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后匯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匯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后作業。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科學態度目標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
養成認真觀察、及時記錄運動情況和開展交流研討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設計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各種物品(指尖陀螺、鋼尺、溜溜球、玩具車、彈彈球、彈簧彩虹 圈、陀螺、發條青蛙玩具等)、圓點(不干膠圓點或彩色橡皮泥)、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1.聚焦
首先呈現一些物體的圖片,然后引入:“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
2,探索
(1) 教師演示,讓玩具小車、彈簧木馬等物體運動起來,或者播放這些物體正在 運動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并比較它們的運動形式是否一樣。學生發表觀點時,除了用 口頭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外,還可以借助肢體語言輔助表達,如用手肘當定點、手臂 當擺來演示彈簧木馬的彈簧的擺動。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的物體運動形式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個物體不同部分的運動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從而引發思考:怎樣準確地描 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形式呢?繼而引向用貼小圓點的方式來準確描述。
(2)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通過貼小圓點的方式幫助我們準確描述。”接著,教師
出示一個粘貼用的“小圓點”,利用幻燈片出示探索任務,并以鋼尺為例進行演示:在 鋼尺的一端貼上圓點,用彈撥的方法使鋼尺運動,觀察它的運動形式并用箭頭和線條 畫下來;換個位置貼圓點,再用彈撥的方法使鋼尺運動,觀察并記錄;比較前后兩次 的運動形式是否一樣。采用鉛筆尖穿鋼尺孔并甩動的方法使鋼尺運動,重復剛才的步 驟。最后,學生分組進行活動,并進行全班交流。
其中,貼圓點可以改用粘貼彩色橡皮泥的方式代替,以方便粘貼和取下。橡皮泥 宜取用與物體形成鮮明對照的顏色,以利于觀察物體運動的軌跡。教科書第6頁的八 種物品,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幾種提供給學生分組活動。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多準備一些紙條(每個運動物體貼1 ~ 2個點, 每個點都要畫一張紙條),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物體運動形式用箭頭和線條畫下來,以利 于研討環節的交流。
3,研討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利用記錄的紙條,給這些運動形式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再 讓小組挑選最具有代表性的、某個類別的記錄紙條貼到黑板上,或者以投影的.方式呈 現,全班再次分類,討論分類的理由;最后,請學生根據這些類別,相應地舉例說出 生活中與之相似的物體運動形式。
請注意,在學生分類過程中,教師不要將學生的分類強行歸納為科學的提法,例 如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或者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更不要出現這些科 學名詞。只要學生的分類有自己的依據,教師都應承認和鼓勵。
4.拓展
播放人坐在旋轉木馬上運動的視頻,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畫出旋轉木馬上人 的運動形式。有的學生會認為人在旋轉木馬上前后擺動或者上下平動,也有的學生會 認為人和旋轉木馬一起圍著中間的軸在轉動,還有的學生會認為人既在上下平動又在 繞軸轉動,只要畫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認可。最后,鼓勵學生課后繼續觀察生活中 更多物體的運動形式并進行記錄。
(五)學生活動手冊說明
本課的活動手冊共有1項內容,用于探索活動2的記錄,用線條和箭頭記錄圓點 的運動軌跡。比如圓點貼在玩具小車的車頭時,可以記錄為“一”;圓點貼在玩具小 車的車輪上時,可以記錄為“0”。
實際教學中,僅憑活動手冊中的一條記 錄紙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記錄需求 的,教師可能要為每個學生提供10條 以上的記錄紙,以便他們記錄組內多種 物體的各種各樣的運動形式。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4
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科學態度目標
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
2.與同伴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及時記錄運動情況,開展交流研討。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設計的精妙。
重點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難點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 新課聚焦
生活中的各種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展示課件圖片
輪胎秋千前后擺動
擺鐘擺錘左右擺動
汽車雨刷器左右擺動
蹺蹺板上下擺動
想一想還有什么不同的運動?比如羽毛球、跳繩、火箭發射、旋轉木馬等,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不同?
板書課題《各種各樣的運動》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述運動形式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述運動形式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的運動進行描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科學探索
一、比較不同物體的運動形式
展示課件,用多種方法讓這些物體運動起來,觀察并比較,它們的運動形式一樣嗎?
