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學“激趣”手段
適時運用“激趣、啟思、導疑”,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規律,采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式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這里,僅就“激趣”環節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從學習目的上進行啟發,這是最基本的。教師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進行社會理想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職業理想教育,更要強調知識(特別是語文知識)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特別強調知識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識確是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現在和將來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啟發學生懂得:人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就能主動、自覺地學習。 二、懸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說里,往往在情節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給讀者產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不回分解”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教師適時啟發: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課書,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于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欲在懸念中被激發出來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為文字。因此,激發情感必須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 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見徒有跡象而死板的符號,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應養善于調動學生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賣炭翁》中的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分析這句時,教師可啟發學生:賣炭翁身上穿得很單薄,為什么還希望天氣更寒冷些呢?這不矛盾嗎?衣單思暖,人之常情呀!為什么呢?因為賣炭老人希望天寒能賣上好價錢,否則,不要說生活無著落,就連買件單薄衣裳的指望也會落空的。這樣一啟發,學生就能理解老人這種矛盾的心理,蘊含著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這就激發了學生對賣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四、媒體激趣 所謂媒體啟發,主要是指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啟發,如電化教學、是腦、幻燈、錄音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復雜為簡單,圖文并茂,形聲結合。試想,在教高爾基散文詩《海燕》時配樂朗誦,比一般范讀效果會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記》時,如畫一幅“隔篁竹,聞水聲,”周圍“青樹翠蔓”,“中間”全以石為底,“魚兒在潭中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1] [2]
【語文教學“激趣”手段】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中的激趣方法論文04-27
激趣教學讓學生快樂論文04-27
語文課激趣應注重五要04-29
習作教學心得:習作教學重在激趣、凸顯個性09-21
高中作文教學激趣四法論文04-27
啟蒙作文教學激趣點滴嘗試論文04-27
淺議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激趣藝術04-29
如何提升二外(俄語)教學中的激趣藝術05-02
新課程課堂激趣法略談04-29
試析高中數學教學中激趣增效的途徑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