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小烏龜死了
案例描述: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樣來到教室后先開窗通風,再簡單地清理衛生,不大一會兒,孩子們陸續的來到教室里,趙郅龍突然大聲叫起來:“潘老師,快來看啊,我們的小烏龜死了!”,他的聲音剛落,在各個活動區玩的孩子們都迅速的沖到了自然角,他們七嘴八舌地嚷開了。
“我看看,我看看,小烏龜真的死了嗎?”
“小烏龜是憋死的吧?”
“是餓死得吧?”
“昨天小烏龜還好好的,還趴在石頭上休息了呢!”
“小烏龜死了,怎么辦啊?快把它撈上來埋了吧!”
“還是扔了吧?”
……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開了,我聽著孩子們的討論,看著孩子們一本正經的表情,馮小涵看著小烏龜流露出很難過的樣子,孩子們看見我來了,仿佛是見到了救兵,“潘老師,小烏龜為什么會死?”“潘老師小烏龜的壽命不是很長嗎?怎么這么快就死了啊?”“潘老師,這是姜少奇帶來的烏龜,快問問他吧?”這時候,小朋友的詢問的目光投向了姜少奇,我也用鼓勵的眼神看著他,“我也不知道,小烏龜可能是生病死得吧?”姜少奇也不肯定地說。趙一葦說:“小烏龜是不是餓死的啊?”“不可能,前天小烏龜還吃過餅干呢?”竇昊否定了趙一葦的猜想。
孩子們關于烏龜之死的話題還是沒有結束,他們對這個話題的濃厚興趣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小烏龜為什么會死?死后怎么辦?應該怎樣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能不能將這個內容產生出新的主題來?”
我首先和幼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得到了幼兒熱情地支持,他們也非常愿意探究與小烏龜相關的話題。經過討論我們展開了相關的內容:小烏龜為什么會死、我給小烏龜送行、怎樣正確的飼養小烏龜、烏龜家族趣事等活動。
案例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時機,積極引導。這也為我們生成新的活動內容提供了重要條件和依據。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的興趣一直很高,這是開展新的生成活動的前提。在活動中他們自發的提出很多問題,在幼兒園里和同伴、老師討論交流,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查資料,通過各種方法來獲取、搜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到了很多有關于小烏龜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愛護、關心小動物的情感,激發了幼兒的愛心。
在這個新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因為受幼兒年齡特點的限制,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且他們的興趣容易轉移,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挖掘有價值的東西,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教師可運用觀察和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以朋友、玩伴的身份參與到探索活動中,與幼兒有效的互動。幫助他們發現新的問題,持續不斷地探索下去。
其實在一日生活中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東西很多,隨時隨地可能發生,作為教師怎樣去觀察,怎樣捕捉到有益于幼兒發展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東西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在這種活動中,幼兒的興趣、經驗受到了重視,并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幼兒就會調動所有的積極性和智慧,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與外部環境產生最大的互動,使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的發揮,獲得多方面的學習經驗和發展。
反思:
通過這個案例的描述與分析以及相關活動的開展,使我認識到不僅主題活動可以在活動區里得到延伸,活動區里也可以生成相應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正是最能表現幼兒的需要,反映幼兒最近發展區水平的。在這種由幼兒自發生成主題的情況下,教師要順應幼兒的活動,為幼兒提供相關主題的資料、活動資料、時間、場地等,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探索,并為幼兒挖掘其他資源提供相應的指導。
結合生成活動的開展我為以后的活動留下了這樣幾個問題:如何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挖掘到有價值的東西生成新的內容?如何將新的內容進行更深的挖掘?如何充分發揮家長、社會資源?這將是我以后繼續探討思考的問題。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小烏龜死了】相關文章:
《小烏龜》大班教案01-05
案例分析04-28
實習案例分析05-01
心理案例分析05-01
大班語言活動“去年的樹”案例診斷分析10-01
大班語言活動“去年的樹”案例診斷分析04-30
寶潔案例分析05-01
案例分析的方法05-01
案例分析步驟:05-01
教師與教育法規經典案例分析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