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科學教案匯總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萌發關心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了解一些小動物過冬的方式,加深對季節特征的認識。
重點難點:
重點:萌發關心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難點:懂得動物生存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初步了解一些動物過冬的'方式及人們過冬的一些辦法。
物質準備:一幅冬季景色圖片,若干種動物卡片(燕子、青蛙、小松鼠、兔子、雞、鴨、蛇等),部分動物頭飾,場地布置(樹洞、泥洞、雪地、"南方")。
活動過程:
一、知道動物怎樣過冬。
1.講述故事《小動物過冬》,提問:故事里的小動物是怎么過冬的?
2.游戲:給小動物找過冬的地方。
①讓幼兒操作動物卡片,在圖片上給這些小動物找過冬的地方。
②引導幼兒總結這些常見動物過冬的方式。(換皮毛、冬眠、儲存糧食、飛往南方等)
3.表演游戲:小動物過冬。
幼兒頭戴動物頭飾(如兔子、青蛙、燕子、雞、鴨等),聽教師信號,找到場地布置的過冬的地方:
①誰不怕冷,還在雪地上跑來跑去?
②誰冬天躲起來睡大覺?
③誰躲在家里吃東西?
④誰飛到南方去過冬?
二、關心動物的生存。
①我們怎樣關心愛護小動物?
②我們是怎樣過冬的?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小蘇打的特征,了解小蘇打在生活中的用途。
2、嘗試用小蘇打和醋制作泡泡龍實驗,對科學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實驗材料:小蘇打、醋、裝飾成恐龍形象的瓶子。
2、茶杯、關于小蘇打用途的ppt。
3、幼兒用實驗材料每人一份:小蘇打、醋、可食用色素、裝飾成恐龍形象的瓶子、勺子。
【活動過程】
一、實驗泡泡龍,激發幼兒的興趣。
1、導入活動。
師:今天我帶來了一個大嘴恐龍先生。(互打招呼)恐龍先生會變魔術,想看嗎?
2、師做泡泡龍的實驗。
師:恐龍先生變了什么魔術?恐龍先生用了什么材料來做實驗,想不想知道?出示醋和小蘇打,我們來看看是什么?
二、觀察小蘇打的特征,了解小蘇打的用途。
1、出示小蘇打,告知幼兒名稱。
2、每組一份小蘇打,看一看、摸一摸小蘇打是什么樣的?
集中交流:白色的,細小的顆粒。
3、了解小蘇打的用途。
師: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小蘇打,一起來看一看。
圖1,發黃的茶杯:這是一只怎樣的茶杯?你們的爺爺、爸爸的茶杯用久了是不是也會像它一樣黃黃的?(今天老師教你們一個把茶杯洗干凈的好方法,就是用小蘇打洗,小蘇打是清潔高手,一些難洗的污漬小蘇打都可以洗干凈。)
圖2,鞋子:這是寶寶的鞋子還是大人的鞋子?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有時候我們把鞋子脫下來,會聞到臭臭的味道,用布包好小蘇打放在鞋子里可以除臭,它也是除臭高手。)
圖3,蔬果:你看到了什么?洗水果和蔬菜的時候,放些小蘇打有什么用呢?(現在的水果和蔬菜在生長的時候很多都是打了農藥的,這些農藥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所以洗水果蔬菜的時候,在水里放些小蘇打可以去除農藥,讓我們吃得更健康,而且用小蘇打洗不傷手。)
圖4,面包:香香的面包你們喜歡吃嗎?面包吃起來感覺硬硬的還是軟軟的?(面包師在做面包的時候,會放小蘇打,這樣會讓面包有一個個的小洞洞,大家吃起來就軟軟的。)
三、幼兒實驗,制作泡泡龍。
1、了解實驗的材料。
師:我們認識了小蘇打,知道了小蘇打的很多用途,還知道了恐龍先生泡泡魔術的秘密,把哪兩種東西放在一起會冒泡泡?
2、實驗操作要求。
師:還有很多恐龍先生也來了,他們也想變這個魔術,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這個魔術怎么變?
