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1
教學重點
1、城市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及其分布特點。
3、城市功能分區。
4、中心地服務范圍的特點及其商品等級和服務等級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城市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
2、中心地理論。
3、教具準備課件、投影儀、補充圖片。
知識與技能
1、明確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狀況在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數量與城鎮規模的關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討,使學生學會分析城市分區及其土地利用情況的方法。
2、利用個案分析,歸納城市功能分區劃分依據和研究過程。
3、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對“中心地”理論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明確城市區位選擇、城市功能分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結構思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觀圖”
師請學生觀察城市與鄉村的區別,并回答城市與鄉村有何區別。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與鄉學%科網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
師(承轉)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個城市為什么建在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城市的區位因素。
板書:一、城市區位分析
推進新課
師什么是城市區位?
生城市區位是指城市與外部自然的、社會的和經濟的事物間構成的空間關系。
師(激勵性評價)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區位的選擇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城市區位既有自然地理區位,也有經濟地理區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的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
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圖片。)這些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地理區位有哪些關系?
一組: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處,在優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與支流交匯處,有利于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二組:為什么在臨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師(激勵性評價后,精講)從圖中,我們觀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對
城市區位選擇有很大影響,另外,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區的綠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過程通常是很緩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區位對于城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學習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請同學們來完成下列探究題。
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為什么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在河口三角洲,為什么城市會相對密集?在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為什么城市會比較多?請談一談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資源庫生(合作討論,探究后回答)因為在中低緯度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帶。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地理區位。
資源庫(承轉)以上舉例,分析的是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們再來學習城市的經濟區位。
師(提問)什么是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
生(讀書后回答)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經濟事物的空間關系。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片并思考:武漢與攀枝花的形成與經濟地理區位有哪些關系?
課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漢位于京廣線上,并有漢丹線、武大線等經過,因此,鐵路交通很發達。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江匯合處,水路交通很發達。攀枝花的興起是隨著攀枝花鐵礦的開采而發展起來的。
師(評價后提出)除了鐵路、工礦企業外,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還受哪些經濟事物的影響呢?
生(閱讀教材后回答)還有港口、城市、商品、農業基地等經濟事物。
師(繼續提出問題)這些經濟事物對城市經濟地理區位的影響是否有變化呢?
課件展示:
圖片“株洲城市的發展圖”
師分析討論哪一要素的變化對株洲的分布及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生交通線的變化。
師(評價后指出)這說明城市經濟地理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空間格局的變化而改變。
師城市區位除了自然地理區位和經濟地理區位外,還有什么樣的區位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8活動材料,并討論一個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區位還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
師(承轉)掌握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城鎮的空間布局有何特點呢?
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師(精講總結)城鎮空間分布具有以下特點:
(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3)在交通運輸樞紐處,比如兩條或多條鐵路交會處、鐵路干線與公路干線交會處、兩條或多條公路交會處,也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4)在歷史文化勝地、旅游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
(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
(4)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5)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要求: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
2.使學生了解各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學生了解研究地球內部構造的方法,從而認識人類對未知事物所進行的探索實踐,激發同學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
2.了解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3.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鼓勵學生獻身于科學教育事業。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及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特別是地殼的特點。
3.巖石圈概念,軟流層知識。
4.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地球系統觀念的形成。
教學難點
1.“地幔”的有關知識。
2.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設計
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投影片。
講授過程
導入新課“談天”是為了“說地”,“談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狀──球體,但它既不同于籃球──空心,也不同于鉛球──均質體,而是從里向外劃分為若干個球形的層次──圈層(出示“地球的圈層構造”示意圖)。地球有六大圈層:內部三個,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態的地表。六大圈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有四個(“立足之地”──地殼、“空氣”──大氣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主要講述這幾大圈層,板書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過渡首先我們學習地球的內部圈層:
引發思考地球內部因地殼的阻擋,對人類來說始終是神密的,我們怎么會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呢?
討論學生討論人類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學生回答略。
講解鉆探取樣分析,火山噴發帶來的地球內部信息;地震波帶來地球內部信息等。
提問哪種方式能將地心的信息也傳遞出來呢?
學生回答地震波。
討論你知道其機理嗎?
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解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同學們總結機械波特點,進一步歸納地震波特點。人類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劃分了三層。
板書
一、劃分依據——對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點
1.縱波(P波):傳播速度較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S波):傳播速度較慢,只通過團體傳播
2.物質密度越大,傳播速度越快
過渡雖然人類限于巖石圖阻擋,目前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僅是皮毛,但人類的認識潛力是無限的,人類會日益深入地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從而和諧地與之共存。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是:了解宏觀結構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觀結構。對地球內部認識就是如此,首先通過研究地震波變化曲線了解其結構。
板書
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讀投影片“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分析: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隨著所通過的物質性質而變化。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的研究,人們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幾個圈層結構。
分析P、S波的波速變化情況,由波速的突然變化引入不連續面的存在和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①兩條波速變化曲線,區別出P、S波(依據:同一物質中P波速較S波快)
②總結P、S波速變化情況,歸納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層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義不連續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5
[課程標準分析]
這是課程標準中“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條標準的要求。分析這條標準,其中包含的具體要求如下:
1、閱讀圖表資料,了解全球氣候的變化周期,并據此歸納各時期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
2、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3、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不必具體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但在教學中要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
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并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順序是:
(1)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間尺度下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以閱讀的形式解釋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2)圖文結合案例說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活動”的形式預測其它可能影響。
(3)以角色模擬的形式說出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以“活動”的形式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2、教材的順序和要求與課標要求、學生認知規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組教學的順序——先由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例子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認識的_,探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推測其可能影響,最后尋找解決措施。
[學生基礎分析]
(1)學生對太平洋島國的遷移、南極企鵝的生存問題等事件比較感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選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的事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所需要具備的時間、空間概念和跨度還不夠。
(3)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可能遇到的障礙有: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只考慮人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歸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夠完整,尋找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維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說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
②舉例說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③舉例說出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的對策。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并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②通過閱讀圖表,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周期和規律。
③通過閱讀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中模擬曲線(灰色)和實際氣溫變化曲線(紅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原因起了加劇的作用。
④推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去發現問題,并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
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③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律,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重難點突破]
1、通過閱讀圖表歸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的周期和特點。
2、結合“水循環”知識和農業生產和氣溫、降水之間的關系分析得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引導學生從原因中去尋找措施,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得出氣候變化的緩解對策、適應對策和根本對策。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讀圖歸納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平臺、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展示資料,設疑導入]
(投影)珠峰、島國圖瓦盧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1、據新華社沈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峰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余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下降了約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3、據報道,南極地區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么因素有關嗎?
