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最大的轉身就是開始意識到教學的主體性,教學更注重學生的探究與思維能力發展,更關注激勵、喚醒等方式。筆者在這里將要和大家共同探討微探究教學。所謂微探究教學是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微”處著手,以小化大或化大為小,見微知著,喚醒自我,從不同視角欣賞文本。本文以《陳情表》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淺談微探究教學在實踐中的運用與探索!蛾惽楸怼窞槲鲿x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中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答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如何引導學生領略該文陳情藝術的“絕妙”是一大難點。微探究教學應遵循的一般原則是目的性、創造性、啟發性與適切性。基于此,筆者在探究《陳情表》陳情藝術的“絕妙”時精心設計“微問題”,層層深入,點燃學生思維之火,巧解文本難點。
一、“一葉知秋”細品味,一石激起千層浪
第一課時后,學生借助工具書已大致了解了本文是李密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寫的文章。但是怎樣從文本閱讀得出這個結論也是頗費腦筋的。筆者在教學中借“微”問題作大文章,從小切口進入,牽一問而動全文,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和熱情,讓閱讀既不脫離文本,又能高于文本。文言文中不乏古代官職與人名的合稱,例如《五人墓碑記》中有“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梅花嶺記》中有“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這些都是官職與姓名等連用,而《陳情表》卻有“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榮”這樣看起來莫名其妙的組合。于是可以以此設置問題進行探究。微探究問題設置:這里的表達與慣例相比多了一個“臣”字,李密這樣寫用意何在?微問題一出,學生才驚覺這個表達確實特殊,他們不自覺地把這句話又讀了數遍,然后開始各抒己見:生:這句話如果老師不說,我也沒覺得特殊,就是讀起來拗口一點,現在一說還真的特殊,太守、刺史本就是官職,再加個臣,太守臣,刺史臣,底下的注釋中也沒出現這個“臣”字的翻譯。生:我發現一個問題,整篇文章李密都是自稱為“臣”,現在又在他們的官職上加個“臣”,這中間是不是有關聯?生:“臣———俯首稱臣”,經過大家的議論我突然想到了這個詞,這是李密在表明態度。生:對,李密想說自己和他們一樣都是皇帝的臣子,愿意接受晉武帝的統屬。生:原來李密心思縝密到這個地步啊,望塵莫及。ㄕ蠈W生的發言)教師總結:李密作為一個舊朝遺臣,身份尷尬,其心思縝密、言語謹慎,從此例可見一斑!靶⑶椤笔强梢怨饷髡蠓诺脚_面上的,可“忠情”對于李密來說確實是一個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的難題,李密僅憑一個“臣”字就解決了難以言說的“訴忠情”。
二、“步步為營”巧設疑,吹皺一池春水
(一)問點“獨創”,激起探究欲望
李密在文章開頭極力陳述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在第三、第四段用說理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忠孝抉擇”,也就是只能先盡孝再盡忠。微探究問題設置: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換位置,先說理后言情可不可以?生:我覺得也可以,先給晉武帝戴上高帽子,把不能盡忠的理由充分表達出來,再展現自己的現實處境,也未嘗不可。生:我覺得不可以。在晉武帝面前,李密最合適的方式就是打感情牌。先動之以情,博得同情,然后才有機會說理。生:我覺得從人的認知順序來說,還是先談情比較好,正如媽媽要跟你講大道理的時候,往往先用情作鋪墊,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整合學生的發言)教師總結: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自己與祖母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祖母病情日篤來博取晉武帝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這個微問題在設置時,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把握文章結構,知曉作者的寫作思路。問題設置的難度不是很大,與第一課時的關系也較為密切,對于學生梳理課文脈絡、完成知識建構幫助較大。
(二)問點“留白”,插上想象的翅膀
微探究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教學組織者和學習者不竭的創造潛能,教師要利用教學契機,以新穎的視角創造性地設置微問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微探究問題設置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边@個三段論式的推理,其大前提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其小前提是“臣孤苦,特為尤甚”,兩者都已具備,可結論卻沒有說出,你能把李密真正想說的話補充完整嗎?生:這很簡單,大概意思就是說在這樣一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我的情況又是如此特殊,所以我因為要盡孝,不能出來當官。微探究問題設置二:李密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呢?生:肯定是說不出口,這件事只能讓晉武帝意會,不可言傳。生:這兩個理由雖然冠冕堂皇,但不是無懈可擊。畢竟他曾經也是在蜀漢當官的,能在蜀漢當官,為什么就不能在晉朝當官呢?生:在蜀漢當官是李密不可回避的歷史,與其被晉武帝提及,不如自己主動談及,還顯得落落大方,而且在文中李密把蜀漢稱為“偽朝”,也是跟歷史劃清界限的表現。在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答案的生成往往也是水到渠成。這樣的微問題,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完成認知的飛躍,獲得更深層的閱讀體驗。
參考文獻:
[1]馮為民.高中語文微探究教學論綱[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議中學音樂教學的論文04-27
淺議物理課堂探究教學論文05-02
淺議小學數學的閱讀教學論文05-02
淺議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05-03
淺議患者的權利論文05-01
淺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探究學習04-29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作業的設計淺議04-29
淺議立法準備階段論文05-01
淺議作文講評中要注意的問題教學論文05-02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1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