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合集]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在閱讀教學中注意總結和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總結和積累的方法。教師總結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并將總結得出的方法應用到新的閱讀中去,通過不斷的總結和積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中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要我們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2
摘要:人類正在進入一個被數據概括指引的時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大數據的作用,大數據已經無處不在。然而,語文教學服務為了追趕當下時代的步伐,也開始運用了大數據模式進行教學,那么大數據時代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什么變化呢,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大數據時代來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生的轉變。
關鍵詞:大數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引言
大數據時代的開啟是一次重大時代轉型,即將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模式。然而對于語文學科這種歷史悠久的內容都在變革當中,因此大數據時代也會給語文教學帶來重要影響。發揮大數據的優勢,促進語文閱讀采用最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在大數據的影響下,學生改變了自身的閱讀能力,從而可以體現出大數據時代帶給人的可持續發展性。
二、大數據掌握,閱讀教學與生活貼近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總是會有一些固定的教學模式,閱讀文章的類別有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基本就是掌握文章的問題,然后對其進行剖析,再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思想感情上的解析,這樣一篇閱讀教學似乎就完成了。這樣長時間以后,學生會對閱讀學科沒有興趣并且討厭老師教課的內容。教學中的文本內容是很充分的,但是教學的方式卻很老套,所以會產生差距產生時代感。有些教師還會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為學生尋找一些課外現代感很強的文章作為教學輔助,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教師在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學生對這些內容是非常不感興趣的。所以當大數據時代來臨后,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閱讀進行對閱讀文章的篩選,還可以非常便捷地挑選出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桃花心木》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是簡單的對學生講述文章大意以及簡單補充一些閱讀相關的知識,那樣是很難引起學生注意力的。但大數據顯示,現在的小學生似乎對一些趣味書籍以及實驗書籍特別感興趣,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這方面的書籍用來引導學生作為本堂課的拓展,主要是為了可以培養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興趣,這種課外延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特別積極認真,還主動與老師交流自己喜歡的內容,與老師互相討論。
三、大數據掌握話語熱點,閱讀教學與時代貼近
社會發展的很快,語言文字也跟著變化的很快。變得快,是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在不斷發生改變,航空事業發展的多快,地球那么大,一下就飛到了;電腦網絡通訊發達的人們都不用寫信傳遞消息了,一個信息一個電話就都搞定了;上學的時候教師都會教學生怎么寫信,采用什么方式,信是一種文體,有一定的格式。現在的學生都不懂了,然而再學習寫信技巧也沒有什么作用了,想說什么發短信就能夠表達了;然而最重要的是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變多了,多種語言的相互接觸,使中國話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是不斷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的,比如,“白白”本來是外國話,現在很多人把它當中國話了,并且已經養成習慣,變成臨分別時必須使用的詞語;有人用“520”表示“我愛你”,而早已經傳播給大眾知曉,當然,隨著時代不斷地發展,都會逐漸出現一些新詞語新的含義,比如失聯、微信、刷屏、高富帥、白富美等等,本來都是開玩笑的,但是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會很有趣,會吸引很多人用這些詞語表達內容。所以不斷地拓展自身閱讀的范圍,讓學習語文知識可以貼近時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學科當中蘊含的熱情,教師因此不斷吸引學生,可以和學生一起看報紙上的新鮮報道以及相關評論,及時觀察學生的思考方向,讓學生隨意表達自己的見解,不斷讓學生養成熱愛思考的習慣,側重培養學生自己的辯證能力。
四、大數據表現教學狀態,閱讀教學精細化
依靠現在科學技術,對閱讀課堂全面整治,利用相關技術將課堂教學過程進行保存,然后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來看閱讀教學的真實情況。在過去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同時教很多班級,老師難以解釋的是,為什么同樣的教學方法有的班課堂就很活躍也很積極配合老師,但是考試成績卻是不怎么理想,相反有的班級課堂氣氛并不活躍反而有些沉悶,學生看起來也不在狀態,但為什么考試成績卻比活躍度高的班級學生成績好呢,到底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教師很不解。所以教師開始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后采取,教師可以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同行評價、其他科目教師評價等方式,還可以進行綜合專業培訓、綜合教學質量提升、有針對性地互相進行改進建議。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如果依舊還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視角去教學,那么在目前發展迅速的時代下,就會逐漸跟不上教學發展的需要了,所以教師通過借助大數據可以將課堂內容完整的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這種方式也非常有利于學生科學理性地分析文章內涵以及解決文中問題,如此教學方式,教師也不再是盲目教學。大數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閱讀分為準確而又細小的內容逐一進行學習,還可以幫助我們制定閱讀的目標,在需要對閱讀內容精細化學習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水平情況進行深入教學,逐漸細化教學。并且通過大數據統計與分析,學生閱讀能力不高提升較慢的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少,學生沒有及時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自身思維并沒有被激發,對于閱讀題的分析理解也比較吃力,主要就是掌握的詞匯量以及課外延伸閱讀不足造成的。
五、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已經如約而至,想要從海量的數據中尋找知識并且構建知識,就要發現語文學習當中的規律以及目前的學習現狀,引導學生學習閱讀的能力,激活學生的想象與聯想思維,并且能夠在自身的認知狀態下通過大數據學習從而對閱讀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見解。只有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閱讀知識能力的吸收,并且跟上時代轉變的步伐,響應現代教育改變的時代需要,提升閱讀方式和思維,帶領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才是采用大數據教學的最好結果。
參考文獻:
[1]馬鵬華,王金濤.“大數據”時代小語課堂閱讀結構范式的重塑[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7(1):92-94.