指尖陀螺:在指尖上轉動
直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直尺振動或平移等。
玩具小汽車:車身在地面平移,車輪為滾動。
彈簧搖馬:馬身是擺動,彈簧的拉伸與收縮是振動。
溜溜球:繞線上下滾動
教師總結:
不同的物體,可以有相同的運動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運動形式。比如指尖陀螺與溜溜球主要的運動形式是轉動,溜溜球可以是轉動還可以是滾動;玩具小汽車的主要運動形式是前后平動;直尺上下振動;彈簧搖馬則可以上下運動,前后左右擺動。
教師點撥:
物體的運動形式不同,常見的有:前后運動、擺動、轉動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讓物體產生不同的運動形式。
2、觀察物體上某一點的運動形式。
在這些物體上貼上圓點,用多種方法讓它們運動起來,觀察和記錄圓點的運動形式并交流。
1.觀察直尺與某一點的運動方式。
方法一:
(1)在直尺的最外側貼上小紅點。
(2)用手壓住直尺的另一端。
(3)下壓后快速松開
觀察結果:直尺上的“小紅點”快速的上下往復振動。
方法二:
(1)在直尺的一端(無孔一端)最外側貼上“小紅點”。
(2)讓吸管或圓珠筆管等細管穿過直尺的小圓點。
(3)撥動直尺,讓它擺動,再用力撥動,直尺會繞細管轉動。
觀察結果:直尺上的“小紅點”快速的左右(前后)擺動或轉動。
2.指尖陀螺。
方法一:
(1)在陀螺“葉片”的最外側貼上“小紅點”。
(2)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陀螺中心,用其他手指撥動陀螺的“葉片”。
(3)當陀螺快速旋轉后,慢慢松開拇指。
觀察結果:陀螺上的“小紅點”在快速地旋轉著。
方法二:
(1)在陀螺的一端貼上“小紅點”。
(2)用食指托住陀螺中心,讓它平衡在手中。
(3)慢慢地用手帶著陀螺上下運動或左右運動。
觀察結果:陀陀螺上的“小紅點”隨著陀螺上下運動或左右運動。
3.其他物體的運動形式
如果換個位置貼上圓點,觀察到的運動形式和之前一樣嗎?
結論:圓點貼在不同位置,會觀察到不同的運動形式。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比較它們的運動形式。
學會認真聽講,學習記錄。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熟悉這些物體的運動形式,對它們的運動形式進行比較,知道物體的運動形式不同。
通過兩種操作方法,觀看的結果是直尺的運動方式是不同的,引出結論。
通過兩種操作方法,觀看的結果是指尖陀螺的運動方式是不同的,引出結論。
了解多個物體的運動形式和它們運動時的運動軌跡。
3. 交流研討
生活中的各種物體有哪些運動形式?
(1)移動(滑動):物體改變原來的.位置,而且物體各個點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2)轉動:也叫旋轉運動,就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點做圓周運動,整體不發生位置的變化。
(3)滾動:在圍繞中心軸轉動的同時,物體的整體有位置的移動。
(4)振動:物體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線或曲線往返顫動,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和周期。
(5)擺動:一個物體來回搖擺時做的運動。
教師總結:
物體的運動方式主要有:滑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五種,各種運動方式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復雜的運動方式可能包含多種簡單的運動方式。
學生交流、談論、回答。
認真學習,思考,記錄。
對物體的運動形式進行總結,告誡學生平時要善于觀察、 善于思考,從中總結,發現其中的運動規律,這樣才能學好科學,用好科學。
4. 科學拓展
你坐過旋轉木馬嗎?請畫出木馬上人的運動形式。
人繞中心軸的運動形式是轉動。
人在木馬上的運動形式是上下往復運動。
我們站在外面看木馬上的人的運動形式是像波浪一樣上下起伏做圓周運動。
嘗試說出運動形式以及畫出簡單的運動軌跡。
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
作業布置
完成同步練習題
課后作業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各種各樣物體運動的形式,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物體的運動方式有: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五種,能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方式。
思考小結內容,鞏固學習知識。
板書
1.2各種各樣的運動
物體的運動形式:滑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
板書設計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比較觀察的過程,知道蝸牛和蝗蟲的區別。
2、經歷初步的小動物身體大小的比較和測量過程,能根據動物特點,描述動物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蝗蟲、蝸牛殼、放大鏡、尺、三角尺、記錄用紙和筆。
2、蝗蟲、蝸牛、長得跟蝸牛相近的動物、長得跟蝗蟲相近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大象、長頸鹿、蜂鳥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蝗蟲。
1、觀察蝗蟲的身體。
☆觀察身體的哪些部分?(蝗蟲的頭、胸、腹;蝗蟲的頭部:眼睛、觸角、嘴;蝗蟲的腳;蝗蟲的翅)
☆用什么方法觀察?
☆按怎樣的順序觀察?