提出問題:這是為什么?
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全球氣候變暖”——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現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有把“全球氣候變化”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問題探究1]:是否自地球誕生以來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呢?
展示資料: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著許多熱帶和_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為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展示圖片:重慶梁平縣發現的第四紀冰川遺址
展示資料:我國樓蘭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樓蘭人的遷移,降水的減少;
②政治軍事的原因:當地有古羅馬軍隊的遺民;
③地質原因:樓蘭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兩個湖泊,造成下游來水的減少。
得出結論: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有個時期緩慢地變暖或變冷;有個時期緩慢地變干或變濕,這種變化稱為氣候變遷。
教師講解:二十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
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下墊面條件的改變、大氣環流的變化等自然原因的影響,地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氣候類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氣候變化長河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充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地理事物與現象,該事物或現象與其認知產生了沖突,激起學生尋找地理規律的認知_。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圖片和資料
展示圖片:
①廬山山頂的“飛來石”;
②熱帶地區的冰川遺跡;
③U型谷與V型谷。
資料:在地球歷,曾經發生過三次大冰川時期,這三次大冰川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為三億年左右。在兩次大冰川期之間是間冰期。大冰川期氣候寒冷,間冰期氣候則較溫和。在間冰期里氣候也是波浪式發展變化的。
(一)地質時期(距今22億年—1萬年)的氣候變化,曾反復出現過3次大冰期,氣溫呈下降趨勢;大冰期之間為間冰期,氣溫呈上升趨勢。
建議: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覽路途中也會發現一些可以證明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例子哦。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給別的游客當導游來解說了。
對于距離學生時空非常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以展示生動靈活的資料和直觀典型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的難點。
第二步:
提問:我們發現現在我們全球的氣候是處在比較溫暖的間冰期。是否處在間冰期的話全球氣溫就在不停的上升趨勢中呢?導致了現在所謂的“溫室效應”?
引導學生閱讀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及右邊的小字部分,歸納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
(二)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氣候仍然是波動的,有時為溫暖時期,有時為寒冷時期。呈波動上升趨勢。
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類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對世界人類的文化和經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展示圖片:歷,北方牧民因氣候變冷而周期性南遷
對于距離學生時空比較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結合歷史事件,并展示生動靈活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難點。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釋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步:
讀圖分析: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三)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
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能力
[過渡]:從時間上看,這三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小結]: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區也是不同的。
使得學生初步建立地理時空跨度大、時空變化復雜的思維。
第五步:
請大家觀察P50“活動”中的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①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
②你能從圖中發現什么?
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通過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掌握并鞏固讀圖的方法:先讀圖例或者坐標,然后分析具體內容。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的作
用(工業革命之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不斷增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趨勢加劇)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6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系
2、了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閱讀資料: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溫,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溫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溫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溫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46—47《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么?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系?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么?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系?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么?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說明該因素是通過什么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二者的變化差別很大。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對于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該因素是通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毀林等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過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那么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部分思考這一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板書: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對于有些地區來說,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板書:1、最明顯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紹: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它是長期緩慢進行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板書: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介紹:溫度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預示著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溫度升高往往伴隨著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科學家預測,就地區而言,位于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于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發展中國家位于低緯度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板書: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介紹: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干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生變化。隨著徑流減少,蒸發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轉折:既然全球變暖會引起很多不利影響,那么作為人類應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板書: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討論: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部分討論人類應如何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如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世界很多國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如植樹造林和采用固碳技術)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5、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課堂總結: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1、最明顯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反饋:
1、與“溫室效應”的產生有關的主要是下列氣體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變暖的后果有:C
A、因蒸發強烈,海平面下降
B、中緯度溫帶地區降水倍增
C、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D、高緯度地區會因氣溫升高而使降水減少
3全球氣溫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溫升高對今后100年內地
球環境的潛在環境的潛在后果,表述不正確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溫線將上移150~500m
B全球將普遍變的干旱
C森林帶將向兩極推移
D海平面將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島國因環境變遷將_舉國移民,這里所講述的“環境變遷”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
B火山爆發
C酸雨侵蝕
D臭氧層空洞
【高一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6篇)】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精選6篇)08-04
最新地理開學第一課教案09-02
高一英語開學第一課教案02-16
高一優秀地理教案12-26
高一物理開學第一課教案范文08-21
高一化學開學第一課優秀教案03-16
高一地理教案02-23
高一化學上冊開學第一課教案09-06
高一心理健康開學第一課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