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綜合素質訓練的探討論文

時間:2023-05-02 15:56:15 音樂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綜合素質訓練的探討論文

  摘要:歌唱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由于近年來招生取消了歌唱的面試考核,學生入學時歌唱水平參差不齊,給歌唱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為了保證小學和幼兒園師資培養的高質量,應該借鑒國內外學校音樂教育的先進理念,從學前教育專業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以及音樂教育的特點出發,從節奏、律動、音準等音樂基礎能力的訓練著手,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以達到提高歌唱教學的效果與水平的目標。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綜合素質訓練的探討論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歌唱;節奏;律動;音準

  近年來,由于學前教育專業招生取消了音樂面試考核環節,因此,入學的學生中有40%的學生出現歌唱走調,不會聽伴奏,有的甚至不敢張口唱歌等問題。為什么這么多的學生不會唱歌呢?其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1)有70%的學生在中小學的音樂課中從來就沒有好好的唱過一首歌,因為覺得音樂課不重要,唱與不唱影響不了升學。2)有90%的學生對樂理知識根本不感興趣,覺得枯燥無味,因而對節拍、節奏、音的長短都一竅不通。3)在中小學音樂課考試中,學生可以隨便唱一首歌曲,不論唱得好不好,老師都會給個高分,無需當心音樂課不及格。4)中學音樂課以欣賞課為主,學生多是模仿、跟唱學會唱歌的,由于無人指點,往往不能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5)有30%的學生出現音準問題是因為缺乏正確的發聲方法,在歌唱時都是用“白嗓”來發聲的,因此,當音域到達小字二組的d或e時,就出現了喊叫或走調的現象。針對以上種種原因,教師應在低年級的歌唱教學方法和內容上做系統的、循序漸進的系統設置安排,以便在有限的時間里,在學生們進入幼兒園實習之前解決歌唱問題。

  一、合理設置歌唱教學課程,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學前教育專業的歌唱教學課程目前都是以集體課的形式進行的。教師面對四五十位學生,要在課堂上了解和發現每個學生的優缺點,其難度可想而知。如何合理進行歌唱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這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教學:首先選擇小學或幼兒園歌唱教材中難易程度適中的歌曲,通過老師范唱、自彈自唱的方式,引起學生歌唱的愿望,然后按照傳統歌唱教學的方法通過朗讀歌詞、教唱歌譜、教唱歌曲,采用聽唱、教唱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歌曲。教師可將入學的新生根據班級人數分為6—8組,每組6—8人進行分組的小組唱。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摸底測試,其目的是篩選其中優秀者作為組長,同時將每位學生私下分為好、中、差,進行分組并固定下來,為此后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有關節奏、律動、識譜視唱等綜合課的集體課打下基礎。通過集體課,小組分組練習,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練習來提高歌唱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通過游戲與實踐活動的方式進行節奏與音高識譜視唱的基礎訓練

  音樂節奏與識譜視唱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也是歌唱教學、學習與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與技能訓練環節。我們通常所說的節奏訓練其實是音樂的節拍訓練。我們可以借鑒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主動性、原本性的教育理念與節奏第一教學方法,并根據學前教育歌唱教材面向小學和幼兒園的特點,“多采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小切分音符、二分音符”的特點進行節拍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可以采用拍手、跺腳、捻指,提取語言、詩歌、朗讀中的節奏,并通過開展各種節奏填空、問答,節奏樂句的變化、組合、即興創作等趣味活動,及無音高簡單打擊樂器的演奏等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節奏反應、感知與表現能力,以及耳朵、手腳、眼睛、大小組織的肌肉與大腦的反應與協調能力、身體運動的協調能力。總之,教學要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完成初級的節奏訓練(音的長短)之后可以進入音的高低訓練。五線譜教學,其實可以考慮從一線譜跟節奏譜一起訓練的方式,消除學生畏難情緒,然后逐步增加到二線譜,三四線譜,熟練后進入正規的五線譜教學。可以借鑒早期歐洲的圭多手(用左手的手掌跟五根手指作為無線譜),相當于隨時攜帶的五線譜,以及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的教育理念,從民族五聲調式入手,借助柯達伊手勢,進行音的高低、長短的讀譜練習與訓練。借助民族語言音調從小三度mi、sol入手逐步發展到四度、五度,然后過渡到五聲音階、七聲音階的訓練,以及采取首調唱名法,逐步建立音程關系與調式的概念。