師:第一步要把杯子里的醋倒進恐龍先生的大嘴里。第二步為了讓你們的泡泡有美麗的顏色,老師為你們準備了有顏色的水,也給恐龍先生喝,用勺子攪拌一下,讓顏色和醋融合在一起。第三步給恐龍先生吃小蘇打。
3、幼兒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幼兒每人一份實驗材料,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四、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小蘇打,還知道了小蘇打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用途,它是清潔、除臭高手,其實小蘇打還有很多用途,回家可以問問爸爸媽媽,或者查查資料。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各種洗劑用品在水里的溶解的現象。
2、幼兒動手嘗試使用各種洗劑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發水、等常見洗劑用品
2、人手一杯水喝一根小木棒、吸管
3、柜子上貼有各種洗劑用品的標記圖。
活動過程
導入:
問題情境
基本部分:
1、提問引起幼兒的興趣。
(1)老師: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師試著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提問:可以用什么辦法作出能吹泡泡的水呢?)
(3)引導幼兒討論: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讓水變成能吹出泡泡的水,(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為幼兒提供他們
能想到的洗劑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導幼兒的觀察各種洗劑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現象。
(1)請幼兒吧自己想要的襲擊用品加入裝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攪拌。
(2)引導幼兒觀察洗劑用品加到水里水會發生什么變化
老師:洗衣粉、洗潔精、肥皂沫怎么不見了,現在杯子里的水發生什么變化。
3、比較加入不同洗劑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潔精、洗發露、沐浴露、洗手液的水還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和肥皂沫的水卻變混濁了。
4、吹泡泡,體驗濃度對吹泡泡水的.效果影響。
(1)用吸管來試試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老師: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那個小朋友用了和他一樣的東西?(用另一個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試一試)
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卻吹不出?引導幼兒發現濃度影響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換一換,看看誰做的泡泡水吹的泡泡多。
(4)收拾整理物品,請小朋友按標志圖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到柜子里。
小結:幼兒能過嘗試用各種洗劑用品制作泡泡水,
活動延伸:繼續觀察各種洗劑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的泡泡,觀察泡泡的形狀、顏色
科學教案 篇4
目標:
1。在撿菜的過程中進行分類比較,了解韭菜。大蒜。蔥的不同特征。
2。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根能吸收營養,幫助植物生長。
準備:
1韭菜。大蒜。蔥。
2筐若干個(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過程:
一。談話
你們在家吃過韭菜。大蒜。嗎?那認識它們嗎?
二。揀菜
1。出示一筐菜。
菜場一早送來許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幾種菜混在了一起,給廚房的廚師帶來了許多麻煩。廚師請我們小朋友幫忙,把這些菜分開放在各自的筐里。
2。幼兒一邊揀菜一邊把菜分別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們來幫廚師把菜分分開,把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討論:為什么要這樣分開擺放?
好,我們把菜分好了,那想想為什么要這樣分開擺放呢?這樣擺放有什么好處?
4。引導幼兒說出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征。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像妹妹。
剛才我們說了為什么要把這三種蔬菜分開,那誰能來說說這三種蔬菜,它們有什么特征。如果它們是一家人的話,你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又像妹妹呢?
5。師小結。
韭菜妹妹的葉子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的,葉子是扁的。窄的;大蒜哥哥的葉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寬又扁;蔥弟弟的葉子中間是空的,圓柱形的。
三。種植韭菜。大蒜(有根的)。蔥(有根的.)。
1。剛才我們了解了這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征,現在我們要來種植這三種蔬菜,那該怎么種呢
2。取部分韭菜。大蒜。蔥,切下其下半段。
每個小朋友先選其中一樣蔬菜,然后把你選的這樣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還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3。把它們種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誰長的高。
我們把三種蔬菜的下半段種在花盆里,看看它們誰長的又快又高。
4。幼兒種植蔬菜
5。把它們放在自然角中,鼓勵幼兒學著照顧,并觀察其生長情況。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游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愿意動手嘗試泡發食品。
2.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喜歡探究科學的興趣。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透明玻璃杯兩個,小碗幼兒人手一個;盛有溫水的大盆四個,小碟四個,盤子四個;木耳、菊花茶葉若干;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引發幼兒的好奇心。
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
幼:手。
師:對,老師的手會變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戲"變變變",導入活動。
一根手指頭,一根手指頭;變變變變,變成毛毛蟲。……過渡:老師還有一個本領,我會把兩個一樣的東西變得不一樣,你們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開始時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導入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圍繞"變"的小環節,旨在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出示兩塊大小基本一樣的木耳,動手實驗師:你們知道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嗎?