[2]孫陽.iPad環境下“數字布魯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6.
[3]王金濤.“閱讀跨界”與“思維翻轉”的范式變革[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6(2):9-10,16.
[4]周雪.小學語文閱讀類微課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3
一、重視預習
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效率,而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則是重中之重。在初讀的過程中,將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標注,對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思考和解答,再通過各種查閱手段來解答疑惑。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圍繞問題展開思考,進行自主研究,培養并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二、加強詞句訓練
詞句構成了一段優美的文章。因此,加強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逐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并收集相關的詞句,使學生在了解詞句含義并享受閱讀的過程,借此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
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使閱讀更有效,語文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
1.略讀。這是一種快速閱讀的方式。在展開略讀時,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掌握所要閱讀文章的題、小標題、結論句等,從而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2.精讀。這種閱讀方式是建立在略讀基礎之上的,對文章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剖析每一句、每一個字的深層意義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文章的布局巧妙之處,意境的深遠,生動的情節以及人物鮮明的個性,使學生在文章上集中注意力,帶著情感閱讀,邊讀邊想,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從閱讀興趣開始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是閱讀的前提,學生一旦對學習感興趣,即使在閱讀中遇到難題也會有勇氣去克服它,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所以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面臨的很重要的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有以下兩方面。
1.設置懸念。對學生閱讀興趣進行調查,語文閱讀枯燥乏味、毫無新意是學生反感閱讀課程的主要原因。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在閱讀過程中多是教師或學生朗讀課文,小學生的邏輯性思維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在閱讀過程中以朗讀為主,時間久了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找到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比如,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在學生閱讀前設置幾個小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2.創設情境。在傳統的語文閱讀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中很少用到創設情境這個方法,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教學內容,而是給學生創造一個合理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據調查,通過創設情境這種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4
一、采用有效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句話:“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為強烈。”由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抓住學生的強烈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對活躍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的情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而且小學生年齡小,新鮮有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學、喜歡學。比如,小學語文中很多課文可以運用表演的方式演示出來,因為具有趣味性,會強烈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并且通過表演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小獅子》這篇課文時,因為屬于對話形式,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書中小獅子、大樹、獅子媽媽的角色,進行對話表演,這樣學生就會做到有感情的朗讀,而且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閱讀這篇課文時,學生就會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和熱情。
二、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使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并給學生營造一種適合閱讀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閱讀時能夠做到入情入境,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神奇以及閱讀內容的豐富多彩。這樣,經過反復的閱讀練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而且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因為這種閱讀方法的新穎性,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喜愛音樂的白鯨》這篇課文時,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一種閱讀情境,因為文中提到白鯨喜歡聽《藍色的多瑙河》這首歌曲,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這首歌,并當做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這首歌的渲染中閱讀本篇課文,這樣學生就會表現出極大的閱讀熱情,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三、提倡個性化閱讀,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反觀現在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大部分都是由老師帶著讀,因為他們覺得小學生年齡太小,沒有過多的思想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就剝奪了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但是,很多體驗都是需要學生自己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才能體會到的,所以,我們應該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提倡個性化閱讀,以此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六年級下冊《人生禮贊》這篇課文,因為是首禮贊人生的抒情詩,我們就可以采用學生自讀和互讀的方式,并讓學生彼此之間對這首詩進行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真切認識到優秀品質對于成功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運用不同的語氣去讀,仔細感悟這首詩中的文字,這樣的閱讀效果要比傳統的老師帶著讀的方式好得多。綜上所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學任務,也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完善,把閱讀教學改革落到實處。然而,方法可以不斷變換,但是有一點是始終不能變的,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把學生當做閱讀教學的中心。而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以上僅是我個人對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建議和看法,在這里將我的這些想法與大家一起分享,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5
