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

時間:2023-02-10 17:49:5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沸騰是水受熱超過一定溫度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不再發生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發展思維。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2.探究活動中,發展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

  科學態度目標

  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加熱過程的變化。

  難點:實驗器材的組裝和使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漏斗、塑料袋、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小組準備:三角架、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硬紙蓋、水、(計時器)。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材料準備:教學課件]

  1.課件出示圖片

  提問:如果我們不停地給水加熱,會出現什么現象?

  2.揭示課題:水沸騰了(板書)

  二、探索:給水杯里的水加熱(預設20分鐘)

 。ㄒ唬╊A測活動

  (如果我們不停地給水加熱,會出現什么現象?)說一說或畫一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記錄在書本的記錄框里。

 。A設:①說:水里看見氣泡,水面上看見白色的`氣體等;②用畫圖的形式。)

  (二)給燒杯里的水加熱

  [材料準備]

  教師準備:漏斗、塑料袋、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小組準備:三角架、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硬紙蓋、水。

  1.給水加熱的實驗,我們的需要安裝什么樣的裝置呢?

  2.ppt展示實驗裝置,認識實驗器材名稱及作用。

  3.結合微課或其他視頻了解酒精燈的使用。

  4.結合ppt,學生了解測量水溫的方法。(教師補充介紹。)

  5.實驗安全提示。

  6.分組組裝實驗裝置,開展實驗,在活動手冊上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屏幕出示電子計時器或分組提供計時器。)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8分鐘)

  1.提問水在加熱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

  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溫度不斷上升,沸騰后溫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我們看見杯底有氣泡產生,氣泡上升并且不斷變大,到水面時氣泡破了,水面看見熱氣產生。

  2.提問:水在達到什么溫度時沸騰?

  正常壓強下是100℃。(同時讓學生明確溫度計的100℃就是以水沸騰時的溫度為基礎規定的。)

  提問:水在沸騰過程中我們看見了什么現象?

  水在沸騰過程中我們看見溫度保持不變。

  3.演示實驗:水變成水蒸氣的體積變化

  小結: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會變大。

  【板書設計】

  2.水沸騰了

  水中:氣泡產生

  水加熱水面:氣泡破裂

  水面上:熱氣產生

  水沸騰:100℃

  水變成水蒸氣,體積大大增加。

  (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三.教學過程:

 。ㄒ唬⿲дn: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ǘ┳灾鲗W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霉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游戲比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后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并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里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匯報交流;

 。4)得出結論?茖W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么?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后P74頁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附板書:

  2.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第二單元2.2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調查的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調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討論這些物體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ㄗⅲ┓攀肿屪约喝ふ遥灰幸龑В寣W生憑自己已有經驗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討論,交流。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3

  【學情分析】

  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了解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出發,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

  【科學概念目標】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

  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

  【科學態度目標】

  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與難點】

  觀察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的三態變化視頻、教學課件

  小組準備:橡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

  [教師準備: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變化的圖片]

  冬天河里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變化相關的圖片。

  1、提問:冰融化成水了,發生了什么變化?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時,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融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了固體了。)

  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的曬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后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

  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么它還是水嗎?

  [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

  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紙的形狀改變、氣球大小改變、木棒顏色改變等)

  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探索:紙和橡皮泥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

  活動前課件出示:

  活動要求:

 、賹W生能把活動手冊上的表格邊實驗邊記錄下來,

 、谀茉诜治鲋械贸鰧嶒灲Y論。

  活動問題:

  問題1:我們做了什么使紙(橡皮泥)發生了變化?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3:它們變化后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

  活動一:

  1、教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折紙模型,進行簡單的制作。

 。ㄗ⒁鈺r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寫預設1:把紙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根據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3、交流展示環節: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紙改變了形狀但是都還是原來的紙。)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活動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制作時認真思考三個問題并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組上臺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改變、形狀改變等。預設3: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橡皮泥形狀預設改變但是還是橡皮泥。)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教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變化后還是紙嗎?(引出下一環節)

  三、研討:(預設5分鐘)

  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

  教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誰嗎?(預設:學生:是。)制作泥人后還是橡皮泥?(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

  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征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

  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

  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并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顧混合與分離。

