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當想知道某一情況、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時,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并詳細地鉆研所獲的材料,最終形成調查報告。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調查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環境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篇1
從調查情況看,近年來,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為目標,以生態示范創建為載體和抓手,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大力推進生態示范創建,不斷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
(一)生態示范創建取得積極進展。
生態示范創建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我市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的原則,通過大力開展示范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和綠色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環保工作的整體推進。截至XX年底,全市獲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1個,省級生態示范區2個,市級生態示范鄉鎮9個、生態示范村43個,綠色文明示范單位800余家,臨潼區、周至縣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縣預驗收。為使創建活動順利開展,各區、縣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浐灞生態區、曲江新區強力推進生態創建活動,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生態區驗收。
閻良區制定了《閻良生態區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高陵縣制定了《高陵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生態建設活動。閻良區、灞橋區積極開展治理“三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亂堆雜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糞便堆、垃圾堆)、推廣“三改”(改水、改廁、改廚)、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門口)活動,優化了農村環境,推動了生態示范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農村飲用水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近年來,市和區、縣都把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困難、保障飲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視。劃定水源保護區,加大資金投入,3年來全市建成集中飲水工程600余項,解決了90.6萬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市財政XX年投資3700萬元,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和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戶縣按照政府規劃、環保牽頭、部門配合、鄉鎮監管、村子保護的原則,制定了《戶縣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確保農村飲水安全。閻良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的目標,80個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
藍田縣今年計劃建設飲水工程55處,已建成15處,開工28處,解決了1.5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高陵縣已建成各類集中供水工程91處,解決了16.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臨潼區徐楊街辦新華村、屯劉村建成了飲用水凈化工程。周至縣沿山、沿渭的17個鄉鎮及全縣各處飲用水質均符合標準。灞橋區今年安排資金1300萬元,計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個,單村供水工程20個,可解決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積極開展。
大力推進綠色生態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強化畜禽養殖環境監管,不斷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導畜禽業生產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市上下撥11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支持了4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設,其中戶縣馬村養雞場生態示范園區、閻良區綠源瘦肉型豬繁育基地、藍田縣西安旺源養殖廠和臨潼溢盈畜牧養殖公司通過建設沼氣發酵池,使畜禽糞便資源化,實現了“畜—沼—農”循環發展,節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灞橋區以益稼科技公司提供的技術為支撐,開展了三綠生態養殖廠畜禽糞便無寄存化處理試點工作。戶縣惠豐有機肥廠收集蒼游鄉各村散養戶雞糞、采取烘干技術生產有機肥,西安天源綠州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蚯蚓分解牛糞消除污染項目,實現了污染防治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農村養殖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徑。高陵縣圍繞沼氣池建設改廁、改圈、改灶,已建成6633口沼氣池,有效防止了人畜糞便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
(四)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穩步推進。
市建委、市愛衛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市農村垃圾處理管理工作的意見》,制定了農村地區建立垃圾集中處理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市環保局積極推廣村收集、鎮中轉、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一些村組建立了垃圾環衛管理制度,設立了專職保潔員。高陵縣制定了《高陵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辦法》,并積極組織落實。閻良區7個街鎮的29個村(234個組)共聘請保潔員275人,形成了“組清掃、村收集、鎮(街)清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機制。灞橋區在13個重點村修建了76座垃圾臺,配備垃圾密封清運車14輛,收集車9輛,為垃圾規范化處置打下了良好基礎。
臨潼區代王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已經建成,并通過驗收。周至縣為20個生態村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垃圾箱,建立了簡易垃圾填埋場,做到了日產日清。戶縣積極開展村組垃圾處理示范活動。長安區上王村每天下午專門將農家樂產生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運送到區上指定的垃圾處理場,并建有村上的污水處理設施。閻良區垃圾資源化處理廠擁有20多項發明專利,采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仿生實時處理技術,經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化處理快速生產線,每天可處理200噸生活垃圾。
(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始啟動。
針對我市農村群眾居住地理位置差異較大的實際,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分散和相對集中、環境工程設施與自然凈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我市除城六區外的其他區縣全部開工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同時結合“百鎮”建設,在藍田、周至等區縣同步規劃建設鄉鎮小型污水處理工程。閻良區污水處理廠將周邊農村的生活污水納入管網處理,正在建設關山鎮、武屯鎮污水處理廠以及啟動了武屯鎮全市首個污水生物處理項目的建設,農村的乳品行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也在進行之中。藍田縣動工建設湯峪鎮、葛牌鎮污水處理廠,玉山鎮污水處理廠正做前期論證,湯峪湖森林公園建立了污水處理設施,對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生化處理后,全部用于花草樹木澆灌,實現了零排放。