摘要:審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質性的“缺席”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進行審美建構,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召喚,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頒行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的一個迫切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就是在挖掘教學中的審美因素的基礎上,從文本的解讀、情境的創設、朗讀等三個方面構建閱讀教學體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建構
1審美觀照:文本解讀的開放視角
1.1審美:溝通知識和德行的橋梁:審美觀照是一種通過對現實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的感受、鑒賞、品位和評價,是審美主題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內在情感得到塑造,從而優化完善主題的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審美修養的特殊精神活動。小學語文閱讀活動與審美教育有著難解難分、血脈相承的特別關系。加強審美教育有助于提高語文閱讀質量,深化語文閱讀效果。語文教材編選的課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文質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會、藝術、科學、語言等客觀美的結晶。文章精美的語言,展示出崇高的美的藝術境界,而好的藝術境界本身,又豐富并加強了語言的藝術表現力。在閱讀活動中,一方面可以抓住精彩傳神的關鍵性字詞語句,把學生引進它所展示的優美境界,使他們在美的藝術享受中受到熏陶,提高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抓住令人心靈顫動,令人迷醉的意象、情境和形象,引導學生反轉過來深入體味、領悟文章中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提高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美學意境,創設審美情境,善于敏銳地發掘文章中的美點,揭示深蘊其中的審美情趣;要善于借助審美意象,啟發學生的審美想象,根據文本特點設計審美議題,以誘發學生的審美體驗;還要確定審美目標,指導學生展開審美鑒賞活動。
1.2小學語文教材的美學分析和審美把握:長期以來,小學語文的審美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些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語文課推向兩極:要么只注重知識的講授,使語文教學成了干巴巴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專題課;要么只注重文章的思想性,簡單地用片言只語去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把豐富多彩的語文課上成空洞的說教課。這兩種傾向都忽略了所包蘊的`自然美、人格美、情趣美等內涵和本質。“最主要的問題是把一篇生動的課文肢解為一堆知識拼盤”。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教師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的藝術美,才能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生活中的美。如果教師對美的感覺遲鈍,或者由于多種原因而變為機械的“教書匠”,那就必然會抑制學生對美的追求。如在某些教師的教學中,留下的只是片言只語的段意和中心思想,或只是幾條寫作特點,或把佳詞麗句解釋得索然無味。文本本身的美的內涵和特質,學生就只能停留于最初的、朦朧的感覺上。這樣勢必會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只有教師作為審美的主體先“入境”,才能“出境”。這里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的解讀為例。在解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時,可以從自然景物的形態、色彩、音響等不同角度去體驗。自然景物的形態美,是自然景物的造型和姿態的和諧構成。由于形態特征的差異,自然景物給人的審美感受也不同。如《火燒云》中的“馬”由跪而站,由小而大,最后腿仲開,脖子變長,尾巴消失,整匹馬也模糊了。它美在富于動感的姿態上,給人以變幻莫測之感。《菩薩蠻大柏地》中的雨后彩虹,不僅象征勝利者的豪情滿懷,而且顯出戰爭勝利之后的那份寧靜。自然景物的色彩美,是自然景物的各種顏色的和諧構成。色彩美,美在對比,對比能產生映襯和烘托的效果。如《可愛的草塘》寫“草塘的“綠”,由淡而濃,綠得光亮,由點而線而面,綠得茫茫。把浩瀚如碧海的草塘色彩多變的節奏美寫出來了。而杜甫的《絕句》則像一塊色彩斑斕、玲瓏剔透的工藝品。但是,由于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生活聯系的多樣性,自然美的不確定性也是時可見到的,美和丑的轉化往往取決于與人類實際利益的聯系。比如《第一場雪》中寫道;“大街上的積雪有一尺多深,腳踩上去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一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擲雪球。”在這一群孩子的眼中,雪給他們帶來的是歡樂。然而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則不然:“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時的雪對于又冷又餓的小女孩來說,只能是災難。總之,人的認識、人的情感會使自己對自然景物產生不同的審美傾向。
2走進伊甸園:讓情境與心靈對話
2.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設置的必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這一個詞己是大家耳熟能詳了。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習,這意味著,需要安排外部情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維持過程學習事件的內部過程。其次,由教學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可能激活對大量事實進行編碼的內部策略。再次,教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線索,使習得的技能不致遺忘,并易于應用于學生遇到的新問題中。學習的外部條件是對學習內部過程提供幫助的環境事件。因而,言語學習的重要事件顯然是那些可激活并維持編碼、貯存及提取過程的事件。”首先是“提供有意義的情境。小學語文教材中所精選的優秀詩文、經典名著都在訴說著一定時期的文化,表現特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文情并茂,文質兼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帶領學生在咀嚼、品味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的同時,必須在“情”“質”上下功夫,發揮語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既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因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是十分重要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更少不了美的情境的營造。
3春風化雨潤心田:教學言語美
語文教師的語言是口語化的書面語,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創造性,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矛盾,切實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具有審美經驗的語言活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過程中,美的教學內容,美的情境都要憑借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去體現。教學語言對兒童的感覺的活動、思維的活動、情感的活動都起著主導與調節支配的作用。兒童心靈的琴弦,往往是教師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撥動的。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又是學生的審美客體。小學生顯著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特殊的形象:教師是兒童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愛者,甚至是權威者,應該是一個美的化身。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除了具備科學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之外,還應具有形象美、情感美、文辭美、語聲美。簡潔、典雅、嚴整、純凈的教學語言,不僅是學生走進作品的生命、走進作者心靈的橋梁,本身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
參考文獻
[1]李端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建構》[J].新課程(小學),2015.08.
