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比較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我在生物教學中運用比較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由于對比直接、明顯,效果較好。如在早期生物學上,我國有四個領先:(1)根據考古研究,在我國河磁山古人類遺址和陜西半坡遺址中均發現碳化的粟類谷物。浙江余姚市河姆渡古人類遺址中有碳化稻,經研究證明早在67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開始種粟植稻,這在世界上是最早人工栽培作物。公元533--544年間,北魏農學家賈思想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世界上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農書;在國際農學、生物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書中記載的“悶麥法”,就是把萌動的冬小麥種子放入瓦罐中進行0度至5℃的低溫春化處理,比前蘇聯李森科院士提出的“春化發育階段學說”約早1400年。(2)我國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早利用草藥治病的國家。公元前200多年戰國時期間世的《神農本草經》一書收錄了藥用植物和動物360多種;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收錄了藥用植物達1095種,令世界各國稱奇。
此書還把如此眾多的藥用植物按其用途和來源分成五部30類。他的分類方法比瑞典博物學家林奈的雙名命名法的問世要早近兩個世紀。在公元2世紀,我國名醫華倫首先使用麻醉劑----“麻沸散(一種草藥方劑)”進行外科手術,比美國摩頓于1846年研制成功的麻醉劑早1600年。(3)我國是世界上種植和飲用茶葉最早的國家。秦漢時期,我國在世界上最早開始種植和飲用茶葉。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而西方直到18世紀才向我國學習種茶、制茶技術,并開始飲茶,比我國要晚上千年。(4)我國被稱為“絲綢發源地”。蠶絲是一種蛋白質,即絲蛋自。在40年代,北京大學植物生理學教授湯佩松曾對吐絲前后的絲蛋白作過深入研究。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江蘇、河北、河南一帶從事種桑養蠶,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有“桑、蠶絲、帛”等象形文字,并有“女蠶”等金文官職記載。遠在2000年前,我國的絲綢經長安(今西安)輸送到波斯(今伊朗)、羅馬等地,引起國外人士的驚奇和喜愛,我國被稱為“東方絲國”,這條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而西方直到7、8世紀才向我國學習栽桑養蠶,比我國要晚3500年。我國發現一系列“猿人化石”,在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同時,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遺傳育種的國家。早在達爾文之前,我國人工選育良種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2000年前的(池勝之書》中就記載了“存優汰劣”的穗選育種法;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有關此類的記載很多,并已普遍用于畜禽和作物。在講授“遺傳顯性相對性”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生物學家陳偵首先用透明的金魚與不透明的金魚雜交,發現F1(即子一代)是“五花魚”,其性狀介于兩親本之間,即不完全顯性或說“顯性相對性”。
【用比較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相關文章:
用比較法突破方案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05-01
滲透04-29
比較法在物理中的應用04-30
超濾+反滲透技術在排污水回用中的應用04-25
微濾/反滲透處理、回用循環冷卻排水04-27
比較法證明不等式04-29
運用改換比較法培養語感04-30
比較法巧解小閱讀04-30
比較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04-30