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陽鎮土地規模經營情況調查 -調查報告
山陽鎮土地規模經營情況調查
山陽鎮農經中心轉的盛調盛盛大查與思考
農村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不變政策實施以來,如何妥善解決因勞力、人口增減造成的人地矛盾,如何克服發展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中遇到的土地調整困難,這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課題。近期,我們對全鎮16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體上是健康的,是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現就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及應采取的措施,做一初步的分析。
一、當前土地流轉的形式
調查的16個行政村和2逐步形成居委會,共有1.42萬戶,承包耕地面積6.14萬畝,其中發生流轉行為的有820戶,占5.7%,耕地流轉面積5600畝,占9.1%。其中轉包的有近4000畝,租賃的有1600畝。
流轉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無償轉包。即農戶在承包期內,自找對象,自行協商權利義務,自定轉包期限,將種不了或不愿種的土地轉包給愿意種又種得好的農戶,接包方承擔各種經濟負擔等。這種流轉形式多發生在父子、兄弟及親朋好友之間,一般為無償轉包,期限較短,流轉面積較小,往往不經過集體辦理任何轉包手續,集體與原承包關系不變。這種不放棄土地承包權的流轉形式約占整個流轉形式的70%以上。如所調查的16個村和2個居委會,這種流轉形式的戶有560戶,占流轉戶的68%,轉包面積達3110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5.5%以上。
(二)低償轉讓。即農戶在承包期內,自找對象、自定轉讓期限,自議轉讓條件,將部分或全部土地轉讓給愿意種地的農戶,耕種戶除承擔土地的稅費外,付給原承包戶一定的轉讓費。這種流轉形式是本社區成員間的土地有償或低償流轉,限期較短,轉讓費隨行就市,改變或不改變原承租關系。全鎮有12個村,涉及土地轉讓的有65戶,120多畝耕地,其轉讓費每畝50—80元不等。
(三)租賃經營。集體或農戶將土地經營權租賃給村組外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用于發展開發性農業,經營者一次性或分期付給集體或農戶一定的租金。這種形式流轉的土地一般是村集體難以發包的棄耕地或機動地,流轉期限較長,履行租賃合同或協議手續。如春光村孫橋、新勝、郭莊等四個生產組,2004年將近1000畝的耕地,租賃給揚州馨生花木有限公司,租賃8年,每年以每畝700元的價格租賃,并先付押金10萬元。
(四)反租倒包。鄉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群眾意愿和產業化發展要求,將已發包給農戶的土地進行租賃,經過投資開發,改善生產條件后再承包給農民。這種流轉形式原承包經營關系發生轉移與重組,需辦理反租與發包協議。如光輝村1999年在發展高效農業中,集體以每畝每年200多元的價格租賃農民1000畝耕地,建立水產養殖基地,投資50多萬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然后把土地承包給農民進行稻田養蟹,每畝凈創效益2000元以上,辦了農民想辦而不好辦的事情。
二、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我鎮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基本處于初始探索階段,盡管出現了多種流轉形式的典型,對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人地矛盾和發展規模經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應引起注意與防范的問題。
1、流轉步伐不快。從典型調查的初步統計分析,土地流轉面積不足6000畝,僅占總耕地9.1%,涉及820個農戶,也僅占總戶數的5.7%,土地流轉行為只是在局部或少數農戶之間進行。分析其原因大體有三個:一是人地矛盾還不十分突出。全鎮土地延包30年的工作主要是在1994年至1995年開展的,其間盡管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但勞力、人口的增減變化還不明顯。加之一些人地矛盾的村在延包時對土地作了小調整,農民承包的土地基本平衡,暫時難以進入市場流通。二是勞動力轉移不充分,“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格局制約了土地流轉。山陽二、三產業不發達,農村勞動力以種地為主,即使進一些鄉鎮企業打工,務工勞力也能利用空閑時間耕種為數不多的耕地,使土地流轉受到制約。三是農民土地公有意識較強,限制了土地的流轉。受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的決定,大家總認為作為農民就應享受土地的占有權。因此,對于新增勞力和人口,寧愿向集體爭地要地,也不愿向農戶轉包,參與流轉的興趣不濃。
【山陽鎮土地規模經營情況調查 -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審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09-12
手機情況調查報告10-28
關于求職與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10-29
電子銀行推廣情況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10-22
鎮農民增收調查報告(精選7篇)08-29
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報告05-18
企業用工情況的調查報告06-10
企業員工情況的調查報告10-26
日常消費情況調查報告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