[2]楊秋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思路探討》[J].考試周刊,2015.80.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6
一、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有效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其有利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能夠不斷拓展學生語文視野,鍛煉小學生的文字功底,同時為學生的口語表達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另外一方面,閱讀教學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
1.教學者在對記敘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結合實際創設情境
例如:在對《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當中,學生平常就生活在一個學習雷鋒事跡的過程當中,然而卻沒有與其實際接觸,與學生之間存在距離感,因此作為教學者要充分的利用好這一點,可以利用身邊的好人好事去教導學生,這樣使得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既符合實際情況又達到了教學目的`,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了條件。在借助一些小故事為學生理清邏輯思維,為其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寫作過程中,無形之中增添學生的學習效率。
2.教學中童話情境的創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境創設童話有其存在的科幻性、敘事性、同時也有著無限的聯想性,教學者應該根據學生年齡、學習狀況的特點進行情境創設。例如:在《巨人的花園》這篇文章中,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教學者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些與之相關的卡片,提升學生的興趣。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其中的情境進行表演,使得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情境創設融入到閱讀教學中,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從而實現藝術性與實效性的統一,為高效課堂創造前提條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7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有許多途徑與方法,其中講讀法是大家常用的教學手段。在這方面,我們的前人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但閱讀教學的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尚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討。
關鍵詞:閱讀教學現狀講讀法
一、對閱讀教學的理解
說法一: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
說法二: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寫的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過渡中,不是機械地把原文說出來,而是要通過內部語言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從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變為讀者自己的思想。
說法三: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說法四:《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以上說法基本上體現了了閱讀的概念,說清楚了閱讀是怎么一回事。通俗地講,閱讀就是讀文章。閱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價值。閱讀可以學習知識,可以獲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閱讀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長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與基本途徑。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生閱讀,是一個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現狀
如今一些閱讀教學,脫離課文的語言,做天馬行空的發揮或在人文內涵上深挖洞,課上盡情展示教師的文化底蘊,甚至把閱讀課上成文學欣賞課,忽視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首先,閱讀教學過于面面俱到,教學內容多,環節多。有些教師在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總是怕有遺漏,怕教少了考試考到怎么辦?教多了,即我們常說的把課文教腫了,又使教學過程繁瑣,內容冗長,造成學生厭煩、老師疲憊、教學效率不高的情況。課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只會蜻蜓點水,勞而少功。其次,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第三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三、關于講讀法
(一)抓重點,多精講。
在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的教不是為了學生教,講不是為了學生講。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話就是一口清泉。大家都知道,只有明確的目的性,在教學中才能避免或減少盲目性。講解課文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現在,恰恰在語文教育上因目的不明,或對學生的情況不明,花費許多無效勞動。如教一篇課文,不論長短,不問難易,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從句到段,從段到篇,由內容到寫法,從頭講到尾,面面俱到,不肯割愛。這樣做,精神可嘉,效果可疑。小學的課文除了幾篇古文以外,都是白話文,學生識了字,自己去讀,遇到難理解的詞語,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去理解,是可以讀懂的。特別是現在使用的教材,多數課文的語言都很通俗,有的就是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何必講那么多呢?還不如少講點,騰出點時間來讓學生多讀讀,多練練,效果會好些。教師的講解,一定要抓住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講學生不懂的,講學生理解不到的,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這樣,學生才會感到有學頭,有想頭。
(二)找規律,教方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個范例。作為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目的絕不是僅僅讓學生理解課文主題思想和各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課文這一載體,教給學生課文成功運用的語文知識讓學生掌握、學會怎樣讀寫此類文章的方法。大家知道就語文而言,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畢業,老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他,何況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在日益更新。教師無論教給學生多少知識,都是有限的。有位大學校長曾在畢業典禮上說道:我們教育學生就象獵人打獵一樣,要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持槍,而不是老讓他們帶干糧。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將知識轉化為一種工具,并最終運用這個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說熟練使用持槍是獵人生存的'基本保證,那么靈活運用知識一定是學習成功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方法極其重要。教師把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得到的知識將會是無限的。
(三)多朗讀,找體驗。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新課標》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給孩子們閱讀的情感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園地——在內容的選擇上,多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并茂,吸引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意境上,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這些都必須經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為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創設情景,尊重并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4)找重點,練思維。
在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形式有了全面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老師的講解的起點必須比較高。一般的東西不要講,只選擇難點、優點和缺點加以分析。所謂難點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估計學生不懂的地方;優點主要是指選詞煉句方面的精華;缺點不一定有,也可能有。這些知識點包括主題、題材、結構表現手法在內,但更主要的是在語言方面。如在講《夜》一文著重分析這樣一句話:他的手軟軟地不敢便接,好象遇見怪秘的魔物;又不好不接,便用手心去承受,松松地捏著,偷竊似的趕忙往衣袋里塞。根據上文,這個人物是個商人,他幫姐姐去探聽外甥女夫婦被殺的情形,他這時接到外甥女夫婦的一張字條。這句話就是寫他接字條的動作和心理狀態的。軟軟地這個詞選得好,歷為害怕字條落在手里,手自然不會用勁,所以手的狀態是軟的。兩個軟字重疊,不僅表示程度加重,而且音節和諧動聽。能表示軟這個意思的,還有發軟很軟;但發軟在程度不及軟軟地,很軟不能表示此時發軟的意思,而且音調不和諧,只有軟軟地最準確最形象地表示人物此時的心理狀態,承受是被動地接受由上落下來的物體,它準確地描寫了不是用手拿而用手托著字條的樣子。松松的修飾捏著,怕接觸的情態非常逼真。偷竊似的一塞表示動作快得出奇。這些詞充分地揭示出了人物的恐懼的心理狀態,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
2、陸向紅《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
3、董紀良《談講讀課文的教學設計》
4、王書芳《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造成問題的原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8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少講解,多為學生示范朗讀
