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智慧的三個基礎
生命成長,命運改善,根本動能在于智慧,而不在于任何外在條件(包括外人、外物、外法等)。以生命成長(自生自化)為根本的教育更是如此。那么,教育者的基本智慧包括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的三個基礎,歡迎閱讀!
教育智慧的三個基礎 1
創新型的教師具有理智健全知識完備、理念先進、德性高尚、思想開放、情智充沛的特點。要充分體現這些特點,這對任何一位教師來說,也許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標,但并不是不可追求的。對一個有準備的教師而言,教育智慧也許不會永遠都是一個“彼岸性,,的問題。教育智慧只光顧那些有準備的教師。要迎接教育智慧的到來,教師必須做好三個準備: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教育學理解和教育機智。
一、教師個人知識管理
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教師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智慧。零散的知識不能形成智慧,完備的有結構的知識是教師智慧產生的沃土。要將知識轉化成一種智慧,的確需要每個教師將公共的專業知識、教育知識變成教師個人的知識,并加強對個人知識的管理。知識準備與知識管理,是教師教育智慧的土壤。
智慧產生于知識,特別是產生于個人知識。每個教師都有來自于不同科學領域的公共知識,這些公共知識一旦被教師所掌握,就構成教師個人的知識。從知識的應用來說,知識從來就是個人化的。教師的個人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個方面,教師個人知識管理,則是對兩大知識系統的自我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個組織或個人對知識的獲取、存儲、學習、共享、創新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組織或個人知識工作的生產力,提高組織或個人的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所謂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是指教師個人運用知識管理的理論和技術,對校內外專業知識作持續有效地獲取、儲存、應用和創新的過程,是將教師個人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利用與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基本階段:
(1)知識確認,教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從事教育專業工作和具體教育任務個人所需要的知識類型及其結構;
(2)知識采集,教師自主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吸收教育活動內外的知識信息,并有效地進行篩選;
(3)知識組織,將所搜集、吸收的知識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形成適合新的教育情境需要的知識結構;
(4)知識分享,教師將知識傳遞給活動對象;
(5)知識應用,教師將知識應用到教育情境的問題解決過程之中;
(6)知識創造,教師在教育場景中通過知識的應用與更新,產生新的知識。
教師在復雜的教育場景中不斷進行自我知識管理,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所存在的局限性,從而產生組織更新知識結構的愿望和行動。一方面,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充實新的知識;另一方面,激活不同類型的知識,促進知識的轉化與創造,充分發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教育場景中應對復雜問題的作用。通過個人知識管理,發揮知識的智慧價值。零散的、雜亂無章的知識構不成智慧,陳舊的、殘缺不全的知識形不成智慧。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目的在于充實與更新專業背景下的知識結構,促進個人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轉識成智。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是多樣的,如讀書、學習、接受專業培訓等,但對教育智慧的生成來說,教學反思則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師自我知識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學反思是教師對專業行為的一種內在深刻思考,是比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對教育行為方式的一種內省。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膚淺的知識不可能成為一種智慧,反思是實現知識深刻性意義的重要途徑。關于教師的反思,后面將專門予以討論。
二、教師的教育學理解
教育智慧不是應對復雜教育情境、教育問題或教育沖突時教師的一些雕蟲小技,而是富有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的有意識的教育行為,是在教育學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的意義性的、創造性的教育行為。教育學理解是教師的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基礎和來源。
