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體育俱樂部制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體育一直處于改革前列。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體育教育模式在體育鍛煉意識、社會體育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改革。俱樂部制便是高校體育改革中的一種典型,具備許多教學優勢。為了更好地推動高校體育改革,本文詳細分析了體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校教育;體育教改;俱樂部制;教學改革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特征
1.教學指導思想。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是以“健康第一”“終身體育”作為教學核心,突出教師在體育領域中的特點,并在教學活動當中突出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時間、自主選擇教師以及自主選擇項目的權利。與此同時,還可以構建一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可以在課程教育中讓學生自己選擇具體的專項俱樂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志向,打破原本的專業、系別、班級、年級等界限,同時采取網絡化的選課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實現差異性的提升。俱樂部制教學更加注重人本主義,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2.有計劃地開展俱樂部競賽。俱樂部制教學在實際應用中的最大特點便是可以根據俱樂部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定期開展相應的俱樂部競賽活動,促使學生的體育競賽水平得到提升,從而形成一種多元化、高層次的校園體育環境氛圍,正確地引導與規范體育專業教育的模式與方法,促使教學與課余的鍛煉保持較高的一致性與銜接性。
二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存在的缺陷
雖然俱樂部制教學許多優勢,但是因為開創經驗不足,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項目對學生的選項方面存在制約性。在一些項目的開設過程中,如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等項目受大量的學生喜愛,導致學生過多的地集中于這些項目。但是一般每個班只能夠有幾十個人參與學習,導致部分特別喜愛這一項目的學生無法參與到這一俱樂部學習當中。另外,因為師資條件、場地條件等因素,導致部分項目無法開設或開設課程時間比較少,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選課。其次,俱樂部制教學無法實現層次性的教育。當前學生大多數屬于獨生子女,在體質方面的差異較為突出,運動水平、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較為突出,俱樂部制的教學普遍在教學方法、內容以及考核方式方面以統一性的標準為主,導致最終呈現部分學不夠、部分學不會的窘境。另外,俱樂部制的教學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在轉會、考勤、成績的評定方面無統一性的標準。
三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改進措施
第一,注重教學主體,突出課程改革與建設。在實際教育中,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過程中應當及時構建“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和教學理念,高度重視學生的健康發展規律以及特點,并以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成長、積極主動參與作為基本的原則。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學校場地的實際情況與條件,適當添加一些不同體育類型的教學項目。如在俱樂部制教學中添加攀巖、太極拳、跆拳道、健美操、越野、棒球等,以此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及促使學生學習的分流,達到優化教育資源作用的改進目的。第二,劃分俱樂部制教學層次。在實際的教育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層次性的提升與成長,可以將俱樂部制教學的教學班級劃分為初級與高級兩個層次,打破以往的年級界限模式,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素質狀況以及個人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對于初級班級而言,教學方面以慢進度、重基礎、高重復、高質量、細致性為主,高級班級以快進度、多內容、概括性為主。每一個層次都應當有一個相應的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形式,在教學內容方面兩個層次之間不能只是簡單的增減與拼湊的關系,而是需要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運動能力,設計出準確且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考核要求等。例如,對于初級班級而言,考核應當是以基礎能力與完成全面性為主,而高級班級則是以技巧、創新等為主。第三,構建行之有效的考核體系。在俱樂部制教學的模式當中,學生需要采取持卡上課的考勤方式,假如學生在一段時間之后發現教學內容或教學方式、進度等并不適合自己,可以憑借上課的考勤情況提出相應的申請,同時辦理俱樂部的相關轉移手續。學生在每一個學期之內參加一定學時的活動,考核合格之后可以獲得學分,同時學生可以參與多個專項的體育俱樂部活動,在完成某一個專項體育的俱樂部活動之后便可以作為本學期體育成績當中的一部分,成績考核合格之后可以獲得學分。第四,突出教師的教育作用,提升教育水平。在高校教育中,教師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保障俱樂部制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在高等院校中,學校管理者應當重視師資力量的完善與培養,只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俱樂部制體育教育的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項體育運動能力,否則怎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對于學校管理人員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大對于社會人才的引進力度,在各個領域中吸納具備較強體育素養與其他素養的人才,將專項體育運動教育的理論教育與實踐行動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當前教師的專項體育運動素養,借助各種培訓途徑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素養,從而保障整體教育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時充分發揮了教學主體之間的優勢和作用,學生在體育技能以及體育意識、技巧、習慣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討與分析教育效果,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優化,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安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視角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觀念、主體與策略[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6)
[2]王偉思.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對策——評《現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及改革新論》[J].當代教育科學,2017(5)
[3]張惠.體育教學改革背景下架設體育理論與運動實踐的橋梁——評《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4)
【高校體育俱樂部制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研究論文05-02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對策研究05-01
俱樂部體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05-01
高校體育俱樂部形勢下的學校體育變革論文05-01
高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問題的研究04-29
高校體育教學中俱樂部模式的運用論文04-30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構建論文04-29
體育課教學改革俱樂部制體育課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