  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

  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

  4、了解熱脹冷縮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變化。

  【板書設計】

  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現象

  紙形狀變化大小變化

  橡皮泥形狀變化大小變化顏色變化

  水形態變化

  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后匯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匯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ㄈ┱n后作業。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5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ǘ┲R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匯報。

  鋼鐵、不銹鋼、塑料、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現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ㄈ┱n后作業。

  課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東西做成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6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

  【教學目標】

  1、會進行假設和猜想;學會正確使用量筒;會用量筒對水及其它液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簡單記錄。

  2、知道怎樣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使用測量工具觀察比感官更準確、更有效。

  3、通過測量,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在探究過程中,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養成認真細致的科學習慣

  【教學重難點】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的多少,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學會正確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觀察比目測更準確。

  【教學準備】

  每組三個大小不同的杯子,裝的水不一樣多。每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筆、一塊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燒杯、帶梁的小桶、彈簧秤、6杯事先測量好的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讓學生觀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師板書:哪杯水多

  2、教師提問:哪杯水多?你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

  3、學生回答。

  4、教師引導:除了水位高還有別的條件嗎?學生會說杯子相同,總結出杯子相同的情況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師板書: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細不同)讓學生觀察,哪杯水多?并說出根據什么判斷的,學生總結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細。(板書: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細)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教師引導:每個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讓學生再來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學生猜測。

  3、教師引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學生會總結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書: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種猜想正確呢?能不能想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4、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經過認真地討論分析后會設計出多種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別倒入一個大杯子畫刻度;稱重量;同樣的杯子比杯數;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誰先流完等。

  5、學生匯報實驗方案,教師總結,這些都是測量的方法。(板書:測量)

  6、教師給大家準備好了各種儀器,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選擇儀器進行實驗驗證。

  7、教師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如:倒水時不要灑了、選擇適當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學生弄清了實驗注意的問題后,各小組開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1、實驗結束,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各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實驗,但結果都是一樣的。

  2、教師引導:有沒有簡單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量筒(板書:量筒)

  3、認識量筒

  學生分組觀察量筒,認識量筒的構造,比如:單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書:毫升ml)課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樣。

  4、播放微視頻“量筒的使用”使學生學會使用量筒。先讓學生說量筒該怎么用,然后微視頻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測量,發現存在問題

  第一步:每組測量一杯老師提前測量好了的`40ML的水,強調注意事項第二步:匯報結果。有的小組測的比較準確,有的小組測的結果差別行大。第三步:找出失敗原因,鞏固量筒的正確使用方法。

  四、總結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師引導:因為有了第一次測量的經驗,所以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計的數字填在實驗報告上,再用量筒進行測量。學生測量出3號杯70毫升、2號杯60毫升,1號杯65毫升。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介紹量杯。剛才我們用量筒準確地測量出每杯水的體積是多少,實際上在實驗室里還有許多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這叫量杯。

  2、認識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測量液體的工具。那么,除了這些實驗室里用的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學生會說家里的水表、針管、奶瓶、杯子、藥瓶),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藥,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測量液體的體積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得這么廣泛,大家想不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測量工具?(學生說想),請同學們課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個,可以用它來測一測自己買的飲料夠不夠數?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ㄔO計方案:每組大、中、小,粗細不同的塑料瓶各1個,水量分別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個,杯子1個,鉛筆、彩筆、橡皮各一個,測量記錄單1張。教師用:量筒圖,測量總記錄表,三個大小、粗細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裝有色水分別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檢測

  1、要準確地測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測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單位,用表示。用它測量時視線要和相平。

  2、下面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

 。1)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

 。2)一瓶礦泉水大約有50毫升。

 。3)使用儀器測量比感官更準確。

 。4)量杯也是測量液體的工具。

  3、生活調查:下列飲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樂、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礦泉水、橙汁。

  七、板書設計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細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測量量筒ml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7

  教學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2、通過觀察砂糖、高錳酸鉀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現象”。

  3、養成實驗中仔細、耐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一份:燒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錳酸鉀、砂子、粉筆、食鹽、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研究“溶解現象”。

  1、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1)觀察砂糖是什么樣子的?