講解和朗讀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講解是鉆進文里,支離破碎地分析,只能讓人知道,而朗讀則是躍出紙外,賦予生命以激情,讓人親身感受。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只是注重講解朗讀的要領,然后讓學生站起來朗讀,可能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一些中心句,或者比較長的句子,學生會因為理解能力不夠而沒有辦法讀出應有的語氣。每逢我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先進行范讀,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感想評說,最后再讓學生模仿來讀。這樣,學生就會感覺有據可依,朗讀起來就會更有感情色彩。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教師讀一句,學生跟著朗讀一句,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得更扎實一些。可以說,教師出彩的范讀能夠以聲傳情,以聲啟智,當學生的朗讀達不到教師所設立的標準時,教師就可以親自范讀,以此來打動學生的心。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能夠聽出教師在語音、語調上的抑揚頓挫,從中領悟到正確的語感。教師的范讀會更現實、更直接地讓學生感悟到朗讀中的情感。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多進行品
讀文本,而不是放任學生去閱讀語文課堂的典型特征就是書聲瑯瑯,人聲鼎沸。這也是學生進行品讀的必由途徑。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帶低年級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把課文讀出感情來,如果沒有教師到位的引導,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原地。要想對課文達到品讀的程度,小學語文教師要先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例如,“有了陽光,我們的世界多美呀!”教師進行了講解后,就讓學生進行朗讀,還要求學生讀出美感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先身臨其境地欣賞陽光美景,把學生帶到陽光溫暖的意境里,然后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朗讀,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己畫出感覺到陽光美好的詞句,從而一邊讀一邊感受。要想讓學生的感受留下深刻印象,一定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如讀著禾苗的詩句,就讓學生自己感受到禾苗在變綠;讀著小樹越長越高的語句,就好像看到了小樹越長越高的`情景,最好是讓學生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把文字還原成畫面,真正讀出自己的感情來。讓學生運用普通話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所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用心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縮短學生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與作者產生共鳴。然后再逐詞逐句地時行品味,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優美,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三、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做到多評多議
朗讀課文是學生的一項基本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當一個學生沒有讀好課文時,教師會請另外一個學生站起來讀,或者是不經過任何指導讓學生反復讀,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教師沒有給學生恰當的點評,應該告訴學生哪一個詞語要重讀,哪一個詞語要讀出怎樣的節奏,讀出怎樣的感情色彩。否則,無用的重復讀只能讓學生讀得厭煩,浪費時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教師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朗讀水平在哪里,應該讓學生多做評議,可以給出學生幾個評議方面,如正確與否、字音是否精確、停頓是否合理,表情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飽滿等等。這樣,用學生的口來糾正學生的錯誤,他們雙方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共同總結經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方面,缺一不可,教師要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開始,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當然這個過程,不能流于形式,而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更受學生喜愛,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朗讀水平的學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9
1.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首先要使教學計劃更具條理性,課堂提問的問題所包含的范圍要廣,要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多樣化的思考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索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要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使學生輕松自然地參與教學,最后找到問題的答案。師生間要有足夠的思想交流互動,教師要用教學內容構建有效的課堂。
2.建立不同的教學類型
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類型,對于閱讀教學劃分成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作用,它包括積累、消化、解析和鑒賞。不同的教學類型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滲透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初讀教材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再假設問題的答案,再通過仔細閱讀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這樣有利學生形成自主閱讀能力。
3.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明確、適度、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基礎,同樣也是教師的教學依據。教師要能夠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踐活動融為一體。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思維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4.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在教學前先創設問題情境,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跟隨教師去感知教材。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擁有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是感悟,提高小學生的交流能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5.對學生的潛能挖掘
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學生的內在動力。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標注,對于不認識的生字生詞,可以教小學生如何去查字典,讓小學生通過查字典來解決生字詞的問題,然后再讀課文,鼓勵學生多問問題,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即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對知識點掌握得更加扎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上教師正確的指導,使小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小學生具有對閱讀甚至對語文乃至各學科學習的探索精神。通過閱讀教學,使小學生總結出一定的學習規律,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另外,閱讀教學還要培養小學生使其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外多讀書,擴大閱讀的范圍,正確引導小學生從課堂走向講外,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小學生的語言素養,為將來的寫作和語文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0
目前,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成為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回顧課程改革這幾年來,老師們傾情課改,用心摸索,大膽創新,在嘗試課改的新思路、新方法的過程中,也遺憾地陷入了一些誤區,許多的努力換來的是教學無用功,課堂上出現了一些非語文的現象。這反映出廣大教師對語文的理解有誤,對閱讀教學認識模糊,以致造成了閱讀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那么,造成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呢?
一、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1、學科性質理解不深,把握不準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性質界定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著眼于它的形式,人文性則側重于它的內容,因此二者不可分割。教師在把握這一學科性質時,概念模糊,出現了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的錯誤。
2、三維目標落實不到位
三維目標中過程和方法目標要求教師通過關注學習的過程、方式、手段、途徑等來使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從而達到會學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存在學段語言要求落實不到位的現象。
3、教學方法使用不當
教學方法應本著簡明實用的原則,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有的教師為了使用多媒體,過多地使用了圖片和文字資料。
4、忽視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課改實施多年仍把學生放置于接受的位置,總是力圖把學生講明白,符合心中的標準答案;對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知識不明;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學會的知識,教師還是反復提問。
二、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1、正確理解教材
教師正確地解讀教材,是上好閱讀課的首要及必要條件。⑴要從教材、學情、教法三個角度研讀文本。既要把握語言特點,又要摸準人文內涵;既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知,又要曉悉學生的困惑與障礙;既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又要有教師明明白白的講解。在正確地解讀文本后確定教學的內容、目標、重點和難點及教學方法。⑵解讀文本時應深挖文章內涵。看過教材稍加思索即講將起來,自然也就不能引導學生深入讀書。⑶正確把握文本的人文內涵和價值取向,這樣教師才能在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時予以及時的糾正和引導。如《白楊》一課,作者借贊頌白楊,贊美了邊疆建設者們為了改變祖國邊疆的.落后面貌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又奉獻子孫的可貴精神。但有的同學提出:這種犧牲代價太大,是可以避免的。對此,教師應及時糾正并給予正確的價值觀的教育。 2、認真進行教學設計