2、描述蝗蟲的身體的特點。
二、比較蝸牛和蝗蟲的身體。
1、比較蝸牛與蝗蟲的相同點。都有頭部,頭部有觸角、眼睛、嘴;都有運動器官——足……
2、比較蝸牛與蝗蟲的不同點。身體形狀、構造不同;眼睛、觸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較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1、看課本插圖:
給與蝸牛相同的動物畫“〇”。
與蝗蟲相同的動物畫“△”。
有疑問的動物畫“?”。
剩下的動物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
2、匯報交流:跟蝸牛長得相近的動物:田螺、蛞蝓、蚌、蜆。
跟蝗蟲長得相近的動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螞蟻。
長得既不像蝸牛又不像蝗蟲的動物:貓、青蛙、魚、鳥、烏龜。
3、你還知道哪些長得像蝸牛的動物和長得像蝗蟲的動物?
四、觀察蝗蟲的大小。
1、怎么比較兩只蝗蟲的大小?
2、測量蝗蟲的大小。
☆測量什么?
☆怎樣測量?
3、測量并描述一只蝗蟲的大小。
五、觀察蝸牛的大小。
1、測量蝸牛的身體長度。蝸牛的身體沒有固定的長度,測量存在難度,即使測出了數據也沒有多大用處。
2、尋找比較蝸牛大小的方法。
3、比較測量蝸牛殼的大小。用三角尺測量蝸牛殼口朝向桌面時的'高度。
六、動物大小的觀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張蜂鳥的圖片,問:這是什么鳥?這只鳥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
☆知道這鳥有多大嗎?老師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時告訴大家,這只蜂鳥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觀察和描述,有時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討論:大象、長頸鹿、魚、蚯蚓、蝴蝶、烏龜、瓢蟲,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這些動物身體的大小。
3、說說自己在尋訪小動物的調查活動中,是用什么方法觀察描述動物身體的大小的。
七、小結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觀察方法。
教學建議:
1、江南地區蝗蟲較蚱蜢少見,本課教學時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蟲進行教學。
2、本課只對蝸牛和蝗蟲等具體個體進行比較,不抽象出軟體動物和昆蟲的概念。
3、蝗蟲好動,在測量它的身長和展翅長度時,需要兩個同學合作進行。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單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
活動一:設計對比實驗
1、教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個實驗?
2、引入對比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
3、實驗設計,小組討論。
(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小蘇打每次放多少?
4、明確實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加入1份食鹽和1份小蘇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第二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在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實驗材料。
2、出示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發材料,小組觀察,教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規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同一物質的溶解能力也有變化。
2、課后實驗。
廚房中有許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比較強?如果想在家里做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實驗延伸,課后尋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繼續研究,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小學三年級關于科學的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中常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2.掌握常見的運動形式以及辨別方法。
3.經歷觀察各種運動的實驗,培養細致、認真的觀察記錄能力,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4.經歷實驗探究,體會各種運動的復雜性與趣味性。
【教學重難點】
1.知道生活中常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2.掌握常見的運動類型以及辨別方法。
【教學準備】
指尖陀螺、鋼尺、悠悠球、木馬玩具、汽車玩具、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聚焦問題。
1.教師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能動的物體,它們是怎樣運動
的呢?”
2.學生匯報:“見過秋千、汽車、鳥、電梯……”
3.你們還知道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嗎?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板書課題)
二、學單導學,自主探索。
1.觀察前,明確觀察要求。
(1)教師出示課件,展示秋千、擺鐘、汽車雨刮、蹺蹺板等常見物體運動視頻。
(2)教師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學器材,仿照課本P5在物體上貼上圓點,再用多種方法讓它們運動起來。
2.觀察中,圍繞學習單展開觀察。
(1)學生自主實驗,并完成學習單。
(2)學生觀察并做好記錄。
3.實驗后,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學生匯報:課堂上做的物體運動實驗有旋轉運動、搖擺運動、直線運動三種。
三、深入研討,提升認識。
1.學生思考:如果換個位置貼圓點,觀察到的運動形式和之前一樣嗎?
2.學生自主實驗:將悠悠球上的圓點從外側移至旋轉中心,那么圓點的運動軌跡有變化嗎?悠悠球的運動形式變化了嗎?
3.匯報研討:圓點的運動軌跡為直線;悠悠球的運動形式為直線運動。
4.說一說你知道的其他物體的運動形式。
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資料閱讀:你坐過旋轉木馬嗎?請畫出木馬上人的運動形式。
【板書設計】
各種各樣的運動
水的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運動導入新課,較好地抓著了學生的興趣點;同時準備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課本中貼圓點的方式觀察物體的運動形式,基本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學生更多地關注了課件的玩具與實驗小道具,而疏于觀察實驗現象與總結實驗結論,導致學生在學習知識點時存在一定困難。對此,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意對學生的興趣的把控,有效地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導到對知識的學習中。
【小學三年級科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的教案03-07
小學三年級科學植物教案03-30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02-10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05-20
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案02-07
小學三年級科學《材料》教案04-28
(精選)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06-01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4-01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集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