  (2)觀察砂糖在水中的變化情況,把砂糖放入水中,漸漸地砂糖的小顆粒就不見了。(當學生使用各種感官時,提醒學生:當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質時,千萬不要去嘗!)

 。3)根據現象提出問題:砂糖在水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2、對問題作出推測(估計學生有以下幾種說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變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變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設計實驗:學生仍然會設計用砂糖放入水里觀察;教師建議改用高錳酸鉀代替砂糖進行實驗。

  4、實驗操作:把一小顆的高錳酸鉀晶體輕輕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攪拌,靜靜地觀察一分鐘,觀察發生了什么變化?大約一分鐘后,將會看見水中高錳酸鉀顆粒的周圍有紫紅色的像云霧一樣的物體向外擴散;這時再輕輕地攪動一下,就可以看見紫紅色的云霧向水的四面八方擴散開去,最后,這一杯水全部變成了均勻的紫紅色。

  5、得出結論:高錳酸鉀的顆粒在水中變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勻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錳酸鉀在水中發生的現象是溶解現象。

  6、運用知識。

  將砂子、粉筆、食鹽、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觀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沒有溶解。并在課本42頁下面的表格中記錄下來。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塊方糖在水中盡快溶解。

  學生會想出很多的辦法做實驗,比如:用熱水來溶解,先將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以上三種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實驗情況,將實驗方法記錄在書上表格中。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目標讓學生觀察糖在水中溶解的'過程及所發生的變化,并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對溶解的現象產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見了”的問題。 首先我創設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導入,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是一杯什么水,我們怎樣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過運用一些感觀,在嘗的基礎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課題,學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顆粒狀的固體,而杯里并看不到糖,這時已經引起了它們的思考和猜測“糖到哪里去了”學生猜測。讓學生驗證猜測,小組合作完成以黃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這個實驗,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實驗證明糖顆粒變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勻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現象”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還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問題引入,加深學生對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組合作實驗,培訓每一個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證實實驗結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測想符合。實驗證明,食鹽、味精能溶解,粉筆、砂不能溶解。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擴展視野。水能溶解的物體很多,這是水的一個重要作用,人們利用這個作用在生產、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水的溶解”,認識到水對人們的重要性和科學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最后,讓學生討論怎樣可以加快溶解,課后延伸。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1小包食鹽,一小包小蘇打,一小包堿,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

  1.出示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學生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預設:消失了,不見了,溶解了。)

  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

  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

  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小蘇打和堿,并出示小蘇打和堿。(板書:小蘇打,堿。)

  5.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一直加一直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小蘇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嗎?(學生進行猜測。)

  6.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學生猜測。)

  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實驗時可以采用書本上的先取20克食鹽和小蘇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提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這節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研究這個問題,怎么研究?(預設:學生提出進行實驗設想。)

  2.根據學生意見,適時出示小組討論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么做?我們還應注意什么?(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和注意點,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科學書13和14頁,思考并交流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取2克一份的食鹽——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鹽,攪拌的操作規范——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到燒杯的底和壁,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及時記錄下來,如何判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實驗要求及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實驗,再完成小蘇打的溶解實驗,并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一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

  7.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巡視的注意點:(1)是否按照流程進行實驗;(2)小組內是否人人參與;(3)是否對實驗仔細觀察并及時記錄。

  8.學生完成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數據匯總表]

  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引導學生從黑板上的數據得出“大多數小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和小蘇打”)

  小結我們的發現: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

  2.組織討論: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么好處?(學生交流想法。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

  四、拓展:其他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

  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書設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堿……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課順應學生的天性,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動植物入手,通過與常見動植物“面對面”地接觸,開始正式地進行科學研究,使學生豐富有關動植物的知識,認識動植物的不同與相同,感受動植物世界的紛繁多樣,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激起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關于生命世界,兒童充滿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喜歡與動植物交朋友,喜歡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對有趣的動物、奇特的植物充滿了好奇。學習本課時,就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搜集資料,把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經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見的花帶到學校里研究。本課的學習,重要的是讓學生熱愛動植物、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三、教學目的:

  1、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感知動物與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語言或圖畫等方描述所觀察的動植物的形態特征。