(1)進行教學設計首先要確定好三維教學目標。設定目標不僅要考慮學段目標,也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
(2)教學過程要清楚,不能隨機。從字詞句到文章內容結構的把握,再到學習語言、感悟中心、體會關鍵詞句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寫法,要帶領學生在文中走一個來回。
(3)教學方法要簡便得當,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高效的方法。如《魚游到了紙上》一課體會青年忘我的品質是重點,其中對“他已經和游魚融為一體了”這一重點句的理解,一位教師采用了這樣的方法:“融為一體”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和游魚融為一體?怎樣讀好這句話?圍觀的人會說什么?而另一位教師則采用了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看到青年畫技高超,人們不禁贊嘆起來,老人說……(教師手指一位學生);婦女說……(教師手指另一位學生);紅領巾說……(教師再指一位學生);然后面向大家問:那位青年怎么樣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認真作畫,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教師相機指導:這就是“融為一體”。此時青年為什么會如此學生已經了然于胸了。
3、加強學習方法的引領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習得方法,從而愛學會學。教學生學會學習始終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教給學生品詞析句的方法,讓學生讀出好味道來;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和表達的技巧,使學生從讀中學寫。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是為了不教”,力求使學生的知識遷移為能力。我們提倡“一課一得”,這個“得”不僅包括知識的獲得,更是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在學生學習語言中訓練獲得;另一方面來自教師在課上的引導和點撥,由學習方法轉化而成。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對已知形成規律,對學生的未知和一知半解要講練結合。
4、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更多的默讀、思考、設疑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破解疑問。學生學有所悟時,教師應給學生發散的時間,再用感情朗讀來鞏固加深理解感悟,使他們在充分的聽說讀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收獲智慧。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需要廣大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努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1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課的教學是整個環節的主體,所以說如何上好閱讀課,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所期望的。閱讀教學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活動中,進行文本的感悟、理解、欣賞、評價,進而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個性品質。下面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觀點與大家共同探討,使語文這朵花在教學中開的更加燦爛。
【正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既要遵循語文發展性原理、注重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又要引導學生識字、寫字,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等綜合性學習。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培養感悟、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同中求異,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其次,在閱讀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過程中要搞清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意義。隨著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角色正在轉變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但是放任主體,并不是將學生放任自流,一方面,該講的知識教師仍要做重點講解;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地遷就。例如,當在課堂中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得出更為合理的答案,在必要時也要做出果斷的結論。
二、注重學生的整體感知。初讀課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應該放在課堂教學的第一位。因為只有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后,才能作進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課文時可采取以下三個“角色轉換”,以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并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增添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范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的不斷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思想以及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三、要激發學生的“情”,在激發時要講策略,轉換角色讓學生設身處地,聯想、想象也同樣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閱讀中的表情是從句子中、詞語中理解出來的,并不是強加進去的。例如,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讀書的段落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文本背景、抓住重點字詞,體會小女孩渴望讀書、渴望知識的心情,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生的感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四、回答問題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動手時間,邊讀邊畫邊批注,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回答,此時才是學生的真正感知。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沉悶地、被動地學習,而是樂于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點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閱讀教學不同于做練習題,并不一定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級要傾向于揣摩重點段落,整體感知其背景,抓重點句子。例如,在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感受貧困山區孩子們求學的艱辛、學習條件的惡劣,然后針對小女孩那雙“大眼睛”重點感悟課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著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兩個“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對知識的渴求。“雖然清晨教室光線并不明亮,雖然她上學前連梳頭洗臉的時間也沒有,可是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她也擔心會失去。”兩個“雖然”又告訴學生:小女孩的學習環境是如何的惡劣!但是就是這樣的條件她也渴望上學、渴望知識,非常擔心會失去上學的機會。此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感悟與揣摩,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訓練:你還能從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直到今天的意義。
六、閱讀教學時間設計要合理。閱讀課堂教學中對重點段落的揣摩要放在一節課的第6—30分鐘或10—35分鐘之間,否則就不是一堂精彩的課。實驗研究發現,學生課堂上處于最佳狀態的時間為5—30分鐘之間,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一定要備好課,在簡短、精彩導入后直奔文章重點,抓住學生的思維活躍時間。
七、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詞句,不要脫離文本。文本對話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最重要,因此閱讀教學中,不要長時間離開課本夸夸其談,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師在講優質課時,雖然把學生的情調動起來了,但在進行文本的感悟與拓展時,大談文本之外的東西,脫離與文本的直接對話,這樣整節課就顯得空洞、不切合實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一定要緊緊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再進行有價值的拓展訓練。
八、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時,讓學生理解了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他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他們想將來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后,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懂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做人的道理,使他們領會到: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默默奉獻的人。這樣就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地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2
一、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是重要的審美陣地
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育規律,有很多內容都體現了社會的和諧之美以及自然的生命之美。其中有很多是描寫大自然的,比如《觀潮》《海底世界》《記金華雙龍洞》等,這些文章都體表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這些內容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獨特的審美享受。此外,關于人類社會的美,表現內容也相當豐富,在現實社會中,處處都體現了社會之美,然而社會美的核心內容是人性的美好,它涵蓋人的節操、智慧與情感等。總的來說,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中處處得到了體現,教材中蘊含美的地方是廣泛而且豐富的。這些美好的東西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可以說這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的建構提供了權威的語言資料。
