可用彈簧來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時用鐵鉤等代替木棒達到稱量的目的。
4.在收集實驗數據部分,教師可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先明確書本第77頁中統計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導學生討論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要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測量皮筋長度時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定狀態時再測;稱量時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這樣得到的數據誤差較小。具體實驗的實施可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數據部分,教師根據統計表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統計圖表,想一想統計圖表呈現的特點,并討論它們傳達出的信息。然后,對應統計圖表,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如果要稱量7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部分,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如果有的小組實驗數據與理論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長,b代表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張的長度)的關系存在一定誤差,老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學生客觀說明。
7.在學生出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后,老師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發生什么變化”,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系不存在。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8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0頁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數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數表,讓學生先圈數,再觀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數特征的過程中,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進一步積累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的思維活動經驗。
(三)學習目標
1.借助百數表,經歷探究3的倍數特征的過程,理解3的倍數的特征,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在探究3的倍數特征的過程中,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積累數學思維活動經驗。
(四)學習重點
探索3的倍數的特征。
(五)學習難點
歸納舉證3的倍數的特征
(六)配套資源
百數表、計算器
二、教學設計
(一)課前設計
(1)回憶我們研究過的2.5倍數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給同學們解釋是怎樣探究出來的。
(2)自制一張百數表。
(二)課堂設計
1.復習引入
師: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2.5的倍數特征是什么?我們是怎樣研究出來的?
學生自由發言,重點引導學生回憶知識形成的過程。
小結:我們是利用百數表,先找數,然后觀察、猜想,最后進行驗證和歸納,得出了2.5倍數的特征。
師:這節課我們來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2.5倍數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喚醒學生的記憶,為探求3的倍數的特征做鋪墊。】
2.問題探究
(1)找3的倍數
師: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你們準備怎樣研究?
生自由發言。
師:你們準備借助百數表,利用研究2.5倍數特征的方法來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現在拿出你準備的百數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數,然后觀察圈出的數,看看有什么發現?
(2)全班交流、討論
①發現問題
學生展示圈好的百數表。
師:說說你們的發現?
預設:只看個位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
橫著看:個位上的數0-9都有,豎著看:個位上的數也是0-9都有。
②分析問題
師:同學們發現,在百數表中(課件出示),橫著、豎著觀察3的倍數,只看個位上的數,沒有規律可循。橫著、豎著看,看不出規律,換個角度思考,我們還可以怎樣看?只看個位不行,我們還可以看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引導學生斜著看。
師:大家認為除了橫著、豎著看,我們還可以斜著看,現在請你斜著觀察3的倍數,你又有什么新發現?
生獨立觀察、發現。
【設計意圖:因為3的倍數的特征比較隱蔽,根據探究2.5倍數的特征的經驗,學生發現不了規律。在學生實在沒人看出規律時,教師再提示學生可以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去思考,接著重新去探索。】
③解決問題
師:把你的發現和根據發現引發的猜想,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并想辦法來驗證你們的猜想。(可以用計算器)
小組合作交流后全班匯報。
(3)歸納3的倍數的特征
師:你們的發現和猜想是什么?
小組匯報,引導學生評價補充。
引導小結:斜著觀察發現,每一行數的個位與十位的和分別是3、6、9、12、15,它們都是3的倍數,各個數位上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也是3的倍數。
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你們是怎么驗證這個猜想呢?
生匯報驗證的過程。
師:舉什么樣的例子既簡單又有代表性?
舉的例子包含有兩位數、三位數、四位數……,多舉幾個
師:有沒有同學發現反例的,各個數位上的和是3的倍數,但是這個數卻不是3的倍數。
師:通過驗證,你們得出的3的倍數特征是什么,誰再來說一說?
歸納小結: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設計意圖:經過引導,學生進行二次探索,發現、猜想、驗證并歸納出3的倍數的特征,積累數學探究的活動經驗。】
3.鞏固練習
(1)課本第11頁“練習二的第3題”
圈出3的倍數。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課本第10頁“做一做”
(3)小明拿了5個圓片,小軍拿個6個圓片,用他們拿的圓片在數位表上擺數,誰拿的圓片擺出的數一定是3的倍數?誰拿的圓片擺出的數一定不是3的倍數?
