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音樂賞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論文
【摘 要】 解讀和把握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是音樂賞析的重要環節。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樂內容廣泛,而且體現了其鮮明的思想,張揚著肖邦的個性、敘述著優美的愛情、迸發著他強烈的愛國之心和民族之情。
【關鍵詞】 音樂賞析;肖邦;作品;情感
一、引言
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蘭民族杰出的愛國主義音樂家,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就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樂創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時期所創作的作品抒發了他內心真實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鋼琴曲最多,被舒曼稱之為“鋼琴詩人”。對肖邦的作品進行賞析,關鍵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作品中張揚著肖邦的個性、敘述著優美的愛情、迸發著他強烈的愛國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將自己的全部才華、情感與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對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賞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樂創作的起始點,作品中民族音樂風格凸顯。這一時期創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與《第二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于浪漫主義氣質,音樂具有民族民間風韻,情緒明朗歡快,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熱烈向往。在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中兩個樂章風格獨特,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在第一樂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個下行跳進的音調所構成的旋律,彰顯出了一位年輕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輕盈的旋律表現溪流,用大型樂隊表現瞬間激蕩起熱烈震響的山谷,呈現出強烈追求的熱情。
接著,小提琴引出了第一樂章中的第二個主題。雙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時而與弦樂配合,時而與全隊共鳴,把肖邦對戀人纏綿不絕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鋼琴正式出場,華麗的鋼琴獨奏,為聽眾展開了一幅音響世界的畫卷,奇幻的色彩,細膩的旋律,鋼琴鍵盤上不斷變換的音符,加上圓號與弦樂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題時再現的樂段變得簡潔凝練。在鋼琴獨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輕作曲家對愛情的幻想。
第二樂章表現出了肖邦對華沙音樂學院少女康斯坦茨婭的深深眷戀。弦樂與木管樂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現肖邦對戀人的喃喃自語;鋼琴鍵的低音區完美地表現了漸漸燃起的愛情火苗,它在顫音上跳動,這是肖邦心中的愛情之聲,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顯得這段戀情格外純潔真摯。
接著,肖邦又用舒緩柔美的曲調,將自己的浪漫愛情迷離地掩映在鋼琴誠摯的抒情詩行之中。在樂章的中段,肖邦的熱情終于可以酣暢淋漓地宣泄與傾吐。那時強時弱、時而奔放時而收斂的旋律,構筑了在肖邦的一生中第一次的愛戀。正當你要覺得這段浪漫的愛情樂章就要結束的時候,鋼琴突然以一個強勁的低音,隨之而來的三連音攀援到穩定的降A主音上。
鋼琴靈巧地奏出圓舞曲式的主題,一下把人們從纏綿悱惻的愛情中帶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天地。在弦樂同音反復節奏中,鋼琴粗獷地奏出第二主題;钴S的三連音把人們帶到火熱的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
宏大的管弦樂隊戛然而止,圓號用馬祖卡音調喚來鋼琴的華麗結尾。
肖邦對祖國和民族那火一般炙熱的感情在馬祖卡舞曲所獨有的三連音節奏中涌動,將自己心中那段戀情融入到了對民間音樂的大愛之中。
三、對c小調練習曲的賞析
肖邦創作過27首鋼琴練習曲,其中流傳最廣的是1831年創作的《c小調練習曲》,這首練習曲表現了肖邦對華沙革命失敗的內心感受,因此又被后人稱之為《革命練習曲》。