按照加拿大學者馬克斯·范梅南的觀點,所謂教育學理解,是指“二種敏感的聆聽和觀察"。教育學理解總是與特別的、具體的教育情境有關,它要求成人在特定教育情境中能夠控制自己,同時了解什么時候和怎樣主動地、積極地與孩子交流。“聆聽”即理解,“敏感地聆聽”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理解他們的認知、情感、思想和行為方式。在教育場景中,教師的教育智慧以教育學理解為基礎。不能聆聽學生的教師,我們很難想像他能夠生成什么教育智慧,因為教育智慧都是表現在處理與學生有關的教育問題上,都是表現在教育情境中的。作為教育學理解的‘‘觀察",就是教師應具備的洞察兒童內心世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具有一種開放性的、讓兒童感到輕松溫暖的可接受的方式來聆聽學生的傾訴。
教師的教育學理解是一種發展性理解,是對學生的發展前景、潛能和向上的積極態度的一種尊重和信任。發展性理解是基于對兒童的“向善”和“向上”的發展方向的認可,把“發展性"始終置于教育行為方式的首要位置。教師的教育智慧體現于在復雜的真實的沖突性的`教育情境中保護并激發兒童的“向善"和“向上”本性。
教師的教育學理解是一種分析性理解。學生總是天真的、善良的、純潔的,這種天性是需要教師理解和把握的。面對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和沖突,教師不能一味對學生進行負面的理解,把學生的不良行為理解為邪惡、卑鄙和不道德,并進而產生憎惡、不滿和簡單的譴責;相反,教師應持有的教育學理解態度會引導教師去分析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和實際情況。分析性理解不是武斷地對學生的行為簡單地下負面的判斷,而是認識到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生逐漸地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克服自身缺點的過程。教師的教育智慧便在于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言行錯誤的原因,并及時更正。
教師的教育學理解是一種教育性理解。教育性理解是教師基于對學生的學習經歷的理解,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學習過程、學習狀態的理解,以及對其長處和短處所作的評價。教師需要對兒童現有的能力和潛在的能力,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行為進行合理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是過程性的和形成性的,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使學生具有發展的方向感。
教師的教育學理解既需要教師對兒童的“未完成性”或“不成熟性”給予“同情”的理解,更需要給予其“移情"的理解。同情是一種諒解、包容、憐憫,而移情是一種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如果遠離了“移情”理解,教師的理解對學生來說也可能僅僅是居高臨下的。教育學理解是教師教育智慧的創造基礎,教師要具有“教育學理解”的能力。
三、教師的教育機智
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教育智慧的表現形式。教育機智總是與特定的教育情境有關,是教師在教育情境中面對復雜而微妙的教育問題時表現出來的迅速地、準確地、靈活地、恰當地進行行動的能力。首先將教育機智作為一個教育問題來討論的教育家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 802年,在他的首次關于教育的演講中,他對教師們說,“關于你究竟是一名優秀的教育者還是拙劣的教育者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你是否發展了一種機智感呢?”他認為教育機智,“介乎理論與實踐之間”;在日常生活里我們“作瞬間的判斷和迅速的決定"的過程中自然地展現出來;“機智是一種行動方式,它首先依賴于人的情感或敏捷性,僅僅從遙遠的意義上依賴于由理論和信念形成的判斷”;“機智對情境的獨特性非常敏感”。赫爾巴特關于機智的論述告訴我們,教師的機智盡管不是計劃性的,但卻是可以準備的,是以教育學理解、教育信念為基礎的。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一定是善于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捕捉到教育的機智的。教育機智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或者教師要注意哪些方面?馬克斯·范梅南的觀點值得每個有教育智慧追求的教師去借鑒。
1.教育機智首先表現為克制或耐心。面對復雜的、激烈的、突發的教育沖突事件或場景,最好的行動就是不草率采取行動。首先靜觀其變,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傾聽學生或當事人的傾訴。真正了解實情后,再作出果斷的有效決策和行動。
2.教育機智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經歷保持一種開放的觀點,努力避免用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和傳統的、習慣化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或沖突。遇到學生的問題和沖突,教師首先應問一問自己:這個體驗對學生來說究竟是什么樣的?他們能夠體驗到快樂或痛苦嗎?