(六)土壤污染防治初見成效。
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得土壤養分比例失調,土壤有機質、鉀和微量元素嚴重失調,土壤理性化性質惡化,穩定性差,肥力下降。過度使用農藥,不但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而且污染環境。非降解農膜碎片進入土壤后,會嚴重改變土壤物理性質,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農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長,導致減產。我市加強對農業用地的環境監測和評估,通過技術、工程等多種手段,積極防治土壤污染。
(七)農村大氣污染和工業企業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我市加大了區域大氣環境整治力度,取締了一些碎石和大加工企業,搗毀了一些廢舊塑料加工點,建立了聯合整治揚塵污染的工作機制及空氣質量預警機制,制定了嚴格的考核辦法,強化了對城鎮工地及渣土拉運車輛的監督檢查。特別是秸桿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今年夏季秸稈禁燒工作實現了未出現一起著火點的可喜成績,秋季秸稈焚燒工作也取得好成績,10月份良好空氣質量比去年多2天。
涉農區縣積極推廣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滅茬播種、秸稈撿拾打捆和秸稈粉碎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為禁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藍田縣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秸稈草編等綜合利用措施。閻良區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技術、秸稈氣化技術,武屯鎮三合村、紅豐村秸稈青貯率達到90%,完成秸稈氣化技術近XX戶。同時,加大了農村工業企業和造紙企業治理監管力度,使農村老百姓呼吸的空氣更清新,居住的環境更舒適。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篇2
前言:我國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關鍵所在。但是由于經濟發展和各種人為因素以及自然的損毀退化,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
環境現狀分析:
通過西湖村的環境調查以及其他農村的環境調查資料顯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農村的污染現狀:
1、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不得當。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農村,各種生產、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現。在街道上,垃圾堆隨處可見。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爛酒瓶等,不僅影響農業生產,還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危及人體健康,破壞人們的生存環境。還有一些牲畜的放養造成了村中道路環境較差。
2、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低。
農村的生活污水處于無序排放的狀態。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都是順著自制的排水溝流到田地里。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期,農村生活污水成分簡單,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隨著我國農村的城鎮化不斷發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簡單,加上農民對環保意識的欠缺,同時也受目前經濟發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鎮生活環境的污染程度不斷加深。據村名告知,在許鵬村的唯一的一個池塘曾經十分清澈,池內常常養有不少魚類等水生生物,而現在,由于水污染導致,池塘發臭,池內生物。
3、土地污染日趨嚴重。
在農村,由于缺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公眾環境意識,不是靠改良種苗提高抗病能力來提高產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遇到雨水沖刷,化肥農藥便滲入地下或流入河流。農用化學品的過量使用,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同時,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并威脅到農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氣污染日趨嚴重。
在農村,特別是在農耕時節,大面積的焚燒作物,屢見不鮮,直接導致了空氣污染嚴重。除此之外,工業污染也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
農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經過分析,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幾點:
1、部分農村居民的環境意識不高。
長期以來,農村生產技術落后,信息資源匱乏,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養成了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不良生產、生活習慣,譬如缺少科學種田的指導,濫用化肥和農藥;衛生條件差,垃圾隨處扔等等。環境意識的淡薄使農民養成了不注重環保的生產及生活習慣。
2、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了。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保隊伍自身建設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3、農村環境監管力量過于薄弱。
國家環境保護的重點都在于城市的污染問題,而農村污染問題則長期沒有受到重視。環保政策、環保機構、環保人員以及環保基礎設施均供給不足,雖然現在許多地方鄉鎮一級政府也建立了環保機構,設立分管領導,但是多屬空架子,基本沒有認真履行環保職責。
4、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高污染企業想農村轉移。
例如在西湖村周圍的化工廠,濃煙四起,給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農村環境污染改善方案:
對造成農村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要徹底解決農村環境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工作:
1、大力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及參與環境保護的消極性是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難度所在,所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與治理,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務之急。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向農民推廣先進農業技術,解決好農村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
農民的許多不夠環保的生產習慣多緣于落后的生產技術,應加大政府對農村事業的投入,多向農民宣傳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工作難度大、資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應成立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協調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層人員的各項素質提高了,農村的環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目標也才能盡早的實現。
3、加強領導,保證隊伍的清正廉潔,營造農村環境保護濃厚氛圍。
政府應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項活動負責到人,建立長效保潔隊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盡量避免因為環境問題而阻礙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重視農村環境問題,勢必會出現農村環境污染規模和影響的不斷擴大,進而最終影響到城市,這不符合“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