  2、情感目標:在對動植物的觀察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愉快,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知識目標: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植物的名稱,初步學用不同標準對動植物進行分類。

  四、重點、難點:

  1、能用各種感官感知動物與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語言或圖畫等方描述所觀察的動植物的形態特征。

  2、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植物的名稱,初步學用不同標準對動植物進行分類。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些常見動植物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學生準備:自己喜愛小動物、經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見的花。

  六、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

  1、教師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課前通過觀察動物,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說出小貓的外形特點,有的介紹電視上《動物世界》中獅子的食性,有的發現麻雀既能在天上飛,又能在樹枝上站著,還能在地上跳著走,但對麻雀有幾個腳趾說不清楚)。

  2、教師小結:大家說得都很好,但課前觀察還不夠仔細,大家想不想直接與周圍常見動物面對面,研究動物的秘密?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我們周圍的動植物》(板書課題)

  (二)進行探究活動

  一:我們周圍有哪些動植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1、觀察動物

  (1)教師談話:作為一名小科學家,我們觀察動物時應注意什么?

 。2)學生討論并進行觀察學生帶的動物(此處板書我們周圍的動物)

 。3)教師談話: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動物?下面讓我們交流課前搜集的動物圖片、文字資料以及觀察記錄吧!(課件出示)

 。4)繼續交流:通過看這些資料你們了解了什么?學生回答。

 。5)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觀察我們總結了很多研究動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長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觀察動物要按一定順序觀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較。因為我們周圍常見的動物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

  2、觀察植物

 。1)教師談話: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我們帶來的植物,而觀察植物我們又需要注意什么?(板書:我們周圍的植物)

  (2)學生討論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

 。3)交流發現

 。4)教師談話:同學們發現的可真不少!下面讓我們再來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5)繼續交流:通過看這些資料你們了解了什么?學生回答。

 。6)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觀察我們知道了很多研究植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和高度、摸摸樹皮的粗糙程度和葉片的絨毛細刺、聞聞花的氣味、嘗嘗果實的味道等。但記住不要傷害這些植物,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設計意圖:此環節我采用動植物分開觀察,分開研究,這樣便于學生理解,使課堂條理清晰。]

  活動二、提出我們感興趣的問題n1、教師談話:每個動植物的身上都有許多秘密,比如壁虎為什么能在墻上爬?螞蟻是怎樣認路的?一棵大樹的根究竟有多長?你想知道有關動植物的哪些秘密呢?看誰能從不同角度提出來,并進行大膽猜想。

  2、學生提問:

  3、學生猜想: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進行大膽猜想。如一生答:我想可能是因為壁虎的腳上有一條深溝,那是它的吸盤,能吸住墻,所以能在墻上爬。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選擇部分問題進行猜想,不要面面俱到,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反對意見,鼓勵學生在爭論中探求真知。

  4、教師小結:有位科學家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平時要多觀察多研究動物,多提有價值的問題,F在能解決更好,現在解決不了,可以放到課下甚至將來解決。[設計意圖:本環節是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上一環節研究的延伸,能夠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ㄈ┥钊胙芯

  1、教師談話:要想對動植物進行深入地認識,就要與動植物交朋友,進行長期細致地觀察與研究。下面誰能說說動植物和人類有怎樣的關系?

  2、學生發言:學生可能會說,動植物是人類的朋友,動物給人類提供了肉、蛋、奶、毛皮等,植物給人類提供糧食等。

  3、教師出示課件:出示人類保護動物和傷害動植物的畫面,讓學生談看法。

  4、小組討論:你是怎樣保護動植物的?遇到動植物受到傷害,你怎么辦?我們應怎樣保護動植物?教師鼓勵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回答,如不傷害小動物、不亂捕動物、不掏鳥蛋、看到受傷的小動物要給它治傷,并放歸大自然等。

  5、匯報交流: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保護動物方面的設想及做法。如有的學生畫動物宣傳畫,呼喚人類保護動物,有的學生寫保護動物決心書,寫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學生制作保護動物知識卡片等,教師指4—5生上臺展示,師生共同評價。