3.教育機智表現為尊重學生的主動性。一個具有教育機智的教師總是尊重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需要,時刻認識到學生的“未完成性"或“未成熟性”。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教育情境中總是把問題的最終解決權給予學生,而不是由自己獨斷地解決問題。引導優先、建議輔助。教師是一個幫助者,而不是一個決策者。
4.教育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教育機智并不總是表現在激烈的、突發的教育情境之中,也表現在對學生影響的潛移默化之中。用細心去影響學生,用細膩的方式去感化學生。教育機智是能夠打動心靈、感化情感。默默的關懷、悉心的關愛、殷殷的期望、耐心的等待就是一種教育機智的表現。
5.教育機智表現為教師對情境的自信。教育機智總是與特定的教育情境相關。具有教育機智的教師善于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情境和環境中學會自信和樹立信心,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將這種自信和信心傳遞給學生。
6.教育機智表現為臨場的天賦。具有教育機智的教師,時刻注意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方式,更重要的是,判斷怎樣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正確的。教師的臨場發揮能力,就表現在使得每一個教育行動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
當然,教師的教育智慧需要積累、反思、領悟,更需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覺醒。一個教育思想錯誤、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師不可能擁有教育智慧,為教育智慧總是代表著先進的、積極的方向。
教育智慧的三個基礎 2
一、教育目標:依“命”而立,不妄為,時刻面向其終身
人類終身發展的基礎,是身心靈,是健康、和諧、靈動,三者缺一不可,也是教育的主體目標。忽略了身心靈基礎,而憑空確立一個什么教育目標,都是不道德的,代價深重的,也是難以實現的。依“命”確立教育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身心是基礎。首先培育體能,進而育心、安心,學會用心,發揮心性、心能(元能),保障身心合一。其次培育腦能,保障“腦體”平衡。身心教育要遵循遺傳特性,因人而異,然后再附之以知識、技能、思想、情感和品德教育等。
2、喚靈是關鍵。靈性、靈感、靈力關乎學習效率和效果,喚靈醒靈有專門的方法。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困惑時,就要依據孩子的靈性特點,調整或放棄原有的教育目標,回過頭來幫孩子醒靈。
3、孩子是依據。一切教育目標都要基于孩子的命性、特性、使命和基礎,包括興趣、愛好、潛能等,亦需因人而異,不可強加或強求。所謂對錯,符合孩子(生命的深層需求)就是對,違背孩子(生命的深層需求)就是錯。
二、教育內容:依“性”而定,不自是,時刻考慮適應性
教育內容也要適應孩子的命性、特性和基礎,選取孩子適合的教學內容,不能自以為是。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依據生活。教育不能脫離孩子的日常生活,遠離身邊的人事物,越是“近、小、親、實”,效果越好。否則,就會形成身心靈分離,導致疑惑迷茫,影響教育效果。
2、繼承傳統。人生的基本路線是傳、承、創(揚棄傳),把祖宗期望永遠傳下來的,創造性地承接并發揚下去,把祖宗不期望永遠傳下來的,堅決拋棄掉。所以,確定教育內容憑的是良心(即本心、初心、真心、心內心),首先保障家族和民族傳承,保障根本,不能做無根的教育。
3、選取前沿。孩子身邊的生活總有局限,需要進行拓展、擴充和拔高。這時孩子所需要的,就是當代最前沿的資訊、知識、理論和事物,要及時、適當的補充到教學之中來。
三、教育形式:依“性”而選,不自我,時刻立足興趣點
很顯然,采取何種教育形式,要根據孩子的性格、性情和性別,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征。
