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九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選自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初中地理教材編排的重要原則是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主線,正確闡明人地關系。本節正是側重講述了黃河對人類的功與過,突出了黃河水患的自然、人為原因及人類如何治理黃河,從而使學生明確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
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表現出穩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點,易接受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因此,在教材中適當增加風土人情、奇聞趣事、名勝古跡等內容。注意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鄉土地理知識”(身邊的地理)。如在學習完本節內容后,我要求學生調查漢江的河流現狀并提出合理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
通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通過黃河多泥沙的人為原因,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學生的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黃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黃河的基礎;
(2)、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黃河水患的關鍵,也是根治黃河措施提出的依據;
(3)、根治黃河的措施是最終體現學習地理為人類服務的落腳點。都是本節的重點。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 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 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 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 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 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 。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 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 區的 自然資源
1、 淡 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 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 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 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 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 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 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 記:
后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 一下關于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 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借助地圖,說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領土組成特點(跨東西半球、亞歐兩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據地圖和資料,歸納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各地區氣候差異的形成原因及特點。
(三)運用統計資料,聯系俄羅斯自然條件特點,說明該國開發西伯利亞的情況。
(四)收集資料,說明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分6個小標題。“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原廣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豐富的資源”、“改革中的經濟”、“西伯利亞的開發”,分別介紹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積、地形特點、氣候特點、資源特點、經濟特點和區域開發方面的情況。
本節教材第一個標題為國家概況的介紹;第二、三、四個標題內容分別敘述和說明俄羅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個重要方面:“平原廣大”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為理解俄羅斯農產品和主要農業區分布提供了條件,“豐富的資源”為理解俄羅斯的經濟特點和開發西伯利亞作了說明;第五、六個標題內容闡述俄羅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從中了解俄羅斯的工業、農業城市、港口分布特點及亞洲西伯利亞的開發情況。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是:
本節教材圖表系統提供3幅地圖:①圖3-22,說明俄羅斯周圍海洋,亞洲與歐洲部分比較,地形區分布及特點,河流與城市。②圖3-24,說明俄羅斯地勢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東高西低、平原廣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圖3-26,說明俄羅斯主要礦種及產地,特別是石油、黃金、煤、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本圖淡化了礦產地的識記,強調礦產種類及其與工業基地分布的關系。
2幅景觀圖:一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為貝加爾湖及湖畔的亞寒帶針葉林景觀。
2張統計表:①上揚斯克和莫斯科氣候資料分別表明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受北極地區寒冷氣流影響,是北半球的寒極之一,降水較少;而西部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氣候較溫涼,降水較均勻,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②俄羅斯亞洲與歐洲部分地區差異對比則要求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其差異性,也暗示了開發西伯利亞的必要性。補充閱讀材料提供了俄羅斯民族方面的概況,為學生收集此方面的資料作了示例。
本節教材還說明了俄羅斯幾個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②俄羅斯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③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羅斯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經濟特點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具準備]
掛圖:俄羅斯地形圖
教學提綱(板書)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位置:跨亞、歐兩大洲和東、西半球
2、面積:1708萬平方千米
二、平原廣大
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溫涼的氣候
大陸性氣候明顯,東、西部差異大
四、豐富的資源
1.淡水資源(貝加爾湖)
2.森林資源(亞寒帶針葉林)
3.礦產資源(石油、黃金、有色金屬)
五、改革中的經濟
1.工業
工業區:歐洲部分、烏拉爾地區、西伯利亞地區
工業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
2.農業
農業區分布于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亞的開發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中引出俄羅斯
一、面積最大的國家
1、提問:通過預習,誰能告訴我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羅斯地形圖”,指出亞、歐兩洲的洲界線,得出結論: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3、引導學生回憶東、西半球分界線(160°E),并和學生一起找出東經160,得出俄羅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東西半球。
(過渡)接下來,我們一起熟悉俄羅斯的海陸位置特征
4、讀圖3-22,完成活動1、2題及P77活動2
5、一學生朗讀P77材料,了解俄羅斯的民族、語言、宗教
二、平原廣大
1.讀圖3-22,完成活動第3題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區的大致分界線:⑤烏拉爾山、烏拉爾河,⑥葉尼塞河,⑦勒拿河。
3.葉尼塞河以西均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平原面積占俄羅斯領土的70%。歸納得出地形特點:平原廣大。
4.讀圖3-24,引導學生歸納俄羅斯的地勢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勢特點:東高西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伏爾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歐洲的地位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3俄羅斯氣候分布圖,思考:俄羅斯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是哪種?還有哪些氣候類型?引出氣候類型的學習
2、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俄羅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什么特征?
3、小結:由于俄羅斯疆域遼闊,東西跨經度廣,所以氣候的大陸性氣候特征明顯,同時也使東西部氣候存在較大的差異。
4、引導學生分析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資料,歸納二地的氣候特征差異,并設問:同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什么上揚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氣溫比莫斯科的低?
