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導行教學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課“導行教學模式”研究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常識和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更應是由知到行的逐步轉化過程。“導行”就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明確各種情況下應采取的行為對策,促使學生積極踐行的過程。這是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活動向更高層次的延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如果思想政治課教學達到辨析導行、學以致用的境界,學生知行一致、言行統一,也就實現了應試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向素質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的轉變,切實提高了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所以,“導行教學模式”是思想政治課又一重要的教學模式。一、理論和實踐依據
1、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論。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為中心并通過生活來表現的生活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思想。為了實現生活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的目的,陶行知又倡導了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論,即“教學做合一”。作為教學方法就是要解決“學非所用,用非所學”,達到“學用一致’。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要與生活密切聯系,教學內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其二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活動,即“做”,教師引導活動即“教”,學生參與活動即“學”,師生在活動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做合一”原則。其實,我國幾千年來,歷史上的不少思想家、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家都力主知、行合一。孔子提出“立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時習、篤行”,荀子也提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漢朝王充,宋朝朱熹、張戴,明清的王夫之等更明確地把學習過程分為學、思、習、行四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階段。陶行知先生則以生活為核心,將學習過程四個階段融為一體,提出“教學做合一”,進一步強化了教與學的實效性,為思想政治課“導行”教學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據。
2、現代心理學關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理論。現代心理學強調,思想品德整個形成過程需要完成兩個轉化:一是社會思想、社會道德內化為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者的思想觀點、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者的思想道德觀念、信念外化為道德、行為。皮亞杰認為主體是通過同化和順應的方式內化的;班杜拉認為,個體道德規范是通過模仿、認同和強化的途徑將外在文化規則內化的。皮亞杰更多的強調內部過程,而班杜拉雖然考慮了內部過程,但他的著重點則放在外界榜樣的模仿上,認為新行為就是榜樣化,他強調“替代強化”,認為替代過程能產生大量的行為效果。這些理論表明,思想品德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不能脫離外部的行為而只求觀念的獲得,相反,必須在知與行的相互轉化中,內化思想道德,展現思想道德,從而為思想政治課“導行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心理學依據。
3、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認識的辨證過程的理論。人的認識過程包括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到實踐兩次飛躍。也就是說,從感性認識到達理性認識,認識的過程并沒有完成,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實踐,只有從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認識達到了自身的目的,才算實現了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因此,思想政治課“導行模式”是符合認識的辨證過程的教學模式,通過“導行模式”可以使思想政治課最終實現教與學的目的。
4、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實要求。應當看到,思想政治課在解決學生知與不知的矛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知與行矛盾的解決還缺乏有效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過多地強調認知部分的灌輸教育(www.xfhttp.com-上網第一站xfhttp教育網),忽視了情感熏陶、行為的引導,知與行兩張皮的狀況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思想政治課的實效性。所謂行,即指人們的行為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