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冷思考論文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給基礎教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也乘著東風邁出前進的步伐,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的語文教學,空間廣闊了,資源豐富了,學生愉悅了,課堂活躍了。我們在看到可喜變化的同時,也應該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有些現象還值得憂思,需要對其進行冷思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的實效性、學生的最優化發展、教師的引導作用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下面,就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談個人的一些看法,并膚淺談幾點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認知目標遭遇冷落
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設置教學目標,目的是喚起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并在教學實踐中整合起來落實目標。
由于傳統教學受抨擊過多,社會、專家不斷批判重知識傳授的傳統教學,導致很多教師片面的理解,認為新課程就是要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要讓學生參與過程,結果不那么重要了。這是認識上的誤區。
新課程注重“三維目標”的整合,并沒有弱化“知識與技能”的目標的意思。從上述語文素養的內涵分析,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基礎。離開了“雙基”,語文教學就如無本之木,沒有扎實的墻基,高樓大廈怎能高聳入云?
1、基礎知識教學走過場。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對學生的繼續學習、將來的的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決定我們小學語文教學必定要加強基礎教育,要在課堂教學中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到實處。但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把重點落實在課的新穎上,重視課的結構創新,而忽視了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落實。如在“生字教學”這一目標實施上,教師往往只重視在初讀環節提醒學生自學生字,而且通過檢查了解學生是否掌握生字的讀音。在之后的教學中,雖然生字會經常復現,卻不引起重視,甚至不再矯正學生錯誤的讀音。這樣的教學表面上是重視的,而實際上卻是“走過場”,最后學生的基礎會越來越不扎實。
2、缺少有效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上,教師總習慣從問題入手,通過對內容的理解和語言的朗讀,體驗情感進行有感情朗讀,忽視了文本語言表達方面的引導與發現,學生也自然不會去探究文字的表情達意作用。如課堂上很少有教師會引導學生去“咬文嚼字”,推敲、品味語言。再如“讀寫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遷移的訓練,現在的課中已經不多見了。
3、忽視必要的語文知識的教學(滲透)。如“標點符號”的知識,“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知識,段篇結構的知識很少在課中被關注。
(二)人文精神強行越位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具體到“課程標準”的目標中,我們也能看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內涵。分析一下《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和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我們看到,第一學段關于人文性要素體現在“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語言的優美;關心自然和生命”,這些要求都集中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上,并從情感層面上促進學生對語文工具的需求。第三學段關于人文性的要素則體現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的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這時已需要學生對文字材料進行綜合加工,能否進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則需要一定的語文理解和運用能力,這說明學生通過前一個階段的學習,應該能夠發揮語文的工具價值來實現文本透發的人文價值。不難看出,因為年齡和知識背景的差異,在不同的年齡,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有不同的內涵,但它又是血脈一體,不可分離的。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學段:用語文的工具價值挖掘、實現人文價值,并使工具價值不斷增值;
第三學段:用人文精神幫助學生實現語文的工具價值,并使其從中獲得人文的啟蒙。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交融的,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把握卻出現了人文性越位的狀況。
1、教學實踐從重工具性到重人文性的傾向。
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尤其強調“訓練”,各種形式的練習貫穿在語文課堂中,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新“課標”頒布以后,教師聽到比較多的是語文的人文性,看到的是“課標”里新提出的“人文性”特點,這種新事物很快就被強化了,為了突出學科的人文性,教學實踐從“重工具”轉向“重人文”,這又偏離了“課標”精神。
2、對人文性的片面理解。人文性是具有豐富的內涵的,但不部分教師對人文性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性很強的課文主題上。課堂中雖然有了學生更多的讀書感悟時間,但教師總自覺或不自覺的把領悟文章的主題作為重中之重來組織和引領。對“人文性”的理解明顯是“穿新鞋走老路”,如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引領基本沒有顧及,課堂中的人文關懷還不能面向全體等等,都需要教師在認識上的到位。
3、人文性游離在語言文字之外,與工具性分離。語言文字與人文內涵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離開了語言文字,人文內涵就沒有依附,猶如無本之木,最終走向消亡。語言文字必然會承載著一定的情感,蘊藏著人文內涵。但很多教師把這兩者獨立開來,往往是初步讀了文章,獲取一些信息后,就圍繞“人文”這一“法寶”,天馬行空地空洞交流,有時學生信口開河,教師還表揚學生有創意,這是不符合語文教育規律的,也是不能有效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做法。
(三)價值引導趨向含糊
語文學習主觀性很強。面對同一材料,不同主體解讀,反應極具個性化。珍視獨特與多元,是真正素質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內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對人的關注,注重每個學生個性充分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師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過去的那些“教師專制”、“唯一答案”等現象不見了,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了,重視學生的多元理解了。這對于學生成為主體的人、有個性的人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我們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學不是學生“自然性”的發展,而是追求“和諧”的發展。
1、斷章取義,誤會《課標》的精神
新課標強調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提倡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多元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新意識。但并不是學生怎么理解就怎么對,怎么說就怎么對,它必須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才能適應社會。
2、盲目“多元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了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多元感悟,許多課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想方設法引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答案,不管學生的答案與文本追求的價值觀一致,只要與眾不同,教師就給予表揚,甚至稱之為“有創意”,結果引起了學生的誤解。于是學生絞盡腦汁說出一些“標新立異”的答案,以博得老師的贊賞。
3、對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放任自流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判斷學生發言中存在的弊端,聽之任之,不能及時干涉,進行價值引領,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水平。如教學《烏鴉喝水》總結全文時的片段:
師: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烏鴉?