(過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國之一,那么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四、豐富的資源
1、學生看書思考:俄羅斯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
2、設問:俄羅斯為什么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呢?教師可從氣候特點、地形分布及歷史開發等方面加以指導。最后出示亞寒帶針葉林帶分布圖。
3、出示“俄羅斯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主要礦種及礦產地,而后說明俄羅斯石油、黃金產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屬礦的分布。
(過渡)俄羅斯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資源條件。
四、改革中的經濟
工業方面
1.通過圖3-26和各種資源儲量、開采量等資料,學生推斷俄羅斯的主要工業部門應該是哪些?而后結合教材P79驗證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53“俄羅斯工業分布圖”,指出俄羅斯的三大工業區并強調俄羅斯的工業主要集在歐洲部分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各工業區的工業中心城市并在地圖上填注。并設問:這三大工業區能形成主要的工業區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進一步從資源條件分析俄羅斯各工業區的工業部門
農業方面
1、回憶俄羅斯氣候特征和緯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嗎?你認為制約俄羅斯農業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氣溫因素,俄羅斯的農業一般分布在緯度相對較低、氣候較為溫和的地區
3、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俄羅斯主要農業區東歐平原、伏爾加河流域和頓河流域。并對照圖例說出俄羅斯的農產品種類,并進一步強調:俄羅斯的農作物一般都是喜溫涼的農作物,這與當地的氣候特征是相適應的。
城市與港口方面
根據地圖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師小結其城市職能。根據地圖,讓學生圍繞俄羅斯疆界找出其進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師加以具體說明東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過渡)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歷史的原因,俄羅斯的人口和經濟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而面積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卻開發不夠
西伯利亞的開發
①小結已學習俄羅斯的知識,填表對比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②對此表格知識加以對比研究,讓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經濟的地區分布與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關系在空間上存在矛盾。③具體指導西伯利亞的開發項目,如: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亞高科技園區等。
本節重點圖表指導:
①圖3-22:指導學生在圖上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經度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歐洲部分集中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歷史上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主要工業和首都也位于歐洲部分;俄羅斯的四大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和頓河、亞洲部分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圖3-24:指導學生在剖面圖上相應位置標注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或者由學生依據圖3—22畫出沿60°N線的剖面圖,然后觀察、分析其“東高西低、平原廣大”的地勢地形特點,再歸納這一特點對河流分布的影響。
③圖3-26:先指導學生找圖例,了解俄羅斯有哪些礦產;再根據教材講述其礦產儲量和開采量,也可由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對俄羅斯礦產進行評價;最后根據鐵路線、河流、城市對礦產地進行相對定位,并為其工業分布作鋪墊。
④“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地區差異”表: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用復習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答案,并根據所填內容對俄羅斯開發西伯利亞進行評價。下述答案僅供參考:
亞洲部分 歐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為主 平原面積廣大
氣候特征 寒冷干燥 溫涼濕潤,降水略多
主要工業基地 烏拉爾、新西伯利亞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參崴 圣彼德堡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 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并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后依據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 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
三、 教材分析:本節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內容
的第一節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
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
點。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
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么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并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并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并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說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并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征。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群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群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東南亞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
東南亞地理教案
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并證實上節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對于剛剛從小學走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課對學生的來講就更為重要。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以疑激趣
教學片段一:(同步展示圖片)——
教師問:西亞的沙特阿拉伯,人們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頂上,大家說為什么呀?
學生1:他們那地方很窮,修不起房子。
學生2:不對,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所以不可能是因為窮。
學生3;老師,是不是因為那地方環境優美,住在屋頂可以盡情地欣賞周圍的風光,站的高,看的遠。
學生4:不對,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
老師:同學們,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學習地理,學好了你的知識自然就豐富起來了,你就能解釋了這些奇怪的現象。
學生們:老師,我們現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
老師:好吧,請同學們看地圖,沙特阿拉伯位于熱帶、-帶地區,終年氣溫很高;氣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謂“滴水貴如油”,人們把床位安排在屋頂上,沒有被雨淋濕的后顧之憂,這是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的一種特殊的人文景觀。
學生們:啊?原來如此呀!
教學片段二:——
老師問:來自非洲東部高原地區的運動員經常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1;他們沒有鞋子穿,已經練出了赤腳走路,所以跑起來快。
學生2:不對,沒有鞋子穿與跑的快沒有關系。
學生3:可能是因為他們經常追趕野獸練出來的。
學生4:是不是因為他們經常沒有水喝,鍛煉出了忍饑挨餓的本領,在跑步中不覺得渴、餓。
老師:大家思維很活躍,老師感到很是欣慰,不過,你們說的還是沒有科學的依據,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學好地理。現在我就給大家講為什么。請看圖,非洲東部是高原地區,高原地區由于地勢高,大氣中含氧量相對較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適應了缺氧的環境,中長跑運動員需要有較強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而來自高原地區的人,無氧耐力具有優勢,比較適合中長跑運動,這也是來自東非高原的.運動員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通過探究一些問題,同學們,你們說,學習地理這門課好不好呀?有趣沒趣呀?