如果上述各項措施能夠切實落實到位,農村的樹才能更多、更綠,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藍,農村的生態和生活環境才能有明顯的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會更快、更穩。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篇3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家提出了很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現在的新農村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農村的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多,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環境問題讓農村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到底農村的環境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們究竟要怎樣對待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與幾位好友在寒假期間,組成一個小小的團隊,展開了一個以“農村環境問題”為主題的問卷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xx年1月27日、28日、29日,由我與四位好友組成的一個團隊,對我鎮的8個大隊的部分村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活動。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通過上門拜訪并填寫調查問卷為主,在調查的準備階段我們也隨機訪問了幾位老鄉,幫助我們完善了調查問卷的題目,也得到了老鄉的肯定。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份,其中每個大隊10份,調查的范圍比較廣,而且老鄉也比較配合我們的調查,問卷得到了100%的回收率。
(二)調查問題分析
1.農民的環境知識缺乏
人們對環境知識的認知程度是決定他的環境意識是否高尚的基礎。如果環境知識缺乏。不知道如何保護環境。那么他的環境意識必然不會高尚。在調查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我鎮老鄉的環境意識。
(1)對相關的環境紀念日的認知程度,目前已經確立的環保紀念日有10多個,我們選擇與農民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三個環保紀念日作為調查項目:“世界環境紀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樹節”(3月12日)。在80位被調查村民中,對上述紀念日不知道的人數分別占95.3%、96.8%和5.07%,這說明多數村民對環保紀念日不太了解。
此外,村民對環保紀念日的了解程度還與受教育程度相關。對上述紀念日回答不正確或不知道的人數中,小學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別只有15.1%、14.9%和7.3%。在調查中發現,村民中能正確回答“植樹節”的人數明顯多于其它三個環保紀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確的村民中多數人也表示知道有植樹節,而對其它二個環保紀念日,多數村民表示不清楚有這些節日。這是因為每年植樹節時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機關、團體、學校都會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而在其它環保紀念日時幾乎沒有任何活動。
(2)對“工業三廢”及其危害的認知程度。工業三廢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這些廢棄物如果超標排放就會污染環境。而且在環境中還會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而產生新的污染物。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業三廢”是報刊、雜志、電視、廣播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之一。但是,當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哪些是“工業三廢”時,80個被調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確、不完全正確和完全不正確的分別占10.1%、38.1%和51.8%,而且多數村民并不了解“工業三廢”的危害。
(3)對溫室效應和溫室氣體的認知程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耗能(過多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和無節制排放工業廢氣;二是森林減少,阻斷了自然界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溫室效應造成了氣候變暖,其結果是洪澇干旱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繁,病蟲害增多。應該說,溫室效應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而且也是報刊、電視出現比較多的詞語。但是。在80個被調查者中能夠正確回答燃燒秸稈會加劇溫室效應的只有55人,占被調查人數的68.75%。
2.農民的環境行為不雅
在農村,農民的環境行為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環境狀況。在調查中我們詢問了下列有關的農民環境行為問題:
(1)如何處置廢電池?有關資料顯示.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在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幾種物質中,電池里就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隨手丟棄。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從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在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下列物質(廢鐵、廢玻璃、廢電池)丟棄在土壤里,哪一項對環境危害最大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廢電池對環境危害最大。但調查結果仍有26人回答不正確,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多數村民都是隨手丟棄。有許多人雖然能夠意識到廢電池的危害。但可能僅僅是圖方便、嫌麻煩而仍然選擇了不利于環保的行動。
(2)如何處置秸稈現在農村有不少農民為了搶農時圖省事.將收獲后的秸稈一燒了之。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影響交通安全。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你認為焚燒秸稈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嗎”結果有23人勾選“不清楚”.10人回答“不會造成污染”,兩項合計人數33人。當我們在調查中問:“你家是如何處理秸稈的”結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里焚燒掉”,可見焚燒秸稈的問題比較嚴重。
(3)如何處置廢棄的農藥瓶廢棄的農藥瓶、農藥塑料包裝袋已經成為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農藥殘留滲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形成污染。威脅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鳥類中毒。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你如何處置廢棄的農藥瓶”勾選“隨手丟棄”的33人,“隨生活垃圾堆放”的30人,占全省被調查人數的78.7%。在我們那里廢棄農藥瓶、農藥塑料包裝袋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
(4)使用農藥的環保行為。農藥使用不當或濫施農藥,不僅會污染大氣、土壤和水源,也間接和直接地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殘留是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隱患。由于氣候變暖。害蟲猖獗,被調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農藥不行”。蔬菜生產中使用農藥的安全采摘期因農藥品種、蔬菜品種、季節等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講,葉菜收獲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類、瓜類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調查中詢問:“施過農藥的蔬菜何時可采摘食用”73.5%的被調查者能回答正確。這說明大多數農民是了解相關要求的。當詢問:“自己食用的蔬菜也使用農藥嗎”結果有80人回答“不使用農藥或很少”。