二、小學生語文審美心理的發展特征
童年是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階段,此時兒童的身心發展處于相對平穩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兒童已經能夠掌握書面語言,并且可以借助于學校的教育和教材,有步驟、有計劃地學習文化知識。但小學生也有其較為特殊的一面,即分析能力相對薄弱、辨析能力較弱、記憶力強、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創新及喜歡活動等。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必須要與其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結合,普遍認為,審美心理結構主要由審美情感、審美行為傾向及審美情感組合而成,這三種成分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通過這種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可以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心理培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從稚嫩向成熟逐漸過渡,將心理結構的主要成分進行相互的整合,同時其容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迅速擴展,但心理過程仍舊以接受為主。表現如下:在審美認識發展方面,對于審美的感知從以前的零散、粗獷逐漸向整體、精細的方向發展。小學生在初期對于審美的認知以及審美的經驗是相對匱乏的,審美興趣也顯得相當淡薄,通常不能夠整體把握審美形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審美經驗的持續積累,他們的參與熱情以及興趣會不斷提高,感知缺陷同時會有所改善。此外,小學生通過美的熏陶,審美的范圍也會隨之擴大,內容也逐漸豐富,之后創造性想象開始出現,而審美理解也從開始的模糊變得逐漸清晰起來,能夠將自然或者社會中發生的事物和美聯系到一起。但是小學生相對缺乏審美經驗,知識積累更是匱乏,對一些思維方式在運用上還顯得不夠熟練,對于一些語言的意義只能夠進行初步理解,無法深入理解語言的深刻意義,所以一些理解往往是淺層的,隨著小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其理解能力完全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
三、結束語
當今社會的孩子缺少感知美的基本能力,所以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是一個具有一定分量的課題,在外來文化的猛烈沖擊之下,語文教育必須要堅守育人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產生對美的向往,增強他們的審美意識,這對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所以要求當今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絕不能成為教學的附屬品,必須要為審美建構創造出獨立、寬松的環境,這樣才能達成小學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3
【摘要】:批注,即批語和注釋。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個人的閱讀體驗,寫出自己的感悟或質疑,這既是一種閱讀鑒賞,也是一種智慧的啟迪。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是在秉承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賦予新理念的一種創新性學習方式。在閱讀中,開展批注式閱讀可以根據實際,以課題、文本的中心句、文本的重點段或是篇章結構為主題,以此確立正確的閱讀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應用
批注式閱讀,簡而言之是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解;自我圈評,有疑而注;有感而發,有得而寫,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學生理解、感悟、欣賞、評價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處理教材,創設問題情境,確立批注閱讀專題。另一方面,學生根據研究的專題,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等,主動在文本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在此,教師要把學生的批注當做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批注開展閱讀交流,真正實現生本、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從中找到讀書的樂趣,形成獨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建構并豐富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
一、“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特點
1.個體性
對閱讀文本來說,老師、學生都是讀者。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于受到各自出身、經歷、氣質、情感的影響,個體對對象的理解、感悟、欣賞會形成獨特的心理印痕,每個人的感受必然是獨特的、個性化的。正如“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不因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2.反思性
傳統意義上的“接受式”閱讀教學是汲取,拜讀文本為主,而“批注式”閱讀教學則帶著發現、賞識的眼光讀深、讀透;帶著審視、挑剔的眼光反思、批判。不僅是吸收,更多的.是表達,不僅是接受,更多的是反饋,是把輸入信息轉換為輸出信息的雙向互動表達交流過程。正如“新課標”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多元性
期望學生面對文本,自身能獲得豐富的內部體驗,鼓勵學生從對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出發,進行充分的交流,使不同的觀點能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其次,從與文本對話的內容看,能表達自我感悟,展示個人的思考與智慧。這種多元性表達所反映的正是“新課標中提到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基本概念_語文素養,它既包含語文能力,又包含情感、態度、價值觀。再次,從批注的形式來看也是多元性的。
二、分步批注方式
1.以篇章結構為專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每篇文章都是各部分互相關聯的一個整體,作者用一定的方法把句與句、段與段巧妙地連接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從整體著眼,弄清各個部分的內在聯系,以及各個部分與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可按“作者寫了些什么;它們之間是怎么聯系起來的;作者又是用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步驟進行批注。通過這樣的閱讀批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不是零星的、雜亂的,而是比較完整、深刻的。
2.符號式批注
符號批注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用的或應注意的字、詞、旬、段用各種符號或不同顏色加以標記。每種符號代表什么意義,可由學生自己來掌握。符號批注一般在初讀時進行。即在初讀課文時,對生字新詞、自然段的序號、文章的中心句或重點語句進行圈點。這時的批注主要在于讀通文章,理清脈絡,粗知課文的大概內容,這對深入閱讀課文起到了確定方向的作用。這種圈點的過程是學生讀、思、記的綜合過程,可促進理解,加深記憶,便于檢查和摘錄。由于使用符號簡單易行,此法使用面最廣。常用的批注符號及作用:“......”或“——”畫在文章重要的語句下面,以便加深記憶、理解。
3.文字式批注
文字批注是指學生依據初讀時所做的符號進行進一步的閱讀批注,可分為眉批、旁批、夾批、腳批等。眉批是提出疑難問題,旁批是對內容的概括和寫作特點的批注,夾批是對字詞和語境含義的理解,腳批是總結評價和想象拓展。文字批注是對文章的品評與鑒賞,是多角度、高層次的閱讀過程,同時也是讀者消化、吸收、內化和運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把閱讀中形成的看法、疑問、啟迪,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寫在文章的開頭、旁空、行間、頁腳等處。這就需要學生細讀課文,對初讀標記加以整理,該去的去,該加的加。
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將讀、思、寫結合起來,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使學生養成邊讀書邊做筆記的良好習慣,從而終身獲益。
4.“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評價人物,培養批判性思維。凡寫人的文章,根據課文內容對諸如李時珍、鐵人、文成公主、少年閏土、諸葛亮做出精要的人生點評!如《李時珍》一課,探討李時珍成為醫學家和藥物學家的外因與內因后,水到渠成點評李時珍這人物。在學生獨特體驗的評價聲中感受李時珍精湛的醫術,更敬佩李時珍為醫學事業而獻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批注”式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具體體現,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閱讀的深化,是以書面形式表達閱讀體驗的閱讀實踐活動。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形式,“批注”式閱讀將起到融合文本、彰顯自我、砥礪思維、錘煉語言的作用。此外,如果不能用語言批注時也可以創造性地用圖、特殊符號來批注。總之,要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將上述策略靈活運用,甚至不斷創新。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4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閱讀活動流于形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語文教師會適當組織一些閱讀活動。但是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并不到位,導致大部分活動僅流于形式,雖然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并且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起到的實質作用并不明顯。
2.輕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師生之間缺乏互動。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仍然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只是傾聽者的角色。教師只是自己在對文章進行分析,并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想法與感受,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交流,由此抑制了學生思考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3.重數量輕質量。