學生:好,很有趣。
評析:
教師提出了一些的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疑激趣使學生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審美情趣。同時,老師讓學生先七嘴八舌地發言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談話、聊天的形式來和學生對話,體現了師生關系民主、融洽。也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導學生明白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學片段:
教師問:同學們,既然地理課能讓我們內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學好地理課呢?
學生1:做好課前預習
學生2:及時做作業和復習
學生3:上課認真聽講,不說小話、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學生4: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日曬網。
教師;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現象,你還的必須首先知道它們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進一步去分析產生一些現象的原因,對不對呀?
學生們:對
學生5:老師,像我國南方為什么就熱,北方為什么就冷,這要看地圖才能分析出來。
學生6:為什么俄羅斯的東部地區人煙稀少,這也的看地圖就能分析出來。
學生7:如果不看地圖,我們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國在什么地方。
教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對,學習地理離開了地圖,就等與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想學好地理的確需要大家做好課前語系、課后復習、上課認真聽講,你們說的這些道理是學習每一門課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學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幾方面以外,我們還得重視學會讀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評析:
長期以來,所有的課程的學習都好似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一言堂,根本沒有學生發言的權利,以上對話就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從對話中也能感到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種把學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陳舊的觀念在這里蕩然無存。
案例反思:
本課以“聊天”、“談話”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盡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遵循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盡量利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思維、積極發言,學習有興趣。堅持了“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的思維在前馬腳市的點撥在、評價在后”的原則,使學生樹立起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河北省
教學目標:
(1)了解 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在發展農業過程中的優勢和問題。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區 位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發展新型農業的意義。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歷史,認識美麗壯觀的新唐山。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愛我家園,建設家園"的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大家都學過歷史上 的"戰國七侯",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你們知道當時趙國和燕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嗎?今天, 我們就來進行我們沿海萬里行的第三站:"燕趙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設問:在"中國政區"圖上,環抱北京、天津兩中央直轄市 的省份是哪個?
講述河北省"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出示"中國政區"掛圖,請學生說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環抱 北京、天津,東臨渤海,四周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為鄰。
2.用多媒體展示"河北地形"圖,或出示"河北地形"掛圖,請學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點:西北多山地,東南以平原為主。并讓學生在圖中找出黃河、海河、燕山、華北平原、太行山和長城。
3.出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元明清時期的國都位置"。說明河北省長期鄰近國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與交通圖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鐵 路干線及海港。
5.小結河北的區位優勢:環渤海、環京津、水陸交通便利。
講述"唐山大地震"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讓學生學習"唐山大地震"的閱讀材料。
2、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地震后被夷為廢墟的唐山,隨后切換畫面,展示高樓林立,環境優美的新唐山,并對學生進行"奮發圖強,愛國愛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講述"以農業為主的省份"時,可按下列步驟:
1.設問:河北省的自然條件如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河北省屬溫帶季風氣候,其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是我國的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但華北平原也存在著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劣勢:地表排水不暢,土壤鹽堿化,由于是季風氣候,春旱夏澇,農業生產不穩定。)
2 討論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條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促進了河北農業的發展?要指導學生列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如:區位優勢、市場需求、農業結構調整等。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作如下講解:(1)環京津一一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大;(2)交通發達--農產品外運銷售便利;(3)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反季節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檔水果。物以稀為貴,經濟效益高。
3.讓 學生完成教材P.37活動題,教師可補充說明反季節蔬菜的含義:
我們知道,一年中有的季節寒冷 ,有的季節炎熱,有的季節溫暖。對于蔬菜來說,有的種類怕冷,有的種類怕熱。在通常情況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節難以生長;怕熱的蔬菜在炎熱季節不適合種植,從而形成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的季節性。所謂反季節蔬菜,就是通過一定技術,使炎熱或寒冷季節能成功種植怕熱或怕冷的蔬菜種類供應市場。反季節蔬菜由于是在 市場缺乏某種類型菜時上市這種類型蔬菜,由于物以稀為貴,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課后活動:
1.在互聯網上查詢:反季節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經濟效益如何?
2、查詢資料_了解人們在華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資料了解河北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工業部門。
4.走訪附近的集貿 市場,調查一些反季節蔬菜和水果來源。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點
(3)區位優勢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農業為主的省份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的需求
(2)發達的交通
(3)農業結構的調整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范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Index.html>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征。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范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于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么?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于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系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占緯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國家位于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于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Index.html>總結歸納。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提問]東南亞屬于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里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這里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后,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云量逐漸增多;午后兩三點鐘,天空濃云密布,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里為什么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制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于這里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并且這里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獲。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布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提問]什么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么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里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里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
復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布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