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新課標的四大板塊的雙向滲透論文
【摘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由必修教材、選修教材、課外語文讀本和社會實踐等四大板塊構成。倘若各學校師資結構合理,場地設施齊全,教學時間充實,教材建設科學配套,忠實于大綱認真實施,教育質量無疑是可以保證的。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必修課雙向滲透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由必修教材、選修教材、課外語文讀本和社會實踐等四大板塊構成。四大板塊彼此獨立,各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內容體系和教育特色,不能互相代替,但又彼此聯系,統一于學科教學的總目標之中,倘若各學校師資結構合理,素質全面,場地設施齊全,教學時間充實,教材建設科學配套,忠實于大綱認真實施,教育質量無疑是可以保證的。無奈許多高中學校(特別是廣大農村高中學校)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實施新方案困難重重、步履維艱。有的非必修課板塊創造條件能開設時又受到教學時間不足的限制。這就涉及到如何處理四大板塊的關系以適應現有各校條件的現實問題。經過我校一年的實踐,我們認為,在四大板塊的結合上進行雙向滲透,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討論四大板塊有機結合必須注意兩個前提。一是以現有教材體系為內容基礎,不能另搞一套,使教師無所適從,增加負擔;二是不能突破規定的課時限制。鑒于此,我們提出了教學在語文學科內“挖潛”的原則,采用“雙向滲透”的方法去尋找四大板塊的結合點。所謂雙向滲透就是以占主體地位的必修課為中心,以選修課、社會實踐、課外活動為外圍而形成的雙向聯系的教學模式。
以上模式,具體之,包括以下內容:
(一)由任課教師一人獨立完成四大板塊教學任務。
學期計劃應包括所有板塊,并將四大部分以必修課的單元為綱對應羅列成表格。
1、必修課的目的要求要詳盡,最好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具體列出。
2、非必修課板塊不一定與必修課之各單元一一對應,尋找對應是為了形成有機聯系,故填表可根據語文學課的實際教學內容靈活處理,不強求形式的劃一。
3、“重點板塊”是指根據板塊對應情況,確立的實施單元教學的基本板塊。若非必修課與必修課在內容上接近,形式上能統一,則必修課為重點,將非必修課的內容和要求滲透進去。若必修課的某些內容和要求通過選修課、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能更好地實施,則應將必修課的內容擴散出來與相應的非必修課結合,統一于相應板塊重點實施。這就是所謂“雙向滲透”。
4、在“備注”欄應說明該單元四大板塊結合所需物質條件和實施的有關其它問題,以增強計劃性。
(二)單元備課時,教師應尋找板塊之間的“結合點”。
所謂“結合點”即板塊之間在目標要求、內容和形式上較一致的部分,也就是有共性的東西。在這些部分組織的一次教育活動可收一箭多雕之效,這樣既體現了“有機結合”,又節省時間,并且有現成教材或資料作依據,便于大多數教師操作。 根據以上設想,我校在高中一年級選取部分班級進行了試驗,經過書面考試和能力檢測,平均成績提高近十五分,學生技能、能力的發展水平比平行班級顯著提高。試驗說明,“雙向滲透”的有機結合模式是可行的。通過總結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
第一,要進一步轉變教學思想。有的實驗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太深,被舊的三中心(教師、教材、課堂)思想束縛了手腳,在教學中放不開,顧慮重重,認為教師對有的不講,放手讓學生學、學生活動不能保證必修課的教學質量,把教學的重心立足于教師對一切過程本身的操縱,忽視目標激勵和效果評價。這樣做反而增加了教師的負擔。所以,要鼓勵教師樹立現代教學任務觀、學生觀、教學質量觀,樹立權變思想,克服因循守舊的心理定勢。
第二,在單元備課時要精心設計環節。有的實驗教師不妥善處理四大板塊的關系,突出了必修課理論知識的嘗試和體系,忽略了相應的活動和實踐環節,對課外學習也缺乏正確指導,在“精講”上下功夫不夠,使四大板塊的整體功效受到損害,甚至形成了延長單元教學時數的結果。究其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潛力和主體性缺乏正確評價。認為增大必修課容量必須增加課時,不完全相信學生(特別是差生)能夠在實踐中學、活動中學。實際上,經過選拔的高中生雖入學成績有差異,能力發展不平衡,但一般智力水平并不低,若教師善于指導學法,學生是能夠達到要求的。經過調查,高中的差生恰恰是枯燥的課堂學習的差生,同時,又是活動學習、發現學習的優生。
第三,理論知識的教學要在“精講”上下功夫。在實驗中,我們要求教師重點高效濃縮式闡述單元知識的結構體系,對教材章節內容進行一定處理,在良好的課前準備性學習的基礎上實施“精講”,盡最大努力讓學生較快地領會知識的內在邏輯,通過板塊整合的多種形式和途徑去綜合性達成單元目標。但有的教師在操作上犯了兩種較典型的錯誤。一是認為,“精講”只講干條條,計重點概念和規律性知識(而這些部分本身并沒有講“精”),對材料刪減過多,破壞了知識的系統性;二是為追求速度而在教學思想上違犯啟發性原則,采用快速講述式。使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落空,導致舍本求未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提醒教師在遵循教學的規律的基礎上求“精”,不能把“精講”誤解為現存結論的傳遞過程,要重視“精講”中的能力發展,并把較高層次的目標要求,如理論的深化,知識的運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專業技能的訓練通過課前的活動,課后的自學(如讀本教材)、社會實踐和課外活動去實現。這里所謂課前課后實際上還是在大綱規定的必修課單元課時之內,只不過“課”是指精講之“課”,它只是必修課單元課時的一部分。
第四,要力求體現非必修課板塊的特色。“雙向滲透”并非整個學科的內容知識都能在四大板塊滲透,都有形式上可以統一的“結合點”,對未包括的教學內容,屬必修課的必須講,屬非必修課的也應按有關板塊的特點和要求實施之。“雙向滲透”強調了統一性,忽視了差異性,所以本土教材的學習和面向中學教育的一些非必修課的語文教學活動,要作出妥善安排,這些教學活動與雙向滲透后形成的教育系列相互結合,互相補充才能圓滿達成整個語文的教育目標
總之,“雙向滲透”的方法在高中當前的教育實踐中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雖然它還處在發展之中。
【語文新課標的四大板塊的雙向滲透論文】相關文章:
新課標中的語文素養論文05-02
語文教學中生存教育的滲透論文04-30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論文05-02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論文05-02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探索論文04-30
中職語文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論文04-30
學習語文新課標的體會論文04-27
高中語文課堂核心素養滲透論文04-27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論文04-30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