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讀”進行到底
隨著新課標理念的深入推進和新課程新課堂多元模式的逐步建構,小學語文教學正在經歷著從教學理念到學習方式和評價手段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濾盡浮華,淘沙見金,有些經過歷史錘煉和實踐完善的學習方式仍然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方式。比如語文教學中的——讀。語文教學中的讀是一個載體,在課堂中,它承載著學習語言、培養語感、促進理解、誘發思辯、引導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識建構的使命。正如新課標中所詮釋的: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語教學專家崔巒老師在第三次全國閱讀教學研討會上也提出了閱讀教學“以讀為本”的觀點。并且進行了精要的闡述:“讀”不是一遍遍地傻讀、呆讀,讀,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讀的形式要多樣,讀的指導和訓練要有層次。當然,課堂上的讀方式有很多,誠如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
那么,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繹讀的方式和效果?這可能是盤亙在語文教師心中的新問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發現,讀的演繹有其科學卻又靈動的軌跡,現列舉部分以饗讀者。
一、讀在語感障礙處。
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范的語言實踐中逐步培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作為語文學習最本質的東西,語感體現在我們課堂上就是能對語言文字產生預見性的敏感。具備這種敏感的學生在接觸一個新的文本材料的時候,能達到讀得順暢并形成整體感受的效果。因為長期不間斷地閱讀,使語言、文法等一些隱藏于語言文字背后的規律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地被個體獲取。
依據文本的特質,作者的語言習慣,尤其是學生語感差異等產生的文本朗讀中的障礙,是一種最本質的語感障礙。這些障礙是需要教師有充分的認識和敏感的。抓住這些朗讀障礙一遍又一遍地讀,采用多種形式,如請小老師助讀,跟老師讀,賽讀等,讓學生通順連貫地讀好文本,就是語感訓練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讀的演繹最基本的就是讓學生練讀在易錯字、易漏字、易添字、易產生語序謬誤處,多遍的準確的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一些常見的語法形式心領神會,才能具有良好的語言感知和預測能力。長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語感。
二、讀在意猶未盡處。
語言文字,因其本身的平面和含蓄常常使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產生一定的空間。很多時候,一個短句,一個標點,卻蘊藏著豐富的文本信息。而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達意猶未盡之處。教師應該抓住這些地方,設計一定的讀悟形式,使文本內涵得以充分顯現,也使學生產生語言敏感,進一步學會研讀和思考。
學習實踐證明,多遍的適當提升要求的朗讀能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意猶未盡處的情感內涵,讀到深切的感受。如筆者在教學《小珊迪》一文時,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釋:“珊迪受了傷,不能來了。一輛馬車把他撞倒,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有七個便士也不知哪兒去了。說不定他會死的……”這一部分時,我先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一讀,等讀充分了,于是質疑:你們從這個省略號里讀到了什么?
一生說:“我讀到了小利比很傷心,說到后來,話都說不下去了。”
“你讀到了這個省略號的含義。還有嗎?請大家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小利比當時的處境,再讀一讀小利比的話,看看有什么體會?”學生深入思考朗讀。
又一生說:“我讀到了小利比心里很擔心,從‘說不定他會死的’可以看出,小利比擔心哥哥珊迪會死去。”我點頭稱贊,并追問:“他僅僅是擔心哥哥嗎?”
一生讀完后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利比還擔心著那位先生會責怪他們丟了七個
便士。”另一生說:“利比還會擔心明天的日子該怎么過,因為珊迪的帽子也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珊迪又受了重傷。小利比這時候覺得自己和哥哥本來就相依為命,現在該怎么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