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導,要適時介入交流之中 ――十幾減 9 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導”,要適時介入交流之中 ――“十幾減 9 ”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重慶市渝中區第一實驗小學 周琳華
從教十幾年來,我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地更新觀念,大膽地將新的教育理念融注于實際教學中。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課堂中,氛圍融洽、民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興趣濃厚,對此,我頗有點兒自得。直到有一次區教師進修校的數學教研員來我校指導工作,聽我上了一節課題為“十幾減 9 ”的課。自那節課后,我開始冷靜下來,客觀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十幾減 9 ”是小學一年級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教學的重、難點在于學習“十幾減 9 ”的計算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于這一理念,我采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學生知道“十幾減 9 ”的計算方法是多樣的,并在多種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而我作為教師則重在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學片斷:
“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能干!”
在游園活動的情境下出現例題: 12 - 9 或 15 - 9 ,教師揭題并展開以下的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的桌上已經有你們解決問題需要的用具,現在你們就可以用你們的方法來算一算 12 - 9 的差是多少,然后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學生獨立思考后在組內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 1 :可以用數一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數, 1 、 2 、 3 …… 9 拿走 9 個, 1 、 2 、 3 ,剩下了 3 個風車,所以 12 - 9 = 3 。
生 2 :把 12 根小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擺 10 根,另一部分擺 2 根。先從 10 小棒里拿走 9 根,剩下的 1 根和 2 根合起來就是 3 根,所以 12 - 9 = 3 。
生 3 ;把 12 根小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擺 10 根,一部分擺 2 根,先拿走 2 根,再從 10 根里面拿走 7 根,剩下 3 根,所以 12 - 9 = 3 。
生 4 :把 12 根小棒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擺 9 根,一部分擺 3 根,把 9 根拿走,剩下就是 3 根,所以 12 - 9 = 3 。
生 5 :想加法,算減法,因為 3 + 9 = 12 ,所以 12 - 9 = 3 。
生 6 :先用 12 減 10 ,得 2 ,多減了一個,要把多減的一個加回來,所以再用 1 + 2 = 3 ,所以 12 - 9 = 3 。
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一邊板書,一邊把學生的話復述給全班小朋友聽,并且反復用:“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真聰明!”“真能干!”等語言組織交流,用“你怎么想的?”“為什么?”引導發言的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
師: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來計算 12 - 9 ,黑板上的這幾種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在今后的計算中,你喜歡哪一種就可以用那種來進行計算。
課后,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不但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整堂課還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同組的教師也點頭稱贊,有位教師說:這堂課,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精神,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另一位教師說:這堂課讓學生獨立嘗試、探索,交流尤其充分,教師不僅舍得花時間讓學生交流,而且還能充分肯定學生的合理算法,而且還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教學民主,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得到了較實在的體現。一旁的教研員也肯定了這堂課的優點,同時還提出了一大串疑問:學生交
[1] [2] [3]
【導,要適時介入交流之中 ――十幾減 9 的教學案例與反思】相關文章:
十幾減9教學反思10-17
《十幾減9》教學反思04-03
《十幾減9》教學反思04-27
十幾減9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23
十幾減7教學反思04-03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04-08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04-03
《十幾減九》教學反思04-27
《十幾減8、7》的教學反思09-23
十幾減8、7教學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