三、解決對策
通過以上調查可以看出,目前農民環保素質總體來講不高。主要表現為環保知識缺乏,環保意識淡薄和環境行為不雅。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環境意識,改善農村環境狀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報道黨和政府的環保政策,宣傳環保新進展新經驗,普及環保科普知識.表彰環保先進事跡.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要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多樣、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手段與形式.例如宣傳欄、環保“大篷車”、文藝演出、環保知識競賽等,突出藝術性、形象性和群眾參與性,以增強環保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堅持經常宣傳和主題宣傳相結合。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環保部門、宣傳部門以及基層村委會要把環保宣傳作為基本工作任務.常抓不懈,同時在相關的環保紀念日(環境紀念日、土地日、植樹節等)期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主旨性宣傳活動。通過加強環保宣傳,切實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一是樹立環保新觀念,使環保成為廣大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環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維護生物多樣性;三是創建環保新文化,使保護環境為榮、破壞環境為恥的榮恥觀蔚然成風。
(二)增加農民教育機會,提升農民環保素質。
調查顯示:在食野習俗、亂堆垃圾、焚燒秸稈等非環保行為的人群中,較低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較大,這說明農民的環保素質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由于受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對偏低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機會偏少、優質教育缺失,這是造成一部分農民環保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增加農民的受教育機會。加強農村環保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生抓起,他們是未來農村勞動力的主體。
要在幼兒園把環保知識編成兒歌和游戲,讓孩子們在演唱和表演中了解環保知識;在中小學開設環保知識課.組織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環保宣傳活動。把學到的環保知識帶給社區和父母,這樣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環保教育融人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中,包括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農業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農業、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使廣大農民在發家致富的過程中提高環保素質,自覺保護環境和生態。
(三)建立新型農村產業模式
大力發展既節約資源又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以此作為協調解決傳統農業與環境保護矛盾的手段。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提升農產品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型農業產品,培育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種植業生產結構為農林牧副漁。產加工為一體的復合型生態循環系統,提高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效率。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逐步形成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建設相互依存。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 篇4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也開始向農村蔓延,并已經成為環保工作的一項現實而嚴峻的課題。我國明確提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我們構建生態新農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們只有切實解決好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才能使農村真正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
環境污染已經到了不可不解決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針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在的形勢。目前人類已經部分認識到了自身與環境的唇寒齒亡的關系(人類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或者任意排放廢棄物等有害物質時,便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同時人類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決辦法。現在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有關的環境污染情況及相應的解決辦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盡,其實就目前人類的使用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資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們使用。淡水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資源,其再生性取決于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體被污染;為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壩,改變了水流情況,使水的循環、自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實際利用的數量大約為每年3000億立方米,占可利用總量的1/3。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水資源的消耗量也以幾何級數增長。另外,淡水資源的分布與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僅占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為1180立方米,已接近該國人均可利用總量1470立方米的極限。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為“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2、水資源保護
抽取地下水是緩解淡水不足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導致地面沉降。在我國的蘇州、無錫、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長期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明顯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損壞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的同時,就要注意到水資源的保護。因為一旦水資源受到污染,將嚴重的制約工業、農業的發展。要解決水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還是在于要發動全球人民,增強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意識。同時大力研制循環用水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污水凈化技術等,并對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質嚴重的企業、生活區進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懲罰,以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
二、大氣污染
1、概述