請說明理由。
先獨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驗證。
4.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我們獲得了什么新知識?采用了什么樣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什么新問題?
小結:通過找數、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數的特征。
師:為什么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只要看個位數?而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要看各位上數的和呢?請大家課下閱讀第13頁的“你知道嗎”我們下節課進行交流。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9
教材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解簡易方程》及練習二十六1~5題。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掌握了求未知數x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為今后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會解簡單的方程,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結合教學,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學習態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張,茶葉筒一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自主體驗
本課以游戲導入,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以激趣為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平衡,自主體驗,積累數學材料,為更好地引入新課,理解概念作鋪墊。并且無論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現象,還是天平稱東西的實際狀態,都無不放射出科學的光芒,它們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興趣的激發,知識的體驗,更有潛在的科學態度和求真求實的精神。
二、突出重點,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列式觀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較,逐次分類,討論舉例等一系列活動去理解方程的意義,掌握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把知識探究和能力培養溶為一體,鍛煉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投入。同時層層深入的設疑和引導也滲透了教師對學生科學思維的鼓勵和培養,使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親歷求知的過程,如剝繭抽絲般汲取知識的'養分。
三、自學思考,獲取新知
在教學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時,通過出示兩道自學思考題
(1)什么叫方程的解?請舉例說明。
(2)什么叫解方程?請舉例說明。”改變了以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自學課本,將枯燥乏味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體的例子加以闡明,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依賴于直觀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慮,在教學解方程的一般步驟和檢驗方法時,也采用了讓學生通過自學來掌握檢驗的方法及規范書寫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評價
要探索知識的未知領域,合作學習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新的教學理念使合作學習的意義更加廣泛,有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驗證、集思廣益。師生合作體現在“師導”,尤其在學生思維受阻,關鍵知識點的領會上,在本課中,有多處讓同桌互說互評互查的過程,合作的力量必將促使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也將更好的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要求
1、根據正方體特征,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
3、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和例3的實物模型、投影儀;學生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看圖并回答。(投影顯示)
(1)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2)怎樣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2.看看各自準備的正方體回答問題。
(1)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2)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怎樣?
(3)如果給你正方體一條棱的長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嗎?
師: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合作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①題中的棱長就是每個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③小組合作,尋找計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說明:上面兩種做法都對,32表示2個3相乘。
2.教學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中某幾個面的面積,如:投影顯示例3,拿出實物模型。
(1)幫助學生分析題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體?
②“上面沒蓋”就是沒有哪一個面?
③要求的問題,實際上是算哪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2)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計算。
(3)學生講所列出的算式的含義,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集體訂正。
三、課堂實踐
做第27頁的“做一做”,先讓學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講一講自已是怎樣想的,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實踐
做練習六的第5、6、7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借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乘以分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滲透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出分數乘以分數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出示我國古代哲學著作的情景。
2.出示復習題
3×2/54/5×2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畫圖引導學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導學生驗證上面的計算方法,巖石推理過程。
3.出示2/31/5,5/62/3寫出計算過程,
小結計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第8頁試一試1-3題。
2.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布置預習:教材10-11頁練習一。
板書
意義: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計算法則: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找次品的操作活動和分析、歸納的理性思考,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把待測物品平均分3組。
2、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3、讓學生體會用縮小范圍逐步逼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和口頭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學情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課程實施以來,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學生所接受,成為學生比較喜愛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夠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探究任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
教學難點:
理解并認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看視頻,談感受。
播放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視頻。看后你從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發現次品。
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產品與合格產品不一樣。有的是外觀瑕疵,有的是成分不過關,還有的是產品的質量與正常的不同……我們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稱為“次品”。(板書:次品。)你身邊有哪些次品?和同學交流。
今天我們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觀一樣,質量不同,或輕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書:找)
活動2【講授】初步感知、尋找方法
1、出示例題。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它找出來呢?
