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4-12-03 20:27:57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新課程理念: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

  學生活動

  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

  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

  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歸納。

  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了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二、動手觀察 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

  1、師:引導學生旋轉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海洋比陸地大)

  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為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貢獻吧。

  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學生活動

  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

  2、觀看展示

  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

  4、學生踴躍回答問題

  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

  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引導學生區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

  學生看圖鞏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形式,并回答問題

  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地圖中,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

  三、師生互動 突出重點

  1、師:在地球的廣大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

  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同學帶領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

  2、讓全體同學根據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

  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

  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引導、講解、示范、督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揮主動精神。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二、教學時間

  約10分鐘。

  三、教具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四、教學過程:

  師:[指地球儀上經線]我們已經講過了經線,它是連接兩極的半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為了區別每條經線,給經線標出度數,這叫經度。它是怎樣劃分的?[出示一張直徑約30cm的圓紙片]我們來看,這圓紙的兩邊是兩個半圓線,代表兩條經線,它們現在是相對的,組成了一個……[指圓紙周邊]

  生:經線圈。

  師:對,現在把圓從中間折起,這折出的直線相當于地軸,它和經線之間形成兩個半圓的`面。請看現在這兩條經線之間[折成直角]所夾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中東

  案例設置目的

  (1)重視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地區和國家出發,從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出發,選擇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半個多世紀里,世界上沖突、戰爭最頻繁的熱點地區;(2)圍繞西亞之所以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問題逐一鋪陳展開,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將本區的氣候特征、經濟發展、居民特征和國家風俗習慣等內容連帶寫出;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重點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以及總結規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斷等項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觀,以及人地協調的觀念。

  教學要求

  知識目標:1.讀圖說明西亞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東西方交通要道;絲綢之路。

  2.明確西亞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及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過讀河流圖及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并討論由此可能產生的地區爭端和沖突。

  4.通過閱讀材料及圖片,使學生了解西亞地區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根據收集到的圖片、新聞等一些資料,對中東地區有所了解;通過圖片、地圖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世界上地理問題突出的熱點地區和熱點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料觀及人地協調觀念;明確在各國、各民族關系中,應強調對話而非對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學重點

  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豐富的石油資源。

  教學難點

  西亞重要的石油運輸線;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播放錄像。教師課前搜集有關錄像,如第一部分“千年爭端,今日焦點”。看錄像時,要求學生記錄并思考:(1)西亞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亞地區的千年爭端因何而起?(3)西亞成為今日焦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師提問:西亞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點,使其成為東西方勢力爭奪的熱點?討論并回答。向學生闡明“西亞”概念和名稱起源。

  引導學生指圖說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義和具體位置,并指出本區還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師應特別指出“里海”與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強調“海洋”與“湖泊”以及“內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別。

  提問:讀圖說出“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樣的重要性?

  (1)同為兩大洲界線;(2)土耳其與埃及因此成為地跨兩大洲的國家;(3)歐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海上道路因蘇伊士運河而大大縮短,方便了西方國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如課時允許,還可對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和與埃及經濟的關系作補充介紹。

  二、豐富的石油資源

  提問:提到西亞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為什么說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呢?建議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從地圖和“活動”課文入手,從空間(分布)和數量(儲量、產量、出口量)兩方面探求結論。

  教學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圖的作用,如通過讀西亞石油分布圖,可使學生明確西亞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可對照世界政區圖,由學生說出主要的產油國。

  教師應由此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討單一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知識綜合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并滲透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目標。

  可引導學生結合本區地形、氣候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石油國在發現石油前,經濟以何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為主——灌溉農業及牧業——經濟落后貧困)

  (2)石油枯竭后,他們的經濟出路又在哪里?(發散討論)

  三、石油輸出路線:

  1、西亞——地中海和紅海沿岸——西毆和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馬六甲海峽——日本。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流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毆和北美。

  四、匱乏的水資源

  1、從本區氣候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在西亞地區,水資源比石油資源更寶貴?進而討論水資源匱乏會對本區的生產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2、引導學生分析本區水資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國共用),進而分析“為什么說西亞一直在為水而戰?”

  3、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戰爭,西亞各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建議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為例,加深學生對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協調人地關系的認識;還可以舉從鄰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國家輸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異

  1、建議以錄像、圖片資料等直觀素材介紹三大宗教文化的差異性。

  2、讓學生收集有關阿拉伯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資料,在課上相互交流。

  3、通過錄像,活動——巴勒斯坦問題”,開展以下討論:

  (1)談談你對阿以沖突的認識?(或為什么說阿以沖突是西亞問題的核心?)

  (2)你認為世界各國發生矛盾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來解決才是最明智的?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緊圍繞長期的熱點地區和三洲五海之地這兩個問題展開。西亞這里是世界爭端的焦點,認識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學習石油資源,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是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起來事半功倍。這是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將對學生終身學習地理乃至其他知識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了《西亞》這節內容,我們從中獲得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我們有用嗎?從西亞經濟的發展中學習可以借鑒的經驗,就是對我們有用的知識。而這樣的知識是極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布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