1、符合孩子的心性特點。比如五官交替使用,協調配合;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五腦并用,相互調和;新鮮、有創意、游戲性教育形式等。
2、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根據孩子的偏好、性別或基因版型,采用孩子適合的教育形式。
3、促進孩子們互助合作。比如合作游戲,合作探究,合作學習、小組競賽、團隊活動等。
四、教育方法:統馭陰陽,不亂來,時刻把握陰陽“間”
孩子總是處于“兩極”搖擺之中,我們既不能只允許孩子保持所謂好的一面,也不能放任孩子處在所謂不好的一面,而要在兩者之間做功,做好兩者之間的協調者,讓孩子走向前上方。所以,“間”就是教育者的活動空間,“活動”方法就是引導或調諧,引導的方向就是利用(陰陽)兩極,走向升級。
1、在安心、用心和心靈成長上下功夫!靶摹笔呛⒆由砷L的內在的陰陽之“間”,“心法”是教育的首要之法,心靈成長是教育的首要目標。所謂心法,就是通過身體的調理,或再附之精神的引導,讓孩子靜心、安心、學會用心。
2、從另一面、另一端或另一邊看問題。孩子無論處于哪一面,無論真假、善惡、美丑、高低、好差等,都要看到孩子的下一步就是相對的另一面,不要把孩子看死,更不能貼標簽、動情緒,要利用孩子當下的資源,引導孩子有所提升。
3、找到和利用矛盾雙方的公奉中介。比如,把孩子的伙伴或教育者作為孩子成長的.中介,把孩子的夢想當作成長的中介,把共同利益作為集體教育的中介等。
五、教育策略:面向未來,不急躁,時刻基于可持續
萬事萬物都是自然有序的,盲動、妄動必有其害,只能依“序”而為,不可逾越。人的一生分為若干階段,每一個人生階段,在生理、心理、命理、智能、精神等各個方面,都有其特定的成長關鍵和重點。教育的重要策略,就是面向未來,為各階段生命成長的關鍵和重點服務。
1、立足現階段的關鍵和重點。比如備孕階段重點是行善、德先、養全,嬰兒期重點是德養,幼兒期重點是樂養,幼年期重點是作養,童年期和青春期重點是托養,少男少女期重點是創意,少夫少妻期重點是生育,少爺少奶期重點是生育等。
2、現階段又要為下階段服務。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需要在上一個階段進行必要的預備。立足現階段和預備下階段是并重的,務必邊邊兼顧。一般是前段時間以立足現階段為主,后段時間以預備下階段為主。
3、現階段還要彌補上階段缺憾。補缺、補憾是人類的本來需要,也是人生的重要動力,還利于未來的發展和進取。當然,無論上階段、現階段或下階段,都始終不要離開“養命”這個中心,不能舍本求末,損耗生命。
六、教育定位:自生自長,不替代,時刻處于“三”中介
“自生自長”是教育的基本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孩子成長。強加、強迫孩子成長,或違背生命規律誘導孩子成長,都會事與愿違,遺留后患。教育者要做和能做的,唯有順應孩子成長,而不是“教”孩子成長。尤其是日常生活,教育者要始終秉持“獨立”原則,盡量不要包辦代替。
1、做孩子與外物的中介。創造條件,協助孩子更多地認識別人,認知外物,格物、致知。
2、做孩子與成長的中介。創造條件,協助孩子身心靈、知技能和精神世界更好地成長,誠意、正心。
3、做孩子與樂活的中介。創造條件,協助孩子尋找快樂,創造快樂,獲得自由,拓展意義。
七、教育關鍵:抓住重點,不動搖,時刻圍繞“命”中心
這個重點就是養命、延命、揚命。養命就是讓生命更加圓滿,更有活力,更有情趣。延命就是讓生命不斷拓展,不斷更新,更有能力,更有智慧。揚命就是讓生命升華升級,提高維度,更有創造力,更有正能量,更加逍遙、自在和快樂。
1、面向未來,看走勢。不能只顧眼前,急功近利。既要看到未來的社會發展走勢,又要看到未來的生命發展走勢。
2、人格培養,重習慣。人格比分數重要,分數管一時,人格定終身。在人格培養中,則習慣是根本,在習慣培養中,則身教是根本。
3、養命延命,更揚命。養命保障健康活著,延命保障幸福活好,揚命保障快樂活高,是更高端、更高尚的教育成長目標。
【教育智慧的三個基礎】相關文章:
大智慧-基礎教育的任務12-09
教育的智慧12-08
教育的智慧10-06
基礎教育的“基礎”是什么10-02
「教育智慧」教育的弊端12-09
尊重是教育的基礎12-10
智慧教育心得11-18
「教育智慧」教育孕育夢想12-09
「教育智慧」當今教育的弊端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