有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重視學生閱讀的數量,而不管文章是否真正對學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教學理念下,學生即使閱讀了很多書籍,往往收獲也不大,且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有待加強。
4.只重視文章的知識點,輕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語文不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有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建立健康的審美標準。但是,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對文章知識點的識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得學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
二、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的方法
1.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若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導入,便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如可以從學生喜歡的游戲或者崇拜的明星導入,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學生愛看的動畫片。總之,課堂的導入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只有讓學生產生興趣,他們才會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此外,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最好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讓新舊知識之間產生聯系,使學生對舊知識達到復習與鞏固的效果。
2.閱讀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開展閱讀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不能將目標定得太高太遠,要根據學生實際提出適當的要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將目標定為能夠根據拼音讀一句話,并且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讀懂每句話的基礎上,通讀全文。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讓學生帶著感情閱讀,并且能夠將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這樣,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3.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以主導者自居,而要轉換角色,以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就某個問題讓小組之間展開辯論,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同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4.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由于學生性格、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會不同。教師不能束縛學生的思想,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自己去品位文章,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以便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利于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
5.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提高學生對閱讀知識的運用能力。
課外閱讀是對課堂閱讀的有力補充,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專門為學生開設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在課上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并且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討論閱讀的內容,相互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在閱讀課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并且要注重質量。在學生選擇書籍時,教師要做好指導,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質量好的書籍。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閱讀實踐,提高學生對閱讀知識的運用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在當前的小學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閱讀;還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5
一、在交流中積淀閱讀方法
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閱讀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學生不斷的閱讀實踐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長期閱讀交流。師生之間的閱讀交流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教師要結合課文閱讀將精讀法、選讀法、速讀法、摘錄批注法等常用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比如對于《鳥的天堂》一課,要在指導學生初步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重點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第11、12自然段,對第8自然段的聯想修辭手法和第11、12自然段不用一個“多”字,只是以鳥聲、鳥影、“我們”的眼睛等幾個方面的描寫、襯托讓人對“鳥的天堂”里有數不清鳥兒的寫作技巧有深刻的領悟。學生的個性不同,對閱讀方法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彼此溝通,取長補短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大有裨益。教師應該發揮自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適時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方法交流活動,讓學生結合個人閱讀過程,談做法、談體會,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各種閱讀方法的精髓形成共同的認識,在思想深處積淀閱讀方法。
二、在實踐中歷煉閱讀習慣
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尚不穩定,閱讀興趣和閱讀方法的運用都可能出現波動性,只有讓這種無規律的波動轉化為一如既往的良好閱讀習慣,才能有效完成新課程的語文閱讀目標要求。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在閱讀實踐中歷煉,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后,教師一方面要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的閱讀訓練,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閱讀體驗。要提倡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鼓勵學生讀書時勤動筆,包括在書上做眉批,畫線打重點號,讓學生形成多讀、多寫、多想、多問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要展開各類課外活動。為了便于訓練,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統一規定或發放,如一年級推薦《舒克和貝拉歷險記》《洋蔥頭歷險記》《小豬唏哩呼嚕》等,三年級推薦《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大林和小林》《窗邊的小豆豆》等,六年級則推薦《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紅樓夢(兒童版)》《西游記(兒童版)》等。在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倡導查用工具書和同學之間的合作探究,并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評比,提升閱讀品質,讓學生充分感受讀書的樂趣,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在評價中升華閱讀情感
評價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興趣、鞏固知識、強化目標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提出“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這就給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評價定下了一個基調。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結合小學生喜歡被肯定、被鼓勵的天性,從發展的角度看待每個學生,及時發現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點滴進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閱讀靈感。以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化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使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生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獲得成功的感受,在升華學生閱讀情感的過程中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實踐新課程,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正視的課題。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南,發揮教師教學主導藝術,調動學生語文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不斷優化中推動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主動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1-2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7-24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5-2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5篇05-30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論文06-04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8篇05-25
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論文優選【15篇】07-13
【推薦】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論文15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