在干潔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狀態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氣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氣和雜質的空氣,其主要成分是氮氣,占78.09%;氧氣,占20.94%;氬,占0.93%;其它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大氣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對局部地區和全球氣候都會產生一定影響,尤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從長遠的觀點看,這種影響將是很嚴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后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所謂的”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系,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占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2、大氣層的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人們在70年代早期開始認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并且開始尋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已經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動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到了1987年,許多國家的代表匯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協定書》。這個協定書是對付世界環境公害的一個開創性的國際協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烴和其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的消費量,保護地球的“外衣”,也保護人類自己。經過修正后的蒙特利爾協定書是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按照規定,工業國的氟氯烴和其他受限制物質的排放量必須立即減少,在20xx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這類物品。發展中國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繼續有限度的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然后就應當逐步減少,到20xx年時必須完全停止使用這些有害物質。除了時間上的優惠以外,這一協定書還包含了兩個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條款:一個是建立一項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采取代替氟氯烴的技術;另一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字國把最好的技術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條件”轉讓出去。
我國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爾協定書,并且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方案,包括建立保護臭氧層組織管理機構,制定有關行業的管理規范,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的研究,為企業的替代技術改造安排配套資金等等。根據我國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總量至少要減少60%,到20xx年則完全淘汰這些有害物質。
三、固體污染
1、概述
凡人類一切活動過程產生的,且對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廢棄的固態或半固態物質,通稱為固體廢物。各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俗稱廢渣;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則稱為垃圾。"固體廢物"實際只是針對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對原料、商品或消費品,往往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對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大多數固體廢物中仍含有其它生產行業中需要的成分,經過一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變為有關部門行業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體廢物的概念隨時、空的變遷而具有相對性。提倡資源的社會再循環,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社會與經濟效益,減少廢物處置的數量,以利社會發展。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大問題,全世界每年要產生超過計劃10億噸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由于缺少處理系統而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這種現象若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生產的垃圾埋葬掉。
2、解決辦法
要解決固體廢物的危害,惟有全體人民集體行動起來,充分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再利用,不隨便拋棄固體物質。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關于固體廢物處理的條例,以規范大眾的資源利用行為,減少廢物排放。公民應該從小事做起,為人類自身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垃圾困擾的環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淀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目前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于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損失n、p、k元素約4000多萬噸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于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徑流在坡地上運動造成的。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并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采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續治理,才能奏效。總之,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迅猛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也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條件。對此,人們產生了盲目樂觀情緒,好象自己已經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長期掠奪資源而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然而,這種掠奪式生產已經造成了生態和生活的破壞,大自然向人類亮起了紅燈。我們必須承認面臨的嚴重危機,但是也應相信我們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戰勝它,尋求新的發展道路。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一個大的方向就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即保證現在的經濟發展,又保證后代享受資源的權利,讓我們世代都生活在沒有污染的天空下吧。
所以,我們要保護地球,節約資源,愛護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10-26
有關農村環境調查報告11-27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15篇01-16
農村環境經營芻議11-30
農村環境調查論文范文11-21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倡議書10-29
農村環境衛生倡議書5篇11-27
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匯報07-26
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總結(通用6篇)12-21
關于我市農村環境保護初探論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