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時間:2024-06-08 03:30:34 麗華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精選11篇)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

  《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把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作為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余數,認識余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創設小精靈聰聰獲獎分10支鉛筆為契機,既讓學生懂得了成功應與伙伴同享又通過具體操作如何分10支鉛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還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余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作為拓展題引導學生去發散思維,在掌握口算有余數的除法后,通過讓學生計算,逐步發現不斷的改變被除數,這里數字取了比較小的數,如10÷3、11÷3、12÷3等,被除數變大,余數也跟著變大,不過不管被除數怎么變,余數始終比除數小。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對教材作了一些的處理。教學時聯系前后的知識,如從復習舊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為后節課的教學鋪墊,從動手操作再到口算,讓學生不僅存知道余款數必須比除數小,也明白余數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數。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反復撰寫的教學設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

  1、導入從復習舊知入手。學生很快能做出來,但在后面的練習時學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

  2、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多讓學生說,從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可能與周一第一節課有關,學生還沒有從假期中回到課堂,所以整課堂顯得沉悶了一些,有的同學對了老師拋出的問題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說,不想舉手,但老師點名叫到還能答上來,這使我在教學中把我推到了被動的角色,本應是導演,可是沒有導好整出劇,使們臨時改變角色,不得不成為了臨時演員。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面對三年二班同學棘手改進的,這令我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會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教學之路。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2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后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余數,并理解余數的含義,滲透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于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么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采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教學余數的意義)。

  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余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為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初步體會豎式各部分的意義)。

  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余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于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并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后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余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為下節課探討余數與除數的關系作了鋪墊。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3

  本節課教學了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余數,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性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個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

  為了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1、借助直觀操作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教學中,對余數概念的理解、對有余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借助直觀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征,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學的知識,并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

  2、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首先是平均分物過程的對比,通過“將一些草莓,每2個一份,可以怎么分”,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恰好分完沒有剩余和平均分后還有剩余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并更好地理解余數的含義、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其次是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通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為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網絡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結合相關的例題和習題,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現并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以此為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體現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基本理念,加強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足。如:通過對小學生學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覺在教學余數與有余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扎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余數。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沒有留給學生充分交流、表達的機會。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和思維表達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很好,到后邊由于時間原因,導致自己手忙腳亂,有點慌,學生也有些急。不過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學生也能認識有余數的除法,理解此類算式的含義,能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4

  首先,為了吸引學生們對本節課的興趣,我便設想準備了一些教具,時間緊,任務重,于是在午托的時候,借助學生的幫助,動手制作了本節課所需的教具,學生們的細心以及熱情,也讓我從中感受到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對他們上課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在上課的時候,精彩教具的應用會成為一節課的亮點。其次是如何把控時間,本節課我把第六單元的例1和例2放在一起進行講解,起初我在糾結該不該放到一起,一是害怕學生一節課接受不了兩個知識點;二是擔心在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內講不完本節課的內容。最后,通過別的老師的一些上課視頻,于是我便合理分配兩個知識點的時間,在每個知識點完成之后都有一個小檢測,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決定我是否進行下一環節。

  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上課的一些感悟:

  錄制這節課之前,我已經提前在另外一個班級上過一遍,在第一節課上發現的問題,便在第二節課有所改善,這也是帶兩個班級的好處,可以通過兩節課進行比較,而第二次會比第一次有所進步,比如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在學習知識,而是在玩耍上,所以在完成既定目標之后,需要老師及時給予口令放在規定的擺放處,我也通過二班的學習情況,了解到學生是能夠消化本節課的知識的,于是在上優質課的時候我忐忑的心也靜下來了。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6個草莓每兩個一盤,7個草莓每兩個一盤,能分幾盤?理解什么是余數和有余數的的除法,再體會什么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解決;知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而為了讓他們真正的直觀的認識到這個關系,我便花費了一大部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列有余數的除法算式,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比如二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很短,要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必須讓孩子們在課堂內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要在授課的時候學會等待學生,不要去打斷孩子們的話,對于學生概述不清晰的以及繁瑣的要學會慢慢去引導,而不是老師把話給說完,而孩子們卻沒有提高;本節課的動手操作的時間時間很長,在課前為避免學生出現混亂的現象,沒有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不到位的表現,在課堂中應該盡量讓學生去合作,去交流,而不是讓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習個體,因此,在今后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從了解學生、研讀教材、教參、課程標準入手,多聽聽經驗豐富老師的課,讓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5

  本節課是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學生的合作與動手操作

  小學生學習新概念,一般從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識開始的,所以在教學中我聯系生活實際首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10枝鉛筆的操作,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感知,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結果填在表格中,并讓學生根據平均分的結果分成兩類:即分完后沒有剩余和分完后還有剩余。