生:它很聰明,自己想辦法喝到水了。
生:烏鴉愛動腦,他想的辦法挺巧妙。
生:烏鴉很勤快,渴了的時候到處找水喝。
生:烏鴉不講衛生,小石子多臟呀!
生:烏鴉不太會動腦筋,挺愚蠢的。
生:烏鴉不會唱歌,叫聲很煩人……
(教師對每種答案都點頭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別對后四種意見大力贊賞)
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的賞識,忽視了文本語境,學生的有些信息完全是憑空捏造的,無依無據地空談,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
4、缺少正確的引導,造成前所未有的尷尬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落花生》一課,學到父親的話“花生的好處很多……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題目為“你更喜歡誰”的辯論。課堂上學生參與積極,情緒高漲,“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針鋒相對,結果“不但對別人有用,而且講體面”的觀點占了上風,“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尷尬。
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造成價值紊亂,不利于個性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教師作用逐漸虛化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語文教學提倡“二主一線”,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新課程改革以后,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課堂上,教師努力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是可喜的變化。但另人擔憂的事隨之而來。我們看到,很多時候,老師在發揮學生主體的過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導被忽視了。認為生成的課堂是無法預料的,放松了設計上的指導,導致課堂上無從下手,甚至不知道該做什么。以至于學習活動變得效率很低,一堂課下來,目標沒有達成。
二、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小學語文新課程實驗任重道遠,我們應針對實際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力爭實驗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
通過實踐,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正處于認識上新舊交替的階段。繼續營造學習新課程理念和《課程標準》的氛圍,加強校本培訓,促進教師的思考和實踐,從而準確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實施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科學制定“三維目標”
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師預設教學活動、診斷教學效果的依據。全面、和諧的目標制定,有利于組織學生體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落實“雙基”,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正確認識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引導正確認識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上,而感性認識來源于對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學生的感性思維、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學生不掌握這個工具,就無法實現人文價值。引導老師應實實在在地讓學生通過讀通、讀順、讀出畫面,讀出情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語言的優美”、“關心自然和生命”,從“會讀”到“愛讀、樂讀”。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整合起來,在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傳達出來的人文內涵,在不斷感悟的過程中反觀語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環,使學生掌握語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強化學生的言語實踐,在實踐中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言語實踐的機會,在對語言的朗讀、運用實踐中領悟語言表達的規律及其蘊含的人文內涵,在言語表達中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學會傳達自己的情感。
(五)正確發揮教師的引導、激勵功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理念的落實,離不開教師靈活有效的引導。
首先教師要正確解讀文本,準確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有的放矢的組織,引導學生去發現。
其次,要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鉆研與預設能力,要為學生提供有結構、有價值的學習材料,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要為學生組織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有效參與,在實踐中領悟、發現,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第三,要處理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正確引導的關系。前面提到語文學習的個性化問題,也提到了學生必然會在學習中出現獨特的體驗與感受,但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并不一定是合理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該選擇大家贊揚、孰視無睹,還是厲聲呵斥?從新課程理念的追求出發,顯然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是贊同,教師可以肯定學生的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不同的意見與學生探討,在交流過程中引領學生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呵護了學生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實現體驗的加深過程,也是學生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冷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對語文課堂教學大容量的冷思考04-29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論文03-08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論文最新03-08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 論文04-30
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論文04-29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讓課堂教學“活”起來04-30
淺談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體驗與思考的論文04-27
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04-29
[小學語文論文]構筑訓練型課堂教學結構04-30
高一語文新課程實施體會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