  6、教師小結:大家交流的很成功,我發現大家特別關愛動植物的生命、關心動植物的生活環境,關注與保護動植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希望大家從自我做起,做一個動植物伙伴的宣傳者和保護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板書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讓學生自己談論動植物對人類作出的貢獻,讓學生明白我們應該愛護動植物;再通過討論對動植物的保護來達到學本課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愛護動植物、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ㄋ模┱n外拓展

  這節課,我們研究動植物的興趣很濃,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并與動植物交上了朋友,課下你們可以種植一株植物或飼養自己喜愛的小動物,長期觀察研究,它們在四季中的變化,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設計意圖:把本課的學習延伸到課下,讓學生的研究興趣延續下去。]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0

  教目:

  1、能用各種官直接知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水形態特征

  2、運用比較辨別物體特征

  3、認識水

  4、解物質三種見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5、愿意合作與交流

  6、養全面細致觀察事物良習慣

  教學準備:

  1、各種同形狀裝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醬油、醋、鹽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我都能見物體面我研究物體水(板書課題)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實驗

  (1)醬油、醋、鹽水、糖水、清水別注入燒杯用眼、鼻、舌辨別顏色、氣味味道

  (2)每杯液體背放置支白色粉筆讓觀察透明程度

  (3)討論:水物體

  (4)歸納:水種色、味、透明液體

  2、實驗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觀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讓觀察自文具盒、橡皮、課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狀容器觀察水沒固定形狀沒定體積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用科學思維的方法開展調查,并對各種現象進行解釋。

 。2)初步運用圖畫、圖表、書面報告等形式,交流調查研究活動的方案和結果。

  (3)能初步運用實驗方法,說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鄉水資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資源已被污染的情況。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魚在污水中的表現,體驗水污染對生命的危害。

  (2)通過查閱資料,感受水污染對人類生存環境、人體健康所造成有破壞和影響。

 。3)經歷考察家鄉水的過程,積極提出保護水源,減少污染的建議。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準備學校附近一些水資源的圖片資料。準備一些污水。

  2.學生準備:自帶一些洗滌用品。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復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2.引入新課。

 。ǘ┳灾鲗W習:

  1.說說周圍的水資源情況:

 。1)在你家或我們學校附近,你觀察到的這些水資源,你對他們有什么了解?或者說你對這些水有想說些什么?

 。2)學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問題:

 。1)教師根據回答列出幾個小專題:

  A.家鄉水資源狀況;

  B.污水對動物的`影響;

  C.污水給工農業生產、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組選擇研究課題并制定研究計劃:

 。1)根據以上的幾個問題,選擇一個,4人小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計劃。

  4.外出考察: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報告。

  5.整理階段。

  課后把自己考察的情況,做認真的分析,可以查閱一些書籍等資料,結合自己的研究寫出自己的研究性報告。報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況分析、各種建議等。

  6.完成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各組將研究報告貼在班級黑板報中。

  (三)課后延伸:

  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考察項目,繼續查閱有關資料,完善自己的研究報告。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通過多層次的觀察和提問,認識季節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蚯蚓、螞蟻、蛇、青蛙、喜鵲、燕子、熊、貓等常見動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1、觀察提問

  “小螞蟻找朋友”是在巡訪螞蟻的基礎上,更宏觀的觀察活動和有意識的提問。閱讀這個小故事。

  小螞蟻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們在干什么?

  其他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小組討論,查找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2、分類

  同學們大家真是太棒了,通過搜集資料與小組交流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動物們過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讓我們打我們搜集到的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分類吧!

  動物的過冬方式可以分為幾類?你們是怎樣考慮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備糧:螞蟻……

  南飛:大雁……

  換毛:貓、狐貍……

  3、游戲:卡片競答

  每組兩人,輪流抽取卡片,講講每張卡片上的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看誰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過學生喜歡的活潑的方式,激發對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

  我們來排練一個小節目,扮演準備過冬的動物。

  看那一小組的表演最棒!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

  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ㄒ唬┙虒W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學生活動。

 。2)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W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匯報方案)

 。ㄈ┯^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ㄋ模⿺U展

  1、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2、學生準備。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

  2.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2.觀察、比較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

  2.樂于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中,水與冰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發現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變化。

  難點:初步建立水的形態變化與熱量變化有關系的概念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各種冰的圖片、熱水、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熱水、水銀溫度計、各種冰的圖片]