1830年11月,正當肖邦離開祖國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爆發了震動波蘭的華沙革命。肖邦得知起義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動。正如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所說“……為什么我不能和你們在一起,為什么我不能當一名鼓手!”1831年9月,堅持了十個月的華沙革命最終慘遭沙俄的血腥鎮壓。正赴西歐途中的肖邦聞得此訊,為祖國人民遭受的苦難感到悲傷,為沙俄的暴行感到憤慨,他在日記中寫道:“啊!上帝,你還在么?你存在,卻不給他們以報應!沙俄的罪行你認為還不夠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個沙俄鬼子!……我在這里赤手空拳,絲毫不能出力,只是唉聲嘆氣,在鋼琴上吐露我的痛苦!睒非捎脧腿壳。引子從右手彈奏的屬九和弦強奏開始,左手引出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代表著失望與憤怒的上下行音節,似狂浪波濤般滾動,猶如同仇敵愾的熱血在沸騰,來表現作者悲憤的情緒;右手同時奏出壯烈的八度和音旋律,似號角般鏗鏘有力,漸強、漸弱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了作者得知革命失敗的噩耗時那種復雜激憤的內心活動。當樂章進入展開性的中段,吶喊式的主題進行反復、變化和發展,而且越來越緊張、越來越高昂的旋律,將樂曲推向高潮。接著,鋼琴的高聲部彈出一個激情澎湃、帶有英雄主義的主題,音響清澈、明亮,有如波蘭人民不屈不饒的戰斗呼聲。隨后,樂章轉回原調共四小節,表現了在感情上激烈動蕩之后極度悲憤的氣氛。結尾部分則再現了前面的音調,并加上變奏和裝飾音,使音樂更富于沖擊的力量,這沖擊力一直沖向樂曲的尾聲。
本曲為有魄力的快板,c小調,4/4拍,“ABA”三段體式。第一段從c小調起經各種轉調至降B大調,反映出極度的悲憤與激昂;第二段的情緒稍顯平和,但仍是洋溢著滿腔悲憤的曲調;第三段為第一段的再現,從c小調起又經多種轉調,最后回到c小調而結束。最后,樂曲情緒重新振奮,音樂在很強的力度下,由高音向低音沖擊并在強奏的和弦上結束,象征了肖邦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四、結語
肖邦在其有生之年涉獵了各種音樂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波洛奈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到結構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等,獲得極其豐碩的成果。其中《E大調練習曲》、《降d小調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c小調夜曲》、《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等尤為突出。
肖邦的“自由速度”,這種彈性節奏的運用,使他的音樂產生了獨樹一幟的意境,這也成為了肖邦音樂旋律的重要特性標志。肖邦是一位偉大的愛國民族音樂家,兒時民間的馬祖卡等舞曲使他著迷,農村的生活也成了他的創作基礎。
在具備了深厚的音樂功底之后,肖邦開始注重旋律的調性色彩,墨守陳規從來不是肖邦的個性,他最喜歡的轉調起點是在未解決的屬七和弦第三轉位、特強音上開始,后面緊接著一串串快速的音階,也經常通過減七和弦進行轉調等,這些變化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個性的旋律,讓其作品既不同于舒伯特那般詩情畫意,不同于貝多芬那英雄史詩般慷慨激昂,也不同于李斯特那般技驚四座。因此賞析肖邦的作品,首先必須對作品的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結合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方能從樂章旋律的變化中去品味作者內心的情感。
肖邦在黑白鍵搭載的舞臺上展現的是他自己所抒發出的激情澎湃,一旦與作品產生了共鳴,聽眾的心靈就會感到震顫,聽眾的靈魂將會被洗禮。后人也將肖邦的作品作為鋼琴教學的必備曲目,在鋼琴大師的演奏曲目中也同樣不可或缺,一代音樂巨匠的作品始終響徹在世界的音樂舞臺。
【參考文獻】
[1] 錢紅。談肖邦作品的演奏特點。遼寧高職學院藝術教育,2008。1。
[2] 胡滿春。黃芳。對肖邦音樂研究的反思與創新。黃河之聲,2009。1。
[3] 劉瀟。淺析肖邦鋼琴作品中的民族精神。黃河之聲,2008。3。
[4] 孫鷺。肖邦音樂作品的個性化旋律。作家雜志,2009。1。
【音樂賞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論文】相關文章:
從肖邦的音樂體裁看肖邦的音樂風格論文05-02
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論文05-02
悲劇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畢業論文04-28
情感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02
電影《孔雀》的音樂賞析的論文05-02
電影《孔雀》的音樂賞析論文05-01
九位中國詩人作品賞析04-30
久石讓音樂作品的分析論文06-09
把握閱讀教學中的練筆契機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