幼:木耳。
師:這兩塊木耳一樣大嗎?
幼:一樣。
師:待會兒老師要把兩塊木耳分別放在兩個杯子里,一個杯子里倒上水,另一個杯子里不放水,一會兒它們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會變成什么樣?
4.幼兒進行猜想,并說說為什么①木耳變大了;②木耳變小了;③木耳大小沒變化。
(大部分幼兒說木耳會變大,理由五花八門。盡管孩子們的想法很夸張很幼稚,但我沒有打斷和干預,而是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和表述,因為那是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
5.幼兒驗證猜想結果,并觀察和比較干、濕木耳的區別
6.組織幼兒自主選擇泡發木耳
師:小朋友,老師有件事情想請你們幫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們能幫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嗎?
(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行為動機。)
7.幼兒動手泡發木耳,進一步感知和驗證(幼兒在等待驗證結果時,啟發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聯想:你還知道那些食物泡發后會發生變化,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8.師幼共同游戲:變呀變請幼兒變成會泡發的`食物原地不動做準備,教師隨音樂講述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幼兒隨音樂變化做動作,讓自己越變越大,變到最大。教師用道具隨音樂"攪拌翻炒食品",幼兒則翩翩起舞。
(科學與音樂活動相融合,引導孩子發揮想象,用肢體語言表現食品由小變大的過程,動靜結合,并能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9.幼兒動手沖泡菊花茶,品嘗茶水教師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菊花在杯子里慢慢"開放"的過程,體驗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對孩子探索的獎勵,另一方面是加深他們對泡發食物由小變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動延伸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請阿姨炒菜用。
【活動反思】
自從參與了省級實驗課題《操作材料對幼兒探究式科學學習的支持》的研究以來,面對進行的科學活動,我更加注重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實施教學活動。"變了變了"主題活動,如果按教材上進行也會上得很順利,對幼兒來說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但我認為,教材只是提供給教師可參考的活動內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適用的。什么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兒呢?除了考慮到讓幼兒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外,還要通過游戲、圖片、音樂、肢體語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導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科學的奧秘。這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踴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后,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愿望;
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
小百科:變基本意思是形容性質狀態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變調,變動。
科學教案 篇6
前一階段,我班的孩子一直在玩“沉與浮”的游戲。他們從日常生活中找來了各種物品放入水中進行實驗,如:木珠、海棉、回形針、木片、塑料積木等等。觀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并做好記錄。孩子們不僅越玩興趣越高,而且在個別孩子的帶動下,大家還玩出了新花樣:想辦法將沉入水中的物品讓它浮起來;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讓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來”的實驗中,孩子通過自己反復的操作,發現了:原來,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來。小小“沉浮實驗”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活動結束后,有孩子提出:鐵做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沉下去的,但是它不能改變形狀。那怎么辦?為了支持和延續孩子探究的興趣,在對現有的材料進行了研究和大量的討論之后,我設計了本次正規活動--怎樣讓小鐵塊不下沉。活動以問題開始:怎樣讓小鐵快不下沉?讓孩子在觀察了材料以后,充分地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并進行假設。
老師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氣球、紙、泡沫塑料等等。讓孩子自己選擇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假設、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有兩個環節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是鼓勵孩子進行實驗記錄,另一個則是實驗結束后的討論交流。
實驗記錄是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嘗試著讓孩子做個人的實驗記錄,因為它能記錄下每個孩子的發現、問題、實驗的結果及其解釋,這是保持實驗連續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發和延續孩子對問題探索和研究興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學”中所說的:同樣的實驗,同樣的觀察,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講有著不同的'體驗、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討論交流則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出:完整的探究過程應該包括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完成調查研究、回答該問題和向他人介紹成果。討論交流是我們經常進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在這個環節中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實驗的過程、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反駁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新的疑惑。
而作為老師的我,在實驗中則是起到引導、鼓勵、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導,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鼓勵,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支持,老師支持孩子們的探索活動,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合作,老師能將自己與孩子們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