  1.出示一杯熱水并測量水的溫度

  提問:如果我十分鐘后再測這杯水的溫度,溫度會如何變化?(預設:溫度會下降一些。)

  2.出示幾張各種冰的圖片。

  提問:如果一直讓水的溫度下降,會出現什么情況?(預設:會和室內溫度一樣。如果繼續下降會怎樣呢?水會結冰。)

  3.揭示課題:水結冰了(板書)

  二、探索: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

  1.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后組織學生討論本課的實驗方法。提問:說一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

  2.學生相互合作,測量水結冰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同時體會變化過程中的熱量變化。

  在活動中,教師要提醒學生:

  (1)做兩次標記:第一次是試管中倒入清水后(為了便于觀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試管中的水完全結冰后;兩次用不同顏色橡皮筋標記;

 。2)溫度計插入試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動,不要碰到試管壁;

 。3)仔細觀察水結冰的變化過程,需要把試管經常拿出來觀察是否開始結冰,當水開始結冰時,記錄溫度。

 。4)冰塊盡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鹽(食鹽多一些,降溫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燒杯內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5)因為需要拿出來看,碎冰可能會使橡皮筋移動,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確定一下標記位置是否正確。

  3.出示活動手冊第9頁,明確實驗要求,并記錄觀察比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后的試管、碎冰內加食鹽的燒杯、碎冰內不加食鹽的燒杯、直尺、水銀溫度計]

  1.學生反饋交流:水在什么條件下會結冰?

  小結: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結冰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長時間保持在0℃時。

  2.提問:水結冰后有哪些變化?

  水結冰后占據了更大的空間。

  3.冰還是水嗎?

  引發學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種物質。

  4.為什么燒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層白白的?它是冰嗎?和試管里的冰一樣嗎?它是哪里哪里來的?和哪些現象類似?

  燒杯外的`水蒸氣遇冷(0℃以下)凝結成霜。不是冰,不一樣。(當外界溫度較高時,也會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鹽,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鹽可以讓冰在同溫度下融化,這樣有利于降低實驗的溫度,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態的冰能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的水、試管、燒杯、清水]

  1.提問:水結冰這種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不便?

  好處:可以看到美麗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給人們行走帶來了不便。

  2.出示裝有冰的試管。提問:我們有什么辦法能把冰取出來?

  比一比誰的方法更科學?你為什么這么想?

  3.提問:固態的冰在什么條件下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呢?

  學生猜測。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

  【板書設計】

  3.水結冰了

  水(液態)凝固(0℃或0℃以下)冰(固態)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5

  教學目的: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渾濁的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

  2、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

  3、學會使水變清的方法。

  4、知道自來水的凈化過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準備:

  1、燒杯、鐵架臺、塑料瓶等。

  2、渾濁的水,洗干凈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參觀自來水廠的準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一杯渾濁的水,問:怎樣使渾濁的.水變清?

  2、圍繞“怎樣使渾濁的水變清?”進行討論。

  3、學生進行推測。

  4、匯報交流學生的推測,師生共同評議并小結。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推測,設計實驗研究方法。

  2、分小組匯報實驗研究方案,集體交流評議,完善實驗方案。

  3、組織實驗:

 。1)實驗一:將渾濁的水靜置,存放一段時間后,觀察有什么現象。(加明礬后,效果更明顯)

 。2)實驗二:

  a、用繩將一個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著;

  b、在吊著的瓶中裝入洗凈的石子和砂;

  c、將已沉淀的還比較渾濁的水慢慢倒入瓶中,從瓶的下口滲出了相對清潔的水。

  4、學生將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并小結:實驗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實驗二采用的是過濾的方法,這些方法都能使渾濁的水變清。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提問:還有哪些使水變清的辦法?

  2、討論后,合作做一做。

  3、引導學生小結:能使渾濁的水變清的方法有過濾、沉淀、消毒、蒸餾、離子交換等。

  4、參觀自來水廠凈化水的程序。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4-01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5篇02-10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15篇)02-10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篇)04-01

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紙》教案12-16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選9篇)10-03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選16篇)06-14

三年級科學上冊的教案03-22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