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理習題教學中的思維變通性訓練(安慶懷寧)
物理習題教學中的思維變通性訓練(安慶懷寧)3月20日 盡管擺在我們面前的物理習題浩如煙海,模型花樣翻新,可謂五花八門,但其設計方法,大都采用變式,即依據提出的曲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變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設計新的模型,以顯示其物理本質。其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擴大視野、加深理解、鞏固知識、增強思維變通性,進而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在練習中遇到新模型時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維障礙在于不善于把貌離神合的新模型與典型進行比較,去認識和把握新、舊模型物理本質上的共性,從而望題興嘆,無處下手。對此,教師應當通過組織有效的習題教學,幫助學生在形態各異的模型分析和對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質,從而跨越思維障礙,促進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實現由知識到能力的質的飛躍。
譬如:在動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課本中的典型模型多是以兩個相互作用的小球為例來展開討論的,但在設計試題時,卻在不改變系統物理本質——動量守恒適用的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把球魔術般地演變為各種形狀的物體。請看
例1 A、B兩小車質量都為m,它們靜止在光滑的水平軌道上,一質量為m的人先從A車跳到B車,而后又跳到A車,來回幾次手,人又跳回A車,則此時
A.A車和人的動量大小等于B車動量大小。
B.A車和人的速率小于B車速率。
C.在此過程中,兩車和人的總動量守恒。
D在此過程中,兩車和人的總動能守恒。
在這里,習題所提供的模型與課本提出的典型小球相比,已面目全非。但我們若把題中A車與人視為甲球,把B車視為乙球后,就不難發現,人在兩車之間盡管來回幾次跳來跳去使人眼花繚亂,這不過是施行障眼法,借以擾亂你的視線,干擾你的定勢思維。其物理本質是:人從兩車間跳來跳去仍等效于兩球的相互作用,仍未跳出動量守恒定律,照樣適用這一物理本質上的共性。一旦明確了這一點,學生的思維就立即變得開朗流暢,其結論顯而易見:A、B、C正確。
例2 質量為m的光滑斜面靜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另一質量為m的滑快A以初速度V滑上斜面底端:
A.若能越過斜面,則它落地速度為V。
B.若B不能越過斜面,斜面速率小于V/2。
C.若A不能越過斜面,則它滑回到地面時速度與初速方向相反。
D.若A不能越過斜面,則它滑回到地面時,斜面速度為V。
對于此題,同樣地,我們仍可以把滑塊A和斜面B等效為兩個質量相等的彈性球相作用,它們遵從的物理規律(動量、能量守恒)仍不變,即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不斷地傳遞著動量與動能,而系統總動量不變。由此,讀者很快即能得到答案:B、D。
可以說,變式的運用幾乎所有中學物理習題里都得到體現。如在電磁感應教學中,關于楞次定律的應用習題,其母式(典型模型)是以條磁鐵與線圈的相互作用來展示其物理性質的。
例3 如附圖,閉合金屬圓物從高為h曲面頂端自由滾下,又沿另一面滾上,非勻強磁場沿水平方向,環平面與運動方向均垂直于磁場,環在運動過程中磨擦阻力不計,則:
A.環滾上的高度小于h。
B.環滾上的高度等于h。
C.運動過程中環人有感應電動勢,無感應電流。
D.運動過程中環內有感應電流。
上面例中,我們看不典型模型中的磁鐵與線圈了,可謂面目全非。但我們把它與典型模型加以比較,對其進行去偽(表面形狀)存真(物理本質)的分析,就不難看出其共同的物理屬
[1] [2]
【物理習題教學中的思維變通性訓練安慶懷寧】相關文章:
淺談教學中的創造思維訓練04-29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04-26
寫作教學中的聯想思維訓練05-01
數學教學中如何加強思維訓練04-29
語文教學中的幾種思維訓練04-28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05-01
促進物理思維訓練的好題04-26
促進物理思維訓練的好題05-02
促進物理思維訓練的好題05-03
專業教學中藝術思維訓練的重要性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