數一數,掂一掂,搖一搖等方法,選擇最優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兩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揚。
3、華羅庚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自由猜測稱的次數。
師:同學們猜的結果不一樣,可能是數量太大了。數學中有種方法叫做“化繁為簡”,這正和華羅庚思想不謀而合,讓我們從數量較小的`來研究吧!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方法多樣
1.研究2瓶
師: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需要幾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書做好記錄:2次(1,1)
2.討論3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生敘述稱球的過程。板書記錄: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個空間可以利用,這樣節省次數。 生將探究結果填入導學案中。
3.研究4-8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2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幾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手中的小圓片動手操作,并記錄在導學案中。
課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1)把待測物品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點匯報8瓶的設計方案。
(1)師引導學生:比較3、4種分法,并展開討論:想想為什么方法3的次數是最少的?你覺得它會和什么有關系呢?
(2)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的次品時,把待測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書:把待測物品分3份。
(3)師:比較1、2、3種分法,討論為什么同樣分3份,為什么第3種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時,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盡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板書: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
5.研究9瓶
學生根據總結的方法直接說出次數,小組驗證。
活動4【練習】拓展提高,優化方案
1.運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幾次能找到次品?
2.舉一反三: 從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個次品,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導學案上完成。
3.發散思維:有2187瓶礦泉水,其中2186瓶質量相同,另有1瓶是鹽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這瓶鹽水?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及算理。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練習,滲透轉化思想。
教學重點
小數乘以整數的算理及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確定小數乘以整數的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教具準備
放大的.復習題表格一張(投影)。
教學過程
一、引入嘗試:
孩子們喜歡放風箏嗎?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塊去買風箏。
1、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及算理。出示例1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得出:
⑴例1:風箏每個3.5元,買3個風箏多少元?(讓學生獨立試著算一算)
(2)匯報結果:誰來匯報你的結果?你是怎樣想的?(板書學生的匯報。)
用加法計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計算:3.5×3=10.5元 理解3種方法,重點研究第三種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義。為什么用3.5×3計算? 3.5×3表示什么?
(3個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樣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擴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縮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買5個要多少元呢?會用這種方法算嗎?
2、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象這樣的3.5元的幾倍同學們會算了,那不代表錢數的 0.72×5你們會算嗎?(生試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組討論計算過程。
板書: 0.7 2
× 5
3. 6 0
(2)強調依照整數乘法用豎式計算。
(3) 示范:0. 7 2 擴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縮小到它的1/100
(4) 回顧對于0.72×5,剛才是怎樣進行計算的?
使學生得出:先把被乘數0.72擴大100倍變成72,被乘數0.72擴大了100倍,積也隨著擴大了100倍,要求原來的積,就把乘出來的積360再縮小100倍。(提示:小數末尾的0可以去掉)
(5)專項練習
①下面各數去掉小數點有什么變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縮小10倍是多少?縮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斷
1 3.5
× 2
2.7 0
(6)小結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
計算 7 ×4 0.7×4 25×7 2.5×7
觀察這2組題,想想與整數乘整數有什么不同?怎樣計算小數乘以整數?
① 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
② 按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
③ 再看被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專項練習 練習一 4
二、運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書p2
三、體驗: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板書課題) (2)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業: 練習一 1、2、3 個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積的末尾有0,要先點上積的小數點,再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
板書設計: 小數乘整數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擴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縮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學生基本能理解小數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計算完后小數點經常點錯。下節課要進行專項練習。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3.知道一個數的平方的含義及讀寫法,學會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簡寫和略寫乘號.
4.使學生學會應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學重點
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公式;根據字母公式求值.
教學難點
理解一個數的平方的含義,乘號的簡寫和略寫.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并說明根據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1.學生敘述各運算定律的內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來.
教師板書
(1)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3)乘法交換律:
(4)乘法結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觀察比較: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比用文字敘述有哪些優點?