  二、聯系操作的結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沒有剩余的情況學生之前已經學過,通過列除法算式幫助學生回憶算式各部分名稱以及算式的含義,再根據“10枝鉛筆,每人分得3枝,還剩1枝”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數,這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并且注重讓學生說說算式的含義。整個教學環節緊湊有序,學生對余數的理解也特別深。接著讓學生完成試一試,獨立寫出另外兩種有剩余情況的算式,再通過交流進一步體會有余數除法中商和余數的含義。然后觀察他們所列的算式,通過比較,進一步明確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在“想想做做”中,讓學生繼續進行分圓片、分三角形紙片等活動,觀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現象,比較概括地認識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計算。最后一個游戲設計,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

  總之,本節課使學生通過動手分鉛筆,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與匯報中使學生正確掌握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算式寫法,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課堂表現也還不錯。但是,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對分是“平均分”的強調還不夠,后面的練習由于時間關系處理得有些倉促,還應多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有余數除法的認識,游戲環節要加一個根據抱團的情況說除法算式可能會更好。另外,語言還應更加規范簡潔,問題指向還要更明確,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應適時地歸納總結,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6

  今天去xx小學講授了《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講完之后,xx老師們的講評讓我收獲很大,明白了一些自己講課中的不足。

  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基于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的基礎之上,同時它也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數×商+余數=被除數”的方法來檢驗是否做對。

  通過對于《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的多次講授發現了自己板書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要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可以將一些男的不大的問題,交由學生辯論探討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會讓這節課更加精彩。

  2、板書的設計要有條理、清晰,突出重點。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錯誤的地方可以寫上,一起訂正后再把錯誤方法涂掉。

  3、在讓學生擺小棒的環節之前要先讓學生猜想,經歷動腦思考的環節,然后再用小棒去驗證。在學生猜想或者討論的時候無論對錯,都不要打斷,以免使得學生怕出錯不敢發言。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7

  《有余數的除法》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梁,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結合具體的情境,加強有余數的除法意義的認識;另一方面重視聯系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難點內容,尤其是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這部分內容還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們教研組把這部分內容作為本次集體備課的內容,開展了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再二次上課等一系列活動。這次活動使我收獲不小。

  一、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

  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歸宿,《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設計教案之前,我認為如何聯系學生的生活情景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為此,我以獎勵小花引入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要讓學生學會實踐操作,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

  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生產新知識的過程,而小學生的認識過程則是一種再生產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操作是學習知識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給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臺,自由展示的天地,他們的潛能才能最大地得到開發。我在這一堂課中有意識地采用操作實踐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學好新知。例如:在引出余數概念時,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來實現的。教學片段如下:

  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學生通過擺發現不能正好分完,還有剩余,親身經歷分學具的活動過程中發現矛盾,當剩下的學具不夠分時就產生了“余數”,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通過與例1的除法算式的比較,將整除和有余數的除法相結合,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來組織教學,也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余數的概念。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課時,由于在例1教學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比如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后的鞏固練習沒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課時又急著趕時間,導致例1中除法豎式的教學不夠扎實,有些同學沒有掌握。另外,在兩次教學的比較中發現學生的自學還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學中學生自學后再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學生掌握較好,而在第二次教學中把這環節省去了,由教師直接講授,有學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當然,通過本次教學,我發現要上好一堂課,很不容易,比如學生學習新知的環節如何設計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進一步改進。當我上完一節課,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把它們都一一記錄下來,成功的以及失敗的,那都將是自己積累的一筆巨大地財富。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8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學好。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余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本節課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我主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余數和有余數除法。

  首先,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沖突,產生學習需要。讓學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學生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的,一種是有剩余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沖突,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教師順勢揭示課題。接著引導學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還剩1根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數”,這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數除法和余數的概念。

  然后讓學生“試一試”,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幾種情況也分別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繼續體會有余數除法中的商和余數的具體含義,逐步完善有余數除法和余數的概念。最后是借助學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時,讓學生借助分圓片、分三角形等活動,比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計算。

  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于學生掌握。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秘。雖然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中,課堂有點亂,但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到當平均分有剩余時,需要用一種新的算法來解決,那就是有余數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數,凸顯了有余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余數的除法》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以下三個問題:1,余數要比除數小。2,余數可能是什么。3,余數最大是什么。