  三、注重體態律動以及綜合音樂感的高級訓練

  體態律動是瑞士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家初創的音樂教育體系,內容包括視唱練耳、體態律動與即興創作三大部分。其音樂教育思想認為“人的情感是表達音樂的源泉,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節奏訓練是體態律動的核心。我國漢代的董仲舒指出“聲發于和,而本于情”,其觀點明確指出了音樂本質是人的情感。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家李贄的觀點“發乎心情,由乎自然”也是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國音樂教育學博士林能杰教授指出,“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沒有體態律動學說,而古代《毛序詩》中‘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說,人的心中情感一旦產生,就要表現出來,起先是用語言表達;而感不足之時是故嗟嘆吟哦用詩詞表達;進而用歌唱表達;詠歌之不足時在情不自禁的情況下,自然本能地就用人原始本能的肢體語言動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感了。這就是我國古代哲人的體態律動學說,而且比西方的更有理論層次”。在學前教育專業歌唱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借鑒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關于“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應當相互聯系并綜合成一個整體。音樂教育應通過綜合音樂材料資源,以及通過演唱、演奏、分析、創作等方式,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水平和程度上,能建立起音樂概念相互間的聯系,并促進他們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發展”理念。歌唱教學也應該強調音樂的綜合性,音樂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

  四、強化“運動覺”與“內心聽覺”的構建

  “運動覺”指的是“由理性思維的大腦與身體肌肉運動之間傳輸信息的活動即運動覺”。那么音樂運動覺可以理解為“讓學生通過身體的律動來體驗節奏感,即音樂—聽覺—身體—感情—頭腦之間建立起的相互協作與反應”。因此,可以認為“音樂的節奏與律動的學習,必須要依靠身體肌肉的運動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又必須與個人內心對音樂的反應緊密地聯系。”歌唱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這種動覺與感覺的結合所產生的情感,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外在的感覺和由大腦支配的內心活動來完成聽、看、模仿等表象思維到音樂的記憶、判斷和想象思維的傳輸過程。“音樂的內心聽覺”是外部聽覺感知和記憶與心理活動的結合,即憑借大腦對音樂的記憶表象和思維所構成內心的意象。歌唱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內化動作和歌曲旋律、節奏等感知覺等運動覺能力。音樂的“運動覺”與“內心聽覺”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可以認為,不同的歌唱以及音樂練習、音樂游戲與音樂的聽覺的所有實踐活動,都與學生有意識的即興肢體運動是緊密相連的,都應該提高到學生的身體、心理、情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的理論高度。歌唱過程中運動覺與內心聽覺的相互關系,應該是所有參與歌唱的客體器官和主體器官借助于氣息與肌肉運動與它們相適應的神經系統來實現的動作技能。它是一種無形的技能,是通過肢體語言動作的展示來達到記憶的,只有在無意識的提取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音樂運動覺是一種外在表象,與內心聽覺相互貫穿并循環作用。總而言之在歌唱教學和學習感知音樂各種要素的過程中,強調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能力,即從整體上感受、體驗音樂要素的能力,而音樂運動覺與內心聽覺是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的循環作用體。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曹理等.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綜合素質訓練的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程序設計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探討論文05-02

綜合性訓練與綜合素質的培養04-30

音樂學專業器樂課程教學探討論文04-30

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探討論文05-02

中班音樂素質訓練教案03-31

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畢業綜合技能訓練模式探討04-29

情感訓練音樂教學論文04-30

音樂專業論文05-01

關于綜合英語教學探討的論文05-01

中學體育短跑訓練的方法探討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