優點: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比用文字敘述運算定律更簡明易記,也便于應用.
(二)教學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
1.教學用字母表示圖形面積公式(出示圖片:圖形面積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積,表示正方形的邊長.
(2)表示平行四邊的面積,、分別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積,、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積、、分別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學一個數的平方的含義及正方形周長的書寫格式.
(1)讀出下面各式,并說明表示的意義.
(2)把下面各式寫成一個數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號,寫出下面各式.
(4)根據運算定律在□填上適當的字母或數.
(□+□)+□
□·(□·□)
(5)如果用表示長方形的長,表示寬,那么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小節: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號可以省略,但加號、減號、除號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寫成;在兩個數相乘的時候,乘號不能省略不寫,可以改為“·”,但容易與小數點混淆,所以一般仍記作“×”.
3.教學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積.
教師說明:在我們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或周長時,實際上是把數值代入有關的公式,算
出的結果就是它的面積或周長.
(1)說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2)說出梯形面積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義.
(3)說出字母所代表的數值.
(4)學生嘗試解答.
教師強調:在利用公式進行計算時,計算的結果不必寫出單位名稱,只在答題時注明就行了.
(5)練習:一個長方形的`長是8.4厘米,寬是4.6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四、課后作業
(一)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二)先寫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再把數值代入公式計算.
1.一個長方形,長7.2厘米,寬1.8厘米.
2.一個正方形,邊長24毫米.
五、板書設計
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
運算定律
計算公式
可以寫成
讀作:的平方
表示:兩個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積.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積是18平方厘米.
探究活動
找規律
活動目的
1.能正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
2.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活動題目
仔細觀察,發現規律,得出結論,然后填空.
35=3×10+5702=7×100+0×10+2
72=7×10+2123=1×100+2×10+3
16=1×10+6564=5×100+6×10+4
…………
1.一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是a,個位上的數是b,這個兩位數是().
2.一個三位數,百位上的數是a,十位上的數是b,個位上的數是c,這個三位數是().
數學教案-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公式
活動過程
1.學生分小組討論.
2.匯報思考過程和答案.
3.仿照題目類型,每個小組自編一組練習,相互交換解答.
參考答案
1.一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是a,個位上的數是b,這個兩位數是(10a+b).
2.一個三位數,百位上的數是a,十位上的數是b,個位上的數是c,這個三位數是(100a+10b+c).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5
探究目標:
1、組織學生開展測量、計算、估測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具體的情境培養其估測意識。
3、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比較清楚地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讓學生體驗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不斷激發其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教學重難點:
學生會應用圓柱體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探究過程:
一、遷移引入
提問: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體積。
提問: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徑和高,該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長方體魚缸。
要計算這個長方體魚缸能裝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樣求這個長方體的容積呢?
2、出示圓柱形魚缸。
⑴估測。這個圓柱形魚缸的容積大約是多少?
⑵操作、匯報。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這個圓柱形魚缸的容積到底是多少呢?學生分小組進行操作計算,各小組派代表演示操作過程,并展示計算過程。
學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計算過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們小組測量的是底面直徑和高。底面直徑長30厘米,高是12厘米,計算過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們測量的是底面半徑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評價。
組織學生間進行評價。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操作方案?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義是什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⑸反思。引導學生將實際計算結果與自己的估測結果進行對比。自己矯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這個魚缸大約能裝水多少千克?
3、自學例題。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例5。同桌的兩名同學結合例5的解答過程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進行互問互答。
三、鞏固練習
做教科書第80頁“做一做”中的第2題、練習二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四、創意作業
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計算、繪圖、裁剪、粘貼等多項操作活動。
在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上進行合理的裁剪,做一個無蓋的圓柱形筆筒。比一比,誰做的筆筒容積最大?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12-16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精選20篇)06-15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總復習12-16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4篇)06-15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12-17
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第六單元12-16
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第五單元12-16
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第四單元12-16
小學數學五年級數學教案第三單元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