  解決第一個問題余數要比除數小,書上的問題是,⑴14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怎樣分呢?⑵17÷4,18÷4,19÷4,20÷4。書上解決這個問題時,是把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和怎樣處理除法豎式連在一起教學的,除法的余數問題和除法豎式的書寫和理解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都是難點,這樣教學,難點集中,學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學時,是把這兩個問題分開來教學的。我借用書上呈現的情景:14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怎樣分呢?在黑板上貼出14個蘋果,請同學來分。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生很快就能解決,得到平均每人分3個,還剩2個。問題:還剩2個,還能不能繼續分呢?如果再繼續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學生說到:不能繼續分,因為這時只有兩個蘋果,而有4個小朋友。如果把這兩個蘋果給了其中的兩個小朋友,另外兩個小朋友就少一個蘋果,這樣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兩個蘋果是不能再分了。問題:剩下的蘋果數怎樣時,就還能再分。剩下的蘋果數怎樣時,就不能再分。學生回答:剩下的蘋果數少于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蘋果數多于小朋友的人數時,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蘋果數少于小朋友的人數時,就不能再分了。

  在這里把解題方案轉化為算式,小朋友的人數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剩下的蘋果是除法算式

  中的余數。14÷4=3(個)??2(個)。從這里得到余數比除數小。如果是15,16,17,18,19,20,21,22??個蘋果呢?15÷4=3(個)??3(個),16÷4=4(個),17÷4=4(個)??1(個),18÷4=4(個)??2(個)19÷4=4(個)??3(個),20÷4=5(個),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呢?余數總是比除數小。

  這是同學們還發現:余數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2,要么是3。感覺太有趣了。我順勢問學生,如果除數是3,余數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數是幾?如果除數是5,余數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數是幾?這樣我這節課要解決的三個問題:1,余數要比除數小。2,余數可能是什么。3,余數最大是什么。就落到了實處。

  總之,這堂課的課堂效果好,學生知識掌握到位,并且學生有興趣,在思維上給了學生延申的空間。規律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有學習的喜悅。從已有知識平緩的過渡到新知識來,學生接受起來容易。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9

  除法與余數的關系是人民教育版二年級數學第二卷的數據。它要求學生在觀察、運算、推理、驗證和歸納的過程中找到除數和余數之間的關系,并用余數判斷計算是否正確。

  本周一,學區來我們學校講課。當時我是這個班的學生。當時為了活躍氣氛,我讓我們班的同學先唱一首歌,然后進行小組比賽。比賽材料是幾道沒有余數的`口算題。之后,我展示了兩組卡片,讓學生幫我打分并列出公式。學生們非常專心,列出了公式。通過我的指導,學生們發現這兩個問題是帶余數的除法。之后,我請同學們觀察;除數和余數的關系是什么“當時,學生們的回答很奇怪,但他們就是說不到重點。他們的回答是:“除數是一樣的”除數越來越大,其余的也越來越大。為了讓學生們獨立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問了學生們:nts拿出準備好的棍子,兩人一組一起工作。通過探究,學生發現余數與除數有關,余數小于除數。為了鞏固學生的理解,我讓他們一起讀了好幾遍。然后,為了測試學生對這些材料的掌握程度,我們進行了一次測驗。然而,不僅測試沒有完成,測試結果也不令人滿意。

  課后,我反思了這門課的教學。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成功在于讓學生操作并建立外觀。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一些例子,讓學生平均分配木棒,這樣學生在分配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找到規律,當他們不能再分配時,剩余的數量總是小于每一份的數量,這就是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0

  當前,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性學習數學,因為兒童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主動地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對事物的理解。因此,本課的教學,我是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集知識性、活動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動手分石子,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從而發現“剩下的小石子數比每組的個數少。”進而在“你們還有什么發現?”的激發下,學生得出了“剩下的個數是余數”的結論,很自然地引入主題。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在展示與匯報中使學生正確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存在的問題是在練習時,我發現個別學生不是從算理去理解余數一定要小于除數,而是死記。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學會數學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11

  強調數學的“數學味”并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為了有利于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我們必須為他們構建生活原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當孩子們說出一些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之后,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算式的意義,教師讓孩子們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這個算式去計算”,這樣的問題創設,就為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梁,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們對于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

  之后,再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這個算式,又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們運用符號、簡圖來表示,對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

  正如鄭毓信教授指出,“我們所追求的'不應是由‘學校數學’向‘日常數學’的簡單‘回歸’,而應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一些非數學活動傾向偏離了數學課的本來目的,影響了學生對數學課的正常體驗。我們應該克服這種傾向,組織有效而真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品出“數學味”,追求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教學后,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后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4-28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4-28

有余數除法教學反思04-28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4-28

有余數除法聽課反思08-04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3篇)04-14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0篇)12-14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4篇)12-12

蘇教版《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9篇)03-02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