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語文拓展閱讀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小學語文論文
有序·適度·高效
──談小學語文拓展閱讀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胡振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展閱讀的研究和實踐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展開的,其基本做法是就語文教學中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主題,搜尋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閱讀,進而加深對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并通過這一開放的過程,使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開展閱讀實踐,以期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受到教師的普遍歡迎,成為新課程改革推進以來語文教學最明顯的變化之一。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也發現,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的拓展閱讀在開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現擇其要做一些剖析。
一、拓展程度失當,序列不清
目前,拓展閱讀實踐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無序現象。如,一年級教師教《春曉》一文,提供的拓展閱讀是杜甫詩作《春夜喜雨》,三年級教師教《秋天的雨》一課時拓展的依然是《春夜喜雨》,而《春夜喜雨》一般是在初中二年級才要學的內容。更糟糕的是一年級的閱讀要求和三年級的閱讀要求幾乎一樣,都是讀背這首古詩,想象古詩描寫的情境,使得教學出現了低水平的重復。另一種無序則表現為課堂上隨時可見的以深解淺的行為,如,學習《荷花》要求學生去背誦《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大部分學生只能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可以說無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又銷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教學行為。
語文(四年級)培訓資料經驗介紹JINYAN JIESHAO我們認為,拓展閱讀材料的選擇應該從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這些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地選擇與所選用教材程度相當的甚至略比教材淺顯的內容,讓學生基本上能讀懂。如果內容略深,那么就要考慮其篇幅必須短小,而且要有一定的閱讀指導,如,學了《觸摸春天》,補充學習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部分段落,就需要教師作適當的指導,才能使學生讀得懂、記得牢。
為改變拓展閱讀的無序現象,教師還應該加強計劃性。可以在每學期初制訂拓展閱讀的計劃,而后根據具體的操作情況及時作出調整,每學期結束時通過教研組內的互相交流梳理,有條件的可以把那些拓展材料整理成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成為一個與教材并行的新的閱讀系列。
二、拓展數量失控,內容不精
目前的拓展閱讀還存在著一哄而上、拓展無度的現象。有些課堂上,忽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結果導致一堂課下來,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都沒有讀熟;有的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任意拓展延伸。如筆者在近日聽到一個教師上《桂林山水》一課,只花23分鐘的教學時間,要學生讀課文并總結出桂林山水各有什么特點,而后就補充了顯然是未經剪裁的近2000字的有關桂林的傳說、桂林風景介紹等等,對于文質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簡練的文字刻畫出如畫美景的,則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于語文課初衷的。再如有的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后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凡此種種,都沒有很好地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長此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
我們認為,教學時間是恒數,一方面的過度,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小學階段,課本依然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應該說,目前使用的教材選文大多為文質兼美之作,教師應充分發揮其范例作用,讓學生通過課文品讀,了解掌握基本的閱讀過程、閱讀技能。語文教學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必須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拓展閱讀是必要的,但必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礎上開展;拓展閱讀固然要重視量的擴張,但更應重視質的提升,要慧目識真,把一些真正的經典性的材料引進語文教學中來。
三、拓展類型單一,遷移不足
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一是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補充性拓展;二是與課文表達形式相類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